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二则
- 格式:ppt
- 大小:188.00 KB
- 文档页数:13
《梦溪笔谈》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梦溪笔谈》两则,了解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特点。
2. 学习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掌握文中涉及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梦溪笔谈》两则2.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古代科技、文化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沈括的生平及其作品《梦溪笔谈》。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4.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 深入了解课文中的古代科技、文化知识,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评价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深入理解课文。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梦溪笔谈》两则。
2. 参考资料:有关沈括生平的资料、梦溪笔谈的研究成果等。
3.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环节1. 课前预习:学生自主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5.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九、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4《梦溪笔谈》二则翻译苏教版
《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域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突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 狗蝎 \' ,嘴上长有钳,不计其数,遍地都是;它们碰上子方虫,就用
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格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景所以而获
得大丰产。
这类虫过去以前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 傍不愿 \' 。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筑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
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 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边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设
在塔上,可是木塔还像当初同样晃动。
没有方法时,匠师就奥密地派他的老婆去见喻皓的妻
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探询木塔晃动的原由。
喻皓笑着说:\' 这很简单啊,只需逐
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 工匠师傅依照他的话( 去办 ) ,塔身就稳固了。
由于钉牢了木板,上下更为密切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相互连结就像只箱子,
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周围板壁相互支撑,( 塔 ) 自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钦佩喻皓的高妙。
1。
刘忆因
《梦溪笔谈》二则全文翻译
《以虫治虫》
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人称它为“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梦溪笔谈二则(最新6篇)《梦溪笔谈》二则篇一[教学目标]1、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
2、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常见的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古代的科学成就对我们的启发[学法指导]查阅相关资料、对照注释疏通课文、讨论作品意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查阅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的有关资料。
2、预习字词,通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思考。
[教学步骤]1、由镇江的梦溪园导入。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以虫治虫》(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工具书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学生翻译课文提示重点字词句:界:地域,范围。
方为秋田之害:正在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方,正、正在。
为,成为。
害,危害。
千万蔽地: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蔽,遮盖。
悉:全、都。
皆:全、都。
岁以大穰: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岁,年成。
以,因。
大穰,庄稼大丰收。
(3)结合“探究、练习:一”,讨论作品意义提示:《以虫治虫》反映了我国古代利用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的情况。
这种方法不仅促进农业增产,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在今天更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4、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做“探究、练习:一”。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1、检查复习《以虫治虫》。
2、交流有关预习内容。
3、讨论学习《梵天寺木塔》(1)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对照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提出疑问。
(2)集体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提示重点字词句:布:铺、排。
故如此:所以这样。
贻以金钗:即以金钗贻(之),把金钗送给她。
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
人皆伏其精炼:人们都佩服他的高明。
伏,通“服”,佩服。
其,他。
(3)结合“探究、练习:二”,讨论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提示:《梵天寺木塔》写人着墨不多,却很生动。
工匠的“密使其妻”和喻皓的“笑”都很传神的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
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论语八则1.[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原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原文]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7.[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七年级《梦溪笔谈》二则知识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人文见闻。
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学习其中的二则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二则的知识点。
一、《以虫治虫》(一)原文及译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二)重点字词1、方:正,正在。
2、为:成为。
3、之:的。
4、害:危害。
5、忽:忽然。
6、其:它的。
7、喙:嘴。
8、蔽:遮盖。
9、悉:全,都。
10、岁:年成。
11、穰:丰收。
(三)文章主旨这则短文记叙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四)写作特色1、语言简洁,叙述生动。
作者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傍不肯”消灭“子方虫”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白,如“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形象地写出了“傍不肯”的英勇和子方虫的狼狈。
2、以小见大。
通过一件小事——生物之间的相克现象,反映出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在农业生产上的重大意义。
二、《梵天寺木塔》(一)原文及译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梦溪笔谈》二则(沈括)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hào)之妻,贻(yí)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qū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
虚词归类
1 喻皓之妻
便实钉之
2 患其塔动
密使其妻
人履其板
伏其精练译句:1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2 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
3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1 初读,纠正读音
2 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标出你认为难翻译的词语和句子。
提出难译的词语和句子,要求你的挑战组来回答提醒每个组每个同学时时做好准备,提问对方组,否则你就只会被动地被提问.
(自发提问的组加上一分,对方组回答正确加一分,答不上,其他组帮忙回答正。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及原文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梦溪笔谈二则是初一的语文课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以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梦溪笔谈二则的教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感受中国古代文明。
2.理清行文思路。
3.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学习重难点】1.理清行文思路。
(重点)2.把握文章重要内容。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说到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四大发明。
其实我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成就还有许多,它们有的留存至今,令人叹为观止,如长城等建筑;有的在考古学家、探险家的不懈努力下重见天日,如历史遗迹、文物……但更多的是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需要我们大家去找寻。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沈括的《梦溪笔谈》,去发现先人的聪明才智,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祐进士。
熙宁中参与王安石变法,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撰《梦溪笔谈》。
他博学多闻,于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水工高超,木工喻皓,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昇,炼钢、炼铜的方法等,凡有所及,无不详为记录,以精究药用植物与医学,著《良方》十卷(传本附入苏轼所作医药杂说,改称《苏沈良方》)。
2.介绍作品《梦溪笔谈》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成书于11世纪末。
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逸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十七目,凡609条。
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史事、音乐和美术等。
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等。
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详细记载。
苏教版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重点文言词汇|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梦溪笔谈》二则篇幅不长,用笔简洁生动,内容安排详略得当是其主要写作特点,初一语文梦溪笔谈二则重点文言词汇及时为同学们整理出来,希望大家能够使用~ 《以虫治虫》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或划线的文言词汇: 1.庆州界生子方虫(地域,范围) 2.方为秋田之害(方:正)(为:成为)(害:危害) 3.其喙有钳(其:它的)(喙:嘴) 4.千万蔽地(遮盖) 5.则以钳搏之(则:就)(以:用)(之:指代子方虫) 6.悉为两段(悉:全,都)(为:成为) 7.旬日子方皆尽(旬:十天)(皆:全,都)(尽:没有) 8.岁以大穰(岁:年成)(以:因为)(穰:庄稼丰收) 9.其虫旧曾有之(其:这样,这种)(旧:过去,先前)(之:语气助词,不译) 10.土人谓之“傍不肯”(土人:当地人)(谓:称) 《梵天寺木塔》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fàn)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yí)以金钗(chāi),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qì),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qū)箧(qiè),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或划线的文言词汇: 1.钱氏据两浙时(统治,占据) 2.方两三级(方:才)(级:层) 3.患其塔动(担心) 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 5.乃以瓦布之(乃:于是,就)(以:用) 6.而动如初(而:但是)(初:从前,当初) 7.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密:秘密地,暗中)(使:派)(其:他的) 8.贻以金钗(贻:赠给)(以:把,用) 9.问塔动之因(问:询问,打听)(因:原因) 10.此易耳(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耳:语气词,不译) 11.但逐层布板讫(但:只)(讫:完毕,终了) 12.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则:就) 1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如:遵照)(其:他的)(遂:于是,就) 14.盖钉板上下弥束(盖:表推论原因,因为)(弥:更加) 15.六幕相联如胠箧(幕:面)(联:连接)(胠:从旁边打开,打开)(箧:箱子) 16.人履其板(履:踩,踏)(其:那)17.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持:支撑)(自:自然,当然) 18.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佩服)(其:他的)(精练:精熟,高明) *重点句子翻译: 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