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答案案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doc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3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完成本节基础知识回顾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说历史1841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后传入日本。
值得反思的是,在中国,20年间《海国图志》只印了不到10000册;在日本,1859年间,同样一本书价格涨了3倍,成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有用之书”。
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说,日本明治维新的前辈们,“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际遇值得我们思考。
(二)互动解疑1.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何积极影响?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有何异同?3.归纳l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
(三)课堂总结:四、课后----内化迁移非选择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
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
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成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
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材料三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
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
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顺乎世界之潮流” 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
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理解以及运动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重点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认识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培养追求真理,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理想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激趣导学: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入侵,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一条救国救民之路,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历程: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运动。
主题: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教学方法:问题讨论式、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新课探究:自主学习:1、林则徐之所以能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原因有哪些?他开眼看世界的成果对中国历史产生什么影响?2、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3、比较维新派与革命派救国方案的异同。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基础达标]1.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
“他们”应是指()A.抵抗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答案 A解析从材料信息“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师夷”“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首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启发人们冲破闭关锁国的牢笼,拓宽视野去认识世界,故选A。
2.“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下列政治派别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早期维新派B.洋务派C.顽固派D.革命派答案 A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工商”“速立宪法”等,由此判断是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故选A项。
3.有人评价它: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
“它”是()A.托古改制B.中体西用C.三民主义D.民主科学答案 B解析托古改制中头脑已经是西方思想,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器物,指导思想还是传统思想,故B项正确;三民主义从内容到形式均属于西方,故C项错误;民主科学内容和形式均是来自西方,故D项错误。
4.近代中国某位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证明孔子是一位维新派,并用孔子来支持自己的变法主张。
这位思想家是()A.魏源B.康有为C.严复D.谭嗣同答案 B解析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并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运动。
因此B项正确。
5.(2018·洛阳高二质检)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也”,驳斥封建顽固派“墨守祖宗成法”。
在此,梁启超主张() A.“师夷长技” B.“中体西用”C.因循守旧D.变法革新答案 D解析题干材料中梁启超“无事不变”“变者,天下之公理”的主张及对顽固派的驳斥,体现了变法革新的思想,故选D项。
6.除了知识分子队伍之外,梁启超还影响了一般的民众,只要是粗通文墨的人,在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没有受到过他的思想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优秀教案(3页)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1课时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②通过对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过程内容的的理解和运动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逐渐形成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比较和评价,形成对二者清楚的认识,并形成辨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①教师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②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分析本节内容所涉及的思想产生的原因,对推动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法,认识这些先进人物的开拓精神及时代带给他们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先辈们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前赴后继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勇气。
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②通过对先进人物思想和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努力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在先辈们努力奋斗的基础上早日把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
【重点难点】重点: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是以一段一分钟左右的《圆明园》视频导入,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到近代中国被侵略的事实,摆在中国人面前的是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该往何处去,中国人又该何去何从,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以此导入本课所学。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说明:A 、“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实际情况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全面先进。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专题导引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近代中国出现的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解放潮流。
这一潮流,大致经历了新思潮的萌发、维新思想的成熟、民主共和思想的兴盛、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潮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等几个阶段,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
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中日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思想的解放;20世纪初,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发动了辛亥革命;1915年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以此指导中国革命,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把握基本线索:注意历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加强联系比较:注意联系当时中国社会的背景和当时世界形势的发展趋势,由此来分析理解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情况和每一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的异同与特点。
注意与必修一政治救亡、必修二近代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变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树立正确观点: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探索还是资产阶级的道路在中国都行不通。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情景问题切入京师同文馆是在洋务派“自强”“求富”的口号下于1862年8月设立的,以教授外语和西学为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人才。
但遭到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正式开学时只招到了十名学生,但它是清末最早的洋务学堂,是我国第一所官办的外语和西学学院。
京师同文馆的设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在这交汇与碰撞中谁输谁赢?鸦片战争后,中国是如何艰难迈上近代思想文化征程的呢?学习目标引领整体结构感知本课第一目“睁眼看世界”讲述近代中国新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影响。
本课第二目“维新变法”讲述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概况及影响。
一“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阐释时空构建1.从时空观念角度概括西学东渐思潮兴起的背景。
2.运用史料实证分析近代前期各种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特点。
3.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的主张,认识其思想处于学习“器物”的层次及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的主张已提升到学习“制度”的层次。
4.从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西学东渐思潮在近代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6页一、“睁眼看世界”1.背景(1)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大多数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闭目塞听。
(3)统治者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2.代表贡献地位林则徐组织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成《海国图志》,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索强国御侮之策。
(2)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维新变法1.早期维新思想(1)原因: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一些有识之士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2)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2.维新思想的发展(1)时间:19世纪90年代。
(2)代表人物及主张:①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认为君主立宪制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②梁启超:认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谭嗣同: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④严复:出版《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3.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高潮是“百日维新”。
4.意义(1)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时间: _____ 年—月—日星期______________课题: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整体感知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开始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形成了新思潮。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崛起,他们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
并在政治上进行了实践,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扒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教材分析本专题系统讲述了鸦片战争至新文化运动时期,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思想解放和拯救民族危亡的历史。
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西方国家以坚实的政治保障、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人“唯我独尊”、“天朝上国”的精神支柱受到极大冲。
面对着千年未有之奇变,一些有识之士站在时代的前列,睁眼看世界,深刻反省,寻求救国救民之策, 涌现出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时代的弄潮儿,正是这些先进的中国人不懈地的追求推动着近代中国从器物一制度一思想艰难地发展,古老中国在痛苦中渐渐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近代化洪流中去。
第一节“顺乎世界之潮流”【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认识那些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了解他们的主要思想。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自主质疑】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睁眼看世界”(新思潮):地主阶级一一.
1.背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甬:①鸦片战争前,清朝国势日趋衰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益尖锐;
%1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③统治者沉浸无""迷梦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它们为争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 ,加紧对外扩张。
2.魏源、林则徐的师夷思想
(1)林则徐:主动了解,收集,组织编译,先后编辑
《》(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等书籍。
因此,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成了《》(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著作,系统
阐述了 ""的思想,迈出了近代中国。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含义:在坚持中国的和传统的的基础上,引进、学
习和使用,以求o
(2)理论形成:,洋务派在“ 的基础上,提出“”
的口号,逐步形成“”的思想,成为的指导思想。
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
1.背景:
A.政治: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危机深重。
B.经济:初步发展。
C.思想:思想的影响。
D.阶级:力量壮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1)代表及其主张
代表地位主要思想
—维新变法第一
人
%1发动,提出改革措施,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
%11898年《______________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
论.
思想特点:把西方_____________ 同中国传统的__________ 相结合。
梁启超维新思想主要
宣传者
%1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发表《____________ 》等文章。
%1批判________________ ,要求“_________ ”、" _________ ”,实
行____________ O
%1他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
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
谭嗣同维新派中的
_____ 派
%1对君主专制政体和____________ 大胆批判。
%1谴责___________ 是“大盗”,号召同____________ 决裂。
—中国启蒙思想
第一人
%1翻译:《____________ 》提出“物竟天择,适者生存”,
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_____________ 观点
%1意义:他的_________ 观点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2)共同主张:反对;主张;发展o
(3)实践.: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运动。
3.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评价:(1)性质:既是运动,又是资产阶级运动。
(2)积极性:
%1维新思想是,提出通过维新变法的方式,挽救,充满爱国主义激情。
%1维新思想是,要求改革,建立,力图让中国走上。
%1维新思想具有,宣传、观念,批判,猛烈的冲
击0
%1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有利于的传播。
(3)局限性:把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反映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性。
三、民主共和:资产阶级——
1.提出:1894年成立。
提出了“驱逐昵虏、恢复中华,创立 "
的主张。
2.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初步实现:
1912年1月1日,正式成立,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得到初步实现。
三、【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1)判断这两段材料分别哪一阶级和派别?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比较他们的主张有何异同?
材料三:〃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体,国安得不强7'
材料山:"拟驱除残贼,再造中华,以复三代之规,而步泰西之法,使万姓超苏,庶物昌运,此则应天顺人之作也'二 "人或云共和政体不适支那之野蛮国,此不谅情势之言耳。
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
〃
(2)判断这二段材料分别出自哪一阶级和派别?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比较他们的主张有何异同?
四、【反馈】
1.1876年,郭嵩春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
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二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
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寿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泰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
2.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
或以官商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
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
”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3.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o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海头高中高二历史学案编制:李道章审核:顾绍良编号:
CDC
(1)阶级与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主张:相同:向西方学习;维护封建统治
不同:材一侧重于抵抗西方侵略;材二侧重于镇压人民反抗。
(2)阶级与派别: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
相同:目的相同:①走资本主义道路;②改变封建专制制度;③挽救民族危机
不同:两者的方式和政体目标:①维护派保留清王朝前提下,通过自上而改革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通过武装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