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11.51 KB
- 文档页数:12
第十四单元病机一、A11、实证常见于外感的( )A.末期B.初期C.各个阶段D.初期或中期E.以上均非2、邪正盛衰决定着( )A.病证的寒热B.病位表里C.气血的盛衰D.病证的虚实E.病势的轻重3、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 )A.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B.阴精的盛衰C.气血的盛衰D.正邪的盛衰E.阳气的盛衰4、邪热内伏,反见四肢厥冷的病机是( )A.阳盛则阴病B.阴盛则寒C.阳虚则寒D.阴损及阳E.阳盛格阴5、阴阳互损病机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相互转化B.阴阳相互消长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制约E.阴阳相互对立6、阴损及阳是指( )A.阴液亏损,不能制阳B.阴盛于内,格阳于外C.阴虚阳无以生,阳气随之亏虚D.阴盛伤阳,阳气受损E.以上均非7、阴阳偏衰以哪一脏为根本( )A.心B.肝C.肾D.脾E.肺8、阴偏衰的主要病机是( )A.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阳热盛极,格阴于外C.阳热亢盛,消耗阴液D.阴液不足,阴不制阳E.阴液亏损,阳亦不足9、“阴胜则寒”的证候性质是( )A.假热证B.假寒证C.虚寒证D.实寒证E.寒热错杂证10、“阳胜则热"的证候性质是( )A.虚热证B.假热证C.实热证D.寒热错杂证E.真热假寒证11、下列有关阴阳失调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阳虚则寒,虚而有寒,以虚为主B.阴盛则寒,以寒为主,虚象明显C.阳气虚衰,气虚为基础D.阳气不足,多责脾肾之阳E.亡阳多由邪气过盛,正不敌邪,阳气损伤太多12、病势处于迁延状态的机制是( )A.邪正相持B.正虚邪恋C.邪盛正衰D.邪去正虚E.正盛邪退13、“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 )A.实B.虚C.虚实夹杂D.真实假虚E.真虚假实14、“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 )A.由实转虚B.实中夹虚C.真实假虚D.真虚假实E.以上均非15、“实”的病机是( )A.邪盛正衰同时存在B.邪气亢盛,正气未衰C.正气旺盛,抗邪有力D.正气旺盛,邪气不盛E.以上均非16、下列各项属实证的临床表现( )A.二便不通B.二便失禁C.自汗盗汗D.疼痛隐隐E.以上均非17、下列各项属虚证的临床表现是( )A.二便不通B.精神亢奋C.烦躁不宁D.二便失禁E.疼痛剧烈18、虚证的概念是( )A.以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为主的病理变化B.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病理变化C.邪气亢盛,正气日衰,脏腑机能减退的病理变化D.正虚邪恋的病理变化E.以上均非19、重阴必阳的病机是( )A.阴盛格阳B.阳损及阴C.阳盛格阴D.由阴转阳E.由阳转阴20、阴寒内盛而出现热象者,其病变多为( )A.阴盛则阳病B.阴盛格阳C.阴盛阳衰D.寒极生热E.阳盛则热21、血虚病变多见于( )A.心肺B.心脾C.心肾D.心肝E.肝肾22、下列各项,非属气机失调的是( )A.气虚B.气陷C.气滞D.气逆E.气闭23、气的升发太过或降之不及,称之为( )A.气滞B.气闭C.气逆D.气陷E.气脱24、气逆病变多见于( )A.肝脾肾B.肺脾肾C.脾胃肾D.肺肝胃E.肺肝肾25、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腑是( )A.心B.肺C.脾D.肝E.肾26、与气虚病变形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有( )A.心脾肾B.肺肝脾C.肺脾肾D.心肺肾E.肺肝肾二、B1、A.刺痛难忍,固定不移B.头晕眼花,心悸怔忡C.闷胀疼痛D.胀痛刺痛E.面白乏力,皮下出血<1>、气滞可见( )A.B.C.D.E.<2>、气不摄血可见( )A.B.C.D.E.2、A.血液不足,功能减退B.血行迟缓,涩滞不畅C.血分有热,迫血妄行D.气血失和,经脉失荣E.血随气逆,咯血呕血<1>、血热易致( )A.B.C.D.E.<2>、血瘀易致( )A.B.C.D.E.3、A.元气耗损,功能衰退下降B.气机不畅,经气郁滞C.气机升降失常D.气虚无力升举E.气的出入异常<1>、气闭与气脱的病机,主要是指( )A.B.C.D.<2>、气陷病机,主要是指( )A.B.C.D.E.4、A.气逆B.气滞C.气陷D.气虚E.气脱<1>、气升举无力易于导致( )A.B.C.D.E.<2>、脏腑功能低下或衰退,易于导致( )A.B.C.D.E.5、A.闷胀疼痛B.面红目赤C.少腹胀满重坠D.突然昏厥,不省人事E.汗出不止<1>、气脱病变,常见( )A.B.C.E.<2>、气闭病变,常见( )A.B.C.D.E.6、A.实热证B.虚热证C.实寒证D.虚寒证E.寒热错杂证<1>、阳偏盛所导致的证候是( )A.B.C.D.E.<2>、阳偏衰所导致的证候是( )A.B.C.D.E.7、A.阳胜则热B.阴胜则寒C.阳虚则寒D.阴虚则热E.阳损及阴<1>、阴液不足,不能制阳则为( )A.B.D.E.<2>、阳邪致病,阳气偏盛则为( )A.B.C.D.E.8、A.阳偏胜B.阴偏胜C.阳偏衰D.阴偏衰E.阴阳两虚<1>、外感寒邪易致( )A.B.C.D.E.<2>、嗜食生冷易致( )A.B.C.D.E.9、A.实寒证B.虚寒证C.虚热证D.实热证E.寒热错杂证<1>、阴虚则热易致( )A.C.D.E.<2>、阴胜则寒易致( )A.B.C.D.E.10、A.实证B.虚证C.虚实夹杂证D.真虚假实证E.真实假虚证<1>、正气不足,邪气已尽,易形成( )A.B.C.D.E.<2>、瘀血结聚,阻滞经络,易形成( )A.B.C.D.E.11、A.实证B.虚证C.虚实夹杂证D.真虚假实证E.真实假虚证<1>、正气不足,邪气亢盛的证候是( )A.B.C.D.E.<2>、邪气亢盛,正气不衰的证候是( )A.B.C.D.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外感病初、中期的病机属实,主要表现出邪气亢盛的一些症状和体征,若至病的后期,或因治疗不当,迁延日久,而出现气血阴阳亏虚的症状和体征,说明病机已由实转虚。
病机的概念:病机,指疾病发⽣、发展及其变化的机理,⼜称病理,包括病因、病性、证候、脏腑⽓⾎虚实的变化及其机理,它揭⽰了疾病发⽣、发展与变化、转归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发展和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的性质密切相关。
病邪作⽤于⼈体,⼈体正⽓奋起⽽抗邪,引起了正邪相争。
⽃争的结果,邪⽓对⼈体的损害居于主导地位,破坏了⼈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或使脏腑⽓机升降失常,或使⽓⾎功能紊乱,并进⽽影响全⾝脏腑组织器官的⽣理活动,从⽽产⽣了⼀系列的病理变化。
“病机”⼆字,⾸见于《素问·⾄真要⼤论》,该篇数次提到病机,并强调其重要性,如“谨候⽓宜,⽆失病机”,“审察病机,⽆失⽓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从临床常见的病证中,总结归纳为⼗九条,即后世所称的“病机⼗九条”。
对于“病机”⼆字的原意,前⼈释为“病之机要”,“病之机括”,含有疾病之关键的意思。
病机学说的内容:病机学说是阐明疾病发⽣、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说,其任务旨在揭⽰疾病的本质,是对疾病进⾏正确诊断和有效防治的理论基础。
病机学说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的机理、病变的机理、病程演变的机理三个部分。
中医病机学是根据以五脏为中⼼的脏象学说,把局部病变同机体全⾝状况联系起来,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来探讨疾病的发展和转变,从⽽形成了注重整体联系的病理观。
中医病机学认为,⼈体脏腑之间,不仅在⽣理上⽽且在病理上,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五脏相通,移皆有次。
疾病发⽣时·,各脏腑病变按⼀定规律互相影响。
中医学⽤五⾏⽣克乘侮理论来解释脏腑之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
当然,疾病的发展传变也有不以次相传的特殊情况,如溺⽔卒死是不可预测的意外情况,不能机械地按照以次相传的模式制定诊疗计划。
中医学在疾病发展和转变上,既看到了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的⼀般规律,⼜指出了疾病或其传化有不以次的特殊情况,把⽭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统⼀起来,体现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第十七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
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
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津液代谢失常、内生五邪)1.经络的气血逆乱可见A.眩晕跌仆B.咽痛目赤C.咯血、衄血D.腹部剧痛2.导致心的阳气偏盛的主要原因有A.邪热内郁B.瘀血化热C.劳心过度D.五志化火答案:1、AC 2、ABD津液代谢失常01津液不足津液不足指津液亏损,脏腑组织失于滋养,表现一系列干燥枯涩征象的病理变化。
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邪伤津,如外感燥热之邪,灼伤津液;二是耗失过多,如吐泻、大汗、多尿或久病耗津等;三是生成不足,如脏腑机能减退,津液生成不足。
轻者,常见口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短少色黄及口、鼻、皮肤干燥等。
重则可出现目眶深陷、小便全无、精神萎顿。
甚至大肉尽脱、手足震颤、舌光红无苔等。
0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津液输布障碍,指津液转输、运行失调,津液停滞体内某些部位的病变。
津液排泄障碍,指津液化为汗、尿的作用失调,导致水液贮留体内为患。
津液的输布障碍和排泄障碍,均导致痰饮水湿形成,且两者常相互影响,导致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等多种病变。
0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 水停气阻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痰饮停留导致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
因水湿痰饮的形成,可因气滞而水停,而痰饮等有形之邪停滞,又易阻碍气的运行,故水停与气滞常常并见。
(2) 气随津脱指津液大量耗失,气失其依附而出现暴脱亡失的病理变化。
多由高热伤津,或大汗伤津,或严重吐泻耗伤津液等所致。
如《金匮要略心典.痰饮篇》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3) 津枯血燥指津液亏损,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变化。
多因高热伤津,或烧伤导致津液耗损,或阴虚痨热,津液暗耗,而致津枯血燥。
(4) 津亏血瘀指津液耗损导致血行瘀滞不畅的病理变化。
津液充足是保持血脉充盈,血行通畅的重要条件。
若因高热、烧伤,或吐泻、大汗出等因素,致使血中津液大量亏耗,则血液循行滞涩不畅,从而发生血瘀之病变。
(5) 血瘀水停指因血脉瘀阻,血行不畅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水液停聚的病理变化。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第十二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与患病机体的体质强弱和致病邪气的性质密切相关。
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水液代谢失常属于基本病机。
第一节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指出虚实两种不同病理状态的实质。
实,即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致病邪气的毒力和机体的抗病能力都比较强盛,或是邪气虽盛而机体的正气未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即谓之实证。
实证常见于外感六淫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滞留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
如痰涎壅盛、食积不化、水湿泛滥、瘀血内阻等病变,以及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都属于实证。
虚,即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谓之虚证。
虚证多见于素体虚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种慢性病证。
如大病、久病消耗精气,或大汗、泻利、大出血等耗伤人体气血津液、阴阳,均会导致正气虚弱,出现神疲体倦、面容憔悴、心悸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正虚的临床表现。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中,正邪双方相互斗争所产生的消长盛衰变化,决定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最常见的是由实转虚、因虚致实和虚实夹杂。
(1)由实转虚:指因疾病失治或治疗不当,以致病邪久留,损伤人体正气,导致疾病由实转化为虚。
(2)因虚致实:指因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或正虚,而内生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凝结阻滞,导致疾病由虚转化致实。
(3)虚实夹杂:一是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兼见正气虚损的病机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消灼津液形成的实热伤津、气阴两伤病证,既有高热、烦渴欲饮,又有尿少便干的表现。
二是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兼夹邪实的病机变化。
病机1.1、阴胜则阳病所出现的病理表现是答案:实寒2.2、阳胜则阴病所出现的病理表现是答案:实热3.3、阳盛格阴证,属于的是答案:实热证4.4、所谓"阴阳转化",下列说法不确切的是答案: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5.5、"大实有羸状"所描述的病证最准确的是答案:真实假虚证6.6、决定中医临床病证虚实变化的是答案: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7.7、"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答案:邪气太盛,气血内闭,不能外达8.8、阳偏衰的病机指的是答案:阳气虚损,热量不足,机能减退9.9、"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答案:脏腑气血极虚,外现实象10.10、下列关于邪正斗争决定疾病转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答案:正虚邪衰则病危11.11、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相关的主要因素是答案:邪正的盛衰12.12、患者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继见畏寒肢冷,大便溏泻。
该病证的病机是答案:阴损及阳13.13、阴寒之邪壅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其病理变化是答案:阴阳格拒14.14、与内湿证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答案:脾15.15、机体阳气不足最多涉及的脏腑是答案:脾肾16.16、下列阳虚证中,病情最重的是答案:肾阳虚17.17、所谓"寒从中生"指的是答案:阳气虚、温煦功能减退18.18、以下各项,不属于"内生五邪"的是答案:寒邪直中19.19、最容易产生内燥病变的脏腑是答案:肺、胃、大肠20.20、下列有关"火热内生"的发生原因,不确切的是答案:火热邪气侵及人体21.21、有关胃热病机,不正确的是答案:胃热则腐熟功能减退22.22、"阴胜则阳病"指的是答案:阴寒过盛,阳气被伤23.23、肺气虚损的症状中,下列不确切的是答案:水肿24.24、与内风证的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答案:肝25.25、机体血虚最多涉及的脏腑是答案:脾肾26.26、"故水病者,下为肘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的病理基础是答案:脾肺功能失常27.27、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出现的病机是答案:真实假虚28.28、患者久病咳嗽,气短乏力,动则气急而喘,自汗淋漓,气不得续,舌淡,脉虚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