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实验一 脊蛙反射与反射弧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0
脊蛙的反射弧实验报告脊蛙的反射弧实验报告引言:反射弧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自动反应,是一种基本的生理现象。
通过对脊蛙的反射弧进行实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以及生物体的生理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究脊蛙的反射弧,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反应特点。
实验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脊蛙、实验舟、光源、实验台、镊子等。
首先,将脊蛙放置在实验舟中,保持其身体稳定。
然后,将光源照射到脊蛙的眼睛上方,以触发其光反射弧。
在实验过程中,使用镊子轻轻触碰脊蛙的背部,以触发其触觉反射弧。
记录脊蛙对光和触觉刺激的反应情况。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脊蛙对光刺激的反应是眨眼。
当光源照射到脊蛙的眼睛上方时,脊蛙会迅速地闭上眼睛。
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射弧,它帮助脊蛙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刺激的伤害。
而对于触觉刺激的反应,脊蛙会迅速地跳起来。
这种反射弧的作用是使脊蛙能够快速逃离潜在的危险。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脊蛙的反射弧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不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和决策。
这是因为反射弧是由脊髓中的神经元直接控制的,而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参与。
这种反射弧的机制使脊蛙能够在面对危险时迅速做出反应,从而提高其生存的机会。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脊蛙对光刺激和触觉刺激的反应时间是不同的。
对于光刺激,脊蛙的反应速度非常快,几乎是即刻闭上眼睛;而对于触觉刺激,脊蛙的反应速度稍慢,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跳起来。
这表明不同类型的刺激会引发不同的反射弧,其反应时间也会有所差异。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脊蛙的反射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脊蛙的反射弧是一种基本的生理现象,通过触发不同的刺激,脊蛙能够做出相应的反应。
这种反射弧的机制使脊蛙能够在面对危险时迅速做出反应,提高其生存的机会。
此外,不同类型的刺激会引发不同的反射弧,其反应时间也会有所差异。
通过对脊蛙反射弧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为人类的神经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对反射弧的实验观察,我们也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生理机制,为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脊蛙的反射生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脊蛙的反射生理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脊蛙的反射生理机制。
通过在脊蛙腓肠肌上施加电刺激并记录其反射动作,观察和分析脊蛙的反射生理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脊蛙对外界刺激具有较快的反应速度,并且反射强度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
引言:反射生理是通过刺激机体,观察和记录机体的反射活动以研究生物的神经和肌肉系统。
脊椎动物中,脊椎是最简单且常见的反射。
脊蛙是常用于反射生理实验的模式动物之一,其神经和肌肉系统结构简单且易于观察和操作。
材料和方法:材料:- 脊椎蛙- 隔音室- 实验台- 电极- 平滑托盘- 刺激设备- 数据记录器方法:1. 将脊椎蛙置于隔音室中,使其适应环境。
2. 将脊椎蛙固定在实验台上,暴露腓肠肌。
3. 将电极插入腓肠肌并连接到刺激设备。
4. 设置不同的电刺激强度,记录腓肠肌的反射活动。
5.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脊椎蛙对电刺激刺激表现出了明显的反射活动。
当电刺激强度逐渐增加时,脊椎蛙的反射运动变得更加明显。
这表明反射强度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
此外,观察到脊椎蛙的反射活动反应速度很快。
一旦刺激施加,腓肠肌立即出现收缩。
这表明脊椎蛙具有高度发达的反射生理功能,并能迅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讨论:脊椎蛙的反射生理机制是其快速适应外界环境的重要特点之一。
实验结果表明,脊椎蛙具有高度敏感的反射神经回路,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外界刺激做出快速的反应。
然而,实验中只使用了电刺激作为刺激源,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刺激方式。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不同刺激方式对脊椎蛙反射生理的影响,以更全面地了解其反射生理机制。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脊椎蛙的反射生理进行观察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脊椎蛙对外界刺激具有较快的反应速度。
2.脊椎蛙的反射强度与刺激强度呈正相关。
3.脊椎蛙具有高度发达的反射生理功能,能够迅速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此实验的结果为我们深入理解脊椎动物的神经和肌肉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一、实验目的1. 观察和分析脊蛙的反射现象。
2. 理解反射弧的组成及其在反射活动中的作用。
3. 验证脊髓在完成反射功能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原理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刺激产生的一种快速、有规律的反应。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脊髓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具有完成许多基本反射功能的能力。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脊蛙、滤纸片、0.5%硫酸溶液、镊子、探针、烧杯、清水、纱布等。
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铁架台、S形钩、试管夹、剪刀、解剖刀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脊蛙:将脊蛙放入清水中浸泡,使其适应环境。
用S形钩钩住脊蛙的下颌,悬挂于铁架台上。
2. 观察搔扒反射:用镊子夹住滤纸片,将另一角浸入0.5%硫酸溶液中,迅速贴在脊蛙腹部皮肤上,观察四肢是否出现搔扒反射。
3. 验证反射弧完整性:用烧杯中的清水冲洗硫酸刺激过的皮肤,并用纱布轻轻揩干。
用探针插入蛙的椎管内搅动,破坏脊髓,重复上述实验,观察是否还能出现搔扒反射。
4. 观察脊休克现象:在破坏脊髓后,观察脊蛙的反应,如四肢抽搐、尾巴摆动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搔扒反射:在硫酸刺激下,脊蛙出现明显的搔扒反射,四肢迅速向前摆动,表现出逃避刺激的反应。
2. 破坏脊髓后的反应:破坏脊髓后,脊蛙不再出现搔扒反射,四肢停止摆动,表明脊髓在反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3. 脊休克现象:破坏脊髓后,脊蛙出现脊休克现象,表现为四肢抽搐、尾巴摆动等。
这是由于脊髓失去了大脑的控制,导致反射活动紊乱。
六、实验结论1. 脊蛙的搔扒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 脊髓在完成反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破坏脊髓会导致反射活动丧失。
3. 脊休克现象表明,脊髓失去大脑控制后,反射活动会出现紊乱。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通过观察脊蛙的搔扒反射,验证了脊髓在完成反射活动中的重要性。
蛙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蛙反射弧分析实验报告引言:蛙反射弧是指蛙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一系列反射动作。
这一反射弧在蛙的神经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和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蛙反射弧的过程,探究蛙的神经系统和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蛙、实验箱、刺激器、计时器、摄像设备等。
首先,将蛙放置在实验箱中,并保持其舒适。
然后,使用刺激器对蛙进行刺激,例如轻轻触碰蛙的皮肤。
同时,使用计时器记录下刺激开始和蛙做出反应的时间。
最后,使用摄像设备对实验过程进行拍摄,以便后续观察和分析。
结果与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蛙的反射弧。
一般情况下,当蛙受到刺激时,会迅速做出反应。
这一反应包括四个阶段:刺激、感觉、传导和反应。
首先,当蛙受到刺激时,刺激器会触碰到蛙的皮肤,引起神经末梢的兴奋。
接着,这一刺激信息会通过感觉神经元传递到蛙的中枢神经系统,即脊髓。
在脊髓中,刺激信息会被处理和解码。
最后,脊髓会向蛙的肌肉发送指令,使其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收缩肌肉或者跳跃。
通过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蛙反射弧的反应时间与刺激的强度和类型有关。
当刺激强度较弱时,蛙的反应时间相对较长;而当刺激强度较强时,蛙的反应时间相对较短。
这说明刺激强度对蛙的反应速度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不同类型的刺激也会对蛙的反应时间产生影响。
例如,当刺激是突然出现时,蛙的反应时间相对较短;而当刺激是逐渐增强时,蛙的反应时间相对较长。
这表明刺激类型对蛙的反应速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对蛙反射弧的过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蛙反射弧是蛙的神经系统和行为模式之间的重要联系。
刺激强度和类型对蛙的反应时间有一定的影响。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我们理解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和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进一步研究蛙的行为和神经系统提供了参考。
未来研究方向:虽然本实验对于蛙反射弧的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分析,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
生理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组别:组员:
实验日期:实验室:
实验题目:反射弧的分析
实验目的:本实验利用脊蛙分析反射弧的组成和验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实验原理: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做的适应性反应称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它一般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发生障碍或受到破坏时,该反射活动便发生紊乱或不能出现。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步骤:1.制备脊蛙
2.连接装置
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发生障碍或受到破坏时,该反射活动便发生紊乱或不能出现。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蛙的反射弧实验报告蛙的反射弧实验报告引言:反射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一种自动反应,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生物学研究中,蛙常被用作实验对象,因其神经系统简单、易于观察与操作。
本实验旨在探究蛙的反射弧及其机制,为深入理解生物反射提供基础。
实验一:刺激蛙的皮肤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蛙:选取数只健康的蛙作为实验对象;2. 刺激物:使用细柔的刷子轻轻刺激蛙的皮肤。
实验过程与结果:在实验开始时,我们将蛙置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然后,我们用细柔的刷子轻轻刺激蛙的皮肤。
结果显示,蛙在被刺激后迅速做出了反应,它的身体猛然收缩,四肢迅速收回。
实验二:刺激蛙的眼睛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蛙:同实验一;2. 刺激物:使用光源照射蛙的眼睛。
实验过程与结果:在实验进行时,我们将蛙置于一个暗室中,以排除外界光线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然后,我们使用光源照射蛙的眼睛。
结果显示,蛙在受到光线刺激后,迅速闭上眼睛,以保护眼睛免受刺激。
实验三:刺激蛙的腿部肌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蛙:同实验一;2. 刺激物:使用电极刺激蛙的腿部肌肉。
实验过程与结果: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先将电极连接到蛙的腿部肌肉上。
然后,我们通过传递电流刺激蛙的腿部肌肉。
结果显示,蛙在受到电流刺激后,腿部肌肉迅速收缩,使蛙的腿部弯曲。
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蛙对不同刺激的反射弧反应。
蛙的皮肤反射弧是一种保护性反应,能够使蛙尽快将身体部分从刺激源中移开,以防止受到伤害。
而蛙的眼睛反射弧则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它能够使蛙迅速闭上眼睛,以保护眼睛免受刺激。
蛙的腿部肌肉反射弧是一种运动性反应,能够使蛙的腿部肌肉迅速收缩,以改变蛙的姿势或位置。
结论:蛙的反射弧是一种重要的自动反应机制,它使蛙能够在面对外界刺激时做出适当的反应,以保护自身或适应环境。
蛙的皮肤反射弧、眼睛反射弧和腿部肌肉反射弧分别对应了不同的刺激类型,展示了蛙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适应性。
脊蛙的反射弧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对脊蛙的反射弧实验,观察和探究脊椎动物的神经反射的
机制。
实验原理:
脊椎动物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导神经、中枢神经、运动神经
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感受器接受刺激后,传导神经通过传导将
刺激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处理,产生反向
反射弧,再将传导神经传递给下一级的神经元,最终到达效应器。
实验过程:
1. 准备工作:
将脊椎动物脊蛙放进无菌环境的玻璃实验皿中,在实验前进行
适当的麻醉和镇痛处理,使其处于安静的状态。
2. 电极植入:
在脊蛙的头部和尾部分别放置银箔电极,将电极与电气设备连接。
3. 刺激实验:
对脊蛙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具体强度的刺激,如将棉球轻轻触
碰脚底或用手轻拍脊椎,观察脊蛙的反应。
4. 记录结果:
记录脊蛙对不同刺激的反应,如反应的时间、幅度及强度。
5. 讨论结果:
通过对实验记录结果的分析,考察脊椎动物反射弧的机理。
实验结果:
本实验对脊椎动物的反射弧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在实验中,我
们发现不同类型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如棉球轻轻触碰脚底
会引起脚的迅速抽回,而用手轻拍脊椎则会引起整个身体的收缩。
同时,我们还发现,不同强度的刺激引起的反应也不同,强刺激
会引起更明显的反应。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初步了解了脊椎动物的反射弧的机制,认识
到感受器、传导神经、中枢神经、运动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反射弧的重要性。
我们还探究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强度刺激引起的
反应的差异,这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观察脊蛙在不同刺激下的反应,了解其反射弧的构成和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2. 学习和掌握脊蛙反射实验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了解脊蛙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后续生物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脊蛙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脊蛙的反射活动主要由脊髓完成,脊髓内的神经元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脊蛙、生理盐水、棉签、探针、剪刀、镊子、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生理盐水浴槽、记号笔、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脊蛙放在生理盐水中浸泡5-10分钟,使其适应环境。
2. 解剖:用剪刀和镊子剪开脊蛙的腹部,暴露脊髓和肌肉。
3. 刺激观察:a. 观察脊蛙在正常状态下的反应;b. 刺激脊蛙的皮肤,观察其屈腿反射;c. 刺激脊蛙的股神经,观察其膝跳反射;d. 刺激脊蛙的坐骨神经,观察其跟腱反射。
4. 记录数据:记录每次刺激后脊蛙的反应时间和反应幅度。
5. 实验结束:将脊蛙放回生理盐水中,进行恢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到脊蛙在正常状态下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如伸缩肢体、呼吸等。
2. 刺激脊蛙皮肤后,观察到其屈腿反射,反应时间为2-3秒,反应幅度较大。
3. 刺激脊蛙股神经后,观察到其膝跳反射,反应时间为1-2秒,反应幅度较小。
4. 刺激脊蛙坐骨神经后,观察到其跟腱反射,反应时间为0.5-1秒,反应幅度最小。
六、实验结论1. 脊蛙在受到刺激时,能够通过反射弧完成规律性反应。
2. 刺激的强度和部位不同,反应时间和幅度也有所差异。
3. 脊蛙的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可通过训练和锻炼提高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七、实验讨论1. 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到脊蛙在不同刺激下的反应,了解了反射弧的构成和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
2.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和记录数据,以便分析实验结果。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蛙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2.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蛙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3. 掌握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在反射过程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反射是生物体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是神经系统调节活动的基本形式。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反射弧的完整是反射活动发生的必要条件。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任氏液、1%硫酸溶液、培养皿、蛙板、解剖针、镊子、剪刀、玻璃分针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显微镜、生理实验台、计时器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蟾蜍:将蟾蜍仰卧固定在蛙板上,剪开背部皮肤,暴露脊髓。
2. 检查反射弧:观察蟾蜍足部对刺激的反应,确认反射弧的完整性。
3. 感受器分析:分别刺激蟾蜍左右后肢足底,观察反射活动,分析感受器的存在。
4. 传入神经分析:剪断蟾蜍右后肢坐骨神经,刺激足底,观察反射活动,分析传入神经的存在。
5. 反射中枢分析:剪断蟾蜍脊髓,刺激足底,观察反射活动,分析反射中枢的存在。
6. 传出神经分析:剪断蟾蜍坐骨神经,刺激足底,观察反射活动,分析传出神经的存在。
7. 效应器分析:剪断蟾蜍足部肌肉,刺激足底,观察反射活动,分析效应器的存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感受器分析:刺激蟾蜍左右后肢足底,观察到明显的反射活动,说明感受器存在。
2. 传入神经分析:剪断右后肢坐骨神经后,刺激足底,反射活动消失,说明传入神经存在。
3. 反射中枢分析:剪断脊髓后,刺激足底,反射活动消失,说明反射中枢存在。
4. 传出神经分析:剪断坐骨神经后,刺激足底,反射活动消失,说明传出神经存在。
5. 效应器分析:剪断足部肌肉后,刺激足底,反射活动消失,说明效应器存在。
六、实验结论1. 蛙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2. 反射弧的完整是反射活动发生的必要条件。
3.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在反射过程中的作用。
脊蛙反射反射弧的实验分析方法反射弧的分析应安排在“观察搔扒反射”之后,可以先简单地复习反射弧的组成,然后边观察实验现象,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感受器的分析:将蛙的右足底皮肤剥去,分别刺激两只后足的足底,可见左后肢出现搔扒反射而右后肢不动。
说明搔扒反射的感受器存在于皮肤。
去掉皮肤,没有了产生神经冲动的感受器,因而不会出现反射。
传入神经的分析:拉出右后肢的坐骨神经,将其剪断,分别刺激两只后足的足背,可见左后肢出现搔扒反射而右后肢不动。
说明坐骨神经中有传入神经的成份。
传入神经被切断,神经冲动不能传入,因而不会出现反射。
传出神经的分析:刺激蛙背部的中央部分,可见左后肢出现搔扒反射,右后肢的大腿部分有反射性运动,而小腿和足不动。
说明坐骨神经中有分布到小腿以下的传出神经的成份。
传出神经被切断,神经冲动不能传出,小腿以下部分不出现反射。
而分布到大腿部分的传出神经未被切断,所以大腿部分仍会出现运动。
效应器的分析:将右后肢大腿处的肌肉在远体一端剪断,刺激蛙背部的中央,可见左后肢出现搔扒反射,右后肢(包括大腿部分)完全不动。
说明肌肉是反射弧效应器的一部分,效应器被破坏,不能出现运动反应。
脊髓的分析:用探针捣毁蛙的脊髓,刺激蛙背部的中央,可见左后肢与右后肢一样不出现任何反应,说明脊髓被破坏,反射不能完成。
经过上述实验分析,说明搔扒反射的反射弧在一个蛙体内有许多个。
当这些反射弧都完整时,刺激任何部位的皮肤都会引起相应的反射,当某一反射弧的任何一部分被破坏,就会使这一反射不能进行,但并不影响其它反射的正常进行。
脊髓是这些反射弧的重要组成部分,破坏脊髓,所有的搔扒反射都不能进行。
同时,这种实验分析方法还能说明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
如果学生素质较好,进行分析时还可采取先向学生介绍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可能的结果,然后再观察正确的结果。
用实验方法分析脊蛙反射的反射弧,现象明显,操作简单,适于在教学中使用。
一、实验背景反射是生物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一种快速、自动的生理反应。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为了验证脊髓在反射弧中的重要作用,本实验以脊蛙为实验对象,观察和分析脊蛙的缩腿反射和搔扒反射现象。
二、实验目的1. 观察脊蛙的缩腿反射和搔扒反射现象。
2. 验证脊髓在反射弧中的重要作用。
3. 了解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蟾蜍、任氏液、0.5%硫酸溶液、清水、手术剪刀、手术镊、手术刀、骨剪、玻璃分针、锌铜弓、粗棉线、毁髓针、蜡盘、蛙板、固定针、培养皿、污物缸、滴管、纱布、灭菌棉球、铁架台、滤纸、解剖盘。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刺激器、计时器。
四、实验步骤1. 制备脊蛙:用毁髓针捣毁脊蛙大脑,使脊蛙只剩下脊神经中枢。
2. 观察缩腿反射:用0.5%稀硫酸刺激脊蛙后肢趾部,观察脊蛙后肢是否发生收缩。
3. 观察搔扒反射:用蘸有0.5%稀硫酸的小纸片刺激脊蛙腹部皮肤,观察蛙的四肢是否向腹部搔扒。
4. 验证脊髓作用:将毁髓针插入蛙的脊髓内,破坏蛙的脊髓,重复观察缩腿反射和搔扒反射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缩腿反射:用0.5%稀硫酸刺激脊蛙后肢趾部,脊蛙后肢发生收缩,证明脊蛙具有缩腿反射。
2. 搔扒反射:用蘸有0.5%稀硫酸的小纸片刺激脊蛙腹部皮肤,蛙的四肢向腹部搔扒,证明脊蛙具有搔扒反射。
3. 验证脊髓作用:破坏蛙的脊髓后,脊蛙不再发生缩腿反射和搔扒反射,证明脊髓在反射弧中具有重要作用。
六、结论1.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2. 脊髓在反射弧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反射活动的神经中枢。
3. 通过观察脊蛙的缩腿反射和搔扒反射现象,验证了脊髓在反射弧中的重要作用。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如何控制硫酸浓度和刺激强度,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 在验证脊髓作用时,如何确保脊髓的破坏程度适宜,既不影响实验结果,又不伤害动物?3. 实验过程中,如何观察和记录反射现象,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八、实验展望1. 进一步研究不同刺激条件下,脊蛙反射弧的敏感性变化。
实验名称:脊蛙反射与反射弧分析实验目的:1. 观察脊蛙的屈腿反射现象。
2. 分析屈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
3. 探讨神经系统对机体反应的调节作用。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材料:1. 脊蛙(青蛙)1只2. 解剖盘3. 麝香草酚4. 镊子5. 剪刀6. 显微镜7.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脊蛙置于实验台上,用解剖盘固定。
2. 观察屈腿反射:在脊蛙的后腿关节处滴加麝香草酚,观察其屈腿反应。
3. 反射弧分析:a. 切断脊蛙的脊髓,观察屈腿反应是否消失。
b. 分别切断脊蛙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观察屈腿反应的变化。
4. 显微镜观察:取脊蛙的脊髓组织,用显微镜观察脊髓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结构。
实验结果:1. 屈腿反射观察:在脊蛙的后腿关节处滴加麝香草酚后,脊蛙表现出明显的屈腿反应。
2. 反射弧分析:a. 切断脊髓后,屈腿反应消失,说明脊髓是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
b. 切断传入神经后,屈腿反应消失,说明传入神经在反射弧中起重要作用。
c. 切断传出神经后,屈腿反应仍然存在,说明传出神经在反射弧中起辅助作用。
3. 显微镜观察:显微镜下观察到脊髓的神经纤维和神经元结构,证明脊髓是神经中枢。
实验讨论:1. 本实验验证了脊蛙屈腿反射的存在,并分析了反射弧的结构。
结果表明,脊髓是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在反射弧中起重要作用。
2.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神经系统对机体反应的调节作用。
脊髓作为神经中枢,可以快速协调机体的生理反应,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切断脊髓和传入神经后,屈腿反应消失,这说明脊髓和传入神经在反射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切断传出神经后,屈腿反应仍然存在,这提示我们在分析反射弧时,要综合考虑各种神经元的协同作用。
实验结论:1. 脊蛙的屈腿反射是一种典型的反射现象,其反射弧包括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和传出神经。
2. 脊髓是屈腿反射的神经中枢,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在反射弧中起重要作用。
蛙反射弧的分析实验目的:1. 分析反射弧的组成部分2. 明确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实验原理:反射弧:完成反射活动所需的结构基础。
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环节。
实验步骤1、 取一只蟾蜍捣毁脑,制备脊蛙2、 将蟾蜍悬挂在铁支架上3、 分别将左右后肢趾浸入剩有浓度为1%的硫酸的玻璃皿内结果:产生屈腿反射分析:因反射弧完整4、去感受器:在左肢趾关节上做个环形皮肤切口,将切口以下的皮肤全部剥除,用浓度为1% 的硫酸浸泡趾尖结果:没有屈腿反射活动出现。
分析:破坏了脚掌和脚趾皮肤中的感受器,射弧不完整,不能引起屈腿反射。
5、将浸有浓度为1%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的左后肢的皮肤上结果:有屈腿反射分析:因切口上方的感受器完好,有一个完整反的射弧,可引起屈腿反射。
6、剪断传入和传出神经:剪断右侧坐骨神经,用连续阈上刺激右后肢趾的皮肤结果:无屈腿反射分析:反射弧的传入神经破坏,造成反射弧不完整7、搔抓发射:将浸有浓度为1%的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的腹部的皮肤上结果:有屈腿反射分析:腹部感受器完好,有一个完整反的射弧,可引起屈腿反射。
8、损毁中枢:以探针捣毁蟾蜍的脊髓结果:刺激躯体任何部位都无反射活动出现。
分析:神经中枢破坏,反射弧不完整。
注意事项1、剥皮时,必须将脚趾皮肤剥干净2、脚趾浸入硫酸溶液时,每次浸入面积要一致3、用硫酸刺激后,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并用纱布擦干,以免硫酸被稀释。
4、剥离神经时,要用玻璃分针,不要用金属器械刺激神经结果分析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结果并做详细分析。
思考题:1. 右侧坐骨神经被剪断后,动物的反射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损伤了反射弧的哪一部分?答:反射活动丧失,损伤了传入传出神经。
2. 剥去趾关节以下皮肤后,不再出现原有的反射活动,为什么?答:没有了皮肤上感受器,反射活动无法进行Welcome To 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一、实验结果
(一)反射时的测定
反射时测定实验结果见表1。
反射弧分析实验结果见表2。
表2.蛙反射弧的分析实验结果
续表2
二、分析与讨论
(一)反射时的测定
本次实验通过脊髓躯体运动反射,证实反射弧的完整性与反射活动的关系。
三次刺激,每次发生反射现象的时间逐渐变短,原因可能是蟾蜍对硫酸开始习惯。
(二)反射弧的分析
剥净长趾皮肤后用硫酸刺激没有发生反射现象是因为皮肤相当于反射弧的感受器,缺少感受器,反射弧不完整,所以没有任何反射现象,证明了反射需要感受器。
分离出坐骨神经后,在细棉条上滴普鲁卡因溶液后用硫酸刺激有皮肤的最长趾,刚开始有屈反射,但马上就消失了,说明传入神经已被麻醉。
当屈反射不再出现时,将1%硫酸滤纸片贴在蟾蜍右侧腹部,每隔1 min重复1次,还会有抓反射,不一会后也消失了,说明传出神经也已被麻醉。
因为屈反射的传出神经在坐骨神经,而抓反射的传出神经不在坐骨神经,而且髓鞘在不同的神经厚度也不同,在传入神经较薄,在传出神经较厚,所以普鲁卡因先麻醉传入神经,再麻醉传出神经,所以屈反射现象比抓反射现象先消失。
若捣毁脊髓,即毁坏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蟾蜍对任何刺激都完全没有反应。
三、结论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产生的具有适应意义的反应过程称为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典型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一旦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完整性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无法实现。
在反射活动中,由于神经元特别是中间神经元联系方式的不同,使反射活动表现出种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