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实践与探索2-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9
《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2.内容解析:本节内容是八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十三章《轴对称》这一章章末的“实验与探究”材料。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和“等角对等边”的性质后提出来的反思:如果三角形的边(角)不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边)的大小关系怎样大边所对的角也大吗从“等角对等边”到“大角对大边”,从“等边对等角”到“大边对大角”,至此,教材将三角形中的“相等”与“不等”关系演绎的淋漓尽致。
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本利用了轴对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借助于轴对称,解决了上述疑问,也获得了添加辅助线证明性质的方法。
在此探索与证明的过程中,体现了转化的思想。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
二.目标与目标解析1.目标(1)探索并证明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不等关系(2)能利用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不等关系来比较边或角的大小(3)结合上述性子和探索的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桥梁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作辅助线的方法。
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能借助实验探究发现在一个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并能推理论证出来,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能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性质的含义。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解决相关应用问题。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获得添加辅助线证明几何题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不等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折纸的无意操作与辅助线的有意添加结合,即如何从实验操作中得到启示,写成几何证明的表达。
教具准备:三角形纸片数张、剪刀、圆规、三角板等。
四.教学过程一、课题引入我们知道,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也相等(等边对等角)。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不相等,这两条边所对的角是否相等呢二、探究“大边对大角”(一)观察图形,提出猜想观察你手边的不等边三角形纸片,能得到你的猜想吗(在△ABC中,边AC对∠B,边AB对∠C,同学们通过肉眼观察可得到∠C大于∠B,故猜想大边对大角)综上,我们提出猜想: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两条边不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角也不等,大边所对的角较大(简写成"大边对大角")(二)小组讨论,验证猜想1量角器测量:通过几何画板演示验证2折纸活动:A B CED A B C 我们在探究“等边对等角”时,采用将三角形对折的方式,发现了“等边对等角”,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证明了这些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第17章 分式§17.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一)一、选择题. 1.C 2.B二、填空题. 1. 31, 2.1,1 3. v320小时 三、解答题. 1. 整式:32-a ,51+x ,)(41y x -,x ; 分式:222y x x -,a 1,n m +-3,ab 6; 有理式:32-a ,51+x ,222yx x -,a 1,n m +-3,)(41y x -,ab b ,x 2. (1) 0≠x 时, (2)23-≠x 时, (3)x 取任意实数时,(4)3±≠x 时 §17.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二)一、选择题. 1.C 2.D二、填空题. 1. 3312y x , 2. 22b a - 3. 1≠a三、解答题. 1.(1) ac 41,(2) xy -1,(3) 22-+a a ,(4) b 1 2.(1) z y x xyz 222121 , z y x z 222114,zy x x 222115;(2)))((y x y x x x -+ ,))(()(2y x y x x y x -+- 3.cm abc π §17.2分式的运算(一)一、选择题. 1.D 2.A二、填空题. 1. a 2, 2. 21x 3. 338ab - 三、解答题.1.(1)xy31,(2)1-,(3)c -,(4)22--x ; 2. 4--x , 6- §17.2分式的运算(二)一、选择题. 1.D 2.B二、填空题. 1. m nn m 22-, 2. 1, 3. 1-三、解答题. 1.(1) 21+a ,(2)222ba ,(3)x ,(4)a 4- 2. 1+x ,当2=x 时 ,31=+x17.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一)一、选择题. 1.C 2.B二、填空题. 1. 162-x ,64=+x 2. 5=x , 3. 2=x三、解答题. 1.(1)21=x ,(2)2=x ,(3)10-=x ,(4)2=x ,原方程无解; 2. 32=x 17.3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二)一、选择题. 1.C 2.D二、填空题. 1. 3+x ,3-x ,360380-=+x x 2. 1.018040=+x , 3.%25160=-xx 三、解答题. 1.第一次捐款的人数是400人,第二次捐款的人数是800人2. 甲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80千米/小时17.4 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一)一、选择题. 1.B 2.D二、填空题. 1.0.001,0.0028 , 2.3-, 3. 1≠a三、解答题. 1.(1)1,(2)1251,(3)2010,(4) 9, (5) 41, (6) 4- 2.(1)0.0001,(2)0.016,(3)0.,(4)00000702.0-17.4 零指数与负整数指数(二)一、选择题. 1.B 2.C二、填空题. 1.610,610- 2.0., 31007.8-⨯ 3.m 4103.6-⨯三、解答题. 1.(1)8107.5⨯,(2)21001.1-⨯,(3)5103.4-⨯-,(4)510003.2-⨯ 2. (1)21a ,(2)331b a ,(3)4x ,(4)a 1, (5) yx 2, (6) 1036x ; 3. 15.9 第18章 函数及其图象§18.1变量与函数(一)一、选择题. 1.A 2.B二、填空题. 1. 2.5,x 、y 2.x 210- 3. x y 8.0=三、解答题. 1. x y 6.31000+= 2. )(108.112-+=x y§18.1变量与函数(二)一、选择题. 1.A 2.D二、填空题. 1. 1≠x 2. 5 3. x y 436-=,90≤≤x三、解答题. 1. x y 5.015-=,300≤≤x 的整数 2. (1))(2010500-+=x y ,(2)810元§18.2函数的图象(一)一、选择题. 1.B 2.A二、填空题. 1. x ,三,四 2. (-1,-2) 3. -7,4三、解答题. 1. 作图(略),点A 在y 轴上,点B 在第一象限,点C 在第四象限,点D 在第三象限; 2. (1)A (-3,2),B (0,-1),C (2,1) (2)6§18.2函数的图象(二)一、选择题. 1.A 2.B二、填空题. 1. 5.99 2. 20 3. (1)100 (2)甲 (3)秒米/10,秒米/8三、解答题. 1. (1)40 (2)8,5 (3)x y 540-=,80≤≤x2. (1)时间与距离 (2)10千米,30千米 (3)10点半到11点或12点到13点§18.2函数的图象(三)一、选择题. 1.C 2.D二、填空题. 1. 3 2. 12分钟 3. 2)220(21t y -=三、解答题1. (1)体温与时间(2):2.(1)x y -=4,40<<x (2)作图略§18.3一次函数(一)一、选择题. 1.B 2. B二、填空题. 1. (1)、(4), (1) 2. 3≠m ,2=m 3. x y 6.2=三、解答题. 1. (1)x y 5240+=,(2)390元; 2. 3-或1-§18.3一次函数(二)一、选择题. 1.A 2. C 时间t (h ) 612 18 24 体温(℃) 39 36 38 36二、填空题. 1. 35+-=x y 2. 31- 3. 0, 3 三、解答题. 1.作图略 ;两条直线平行 2. 13--=x y§18.3一次函数(三)一、选择题. 1.C 2. D二、填空题. 1. -2,1 2. (-2,0) ,(0,-6) 3. -2三、解答题. 1. (1)(1,0) ,(0,-3),作图略 (2)23 2. (1) x y 318-=,60<≤x (2)作图略,y 的值为6§18.3一次函数(四)一、选择题. 1.B 2.B二、填空题. 1. 第四 2. > 3. 1>m三、解答题. 1. (1)1>m (2) -2 2. (1) 2<x ,(2)b a >(图略)§18.3一次函数(五)一、选择题. 1.D 2.C二、填空题. 1. 57-=x y 2. 答案不唯一,如:2+=x y 3. -2, 2三、解答题. 1. 5+-=x y 2. (1)(4,0) (2)623-=x y §18.4反比例函数(一)一、选择题. 1.D 2.B 二、填空题. 1. x y 6=2. 13. xy 20=,反比例 三、解答题. 1. (1)xy 3= (2)点B 在图象上,点C 不在图象上,理由(略) 2. (1)x y 3-= (2)§18.4反比例函数(二)一、选择题. 1.D 2.D二、填空题. 1. 第一、三;减小 2. 二,第四 3. 2三、解答题.1. (1)-2 (2)21y y < 2. (1)x y 2-= , 21§18.5实践与探索(一)一、选择题. 1.A 2.B二、填空题. 1. 4- 2. (1,-1) 3. (4,3)三、解答题. 1. 2+=x y 2.(1)①.甲,甲,2 ②.3小时和5.5小时(2)甲在4到7小时内,10 个§18.5实践与探索(二)一、选择题. 1.A 2.B二、填空题. 1. 2-<y 2. 2-≤x 3. 0≤m三、解答题. 1.(1)27=x (2)27<x (作图略)2. (1)1000 (2)5000300-=x y (3)40§18.5实践与探索(三)一、选择题. 1.B 2.C二、填空题. 1. 7 ,815 2. )115(87x x y -+= 3. 125.0+=x y 三、解答题. 1. (1)102-=x y (2) 27cm第19章 全等三角形§19.1命题与定理(一)一、选择题. 1.C 2.A二、填空题. 1.题设,结论 2.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真 3. 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三、解答题. 1.(1)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2)如果一条中线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那么它等于斜边的一半; 2.(1)真命题;(2)假命题,如:22=-,但22≠-; 3.正确,已知: c a b a ⊥⊥,,求证:b ∥c ,证明(略)§19.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一、选择题. 1. A 2.A二、填空题. 1.(1)AB 和DE ;AC 和DC ;BC 和EC (2)∠A 和∠D ;∠B 和∠E ;∠ACB 和∠DCE ; 2.2 3. 0110三、解答题. 1. (1)△ABP ≌△ACQ, AP 和AQ, AB 和AC, BP 和QC ,∠ABP 和∠ACQ, ∠BAP 和∠CAQ,∠APB 和∠AQC , (2)90°§19.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一、选择题. 1.D 2.B二、填空题. 1. △ABD ≌△ACD ,△ABE ≌△ACE 或△BDE ≌△CDE 2. ABD , CDB, S.A.S3. ACB ECF三、解答题.1.证明:∵AB ∥ED ∴∠B =∠E 又∵AB =CE ,BC =ED ∴△ABC ≌△CED∴AC =CD2.证明:(1)∵△ABC 是等边三角形 ∴AC =BC ,∠B =60° 又∵DC 绕C 点顺时针旋转60°到CE 位置 ∴EC =DC ,∠DCE =60° ∴∠BCA =∠DCE ∴∠DC E –∠DCA =∠ACB –∠DCA, 即∠ACE =∠BCD ,∴△ACE ≌△BCD(2)∵△ACE ≌△BCD ∴∠EAC =∠B =60° ∴∠EAC =∠BCA ∴AE ∥BC§19.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一、选择题. 1.D 2.C二、填空题. 1.(1) S.A.S; (2)A.S.A; (3)A.A.S 2. AD =EF (答案不唯一)三、解答题. 1.证明:∵AB ∥DE ∴∠B =∠DEF 又∵AC ∥DF ∴∠F =∠ACB ∵BE =CF ∴BE +EC =CF +EC ∴BC =EF ∴△ABC ≌△DEF ∴AB =DE2.证明:在ABCD 中,AD =BC ,AD ∥BC ∴∠DAC =∠BCA 又∵BE ∥DF∴∠AFD =∠BEC ∵BC =AD ∴△BCE ≌△DAF ∴AF =CE§19.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四)一、选择题. 1.B 2.D二、填空题. 1. ACD ,直角 2. AE =AC (答案不唯一) 3. 3; △ABC ≌△ABD , △ACE ≌△ADE , △BCE ≌△BDE三、解答题. 1.证明:∵BE =CF ∴BE+EC =CF+EC ∴BC =EF 又∵AB =D E ,AC =DF ∴△ABC ≌△DEF ∴∠B =∠DEF ∴AB ∥DE2.证明:∵AB =DC ,AC =DB ,BC =BC ∴△ABC ≌△DCB ∴∠DBC =∠ACB∴BM =CM ∴AC –MC =BD –MB ∴AM =DM§19.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五)一、选择题. 1.D 2.B二、填空题. 1.3 ; △ABC ≌△ADC ,△ABE ≌△ADE ,△BCE ≌△DCE 2. AC =BD (答案不唯一)三、解答题. 1.证明:∵BF =CD ∴BF+CF =CD+CF 即BC =DF 又∵∠B =∠D=90°,AC =EF ∴△ABC ≌△EDF ∴AB =DE2.证明:∵CD ⊥BD ∴∠B +∠BCD=90° 又∵∠ACB=90°∴∠FCE =∠B 又∵FE ⊥AC , ∴∠FEC =∠ACB=90° ∵CE =BC ∴△FEC ≌△ACB ∴AB =FC§19.3尺规作图(一)一、选择题. 1.C 2.A二、填空题. 1.圆规, 没有刻度的直尺 2.第一步:画射线AB ;第二步:以A 为圆心,MN 长为半径作弧,交AB 于点C三、解答题. 1.(略) 2.(略) 3.提示:先画//B C BC =,再以B ′为圆心,AB 长为半径作弧,再以C ′为圆心,AC 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A ′,则△A ′B ′C ′为所求作的三角形.§19.3尺规作图(二)一、选择题. 1. D二、解答题. 1.(略) 2(略)§19.3尺规作图(三)一、填空题. 1. C △CED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就是顶角的平分线二、解答题. 1.(略) 2.方法不唯一,如可以作点C 关于线段BD 的对称点C ′.§19.3尺规作图(四)一、填空题. 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二、解答题. 1.(略) 2.(略) 3. 提示:作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l 相交于点P ,则P 就是车站的位置.§19.4逆命题与逆定理(一)一、选择题. 1. C 2. D二、填空题.1.已知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这两个角相等;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的补角也相等.;2.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3. 如果∠1和∠2是互为邻补角,那么∠1+∠2 =180 ° 真命题三、解答题. 1.(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是真命题;(2)如果22,b a b a ==那么,是真命题;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是真命题. 2. 假命题,添加条件(答案不唯一)如:AC =DF 证明(略)§19.4逆命题与逆定理(二)一、选择题. 1. C 2. D二、填空题. 1. ①、②、③ 2.80 3.答案不唯一,如△BMD三、解答题. 1. OE 垂直平分AB 证明:∵AC =BD ,∠BAC =∠ABD ,BA =BA ∴△ABC ≌△BAD ∴∠OAB =∠OBA ∴△AOB 是等腰三角形 又∵E 是AB 的中点 ∴OE 垂直平分AB 2. 已知:①③(或①④,或②③,或②④) 证明(略)§19.4逆命题与逆定理(三)一、选择题. 1. C 2.D二、填空题. 1.15 2.50三、解答题1. 证明:如图,连结AP ,∵PE ⊥AB ,PF ⊥AC ,∴∠AEP =∠AFP = 90 又∵AE =AF ,AP =AP ,∴Rt △AEP ≌Rt △AFP ,∴∠EAP =∠F AP ,∴AP 是∠BAC 的角平分线,故点P 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2.提示:作EF ⊥CD ,垂足为F ,∵DE 平分∠ADC ,∠A = 90,EF ⊥CD ∴AE =FE ∵AE =BE ∴BE =FE 又∵∠B = 90,EF ⊥CD ∴点E 在∠DCB 的平分线上∴CE 平分∠DCB§19.4逆命题与逆定理(四)一、选择题. 1.C 2. B二、填空题. 1.60° 2.11 3.20°或70°三、解答题. 1.提示:作角平分线和作线段垂直平分线,两条线的交点P 为所求作. 第20章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0.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一、选择题. 1.D 2.D二、填空题. 1. AD =BC (答案不唯一) 2. AF =EC (答案不唯一) 3. 3三、解答题. 1.证明:∵DE ∥BC , EF ∥AB ∴四边形DEFB 是平行四边形 ∴DE =BF 又 ∵F 是BC 的中点 ∴BF =CF . ∴DE =CF2.证明:(1)∵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B =CD , AB ∥CD ∴∠ABD =∠BDC 又 ∵AE ⊥BD ,CF ⊥BD ∴⊿ABE ≌⊿CDF .(2) ∵⊿A BE ≌⊿CDF . ∴AE =CF 又 ∵AE ⊥BD ,CF ⊥BD ∴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20.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二)一、选择题. 1.C 2.C二、填空题. 1. 平行四边形 2. AE =CF (答案不唯一) 3. AE =CF (答案不唯一)三、解答题. 1.证明:∵∠BCA =180°-∠B -∠BAC ∠DAC =180°-∠D -∠DCA 且∠B =∠D ∠BAC =∠ACD ∴∠BCA =∠DAC ∴∠BAD =∠BCD∴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2.证明:∵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AO =CO ,BO =DO 又 ∵E 、F 、G 、H 分别为AO 、BO 、CO 、DO 的中点 ∴OE =OG ,OF =OH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20.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三)一、选择题. 1.A 2.C二、填空题. 1. 平行四边形 2. 3三、解答题. 1.证明:在□ABCD 中,AB =CD ,AB ∥CD ∵AE =CF ∴AB -AE =CD -CF即BE =DF ∴四边形EBFD 是平行四边形∴BD 、EF 互相平分2.证明:在□ABCD 中,AD =BC ,AD ∥BC ,AO =CO ∴∠DAC =∠BCA 又∵∠AOE = ∠COF ∴⊿AOE ≌⊿COF .∴AE =CF ∴DE =BF ∴四边形BEDF 是平行四边形§20.2 矩形的判定一、选择题. 1.B 2.D二、填空题. 1. AC =BD (答案不唯一) 2. ③,④三、解答题. 1.证明:(1)在□ABCD 中,AB =CD ∵BE =CF ∴BE+EF =CF +EF 即BF =CE 又∵AF =DE ∴⊿ABF ≌⊿DCE .(2)∵⊿ABF ≌⊿DCE .∴∠B =∠C 在□ABCD 中,∠B +∠C =180°∴∠B =∠C =90° ∴□ABCD 是矩形2.证明:∵AE ∥BD , BE ∥AC ∴四边形OAEB 是平行四边形 又∵AB =AD ,O 是BD 的中点∴∠AOB =90° ∴四边形OAEB 是矩形3.证明:(1)∵AF ∥BC ∴∠AFB =∠FBD 又∵E 是AD 的中点, ∠AEF =∠BED ∴⊿AEF ≌⊿DEB ∴AF =BD 又∵AF =DC ∴BD =DC ∴D 是BC 的中点(2)四边形ADCF 是矩形,理由是:∵AF =DC ,AF ∥DC ∴四边形ADCF 是平行四边形又∵AB =AC ,D 是BC 的中点 ∴∠ADC =90° ∴四边形ADCF 是矩形§20.3 菱形的判定一、选择题. 1.A 2.A二、填空题. 1. AB =AD (答案不唯一) 2. 332 3. 菱形 三、解答题. 1.证明:(1)∵AB ∥CD ,CE ∥AD ∴四边形AECD 是平行四边形 又∵AC 平分∠BAD ∴∠BAC =∠DAC ∵CE ∥AD ∴∠ECA =∠CAD∴∠EAC =∠ECA ∴AE =EC ∴四边形AECD 是菱形(2)⊿ABC 是直角三角形,理由是:∵AE =EC ,E 是AB 的中点 ∴AE =BE =EC ∴∠ACB =90°∴⊿ABC 是直角三角形2.证明:∵DF ⊥BC ,∠B =90°,∴AB ∥DF ,∵∠B =90°,∠A =60°, ∴∠C =30°, ∵∠EDF =∠A =60°,DF ⊥BC ,∴∠EDB =30°,∴AF ∥DE ,∴四边形AEDF 是平行四边形,由折叠可得AE =ED ,∴四边形AEDF 是菱形.3.证明:(1)在矩形ABCD 中,BO =DO ,AB ∥CD ∴AE ∥CF ∴∠E =∠F又∵∠BOE =∠DOF ,∴⊿BOE ≌⊿DOF .(2)当EF ⊥AC 时,以A 、E 、C 、F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 ∵⊿BOE ≌⊿DOF .∴EO =FO 在矩形ABCD 中, AO =CO ∴四边形AECF 是平行四边形 又∵EF ⊥AC , ∴四边形AECF 是菱形§20.4 正方形的判定一、选择题. 1.D 2.C二、填空题. 1. AB =BC (答案不唯一) 2. AC =BD (答案不唯一)三、解答题. 1.证明:(1)∵AB =AC ∴∠B =∠C 又∵DE ⊥AB ,DF ⊥AC ,D 是BC 的中点 ∴⊿BED ≌⊿CFD .(2)∵∠A =90°,DE ⊥AB ,DF ⊥AC ∴四边形AEDF 是矩形 又∵⊿BED ≌⊿CFD∴DE =DF ∴四边形DF AE 是正方形.2.证明:(1)在中,AO =CO 又∵⊿ACE 是等边三角形 ∴EO ⊥AC .∴四边形ABCD 是菱形.(2)∵⊿ACE 是等边三角形 ∴∠AED =21∠AEC =30°,∠EAC =60° 又∵∠AED =2∠EAD ∴∠EAD =15°∴∠DAC =45°∴∠ADO =45°∴AO =DO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20.5 等腰梯形的判定一、选择题. 1.B 2.D二、填空题. 1.等腰梯形 2. 4 3. ③,④三、解答题. 1.证明:(1)∵AB =AC ∴∠ABC =∠ACB 又∵BD ⊥AC ,CE ⊥AB , BC =BC ∴⊿BCE ≌⊿CBD ∴EB =CD ∴AE =AD ∴∠AED =∠ADB∵∠A+∠AED +∠ADE =∠A+∠ABC +∠ACB ∴∠AED =∠ABC ∴DE ∥BC∴四边形BCDE 是等腰梯形.2.证明:(1)在菱形ABCD 中,∠CAB =21∠DAB =30°,AD =BC , ∵CE ⊥AC , ∴∠E =60°, 又∵DA ∥BC , ∴∠CBE =∠DAB =60°∴CB =CE ,∴AD =CE , ∴四边形AECD 是等腰梯形.3.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 ∴∠B =∠BCD , ∵GE ∥DC ,∴∠GEB =∠BCD , ∴∠B =∠GEB , ∴BG =EG , 又∵GE ∥DC , ∴∠EGF =∠H , ∵EF =FC , ∠EFG =∠CFH , ∴⊿GEF ≌⊿HCF , ∴EG =CH , ∴BG =CH.第21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一)一、选择题. 1.C 2.B二、填空题. 1. 169 2. 20 3. 73三、解答题. 1. 82 2. 3.01§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二)一、选择题. 1.D 2.C二、填空题. 1. 14 2. 1529.625三、解答题. 1.(1) 84 (2) 83.2§21.1 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三)一、选择题. 1.D 2.C二、填空题. 1. 4.4 2. 87 3. 16三、解答题. 1. (1)41 (2)49200 2. (1)A (2)C§21.1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四)一、选择题. 1.D 2.B二、填空题. 1. 1 2. 30% 3. 25180三、解答题. 1. (略) 2. (1)15 15 20 (2)甲 (3)丙§21.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一)一、选择题. 1.B 2.D二、填空题. 1. 1.5 2. 9, 9, 3. 2, 4三、解答题. 1.(1)8 (2)37.5 2.(1)260 240 (2)不合理,因为大部分工人的月加工零件数小于260个§21.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二)一、选择题. 1.C 2.B二、填空题. 1.众数 2. 中位数 3. 1.70米三、解答题. 1.(1)众数:0.03,中位数:0.03 (2)不符合,因为平均数为0.03>0.0252. (1)3,5,2,2 (2)26,25,24 (3)不能,因为众数为26,只有9个人达到目标,没有到一半.§21.3 极差、方差与标准差(一)一、选择题. 1.D 2.B二、填空题. 1. 70 2. 4 3.甲三、解答题. 1.甲:6 乙:4 2. (1) 甲:4 乙:4 (2) 甲的销售更稳定一些,因为甲的方差约为0.57,乙的方差约为1.14,甲的方差较小,故甲的销售更稳定一些。
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学实践与探索(1)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并能通过图象法来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2.让学生了解到函数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和应用函数的能力.过程性目标1.使学生体会到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去进行描述、研究其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2.通过图象获取函数相关信息,运用图象来解释实际问题中相关量的涵义;3.使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能通过图象法来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学校有一批复印任务,原来由甲复印社承接,按每100页40元计费.现乙复印社表示:若学校先按月付给一定数额的承包费,则可按每100页15元收费.两复印社每月收费情况如下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1)乙复印社的每月承包费是多少?(2)当每月复印多少页时,两复印社实际收费相同?(3)如果每月复印页数在1200页左右,那么应选择哪个复印社?二、探究归纳问“乙复印社的每月承包费”在图象上怎样反映出来?答“乙复印社的每月承包费”指当x=0时,y的值,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复印社的每月承包费是200元.问“收费相同”在图象上怎样反映出来?答“收费相同”是指当x取相同的值时,y相等,即两条射线的交点.我们看到,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处,自变量和对应的函数值同时满足两个函数的关系式.而两个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就是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所以交点的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据此,我们可以利用图象来求某些方程组的解.问如何在图象上看出函数值的大小?答作一条x轴的垂线,如下图,此时x的值相同,它与哪一条射线的交点较高,就表示对应函数值较大,收费就较高;反之,它与另一条射线的交点较低,就表示对应函数值较小,收费就较低.从图中可以看出,如果每月复印页数在1200页左右,那么应选择乙复印社收费较低.三、实践应用例1小X准备将平时的零用钱节约一些储存起来.他已存有50元,从现在起每个月节存12元.小X的同学小王以前没有存过零用钱,听到小X在存零用钱,表示从小X存款当月起每个月存18元,争取超过小X.请你写出小X和小王存款和月份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计算半年以后小王的存款是多少,能否超过小X?至少几个月后小王的存款能超过小X?解设小X存x个月的存款是y1元,小王的存x个月的存款是y2元,则y1=50+12x,y2=18x,当x =6时,y 1=50+12×6=122(元),y 2=18×6=108(元). 所以半年后小王的存款不能超过小X .由y 2>y 1,即18x > 50+12x ,得x >318,所以9个月后,小王的存款能超过小X .思考:①求⎩⎨⎧=+=.18,1250x y x y 的解.②观察两直线交点坐标与这个方程组的解有什么关系. 结论我们看到,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交点处,自变量和对应的函数值同时满足两个函数的关系式.而两个一次函数的关系式就是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所以交点的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据此,我们可以利用图象来求某些方程组的解.例2利用图象解方程组⎩⎨⎧+-=-=.1,52x y x y 解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两条直线,如下图所示.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2,-1),所以方程组的解为⎩⎨⎧-==.1,2y x例3 下图表示一艘轮船和一艘快艇沿相同路线从甲港出发到乙港行驶过程中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分别是正比例函数图象和一次函数图象).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1)请分别求出表示轮船和快艇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X 围); (2)轮船和快艇在途中(不包括起点和终点)行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问快艇出发多长时间赶上轮船?解(1)设表示轮船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y =kx (k ≠0), 由图象知:当x =8时,y =160. 代入上式,得8k =160, 可解得k =20.所以轮船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y =20x .设表示快艇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y =ax +b (a ≠0), 由图象知:当x =2时,y =0;当x =6时,y =160.代入上式,得⎩⎨⎧=+=+.1606,02b a b a可解得⎩⎨⎧-==.,8040b a所以快艇行驶过程的函数解析式为y =40x -80.(2)由图象可知,轮船在8小时内行驶了160千米,快艇在4小时内行驶了160千米,所以轮船的速度是208160=(千米/时),快艇的速度是404160=(千米/时). (3)设轮船出发x 小时快艇赶上轮船, 20x =40x -80 得x =4,x -2=2.答快艇出发了2小时赶上轮船.四、交流反思1.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函数的思想去进行描述、研究其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2.使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能通过图象法来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五、检测反馈1.利用图象解下列方程组:(1)⎪⎩⎪⎨⎧+=--=.421,12x y x y (2)⎩⎨⎧-=+=-.5,22y x y x 2.已知直线y =2x +1和y =3x +b 的交点在第三象限,写出常数b 可能的两个数值. 3.学校准备去白云山春游.甲、乙两家旅行社原价都是每人60元,且都表示对学生优惠.甲旅行社表示:全部8折收费;乙旅行社表示:若人数不超过30人则按9折收费,超过30人按7折收费.(1)设学生人数为x ,甲、乙两旅行社实际收取总费用为y 1、y 2(元),试分别列出y 1、y 2与x 的函数关系式(y 2应分别就人数是否超过30两种情况列出); (2)讨论应选择哪家旅行社较优惠;(3)试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画出(1)题两个函数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解释题(2)题讨论的结果.4.药品研究所开发一种抗菌新药.经多年动物实验,首次用于临床人体试验.测得成人服药后血液中药物浓度y (微克/毫升)与服药后时间x (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下图.请你根据图象:(1)说出服药后多少时间血液中药物浓度最高?(2)分别求出血液中药物浓度上升和下降阶段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实践与探索(2)知识技能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互联系;2.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函数的图象来解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并能通过函数图象来回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过程性目标1.使学生体会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互联系;2.使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在数学研究和探究现实生活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中的作用.3.能运用函数的图象来解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并能通过函数图象来回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画出函数y =323x 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1) x 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 等于零? (2)x 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 始终大于零?二、探究归纳问一元一次方程323+x =0的解与函数y =323+x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答一元一次方程323+x =0的解就是函数y =323+x 的图象上当y =0时的x 的值.问一元一次方程323+x =0的解,不等式323+x >0的解集与函数y =323+x 的图象有什么关系?答不等式323+x >0的解集就是直线y =323+x 在x 轴上方部分的x 的取值X 围.三、实践应用例1 画出函数y =-x -2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 (1) x 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 等于零? (2)x 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 始终大于零? 解过(-2,0),(0,-2)作直线,如图.(1)当x =-2时,y =0; (2)当x <-2时,y >0.例2 利用图象解不等式(1)2x -5>-x +1,(2) 2x -5<-x +1.解设y 1=2x -5,y 2=-x +1,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这两条直线,如下图所示.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2, -1) ,由图可知:(1)2x-5>-x+1的解集是y1>y2时x的取值X围,为x>-2;(2)2x-5<-x+1的解集是y1<y2时x的取值X围,为x<-2.四、交流反思运用函数的图象来解释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并能通过函数图象来回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五、检测反馈1.已知函数y=4x-3.当x取何值时,函数的图象在第四象限?2.画出函数y=3x-6的图象,根据图象,指出:(1) 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等于零?(2)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大于零?(3)x取什么值时,函数值y小于零?3.画出函数y=-x-1的图象,根据图象,求:(1)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2)函数图象在x轴上方时,x的取值X围;(3)函数图象在x轴下方时,x的取值X围.4.如图,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与反比例函数xmy的图象交于A 、B 两点.(1)利用图中条件,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图象写出一次函数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的值的x 的取值X 围.实践与探索(3)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对一次函数性质、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联系的探索,提高自主学习和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2.让学生用简单的已知函数来拟合实际问题中变量的函数关系.过程性目标1.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回顾拓展”这一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感受函数知识的应用价值;2.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模仿尝试解决一些身边的函数应用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问题为了研究某合金材料的体积V(cm3)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对一个用这种合金制成的圆球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能否据此求出V和t的函数关系?将这些数值所对应的点在坐标系中作出.我们发现,这些点大致位于一条直线上,可知V和t近似地符合一次函数关系.我们可以用一条直线去尽可能地与这些点相符合,求出近似的函数关系式.如下图所示的就是一条这样的直线,较近似的点应该是(10,1000.3)和(60,1002.3).设V=kt+b(k≠0),把(10,1000.3)和(60,1002.3)代入,可得k=,b=.V=t+.你也可以将直线稍稍挪动一下,不取这两点,换上更适当的两点.二、探究归纳我们曾采用待定系数法求得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实践中得到一些变量的对应值,有时很难精确地判断它们是什么函数,需要我们根据经验分析,也需要进行近似计算和修正,建立比较接近的函数关系式进行研究.三、实践应用例1 为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课桌、凳的高度都是按一定的关系科学设计的.小明对学校所添置的一批课桌、凳进行观察研究,发现它们可以根据人的身长调节高度.于是,他测量了一套课桌、凳上相对应的四档高度,得到如下数据:(1)小明经过对数据探究,发现:桌高y 是凳高x 的一次函数,请你求出这个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不要求写出x 的取值X 围);(2)小明回家后,测量了家里的写字台和凳子,写字台的高度为77cm ,凳子的高度为cm ,请你判断它们是否配套?说明理由.解(1)设一次函数为y =kx +b (k ≠0),将表中数据任取两组,不妨取,70.0)和,78.0)代入,得 ⎩⎨⎧+=+=.4278,3770b k b k 解得⎩⎨⎧==.8.10,6.1b k 一次函数关系式是y =x +.(2)当x =时,y =×+=≠77.答一次函数关系式是y =x +,小明家里的写字台和凳子不配套.例2 某公司到果园基地购买某种优质水果,慰问医务工作者.果园基地对购买量在3000千克以上(含3000千克)的有两种销售方案,甲方案:每千克9元,由基地送货上门;乙方案:每千克8元,由顾客自己租车运回.已知该公司租车从基地到公司的运输费为5000元.(1)分别写出该公司两种购买方案的付款y (元)与所买的水果量x (千克)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X 围.(2)当购买量在什么X 围时,选择哪种购买方案付款最少?并说明理由.解 (1))3000(9≥x x y =甲;)3000(50008≥+=x x y 乙.(2)当乙甲=y y ,即9x =8x +5000时,解得x =5000.所以当x =5000时,两种付款一样;⎩⎨⎧+<≥<.500089,3000x x x y y 时,有当乙甲 解得3000≤x <5000.所以当3000≤x <5000时,选择甲方案付款最少;500089+>>x x y y 时,有当乙甲.解得x >5000.所以当x >5000时,选择乙方案付款最少.四、交流反思1.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实践中得到一些变量的对应值,有时很难精确地判断它们是什么函数,需要我们根据经验分析,也需要进行近似计算和修正,建立比较接近的函数关系式进行研究;2.把实际问题数学化,运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常用的、有效的一种方法.五、检测反馈1.酒精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一定X 围内近似于一次函数关系.现测得一定量的酒精在0℃时的体积是升,在40℃时的体积是升.求出其函数关系式,又问这些酒精在10℃和30℃时的体积各是多少?2.分别写出下列函数的关系式,指出是哪种函数,并确定其中自变量的取值X 围.(1)在时速为60km 的运动中,路程 s 关于运动时间t 的函数关系式;(2)某校要在校园中辟出一块面积为84m 2的长方形土地做花圃,这个花圃的长y (m)关于宽x (m)的函数关系式;(3)已知定活两便储蓄的月利率是0.0675%,国家规定,取款时,利息部分要交纳20%的利息税,如果某人存入2万元,取款时实际领到的金额y (元)与存入月数x 的函数关系式.3.如图,温度计上表示了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的刻度.能否用一个函数关系式来表示摄氏温度y (℃)和华氏温度x (℉)的关系?如果气温是摄氏32度,那相当于华氏多少度?4.小亮家最近购买了一套住房.准备在装修时用木质地板铺设居室,用瓷砖铺设客厅.经市场调查得知:用这两种材料铺设地面的工钱不一样.小亮根据地面的面积,对铺设居室和客厅的费用(购买材料费和工钱)分别做了预算,通过列表,并用x (m 2)表示铺设地面的面积,用y (元)表示铺设费用,制成下图.请你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预算中铺设居室的费用为元/ m 2,铺设客厅的费用为元/ m 2;(2)表示铺设居室的费用y (元)与面积x (m 2)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表示铺设客厅的费用y (元)与面积x (m 2)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3)已知在小亮的预算中,铺设1m 2的瓷砖比铺设1m 2的木质地板的工钱多5元;购买1m 2的瓷砖是购买1m 2的木质地板费用的43.那么铺设每平方米木质地板、瓷砖的工钱各是多少?购买每平方米的木质地板、瓷砖的费用各是多少?。
八年级下册数学配套练习册答案人教版(2019)第18章函数及其图象§18.1变量与函数(一)一、选择题. 1.A 2.B0.8x2x 3. y二、填空题. 1. 2.5,x、y 2.101.(123.6x2. y100010)三、解答题. 1. y8x§18.1变量与函数(二)一、选择题. 1.A 2.D9x4x,0361 2. 5 3. y二、填空题. 1. x10,50030的整数 2. (1)yx0.5x,01520)三、解答题. 1. y(x(2)810元§18.2函数的图象(一)一、选择题. 1.B 2.A二、填空题. 1. x ,三,四 2. (-1,-2) 3. -7,4三、解答题. 1. 作图(略),点A在y轴上,点B在第一象限,点C 在第四象限,点D在第三象限; 2. (1)A(-3,2),B(0,-1),C(2,1)(2)6§18.2函数的图象(二)一、选择题. 1.A 2.B二、填空题. 1. 5.99 2. 20 3. (1)100 (2)甲(3)10米/秒,8米/秒8x5x,040三、解答题. 1. (1)40 (2)8,5 (3)y2. (1)时间与距离(2)10千米,30千米(3)10点半到11点或12点到13点§18.2函数的图象(三)一、选择题. 1.C 2.D二、填空题. 1. 3 2. 12分钟 3. y三、解答题1. (1)体温与时间(2):4 (2)作图略xx,042.(1)y§18.3一次函数(一)一、选择题. 1.B 2. B2.6x23. y3,m二、填空题. 1. (1)、(4), (1) 2. m13或5x,(2)390元; 2. 240三、解答题. 1. (1)y§18.3一次函数(二)2t)2 212 18 24 时间t(h) 6一、选择题. 1.A 2. C 体温(℃)39 36 38 36 1(201 3. 0, 3 33 2. 5x二、填空题. 1. y13x三、解答题. 1. ;两条直线平行 2. y§18.3一次函数(三)一、选择题. 1.C 2. D二、填空题. 1. -2,1 2. (-2,0),(0,-6) 3. -23x,218三、解答题. 1. (1)(1,0),(0,-3),作图略(2)3 2. (1) y6 (2)作图略,y的值为6x0§18.3一次函数(四)一、选择题. 1.B 2.B二、填空题. 1. 第四 2. > 13. mb(图略)2,(2)a1 (2) -2 2. (1) x三、解答题. 1. (1)m §18.3一次函数(五)一、选择题. 1.D 2.C2 3. -2, 2x5 2. 答案不,如:y7x二、填空题. 1. y5 2. (1)(4,0)(2)yx三、解答题. 1. y§18.4反比例函数(一)6 2一、选择题. 1.D 2.B 3x,反比例 xx620 2. 1 3. y(2)点B在图象上,点C不在图象上,理由(略) x3三、解答题.1. (1)yx二、填空题. 1. y32. (1)y(2)§18.4反比例函数(二)一、选择题. 1.D 2.D二、填空题. 1. 第一、三;减小 2. 二,第四 3. 221 , x2y2 2. (1)y三、解答题.1. (1)-2 (2)y1§18.5实践与探索(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通用10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问题牵引】1.分解因式:(1)-9x2+4y2;(2)(x+3y)2-(x-3y)2;(3)x2-0.01y2.【知识迁移】2.计算下列各式:(1)(m-4n)2;(2)(m+4n)2;(3)(a+b)2;(4)(a-b)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分解因式:(1)m2-8mn+16n2(2)m2+8mn+16n2;(3)a2+2ab+b2;(4)a2-2ab+b2。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解:(1)m2-8mn+16n2=(m-4n)2;(2)m2+8mn+16n2=(m+4n)2;(3)a2+2ab+b2=(a+b)2;(4)a2-2ab+b2=(a-b)2。
【归纳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4a2b+12ab2-9b3;(2)8a-4a2-4;(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
【思路点拨】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平方或者两数差的平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课本P170练习第1、2题。
初中数学活动课“五育”融合的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八年级为例摘要: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设置和“五育”融合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为转变以往应试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在活动课程开展期间,设置有关于数学知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相应的实践,由此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五育”融合实践案例初中数学活动课程在开展期间更加关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引入,引导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由此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与数学活动课程的研究性要点所对应的是五育中的“智育”,智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实践活动的广度以及深度。
初中数学活动课程的核心思想以及具体要点与“五育”融合中的教育理念相对应,由此保证了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得教学活动在开展期间能够有序进行。
本文接下来以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中的活动二“筝形”为例,分析在数学活动课开展期间“五育”融合的实践方式。
一、引入风筝的历史发展,渗透德育教育工作在开展期间,能够使得我国初中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得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养,有此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此理念下,风筝数学活动课程开展期间,搜集了有关风筝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相关资料,以古诗词的形式引入有关于风筝的内容,由此增加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的变化。
1、引入古诗词内容古诗词内容:“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展现有关于风筝的古诗词后,引导学生针对诗词内容进行学习和思考,由此感受到人们对于风筝的喜爱之情,结合风筝图片引出教学要点。
2、播放风筝图片在应用多媒体设备后,以图片的形式播放风筝的图形,由此让学生在分析观察过程中思考风筝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风筝上有多种多样的图案,但是每一个风筝都是对称图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活动2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__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 的变化而变化;(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教师们对于教学计划的编制工作的进度有什么样的而进展了呢?以下是由店铺收集整理的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一、学生基本情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能力发展、学习心理)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分,最高分…分,最低分…分,有…人几格,及格率为…,总体来看,成绩一般,但缺乏优等生。
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一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个别学生连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
在学习能力上,一些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在学习态度上,半数以上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但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信心和毅力,根本就不学习数学,甚至不做数学作业。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概念、法则、原理等)和教材特点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第一章《分式》通过分数的有关性质的回顾建立了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分式的化简求值、解分式方程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零指数幂和负整指数幂以及科学记数法。
第二章《函数及其图像》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教材从与学生熟悉的实际情景出发,引入并展开有关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模型,认识一些简单幽数的图像与特性,并学会运用待定系数法等各种方法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着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
该章的最后,还设置了“探索与实践”一小节,目的在于通过一两个实例,与学生一起解剖分析,尝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提高这种能力。
第三章《全等三角形》是在前几册对于图形与图形变换的认识及其数学说理与推理的基础上展开的一章数学内容。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三、课堂引入: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月下旬和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呢?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和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可绘成的折线图.观察一下,它们有区别吗?说说你观察得到的结果.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四、例习题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篇2】教学目标: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出点A关于L 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的相关的性质: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2.轴对称的三个重要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提出问题:二、探索练习:1. 提出问题:如图:给出了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5实践与探索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立体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到立体几何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长方体的对角线、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等性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对于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有一定的了解。
但立体几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学生在空间中进行思考。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对角线、表面积和体积的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立体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方体的对角线、表面积和体积的性质。
2.如何运用立体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是如何转化为立体几何问题的;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2.立体几何模型3.实际问题案例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如点、线、面的性质和判定。
然后引入立体几何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2.呈现(15分钟)利用PPT课件和立体几何模型,展示长方体的对角线、表面积和体积的性质。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的结构特征,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3.操练(20分钟)针对长方体的对角线、表面积和体积的性质,设计一系列练习题。
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证明,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立体几何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
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2024年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2023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教学知识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训练要求:1.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体现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根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 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
2、讲授新课:①、蚂蚁怎么走最近。
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
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 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讨论)(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展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 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3)蚂蚁从a点出发,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讨论,公布结果)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长方形。
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如下图)。
我们不难发现,刚才几位同学的走法:(1)a→a′→b;(2)a→b′→b;(3)a→d→b;(4)a—→b。
案例研究“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学为核心”教学实践探索——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3因式分解”一课为例□南宁市第十三中学邓伟光□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农学宁【摘要】本文立足“双减”背景提出“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并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3因式分解”一课为例,从“为课堂教学提质”“为学生作业减负”两个方面探讨初中数学“学为核心”教学理念的实践路径,通过为课堂做“加法”达到为作业做“减法”,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学为核心【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2-0059-04 2021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同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在“双减”政策下,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师必须更加努力地做好课堂教学的“加法”和学生作业的“减法”,通过为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给初中数学教学提质增效,我们提出了“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学为核心”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意味着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出发点必须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另一方面要求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必须紧贴学生的基本学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可以得到不同的发展。
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数学课标》)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理念,为了落实“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我们决定实施“30+10”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强化课前预习指导压减新授课时间,同时将部分课后作业移入课堂当中,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全面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发展学生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从而为初中数学教学提质增效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