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探讨山洪灾害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2400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山洪灾害基本概念山洪灾害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灾害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自然灾害。
山洪灾害的成因地质地貌因素山洪灾害易发地区的地形往往是山高、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大,侵蚀沟谷发育,其地质大部分是渗透强度不大的土壤,遇水易软化、易崩解,极有利于强降雨后地表径流迅速汇集,从而形成山洪灾害。
降雨因素山丘区不稳定的气候系统,往往造成持续或集中的高强度降雨。
发生山洪灾害主要是由于受灾地区前期降雨持续偏多,使土壤水份饱和,遇局地短时强降雨后,降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而引发溪沟水位暴涨、泥石流、崩塌、山体滑坡。
从整体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可知,发生山洪灾害主要还是持续的降雨和短时强降雨而引发的。
此外,气温升高导致冰雪融化加快或因拦洪工程设施溃决也是形成山洪的主要因素之一。
人类活动因素具体来讲,人类的不当行为有以下几种:①、毁林开荒。
毁林开荒致使暴雨后不能蓄水于山,加大和加快了地表径流的形成,使灾情加重。
同时毁林开荒又加重了水土流失,使水库淤积,河床抬升,降低了水库、河道的调洪和行洪能力。
②、城市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面积扩大后,不透水地面积增加,暴雨后地表汇流速度加快,洪峰流量成倍增长。
另外,新增城镇多向低洼处发展,由于必要的防洪排涝设计跟不上,行洪河道演变成排水沟,必然加重洪涝灾害的损失。
③、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开发。
由于不顾地质条件,不合理的开挖,弃土弃渣和盲目与河争地,挤占行洪河道,造成山洪泛滥,诱发滑坡、泥石流等,从而加重山洪危害。
山洪灾害发生的前兆强降雨的前兆早晨天气闷热,甚至感到呼吸困难,一般是低气压天气系统临近的征兆,午后往往有强降雨发生;早晨见到远处有宝塔状墨云隆起,一般午后会有强雷雨发生;多日天气晴朗无云,天气特别炎热,忽见山岭迎风坡上隆起小云团,一般午夜或凌晨会有强雷雨发生;炎热的夜晚,听到不远处有沉闷的雷声忽东忽西,一般是暴雨即将来临的征兆;看到天边有漏斗状云或龙尾巴云时,表明天气极不稳定,随时都有雷雨大风来临的可能。
水土流失治理及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土流失成为了我国十分严峻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这些措施,分别是政策与法规、改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以及乡村振兴。
政策与法规政策与法规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手段。
在近年来,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资源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包括《水土保持法》、《国家林业局水土保持规划》等文件,规范了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行为,保护水土资源。
除此之外,国家还制定了一些财政性和经济性政策,如对水土流失面积大的地区实行土地荒漠化防治补贴,对用于水土保持设施和生态修复的货物、服务和产业进行税收减免等措施,促进了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
改善生态环境水土流失以及水资源保护的根本在于改善生态环境。
为了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政府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大。
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经过持久的努力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在不同的领域同时进行,包括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生态修复等内容。
政府部门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方面推行了许多具体的举措。
国家进行了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对关键区域实行生态修复,约束部分伐木、采矿、种植、养殖、建设等活动。
同时,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生态保护和荒漠化防治工作,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加强对于生态环境状况的监控力度,确保生态变化情况能够及时掌握,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
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的核心。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能够应用更加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
在治理水土流失和保护水资源的时候,可以采取先进的栽培模式、种植水源地生态系统、开展水缺参数监测等措施。
政府支持科技创新,鼓励高等院校、专业机构和科研机构加入到水资源和水土流失的科技攻关中来。
政府还加强了科普工作,提升了民众水资源和水土保持问题的科学认识。
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保护水资源、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更加长期更加显著的措施。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探讨摘要: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因为也是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水利工程在进行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水土保持的工作,就是为了防止在施工的时候发生水土流失的情况,因为水利工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是为了生态环境而打造的,最终达到解决实际的项目。
在世界上我们国家爱水土流失的情况比较严重,主要是水土流失的面积是比较大的,在很多的地方都有此类型情况的发生,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危害,使得人们的生命财产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时候做好防止水土流失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探讨引言人们依靠水资源以及土壤生活,水资源也被称作是生命的源泉,水土流失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开始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的时候做好水土流失防治的工作。
一、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特点第一点就是因为工程的原因,水利工程项目通常情况下都会在山势较高的地方来进行,特别是一些地势陡峭以及河道较宽的地方,但是这些地方由于自身的原因加上土地本身结构复杂,就会导致有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导致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周期变长,增加成本的同时也会对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造成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必然会对周围的树木和植被进行破坏,这样就会加剧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1]。
一旦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时候发生水土流失的情况,就会严重的影响项目正常进行。
第二点就是水利工程项目在进行建设的时候,水土流失主要是因为诱发性的水流失导致的,此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时候,产生的废弃物导致诱发性水流失,施工生产的废弃物没有进行处理在水面上漂浮,导致很多的废弃物极容易被水流冲走,会被冲到河床,造成水污染的情况发生,出现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
二、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的原因水利工程项目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表土和植被的平衡遭到了破坏,大量的土地需要大面积的进行挖掘,这样就会是地表的植被遭到损坏,导致表土和植被失去了原有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表土的植被起不到保护的作用,对抗腐蚀的能力也会大大减退,在这个时候如果受到雨水和其他的一些腐蚀,会导致抗腐蚀的能力显著下降,导致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发生。
浅谈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的防治及治理措施水利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水土保持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治自然灾害、保护生态环境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浅谈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的防治及治理措施。
一、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是指地球表面由于人工或自然原因导致土壤的破坏和土壤中的养分、水分等被流失的现象。
水土流失对人类和自然环境均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 自然环境方面,水土流失会使得地表水循环发生改变,土地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而土地表层被大量剥蚀和冲刷,导致水质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2. 经济方面,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地的肥力和产量下降,从而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影响;3. 社会方面,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从而导致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十分严重。
二、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为了保护水土资源,今天许多流域和自然保护区采用不同的措施来防止水土流失:1. 植草造林植草造林是一种最常见的水土保持措施之一,通过植入草种和树种来增加植被覆盖率,阻止土壤流失。
特别是在河岸边缘植树造林,一方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岸线侵蚀,另一方面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农民的收入。
2. 防颗粒流土壤侵蚀针对河道、山区等地容易出现的颗粒流土壤侵蚀现象,可以采用宽基础设施和防护屏幕等技术,防止泥石流和土石流侵蚀。
3. 减少人为因素水土保持的同时,也要防止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例如,避免过度放牧、开垦荒地和下坡灌溉等活动,减少人类活动对资源的破坏。
4. 填筑排洪渠道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洪水成为常见的自然灾害。
为了避免洪水对周围土地造成更严重的破坏,可以在流域中建立排洪渠道,以保护周围的土地资源。
三、结论水土保持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涉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措施,可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来选择适合的方法。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及治理措施论述水利工程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如何采取措施有效的保持水土一直以来都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文章分析了其中的问题及治理的措施。
标签:水利工程;防治措施;水土保持1 前言水利工程实际运行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话则可以有效的确保工作的效果和防治的策略。
2 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虽然水利工程建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但是水利工程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却降低了。
所以,我们需要将水土保持的意识建立起来,降低水利工程自身给环境带来的损害,针对水利工程当中的水土保持问题,政府和有关方面需要高度关注,增强对环境保护的力度,更加良好的做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共同推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进程。
水利工程的建设周期较长,工程量比较大,在施工中遇到暴雨或者大暴雨机会较多,如果在施工中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很容易出现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不仅影响施工进度,增加施工成本,而且给施工质量产生较大威胁。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影响的范围包括建设区、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等众多区域,并且为保证建设顺利进行,施工单位需要对征用土地进行平整与清除,从而增加了地面裸露面积,对原有植被造成了破坏,进一步增加了水土流失发生机率。
水利工程建设的线路比较长,可能经过平原、丘陵和山地等多种地形地貌,使得水土流失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治的难度,使水土流失情况不容易得到有效控制。
3 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的危害3.1破坏生态环境水土资源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已经逐渐趋于减少,人类在注重经济利益的时候,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方法不对、加上过度的开垦与破坏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已经给大自然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威胁,所以经常会发生旱涝洪灾害,导致土地被冲毁,耕地被大面积的破坏与减少,加上水土流失致使土壤中的主要营养成分丧失,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如氮、钾等大量减少,另外,还会引起大量泥沙下泄淤积堵塞,对水利工程造成极大破坏,上游洪量增大时,易发生洪灾。
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及治理措施浅谈摘要:近年来,由于洪涝灾害和城市内涝给我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洪涝灾害的发生大多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中国近年来发生了大量的洪涝灾害事件?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因此,防治水土流失十分必要。
有效、科学地控制水土流失,实现良好的水土保持,对我国水利工程和防洪排涝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洪水灾害风险区,避免水土流失可以增强土地的涵养功能,对水利和防洪工程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防治措施;1水土流失主要特征分析1.1时间集中水利工程一般分为准备期、施工期和运行期三个阶段。
各时期都会有水土流失,但大多集中在施工期和生产期。
近年来的施工实践表明,施工阶段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阶段。
在施工中,施工人员需要挖掘排水沟,进行建筑施工,开展机械作业。
开挖面越来越零散,弃渣量也越来越大。
这不仅破坏了原有地貌,而且腐蚀了地表深层土层,加剧了水土流失。
1.2具有较大的破坏强度水土流失具有较大的破坏强度,在施工过程中,许多优良性质的土壤被破坏,一些植被也可能灭绝。
此外,水土流失还具有一定的潜在性,施工人员对水土流失后续问题难以预测,无法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严重威胁到自然的平衡,而且阻碍了后续的施工管理。
1.3后续维护困难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可能是浅表性的,河流穿越平原、山区、丘陵等地形难以保护,目前工程量大,施工时间可达数年,一旦防治措施不到位,就会造成水土流失更容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增加建设成本对海岸的影响。
2水利工程施工期水土流失原因2.1减少植被面积在施工过程中,植被破坏问题一般无法避免,而植被具有减缓水流速度的作用,可以间接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
相反,如果植被被大面积破坏,就会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如果不及时治理和保护,就会加重水土流失的程度。
另外,水利工程的施工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施工时需要将部分建筑材料深埋地下或浅埋在地下,再加上废弃材料,造成植被的长期占用,工程周边植被已造成严重破坏,久而久之,周边土壤的抗风、抗水、抗侵蚀能力也会下降,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程度。
洪灾防治规划中的水土保持与流域治理洪灾防治一直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而水土保持与流域治理在洪灾防治规划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围绕洪灾防治规划中的水土保持与流域治理展开论述。
一、水土保持在洪灾防治规划中的重要性水土保持是指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措施,保持和改善土地的水土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土壤肥力,维护水质和生态平衡的一系列工程措施。
在洪灾防治规划中,水土保持是防止洪灾发生和减轻洪害程度的关键环节。
首先,水土保持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减缓洪水形成的速度,降低洪水对周边土地的侵蚀破坏。
其次,水土保持可以提高土地的持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地的透水性,有助于土地迅速吸收和排除降水,减少洪水造成的灾害。
最后,水土保持可以改善景观,促进植被生长,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洪水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在洪灾防治规划中,应当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强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保护,确保洪灾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流域治理在洪灾防治规划中的作用流域治理是指通过整合各类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采取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实现流域内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综合治理的过程。
在洪灾防治规划中,流域治理是实施综合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首先,流域治理可以协调流域内各区域、各部门间的利益关系,形成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灾害的整体效能。
其次,流域治理可以通过水资源的综合调配和管理,实现全流域的防洪调度和水资源的统一利用,有效减少洪灾对流域内各地区的影响。
最后,流域治理可以通过综合治理措施,如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减少土地侵蚀,增加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减轻洪水造成的灾害。
综上所述,流域治理在洪灾防治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实现综合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当加强流域治理工作,制定科学可行的治理方案,加强流域内各方的协作与合作,促进流域内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综合治理,实现洪灾防治的整体效果。
结语洪灾防治规划中的水土保持与流域治理是保障国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试论水土保持治理在水利防洪工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摘要】水土保持治理在水利防洪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建立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提高水文调控能力,减轻洪水灾害风险。
水土保持治理还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增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提高土地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
在水利防洪工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植被覆盖、河岸绿化等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洪水冲击力,减缓洪水流速,起到防洪的作用。
水土保持治理与水利防洪工程相互促进,水土保持的有效实施能提高水利防洪工程的效益,进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土保持治理对水利防洪工程而言至关重要,其不仅在减轻洪灾影响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提高水利防洪工程效益和推动工程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水土保持治理、水利防洪工程、作用、意义、互动关系、效益、重要性、推动作用、关键。
1. 引言1.1 水土保持治理的背景水土保持治理的背景还包括对我国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而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一直是人类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水量逐渐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水土保持治理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只有通过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才能有效地维护和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长远发展。
1.2 水土保持治理的定义和重要性水土保持治理是指通过合理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改良土壤,维护生态环境的一种综合性的治理措施。
水土保持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物质生活,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紧张,土地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加强水土保持治理,保护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和使命。
水利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及治理措施摘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虽然水利工程建设规模也呈现出持续增大的发展趋势,但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已经成为了严重威胁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关键因素。
如果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忽略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不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严重的还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
所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与治理策略研究的力度,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是就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防治与治理措施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防治;治理;措施引言水土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
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但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运行质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同时随着水土流失问题的日益加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下游流域泥石流、滑坡、洪涝灾害等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也随之增大。
所以,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要求,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创新和优化水土流失防治和治理的策略,为水利工程项目水土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水利工程水土流失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相应的生态环境问题。
特别是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如果不提升水土工程的保护力度就会引起严重的自然灾害现象,从而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水土工程建设涉及的环节相对较多,在水土工程中对于水土流失起到一定的基础作用。
水土流失问题会形成地形地貌的巨大变化,在对地质较为陡峭的山坡进行工程作业过程当中,水土保持策略具有一定的蓄水作用。
如果发生严重的生产事故,则会形成一定的自然灾害,从而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施工区域原有地貌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造成的影响。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我国虽然地幅辽阔,但是由于人口数量非常巨大,土地资源还是相对短缺的,并且这种土地资源短缺的现象并不会很快得到解决,还会随着今后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而变得更加严峻。
探讨山洪灾害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
赵霞
(甘肃省金塔县水务局甘肃金塔 735300)
摘要:针对山洪灾害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进行分析,研究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相关概念,并分析了水土流失和山洪暴发之间的关系,认为水土流失是引发山洪暴发的诱因,同时进行水土保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山洪暴发的发生。
结合这些内容,总结并阐述了山洪灾害防治和水土保持的措施,主要内容有:统筹水土流失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对小流域和山洪沟进行综合治理,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山洪灾害实施分区防治等。
关键词:山洪灾害;水土流失;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是自然景观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同时也是多种外营力对地球表面塑造的一个过程。
从广义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主要指的是在风力、水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影响下,土壤的母质出现破坏、侵蚀等现象。
1 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
从地球形成至今就没有停止过。
因此,现代水土流失是历史水土流失过程中的一个延续性现象。
从人类出现以后,人们生产方式不断变化,人们生活范围也不断拓宽,导致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也日益沿增大。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黄土高原,近几年东北黑土区以及南方山地丘陵地区也逐渐出现水土流失现象,这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水土保持是水土流失现象产生后衍生的一个概念,其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首先提出来,并受到世界范围内学者广泛关注。
其定义主要是:预防水土流失,对山区、丘陵、风沙区和平原等水土资源进行保护、保持并合理利用。
2 水土流失与山洪灾害之间的关系
2.1水土流失加速山洪灾害
水土流失,会导致土壤中含水量降低,准备覆盖率减少,这种情况下,会促使局部地区气候发生改变,下垫面土壤等蓄水能力促使山洪灾害形成。
经过多年的研究,在没有植被覆盖以及水土流失先对严重的山区,即便降水量达到20mm,
也可能会导致山洪暴发现象出现。
水土流失促使当地土壤表层含水量降低,出现暴雨天气便会引起山洪暴发。
此外,山洪暴发会导致河道淤塞,进而导致工程效益有所降低。
地表层存在大量裸露的土壤,这些土壤冲刷到河流、湖库当中,导致水库容量降低,防洪能力也有所下降,进而导致水库抗洪能力下降。
如果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就会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的出现,主要是径流变化而引起的,在这种情况下,会促使山洪灾害产生,促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2实施水土保持,预防山洪灾害
进行水土保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山洪灾害的发生,同时能够有效改善水土资源。
一方面,对洪峰进行适当消减,促使土壤渗入量得以提升。
另一方面,增加塘库蓄水量,能够起到降低泥石流发生率,减少滑坡的作用。
因此,实施水土保持,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高度重视森林保护,建设防护林,构建生态农业,尽可能恢复生态平衡,从而促使泥石流、洪涝灾害等发生率得以降低[1]。
对相应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在茂密的森林区域,森林能够对一次降水截留20%-30%的水分,这就降低了地表径流,大大降低山洪暴发发生率。
此外,相关部门可以兴建水利工程,对地方河道进行科学管理,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进行有机结合,例如筑拦沙坝等。
3 山洪灾害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3.1统筹水土流失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山地丘陵地区是山洪暴发的高发区,需要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制定相应水土保持规划工作过程中,充分考虑山地丘陵地区的灾害防治工作,针对山地丘陵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山洪灾害防治举措,并且将水土保持最为防治山洪灾害的基础性工作。
确保水土保持和防止山洪灾害两部分工作能够相互协调。
例如,某地调查评价体系或者相应的检查预警体系中,相关人员对各自工作进行借鉴,促使治理工作既能够实现对当地的水土保持,又能够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3.2对小流域和山洪沟进行综合治理
需要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区域,通常情况下降雨相对集中,地形破碎较为严重。
这一区域极易发横山洪灾害,对小流域进行治理,可以结合工程举措,对这一内容进行全方位规划,最终形成综合性治理体系。
通过这种方式,这一流域内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控制。
对区域内山洪沟进行综合性治理,也属于水土保持工作
中的一种。
因此,可以将流域和山洪沟进行共同治理。
这样能够防止两者重复投资,节省成本的同时,降低水土流失。
3.3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山洪灾害实施分区防止
实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治理,主要工作是要增加地表植被,防治地表遭受风蚀和水蚀,进而引起山洪暴发[2]。
对于土壤中水分保持而言,森林系统、植被群落以等均起到良好的效果。
在治理过程中,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山洪灾害分区防止等工作进行结合,既能够充分利用资金,同时也避免出现重复规划建设现象发生。
3.4对山洪灾害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统筹
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不但开发建设,促使生态平衡遭到迫害,引发了大量的气候问题,这已经是导致山洪灾害暴发的重要因素。
可以通过法律、奖惩等方式,对人类活动进行科学规范,禁止人为占据河流行洪区域,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我国很早就开始实施水土保持工作,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体系和管理模式。
进行山洪灾害的防治,需要对相应有效成果进行结合,并且大力借鉴。
建立专业团队,提升山洪灾害防护水平。
结束语:
总之,人们生产生活,不合理开发,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众多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这一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山地丘陵地区出现山洪暴发现象。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此,要对水土流失和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结合,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性治理,进而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简介:赵霞(1974—),女,甘肃省金塔县水务局水利工程师,现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付兴盛,罗万福,龙启林,刘志福,仁青卓玛.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防治山洪泥石流的根本措施——“7·6”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两条小流域受灾程度不同的原因分析措施[J]. 中国水土保持,2011,09(05):56-59.
[2]刘立权. 辽宁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与防治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2015,02(0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