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之分析景物描写手法
- 格式:ppt
- 大小:238.00 KB
- 文档页数:10
阅读专项小说阅读专题2:分析环境描写,赏析艺术技巧(考点+题型+解题指导)考点一:分析环境描写小说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的重心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综合形式出现。
对这一考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常见提问方式】1.本文第×(×多是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2.本文多次出现对××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3.请阅读第×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
【解题思路】1.判定环境的描写特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2.区分环境描写的手法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①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等;②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
“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方面分析:(1)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和深化。
如《祝福》中第四次写雪时的暗示。
(2)对人物形象的烘托。
(3)对主人公活动场所的创造、对时代背景的暗示。
如鲁迅小说《故乡》开端部分对故乡凄凉环境所作的描绘,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落后封闭的农村小镇,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十余年后中国广大农村依然如故的社会现实,封建思想、封建秩序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没有得到丝毫改善,这也就揭示了闰土悲惨命运的必然性。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分析环境描写手法语文阅读理解中作者到底要表达一个什么含义,为什么会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目的,这才是我们最关心的,也是考试常考的题目。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分析环境描写手法分析环境描写手法“4步走”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考向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明确考查的是景物描写的手法,还是修目手法。
第二步,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常见的手法:(1)从描写技巧角度看有:①白描与细描;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相结合渲染、衬托;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2)从写景角度看有:①感觉角度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②观察角度一远眺、近观、平视、俯视、仰视、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序一远近结合、高低结合;④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并结合文本判断分析第四步:运用模板,规范作答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重要语句含意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聚焦动词,选点切动词”具有两个特点,那就是“形象化”“动作化”。
2.明晰位置,强化意识。
重要词句的位置一般在:文章首段,“首句标其目”;文章末段,卒章显志;文章过渡段,承上启下,前后照应。
因此,阅读时要高度重视“题目”“首段”“末段”及“过渡段”。
3.理清文脉,聚焦过渡。
解读文章时要高度关注过渡语句(段)中的动词或副词。
这样既可理清文脉,也可品评妙处。
4.注意“双关”。
即解读词语或句子时可从“双关”方面入手。
因为“精彩”或“重要”的词句,大多具有“虚实”两重意思。
5.体察语境,还原分析。
探究“语句的丰富含意”,更要注重具体语境,对具体语境进行“四问”(即“时间”“地点”“对象”“环境”四个方面),然后将答案代入分析印证。
6.强化技法,侧重表达。
从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小说阅读——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复习目标:1.了解小说阅读在环境描写鉴赏方面的命题特点。
2.学习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方法指津第2课时:练习及讲评【课前预习】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小说里一般会有自然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能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骆驼祥子》极力刻画了日烈雨暴的情景。
当日烈到人不能忍受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拉车挣钱;当雨暴到人不能行走的程度,祥子还不得不在雨中挣命。
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从而揭示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疾苦和悲惨的主题。
(2)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征。
小说里的环境描写,不是无缘无故的空洞文字,往往具有一定的暗示性。
如鲁迅小说《故乡》开端部分对故乡凄凉环境所作的描绘,不仅展示了一个落后封闭的农村小镇,为情节展开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也向我们暗示了辛亥革命十余年后中国广大农村的封建思想、封建秩序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的社会现实。
(3)渲染某种气氛。
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一种特定的氛围。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或喜庆,或清冷,或悲凉,用来感染读者。
(4)反映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
环境描写在一些小说中可以反映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
如《红楼梦》中贾母的住处,有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说明这位老祖宗地位尊贵,又不管事,于是一味找乐的情趣。
贾政的小正房内摆放着半旧家具、书籍、茶具等,显示出他保守、迂腐、假正经的个性品格。
(5)烘托人物的心情。
小说中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做客回来有一段景物描写: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
城市的四面八方,灯火已经闪闪烁烁。
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
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
多么好呀,春夜!这段景物描写来自孙少平的目光,暗示了一个下午的经历如此紧张,让人喘不过气来,现在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映衬着人物的心理——从最初的惶恐,到后来的紧张,再到最后的心情舒畅。
小说阅读必考题型之环境描写的手法【题目设定方式】①小说是如何描写某处的(画线处的)景物(环境)的?②请对小说某处的(画线处的)景物(环境)描写作简要赏析。
【解题思路展示】一、自然环境描写的角度与手法:(1) 描写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
“虚”指作者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地刻画)和白描(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精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2)从修辞角度看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看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味等角度对景物进行具体细致地描写);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平视,等等;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
二、社会环境描写手法常用描写技巧:A点面结合(“面”是指场景的整体,“点”是指场景中的个别情景,一般是指场景中作者描写最为突出的部分。
点面结合,要求场景的描写既要注意整体,又要突出重点。
)B简笔勾勒(也就是白描)C细描(可以用精细的笔墨对环境进行描写,是整个场景熠熠生辉。
)【解题步骤】指出环境描写的具体手法——概述环境特点——结合文本展开分析。
★★经典例题★★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心(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1)回家啰!(2)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3)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
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这一考点,主要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何意义。
完成这类考题一定要把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放到整个文章中区理解其作用,并结合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常见作用去一一对应。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窗中戏剧(德)伊尔泽·爱辛格尔①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
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
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
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
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②女人站住了。
③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④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
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
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
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
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⑤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
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
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
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
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
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
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⑥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
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
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
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
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
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阅读理解非常重要,同学们一定要重视,那么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有哪些大家知道吗?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小说阅读答题方法技巧一、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1)概括景物的特点首先要看描写了哪些景物,其次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动词或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概括。
小说阅读指导:分析环境描写小说阅读指导:分析环境描写――小说阅读中的重要一环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活动,事件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发生、发展,所以小说通常通过对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
因此分析环境描写是我们在阅读时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我们阅读小说,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要连带环境描写部分一起进行分析。
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
鲁迅的小说《药》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这一自然环境描写既勾勒出黎明前黑暗时刻的特征,也渲染了夏瑜就义时肃杀、悲凉的气氛;“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这一环境描写反映了老栓买到药后的兴奋心情,揭示了人物思想的愚昧、麻木与落后;小说第四部分运用比喻手法写坟场的环境,层层叠叠的坟冢,表现了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和对劳动人民的阶级压迫,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2.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包括小说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任何一部小说都脱离不了时代背景,一定的时代,规定了活跃其间的人物和发生其间的事件的特定性质。
除了介绍时代背景,小说还会展现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也是塑造人物所不可或缺的。
《孔乙己》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集中在鲁镇咸亨酒店,这里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很自然地形成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众酒客对孔乙己的歧视与取笑,构成了孔乙己与社会环境的一种特殊关系。
正是在这样一种关系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悲剧的社会背景――那是一个非常看重“高低贵贱”,等级观念盛行的社会。
正是那样的社会环境使人们不顾一切地追求功名,看重等级,歧视、欺压弱者。
身为弱者的孔乙己,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已经失去了“人”的价值。
可见,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为塑造人物和体现主旨服务。
环境描写的手法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一环境类题型第二讲环境描写的手法一、考点解读:1、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命題的重心一般有三种: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于法,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这三个命题重心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
2、环境描写的于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
包牯修辞技巧、描写角度等。
二、常见设问方式(1)小说中某段景物在描写上有何特点(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法赏析某某段。
(3)某某句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景的三、近年高考中此类题型的设问形式:(2010.江苏髙考)文中划线部分描写了峡谷的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009.安徽高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四、鉴赏环境描写手法的方法(1)描写技巧角度看:(手法)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手法)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来描写。
(3)从写景角度看:(特点)①,感觉角度一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②)观察度一定点观察、移步换景;③写景顺序一远近结合、髙低结合、外内结合等;三、方法归纳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考向通过题干中的关键词,要明确考查的是描写手法,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根据考向,思考答题角度这就需要掌握环境描写常见的手法(鉴赏环境描写手法的3大角度)第三步,根据题干要求,判定方法并结合文本判断分析得出答案。
小说中景物描写这一考点,单独命题的情况很少,一般是概牯特点并阐释作用,或明确描写技巧并点明作用,所以为了答案的全面,可以三方面都兼顾。
第四步,答案一般采用如下模式:景物描写的手法+景物描写的特色+景物描写的作用n。
小说类文本阅读之分析环境描写DAO TU ZHI YIN导图指引—KAO CHA JIAO DU考查角度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一般是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多是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鉴赏其技巧,概括其作用,俗称“一景三考”。
“三考”中,景物描写的技巧在小说里一般不是考查重点,而景物的特点,尤其是景物描写的作用,是重中之重。
考向一概括所写环境的特点环境是人物活动和事件运行的具体背景。
小说中的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中。
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环境既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外在条件,又是人物性格得以表现的舞台。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指对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
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木匠刘亮程①赵木匠家弟兄五个,以前都是木匠,现在剩下他一个干木匠活儿。
菜籽沟村的老木匠活儿只剩下一件:做棺材。
这个活儿一个木匠就够做了,做多少都有数,只少不多。
村里七十岁以上的,一人一个,六十岁以上的也一人一个,算好的。
也有人一直活到八九十岁,木匠先走了,干不上他的活儿,这个不知道赵木匠想过没有。
也有人被儿女接到城里住,但人没了都会接回来。
赵木匠的工棚里,堆了够做几十个寿房的厚松木板,一个寿房五块板,所谓三长两短。
我在里面看了好一阵,想选几块做书院的板桌,又觉得不合适,那些板子在赵木匠心里早有了下家,哪五块给哪个人,都定了。
做一个寿房多少钱,也都定了,不会有多大出入的。
村里的老人或许不知道赵木匠心里定的事。
有时哪家儿子看着老父亲气儿不够可能活不过冬天,就早早地给赵木匠搁下些定金,让把寿房的料备好,到时候很快能装出来。
考点25 小说阅读之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这一考点,主要要求学生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何意义。
完成这类考题一定要把具体的环境描写的句子放到整个文章中区理解其作用,并结合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常见作用去一一对应。
(2020·萧山区党湾镇初级中学初二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的心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
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
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
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
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可见,景物描写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文学大家都非常重视景物描写,他们往往借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塑造人物、表达情感、表现主题。
所以,对于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我们要学会深思、品味其表达作用。
那么,如何准确分析其作用呢?一、从表达情感、表现主题角度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
”“情”是文学作品的核心要素之一,很多时候“情”是靠描写景物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的。
所以,景物描写是与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主旨的表达结合得最为紧密的。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要思考它在表情达意、表现主旨方面的作用。
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融入了作者浓浓的情感。
鲁迅《祝福》最后一段“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的景物描写就给全文抹上了浓烈的悲剧色彩,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二、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角度文学作品往往需要景物描写感染读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如宁静、静谧、紧张、阴冷、肃杀、荒凉、破败、凄清、炎热等,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时可以烘托人物(或事物)的心理,如高兴、忧伤、悲愤、愤激、哀愁、寂寞、恐惧等。
所以,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时要考虑它在烘托气氛和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
例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的一处景物描写: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
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吹过来。
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此处是女人们去探望丈夫却没有见到丈夫之后伤心地踏上返程路上的景物描写,这一景物描写突出了水面的广阔,渲染了环境的宁静,烘托了女人们因没有追上丈夫而产生的失望及失望后的怅惘、迷茫之情。
三、从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角度人物活动离不开环境。
人物的身份不同,性格不同,情趣爱好不同,精神风貌不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