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词鉴赏(一剪梅.写愁法)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赏析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1一剪梅·舟过吴江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词语注释】吴江:今江苏省县名,在苏州南面、太湖东面。
秋娘渡、泰娘桥:均为吴江地名。
银字笙:乐器名,是笙管的一种。
心字香:一种香片名。
据说是以香片成心字形为名,或香片上印有心字。
【词作赏析】吴江指滨临太湖东岸的吴江县。
这首词主要写作者乘船漂泊在途中倦懒思归之心情。
起笔点题,蒋捷《一剪梅》原文及赏析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一剪梅》各类词赏析《一剪梅》各类词赏析《一剪梅》词牌中专门用了咏梅的并不多,这是吴文英的《一剪梅》,最后一句,好似写梅实际写人,意境哀中有美。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剪梅》各类词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隋朝开皇年间,有一个叫赵师雄的人,也不怕冷,大冬天游罗浮山,天寒日暮的投宿在一个松林间酒肆旁边的客栈里,奇怪啊,山里头还有酒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完全是聊斋故事发生的场景。
赵师雄正朦胧欲睡,突然眼前一亮,出现了一个一身雪白的美貌女子,月色映着松间残雪照在她的脸上,秀丽之极,还芳香袭人。
开口说话更是清婉可人,赵师雄一点不觉得害怕,拉着她的手敲开隔壁酒家的门,和那女子对饮起来。
不一会儿,又来个绿衣小童,戏笑歌舞很是快活。
没多久,这位赵师雄就醉倒睡着了。
睡梦中但觉风寒相袭。
第二天天微亮,他醒来,发觉自己睡在一棵大梅树下,树上还有一只翠鸟在冲着他鸣叫,月影还在头顶,梦却是完全醒了,满心惆怅。
这场梅花梦后来就有了个名字叫罗浮梦。
这个故事是柳宗元在传奇小说《龙城录》里说的,故事虽然简单,字句生动,关键是干干净净,相比那些花妖树精自荐枕席的行为,梅花精天真活泼没有心机,看来只是长夜寂寞,又正当花季,动了凡心。
不过那句“睡梦中但觉风寒相袭”好像也有深意哦,嘿,怕是我受聊斋影响,想成人之美吧,这个梅花仙子和翠羽小鸟像是莺莺和红娘,只是主动权不在那做人的一方而已。
一剪梅花万样娇。
斜插梅枝,略点眉梢。
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夜渐寒深酒渐消。
袖里时闻,玉钏轻敲。
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周邦彦创制的这首《一剪梅》真是漂亮,神情兼备动人心魄。
要是把上面的这个故事拍成聊斋一类的电视剧,简直可以直接作为片尾曲。
只是不知道这位音乐家当时谱的这一曲是怎样的婉转轻柔。
梅花的风姿说的人太多,梅花的娇态却不再见有人提到。
也是,自从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之后,梅的姿态精神已尽,写梅花似人还不如写人似梅花。
人李清照《一剪梅》古诗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翻译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①玉簟(diàn)秋:意谓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兰舟:《述异记》卷下谓:木质坚硬而有香味的木兰树是制作舟船的好材料,诗家遂以木兰舟或兰舟为舟之美称。
一说“兰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锦书:对书信的一种美称。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云:苏蕙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窦滔。
这种用锦织成的字称锦字,又称锦书。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全词翻译赏析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译文] 雁群排成整齐的队伍飞回来的时候,月亮正满照着西楼。
[出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
也泛指衣服。
玉簟:音diàn ,光华如玉的精美竹席。
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
相传雁能传书。
译文1: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划着一叶兰舟。
天空中雁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2: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3:红荷瓣脱香退,竹席处处觉凉。
悄悄更换薄绸裳,独自驾船游荡。
云空遥望怀想,雁儿“人”字成行。
天晚盼不到雁传书,月光洒遍西楼上。
荷花空自飘零,流水空自流淌。
同一的刻骨相思,两处的肠断惆怅。
解开愁苦与悲伤,实在无法可想,才从眉头挥去,忽又袭来心上。
译文4: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一剪梅》鉴赏及阅读赏析《一剪梅》鉴赏及阅读赏析引言:《一剪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是一首思念丈夫“别愁”的词,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一剪梅》鉴赏及阅读练习,欢迎大家阅读和借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鉴赏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
“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
“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
“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
“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大魅力——文字优美。
首先写景就很美:“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色的荷花渐渐凋零了,这已经是凉风飒飒的秋天了,凋零的荷花简直就是秋天的形象代言人。
李商隐也写过:“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的句子,林黛玉就酷爱“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一句。
只不过曹雪芹将这句诗记成了“留得残荷听雨声。
”意境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既然红藕就是荷花,那李清照为什么不直接说荷花或者莲花呢?除了格律平仄的要求之外,你可别忘了偶还是一语双关,因为莲藕的藕谐音配偶的“偶”。
所以红藕在古典诗词当中本来就有爱情的象征意义。
例如花间词人顾夐的《醉公子》就写过这样的句子:“漠漠秋云澹,红藕香侵槛”也是用秋天的红藕来兴起闺中思妇的相思幽怨,李清照写的是巧妙的化用了顾夐的词,含蓄的暗示了这首词的相思主题。
“红藕香残玉簟秋”。
“簟”是竹席的意思,竹席用玉来形容,可见是非常精美,光洁如玉的竹席了。
“玉簟秋”怎样李清照用时很讲究,很优美吧。
不过呀,我们别光陶醉在优美的文字当中,我们还得分析分析这句词儿,有点儿奇怪的地方,哪里奇怪呢?红藕香残是室外的风景,可是“玉簟”如果解释为竹席的本意,那就必须得是室内的装饰了。
可这样解释的话,逻辑上是不是有点勉强呢?因为既然已经是秋天,那为什么床上不换上暖和的被褥,还要铺着冰冷的竹席呢?逻辑上说不通吧,而且紧接着的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显然又是室外的活动。
在几句室外景象当中强行插入“玉簟秋”这样一个室内意象是不是有点突兀呢?因此这里将“玉簟”解释为床上铺的竹席似乎有点儿不大合时宜。
既然前面说的是荷花,将玉簟秋解释为像竹席的纹路一样的水波涟渏更为合适呢?而且,古典诗词当中确实有将簟纹比喻成水纹的传统。
例如唐代诗人李益写过一首诗:“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一剪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阅读引言:《一剪梅》是宋末词人蒋捷乘船经过吴江县时所作的一首词。
小编整理了《一剪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学习和参考!一剪梅·舟过吴江朝代:宋代作者: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译文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
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潇潇”,实在令人烦恼。
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赏析(一)这是一首写在离乱颠簸的流亡途中的心歌。
明艳的春光与凄楚的神魂在强烈地对照着,春深似海,愁深胜似海,在时光的流逝中,“春愁”却无法排遣。
于是从看似浏亮的声韵中读者听到了夹杂着风声雨声的心底的呜咽声。
词大致作在南宋亡后蒋捷飘零于姑苏一带太湖之滨的阶段。
这里原是个山柔水软的江南秀丽地。
一个彷徨四顾,前程茫茫,时光空抛,有家难归的游子置身在此境地里,怎能不惆怅莫名呢?词的上片初一看无非写春愁难解,借酒浇愁而已。
略加细察,可以看出此中有大起伏,情思在跌宕中激越波荡。
词人的一腔“春愁”待酒以浇的渴望,在“江上舟摇”的飘流中是得到瞬间的满足的。
“楼上帘招”这江村小酒店的或许写有“太白一醉”字样的青布帘招知词人,可来醉乡小憩。
在这一“摇”一“招”之间,情绪是由愁而略见开颜了的。
可是当江上小舟载着这薄醉之人继续行去,醉眼惺忪地在眼帘上映入“秋娘渡与泰娘桥”的景色时,风吹酒醒,雨滴心帘,只觉风入骨,雨寒心。
转而“秋愁”复涨,而且愈涨愈高了。
情绪的起伏就是如此激转湍漩。
“秋娘渡”、“泰娘桥”指的是吴江一带地名。
《一剪梅》诗歌鉴赏一、原文呈现。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字词解析。
1. “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就是荷花,荷花凋谢了,香气也淡了。
这里一上来就给人一种有点凄凉的感觉,就像你看到一朵漂亮的花开始枯萎了一样。
“玉簟”呢,是那种精美的竹席。
“秋”字点明了季节,秋天嘛,本来就容易让人觉得有点忧伤,而且竹席凉了,也暗示着人的心有点凉飕飕的。
2.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罗裳”就是丝绸做的衣裳。
她轻轻地解开衣裳,然后一个人登上小船。
这个“独”字很关键哦,说明她是孤单一人,没有个伴儿,就这么自己个儿去划船,多可怜巴巴的。
3.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锦书”就是书信啦,还是那种很精美的书信。
她在想啊,云里头谁会给我寄封信来呢?古代有大雁传书的说法,大雁飞回来了,月亮照满了西边的楼阁。
你看这画面,大雁飞着,月亮照着楼阁,她在那儿眼巴巴地盼着信,多有画面感啊。
4. “花自飘零水自流”- 花儿自己就这么飘啊飘地落了,水也自己这么流啊流。
就像事情都按照自己的规律在发展,她想管也管不了,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5.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她和丈夫分隔两地,但是思念是一样的,两个人都在发愁呢。
这就像你和你的好朋友分开了,你们都在想念对方,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6.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种思念的感情啊,没有办法消除掉。
刚刚皱着的眉头才舒展一点,这思念又跑到心里头去了。
就像你想忘记一件烦心事,刚觉得好像不那么烦了,一下子又想起来了,而且更难受了。
三、整体赏析。
1. 意境营造。
- 整首词的意境那是相当的凄美。
从荷花凋谢、竹席变凉开始,就像一幅秋天的画卷慢慢地展开,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然后她一个人划船,盼着书信,再到看到花飘水流,最后是那种怎么也消除不了的相思之愁。
一剪梅古典诗词赏析(每日一词一剪梅赏析)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①。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荷花。
【译文】在红荷凋谢、竹席渐凉的秋天,我轻轻地解开罗裙(换上便装),独自登上了小舟。
白云中是谁寄来了锦书?正是雁群排成“一”字或“人”字南归的时候,皎洁月光洒满了西边的高楼。
花儿空自凋零,水空自流逝,一种相思之情,牵动两处闲愁。
这种感情无法消除,刚从眉间散开,又泛上了心头。
【赏析】这首词写相思,是词人因为怀念远别的丈夫所作。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写室外室内之景,这是一个荷花凋谢、竹席透生凉意的秋天。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人独处闺中,愁绪无法排遣,便出外乘舟解闷。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是词人的想象。
她想象着在一个月满西楼的夜里,大雁南回,捎来夫君的书信。
这三句以婉曲的笔调表达了词人对于丈夫的深切思念。
“花自飘零水自流”,兰舟上的词人从想象又回到现实,只见落花飘零,流水自去。
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词人由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进而联想到赵明诚同样也在思念自己,因为她深知这种相思不是单方面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末三句为千古名句,造句十分新奇,赋予“愁”以动感,且将“愁”挥之不去,拂之又来的情态写了出来。
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运用了语言上的对称所造成的既一致又矛盾的特点,产生出特有的艺术效果,且读起来朗朗上口,耐人寻味。
,。
宋词一剪梅的翻译和鉴赏歌词翻译•玉壶秋·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宋代文学家李清照的一首名曲《一剪梅》,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极品之一。
这首词依托于梅花,抒发了女子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女性矛盾之情。
第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个描写残秋凉意郁闷的词句。
红藕:已成熟的藕芋。
桥边嘉庆年间有著名的「红藕香榭」,亦称“红藕馆”。
其香未消已凋零,正符合冷清凄凉的气氛。
玉簟:可以表明女主人公的富贵环境,代表皇家或豪门女子居邸。
第二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令人向往的一段描述。
轻解罗裳:裸着手臂,以舒缓压抑的心绪,不拘于仪式,与大自然接轨。
独上兰舟:是一个比喻,说明女子身处于一种孤独漂泊、自由自在的状态。
第三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本词最富诗意的一句。
锦书:古代邮寄消息的一种搭纸。
这里是比喻自己的真挚情感。
雁字:“雁书”是传情信之流传下来的趣味。
月满西楼:竹枝词中的固定套语,目的是表达爱情之忧郁的场景。
形象地表明此时情人未至,女子独自思念。
第四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因相思而生闷闷不乐的悲伤之情一切生灵,相同经历一样的苦恼。
花、水像痛苦的女子一样患得患失,形换情。
此处“两处”,指两人相距遥远。
第五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文化背景下,是女子对爱情的恋执又失落的绝望表达。
“此情”指的是对情人的众多思念和同时候望的盼望。
女子化悲愤为词,以让人称道的美丽和深刻意涵寄情于曲章。
这句话,同时也是表达女子意志的一道高峰。
鉴赏《一剪梅》是李清照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它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纵情自然,抒发内心孤独苦闷的女儿怀才不遇的内心世界。
她以梅花为出发点,展现了“楚辞”的性格。
这首古代哀婉悲壮的歌曲,引发人们深深的共鸣,至今仍广受传唱。
每周一首第12首一剪梅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洁净如玉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
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
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
“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
“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
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不过像“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
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
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
“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
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
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
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
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
“花自飘零水自流。
”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
“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
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
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
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
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
人在愁苦时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
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知识点】词中写愁情的方法
愁的特点:无形色。
抓不住,道不明。
那又如何写呢?
一、叠词妙用,道尽词人悲愁之情。
词本以研媚生姿,贵在阴柔之美。
李清照的词便近女子之天性。
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句用七对叠词,以寻常言语,极自然地刻画出了一个百无聊赖者的形象。
只这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一种由悲而戚,由愁惨而凄厉的思想感情。
情绪的无可寄托,愁之无言可诉通过这一句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读此句,给人以触处成愁之感。
同样以叠词写愁的还有陆游的《钗头凤》。
上下两阙各用三叠词:“错、错、错”“莫、莫、莫”,这愁三叠出之,极尽感叹惆怅之意,同时表达了词人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不该在错听母亲话的基础上错休妻子,在飘泊多年后,才明白自己先前都是错!而这错已经无法更改,只好错,错而再错。
一句“莫、
莫、莫”无奈之情昭然。
既然以前的过错已如烟似水,消去流走,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一个“莫”字,三叠后道出了要用多少言语才能表达出的情感!容量之大,令人惊叹,这又见叠字的妙处了。
二、运一字而写尽愁之深重。
秦观《踏莎行》中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之句。
句中单用了一个“砌”字,用“砌”来说悲痛之沉重。
这悲痛是由一块一块的坚固的砖石砌起来的,悲恨层层叠叠,悲恨数不清说不尽,这不仅是恨,恨之来如以砖石砌墙,再加一砖一石于墙,就愈发牢不可移。
可见此恨愈加愈深,愈加愈重,恨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作者偏偏有意用一“砌”字,则其恨的执着具体,一望可知了。
三、以物喻愁,化无形为有形,写出可观、可听、可触的愁。
以“春水”喻愁最妙的莫过于后主李煜了。
《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中有: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
后主的词最高妙处在自抒真情,不用典,不雕琢,血泪凝成,感人至深。
愁如滔滔的东流江水,无期无终,绵绵不断,永无干枯的时候,这是一种幽幽的哀愁。
用江水写出“愁”动感的是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愁,缓缓流淌,由近到远再到无边无际处,行人愈走愈远,愁也就无穷无尽。
以雨丝喻愁要数秦观。
“无边丝雨细如愁”,丝雨,牛毛一样的细雨,这纤细的雨丝似那轻柔纤细的哀愁。
词人所写是一种说不出的闲愁,没有破国亡家之痛,没有壮志难酬之悲,什么都没有,这是深陷于悲哀中的一种纤细的感觉,似无数的极细微的雨滴轻轻敲落在词人心上。
以“海”喻愁的诗句有秦观的: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
这则又是另一种愁境。
海,宽广空阔,能容纳天下万物,愁如海,可知词人心中愁之满之多了。
四、不明言愁,而抒尽词人的凝重愁情。
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到:“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以销魂点伤神,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结出一个“瘦”字,整句未有一愁字,可愁却充溢于其间。
辛弃疾《丑奴儿》中有:“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愁在哪里?愁在何处?愁是什么滋味?作者未说。
这便是以“不言言之”,这是一种惆怅,一种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体验后而发出的感慨。
心中有愁无处诉,只好顾左右而言它,这正是“非不言也,寄言也。
”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是贺铸的《青玉案》的最后一句。
这句词用具体地区季节特征的烟草、风絮、梅雨作喻,以“烟草”连天,喻闲愁无处不在,喻愁之无畔岸;以满城颠狂的风絮喻闲愁的纷烦杂乱,喻愁充满整个空间;以雨之缠绵,喻愁之长久,喻愁之没有尽头。
这联珠譬喻,写尽了词人的闲愁懊恼情怀,一句深于一句,贺铸写愁,在内容上下功夫,从语意上连连喻愁,喻愁之无边,愁之多,愁之缠绵。
词人不从正面着笔,而是从侧面入手,至于词人的闲愁到底有几多,这需要读者思而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