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2018版)
- 格式:doc
- 大小:704.00 KB
- 文档页数:13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目标1.培养学生全面了解自动化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掌握自动化领域的最新发展。
2.培养学生具备分析和解决自动化系统中的问题的能力,包括系统建模、控制和优化等。
3.培养学生具备设计自动化系统的能力,包括硬件组成、软件编程和系统集成等。
4.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工程项目中发挥领导者和协调者的作用。
二、培养课程1.基础课程-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物理基础:大学物理、电磁学等。
-工程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等。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原理、程序设计等。
2.专业核心课程-控制理论:控制系统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等。
-自动化仪表: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数据采集等。
-自动控制技术: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自动化系统设计:自动化系统建模、仿真与设计等。
-电气与电子技术:电机与变频技术、PLC控制等。
-工业通信与网络: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技术等。
-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控制、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等。
3.专业选修课程-自适应控制与优化算法-过程控制与优化-自动化信息处理-自动化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三、实践教学1.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自动化实验:进行控制系统的实验设计与实施。
-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践: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实习:学生在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实习,了解行业发展和实际工作需求。
2.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实验室实践:利用实验室设备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实际工程实践:参与工程项目,进行设计和测试。
-学生团队项目: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实际项目。
四、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毕业设计的内容可以是自动化系统设计、控制系统优化或者相关领域的研究。
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具有实践意义的课题,进行相关调研和实践,并最终完成一份设计报告。
五、实习与就业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和了解行业需求,学生在专业课程结束后,需要参加相关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实习。
自动化学院
专业领域:控制工程(专硕)代码:085210
一、培养目标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掌握控制工程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二、研究方向
1.综合自动化控制
2.过程诊断监测与控制
3.节能控制与优化
4.网络技术与应用
5. 智能信息融合与处理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学生参加专业实践、科研、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的时间为1.5年。
四、培养方式与原则
1、学习各环节的设置与安排及学分要求
(1)课程学习时间为2学期。
课程设置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组成。
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学位课、专业必修学位课三类;非学位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共选修课两类。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应修满25学分,其中学位课15学分,非学位课6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但一般不超过30学分。
在读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6个月的实训和专业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或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经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分。
(2)本学科允许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跨学科(仅限理工科类学院)选修专业基础学位课、专业必修学位课、专业选修课,所修学分可以计算作本学科培养方案选修课(含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选课)学分。
1。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自动化专业代码:080801【专业介绍】自动化专业是以自动控制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各种自动化装置和系统实施控制的一门专业。
本专业现开设工业过程控制和嵌入式系统两个专业方向。
该专业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结合、运行与制造结合,集控制科学、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于一体。
它具有控制、管理兼顾,强电、弱电结合,软件、硬件并重的鲜明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技能,并能在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有关运动控制、过程控制、自动化仪表和设备、嵌入式系统等方面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基本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自动化学科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系统地接受关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一)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二)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控制工程基础、电工与电子学、传感与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等基础知识;(三)掌握本专业中“信息、控制和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处理、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自动化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四)掌握工程控制系统分析的一般方法,具有较熟练地解决工程现场一般控制系统问题的能力;具有能够独立从事工程实际中控制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五)具备对自动化系统或产品中的技术进行分析、改进、优化和独立设计的能力;(六)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写、译的基础,能顺利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四、主要课程(一)学科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二)专业基础课程:电路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五、毕业要求及授予学位本专业学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76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42学分;专业教育课程(含学科基础课程)80/74学分,并完成其中所有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创新实践平台课程学分达到54/60学分,外语考试成绩符合本科毕业生的要求,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者,准予毕业。
2018级自动化(电气学院)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掌握扎实的自动化及相关领域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技术,能在过程控制、电气控制、运动控制、离散控制、传感与检测、机器人、计算机应用与网络、工业信息化等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从事系统分析与集成、设计与运行、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工作,与国际接轨并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
毕业要求在通识大类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智能系统、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机器人、信息化技术等控制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在工业控制、系统工程、自动化仪表、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信息处理等方面接受基本的训练,树立较为全面的系统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研究与开发、集成与运行、管理与决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具备在过程控制、电气控制、运动控制、传感与检测、机器人、计算机应用与网络、工业信息化等自动化及相关领域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管理和知识创新的综合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工程知识: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工程、智能系统、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机器人、信息化技术等控制科学和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等。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自动化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名称与代码:自动化专业080602 (08080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有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类人才,使之能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运行管理、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仪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较好的工程实践基本训练,具有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研究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应用能力;2. 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3. 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4. 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5. 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核心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仿真、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过程控制、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主要专业实验:自动控制理论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运动控制实验、过程控制实验、自动检测与仪表实验、计算机控制实验、系统仿真实验、网络及多媒体实验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电子工艺实习、单片机及接口技术教学实习、自动控制系统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
自动化专业(辅修双学位)培养方案(Automation)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基础,具备自动控制理论、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等方面知识和相应的专业实践技能,能在公司企业、现代化农业、科研院所、决策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等部门从事生产及管理综合自动化、控制理论及智能系统的研究开发、自动化仪表与装置的设计应用以及相关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应用综合能力;2.掌握自动化专业领域必需的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3.较好地掌握运动控制、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5.获得良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6.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1.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主要课程电路理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过程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等。
四、修业年限3年。
五、学分要求50学分(学生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修习规定课程并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若修读学分达到50学分,可主动申请自动化辅修专业学士学位。
经学校审核,可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工学辅修学位证书。
)六、授予学位工学学士(辅修)。
七、教学计划。
2011级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工学,电气信息类,080602)一、培养目标专业名称:自动化代码:080602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德、智、体、美、技全面发展,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或实际岗位,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专门人才.二、培养要求毕业生能够在面向各种条件下企业生产一线从事自动化与控制系统中设备的设计、施工、维护、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1. 政治思想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心理素质: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科学思想和人文素养,能体现哲理、情趣、品味、人格方面的较高修养,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干创新的精神,具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愿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
2。
知识要求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熟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了解现代物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其他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的基本原理,掌握控制理论,了解本专业的有关法规、规范与规程;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相邻学科的一般知识。
3. 能力要求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询资料、获取信息、拓展知识领域、继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应用语言、图表和计算机技术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至少一门计算机高级编程语言,具有应用计算机、常规测试仪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进行工程设计、设备维护和管理;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或技术研究、应用开发等创新能力。
4。
身体素质(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求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2018版)Machine Design &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门类:工学;二级类:机械类;专业代码:080202)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终身学习意识和国际视野,掌握工程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创新精神以及较强的工程实践及其社会环境评价能力,能在机械工程及矿山装备等领域,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研究开发、机电设备运行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后应具备如下能力:(1)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爱岗敬业。
(2)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现代工具,进行复杂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研究开发以及机电设备运行管理。
(3)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
(4)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有效沟通交流能力和一定的国际视野。
(5)能够自主学习并进行技术创新,具有终身学习意识。
二、毕业要求毕业生在毕业时应达到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机械系统、零部件或制造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适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自动化培养方案
自动化培养方案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自动化技术时,能够系统地
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自动化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应用。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自动化培养方案:
一、基础知识的学习:
1. 学习自动控制原理基础。
掌握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控
制方法,了解各种类型的控制器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 了解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
基本流程和处理技巧,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3. 学习机电传动基础。
了解传动装置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
传动系统的选型和设计方法。
4. 学习编程语言和编程技巧。
掌握至少一种编程语言的基本语
法和编程方法,了解常用的编程工具和环境。
二、实践能力的提高:
1. 参与项目实践。
参加自动化相关项目的设计、制作和调试,
全面掌握自动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和效果。
2. 进行仿真实验。
利用仿真软件进行自动化系统的仿真实验,
熟悉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掌握各类虚拟仪器的操作和数据解
析方法。
3. 进行实际操作。
参加实际的自动化设备调试和维护工作,了
解设备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故障排除和维护方法。
以上是自动化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
学生在进行自动化学习时,
应注重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自动化学院
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代码:081100
一、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前沿技术及研究动态;能熟练使用一门外语,熟练掌握计算机和与本学科相关的先进研究手段,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承担科技开发工作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的科技专门人才。
二、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代码:081101)研究方向:①先进控制理论与应用②信息融合与信息处理③生产过程综合自动化④优化调度理论与技术⑤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代码:081102)研究方向:①信号感知与处理技术②智能仪器与仪表③检测与自动化系统
3.系统工程(二级学科代码:081103)研究方向:①系统建模与仿真②系统优化与调度③工业系统仿真与集成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代码:081104)研究方向:①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②生物医学信息处理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④智能机器人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学制为2.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年,学生参加科研、撰写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的时间为1.5年。
四、培养方式与原则
1、学习各环节的设置与安排及学分要求
(1)课程学习时间为2学期。
课程设置由学位课、非学位课和必修环节组成。
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基础学位课、专业必修学位课三类;非学位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全校公共选修课两类。
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至少应修满
1。
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仅供参考:
1. 前两年课程安排:
- 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物理基础:大学物理、电路与电磁场等;
- 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
- 自动化基础:自控原理、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等;
- 工程实践: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实验等。
2. 后两年课程安排:
- 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数字信号处理、机器人学、智能控制、自动化系统设计等;
- 专业选修课程:嵌入式系统设计、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视觉等;
- 实践课程:自动化系统实训、机器人实验、工程实践等;
- 数学建模和科技创新实践等。
3. 实践培训:
- 实习课程:学生在企事业单位进行自动化相关的实习,了解行业实际运作;
- 实践项目:参与自动化相关的科研项目,提升实际能力;
- 创新创业: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4. 毕业论文:
-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导师的指导选择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并撰写论文。
除了课程安排和实践培训,自动化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常会参加各种实验和实训课程,通过实践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生在课程和项目中也会有机会与同学一起合作,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自动化专业人材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80801学科代码:08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名称:自动化二、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素质、能力、知识协调统一,掌握电子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与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具有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等领域从事系统开辟和系统运行、管理、维护等技术工作的能力,面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专门人材。
三、培养规格(一)培养规格1.知识结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1)能系统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内容;熟悉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具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以及社会学、心理学知识。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必要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节(2)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基本知识。
(3)专业知识:系统地掌握包括电气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等专业知识;掌握常用的实验方法和工程实践技术;了解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
(4)工具性知识: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外语知识、文献检索和科技论文写作知识。
2.能力结构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善于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良(1)好的专业知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协调事务能力;具有基本的资料搜集、文献检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应用知识的能力:具备计算机应用、机械识图和电子电路绘图、电子路线的分析和(2)设计、程序设计等专业基本能力;具有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过程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检测与信息处理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调试能力;能够熟练使用常用实验设备,在实验和工程实践中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
职业发展与创新能力:能在实践环节中探索、验证已有的结论,并具备一定的自主(3)设计实验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具有初步的应用技术开辟能力。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0602专业类:自动化类授予学位:工学学士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掌握控制与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运用自动化专业知识设计有效的工程技术解决方案,从事工业控制、人工智能、海洋电子、水下机器人等领域的产品设计、技术开发、装备制造、设备运行与维护、工程管理等工作,并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终身学习渠道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具有团队协作、跨行业交流以及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的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后5年左右,学生在从事的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中成为工程应用的技术骨干或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培养目标包含以下五个子目标:培养目标1: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坚守职业道德与专业操守,知晓自动化行业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
在工程实践中能够坚持公众利益优先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熟悉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与规范,尊重不同文化下的社会价值;在本职业务中能够坚守客观、公正、诚信的原则;尊重他人,具有良好的合作态度与协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工作态度,持续钻研以提高专业素养。
培养目标2:具有系统思维与自动化专业素养,具备解决复杂的自动化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有系统思维,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与应用的能力;精通自动化领域的工程知识与技能,并熟悉相关技术领域,能够对多种资源综合利用;能够跟踪自动化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一定的工程创新能力,解决由于广泛的或相互冲突的技术、工程相互影响而产生的问题;不确定环境下,能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安全、伦理等方面的相关因素,通过分析、研究、实验与论证,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培养目标3:具备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具备组织与实施自动化工程项目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具有与同事、客户和公众有效沟通的能力;能寻找合作伙伴、专业组织,获取社会各种资源与协助;具有融入、领导及带动团队发展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领导能力;熟悉自动化工程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有组织、协调项目实施的能力。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2018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求,能在流程自动化系统、运动控制系统、自动化仪表与检测、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自动化工程及技术领域,从事系统与装置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具有如下能力:(1)具备良好的理工与人文素养;(2)系统掌握自动化基础理论与技术,能够设计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具备承担自动化工程项目的能力;(3)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组织能力,具备工程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4)具备良好的主动发展意识、创新精神与自主终身学习能力;(5)具备良好的表述能力与国际视野。
二、毕业要求三、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四、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电路分析基础、自动化概论、专业英语、自动控制原理、MATLAB语言、现代控制理论、电机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与仪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企业供电、PLC技术、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
五、基本学制:四年六、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生修满所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符合武汉科技大学授予学士学位规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学分要求:175学分八、毕业要求实现矩阵(注:L、M、H表示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强度分别为低、中、高)九、教学环节设置及学分分布表十、教学进程安排表符号说明:1、♀ 入学前机动2、⊙入学教育3、★军训4、□理论教学5、√ 机动时间6、●考试7、×课程设计8、Ε专业实验或实习9、—假期10、▲ 学年论文11、G技能训练12、※毕业设计(论文)13、┼毕业鉴定14、#毕业实习15、S写生16、∕ 生产实习(金工实习) 17、Τ教材教法18、☆教育实习19、○技能教育实习20、◎专题讲座21、◆公益劳动22、△社会调查23、╬ 认识实习。
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求,能在流程自动化系统、运动控制系统、自动化仪表与检测、计算机控制系统等自动化工程及技术领域,从事系统与装置设计、开发、维护、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五年左右预期具有如下能力:()具备良好的理工与人文素养;
()系统掌握自动化基础理论与技术,能够设计自动化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具备承担自动化工程项目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与组织能力,具备工程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
()具备良好的主动发展意识、创新精神与自主终身学习能力;
()具备良好的表述能力与国际视野。
二、毕业要求
三、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
四、专业主干课程
计算机科学导论、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电路分析基础、自动化概论、专业英语、自动控制原理、语言、现代控制理论、电机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计算机控制技术、传感器与仪表、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企业供电、技术、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
五、基本学制:四年
六、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学生修满所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符合武汉科技大学授予学士学位规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学分要求:学分
八、毕业要求实现矩阵
5 / 13
6 / 13
7 / 13
(注:、、表示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强度分别为低、中、高)
8 / 13
九、教案环节设置及学分分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