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里的歌声》阅读理解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2
2021年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理解阅读及答案(考题)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爱动脑筋的孩子华佗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华佗七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他每天帮助母亲打柴、放牛、养蚕。
有一天,华佗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摘桑叶,一位老爷爷路过,问他们:“谁能摘下树顶上的叶子?”小朋友们抬头一看:树那么高,树顶上的枝条那么细,根本上不去呀!华佗想了想,找来一根绳子,在绳子一头拴了一块石头,把石头抛过枝条,枝条就被压弯了。
他又用双手使劲拽绳子,枝条更低了。
这样,他就摘到树顶上的叶子了。
老爷爷笑了___说___这孩子爱动脑筋___好___我就收你做徒弟吧___原来___老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蔡医生___1.给文中最后一段加上标点符号。
老爷爷笑了________说________这孩子爱动脑筋________好________我就收你做徒弟吧________原来________老爷爷就是当地有名的蔡医生________2.从文中找出几个带“扌”的字,模仿一下它们的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按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方法提示:认真读文章,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①华佗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干什么的?________②华佗是怎样解决老爷爷提出的问题的?________③为什么老爷爷只收华佗做徒弟,而不收其他的孩子?________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呢?读了这些故事,你想过长大后要干什么吗?为了实现你的理想现在该如何做呢?写一写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
小小的希望我有一个小小的希望。
我真希望能有那么一天:小鸟能听懂我的话,我也能学会讲小鸟的话。
那样,我就会告诉它们:不要往那边树林里飞,那边有个举着猎枪的人;也不要到这里来,这儿有张抓鸟的网。
我要和小鸟飞到另一片树林里。
我躺在林中的草地上,望着我头顶上绿叶间的小鸟,我们用彼此能听懂的话,交谈着春天、树林、花朵,还有越来越多的花园。
余音绕梁阅读答案【篇一: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花湿不分。
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
【翻译】:山上云雾缭绕,细雨霏霏,一片白色的氤氲,梅花和梅蕊黏在一起分不清彼此。
高楼吹笛,笛声悠扬恍若从天际传来。
余音绕梁又像流水般流转又如白云般美妙。
【赏析】:全诗描写的是一个春雨迷蒙的天气,山上云雾缭绕,细雨霏霏,烟气、雨气和那满山开放的梅花,形成氤氲的白气。
梅花和梅蕊粘在一起,也分不出彼此。
这样的梅景,朦胧缥缈,轻盈如烟,洁白似云,澄净似水。
全诗一个比喻转折三次,用笛声比喻梅景,又用白云流水比喻笛声,曲折婉转,清新隽永。
“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
”笛声悠扬悦耳,陶人肺腑,高楼吹笛,其声恍若天际传来,更能启发人的遐思远想。
古人形容音乐的美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而诗人却说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又转换成春水和白云。
古人描写音乐用视觉增加音乐的形象性,这首诗反其意而用之,用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通感让读者不仅去想象景象,而且去感受景象。
【阅读训练】:1.诗人采用了什么写法来表达作品的?试结合全诗作简要的分析。
(3分)2.请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独特艺术构思。
(2分)【参考答案】:1.比喻。
全诗描写的是一个春雨迷蒙的天气,山上云雾缭绕,细雨霏霏,烟气、雨气和那满山开放的梅花,形成氤氲的白气。
梅花和梅蕊粘在一起,也分不出彼此。
这样的梅景,朦胧缥缈,轻盈如烟,洁白似云,澄净似水。
全诗一个比喻转折三次,用笛声比喻梅景,又用白云流水比喻笛声,曲折婉转,清新隽永。
2.“浑似高楼吹笛罢,半随流水半为云。
”笛声悠扬悦耳,陶人肺腑,高楼吹笛,其声恍若天际传来,更能启发人的遐思远想。
古人形容音乐的美妙,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而诗人却说半随流水半为云,笛声又转换成春水和白云。
古人描写音乐用视觉增加音乐的形象性,这首诗反其意而用之,用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通感让读者不仅去想象景象,而且去感受景象。
2020年中考高分秘籍之真题分类精解(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专题03 词语1.【2019·广东广州】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给当的一项是(3分)开学在即,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又在广州大大小小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门前上演“招生秀”,这些培训机构,而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与广大学子的切身利益,所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已经了。
A.鱼龙混杂息息相关刻不容缓B.鱼目混珠息息相关众望所归C.鱼龙混杂休戚与共众望所归D.鱼目混珠休戚与共刻不容缓【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易分辨。
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
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众望所归:意思是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或完成事情。
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2.【2019·山东德州】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齐白石与徐悲鸿尽管年龄悬殊,人生背景各异,艺术风格大相径庭....,但丝毫不妨碍两人成为艺术上的挚友。
B.王教授当年在德州住的时间很短,谈及此地,只是浮光掠影....,早已人地生疏。
C.因质量过硬,实力超群,这款SUV的地位无动于衷....,连续几年都是销量冠军。
D.最近各地出现了不少个性鲜明的“网红书店”,但在纷至沓来....的顾客中,有不少是“到此一游”的打卡拍客。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理解及辨析。
解答此题,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C项,“无动于衷”的意思是“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句子的大意是这款SUV因为质量过硬,实力超群连续几年销售第一。
成语使用不合语境。
不合语境。
3.【2019·湖北黄冈】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杨绛先生对中国的责任,对国家和民族的爱,都非常纯粹,格调非常之高,令知道她的人对她高山仰止....。
【导语】说明⽂在近年的考试中⽐例逐渐增⼤,其难度也是越来越⾼,出题⾓度也偏向于对能⼒的考察。
以前考察的⽂体知识逐渐淡化了,然⽽体裁⽂本各不同,阅读理解也有不同⽂体要求和⽅法。
常见的“说明⽂”主要是以表达为主,⽤来介绍或是阐述某种事情的实⽤性⽂体。
准备了⼩学四年级语⽂说明⽂阅读练习题10道,供⼤家练习!⼩学四年级语⽂说明⽂阅读练习题⼀:海洋波能的利⽤ 风起浪涌,海洋波能便孕育在这海⽔的起伏运动中。
当然,没有⽔⾃⾝的重⼒,浪亦难涌。
波能属于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
海浪的⽔质点相对于静⽔⾯位移具有势能;⽽动能则来于⽔质点运动。
在深⽔中波能的传播受到限制,只有占能量总和50%的势能可随波浪传播。
波能的能量密度虽较低,但总能量很⼤,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波能相当约30亿千⽡电能,其中可利⽤的约占三分之⼀。
南半球海洋的波浪⽐北半球⼤,在南美、南⾮和澳⼤利亚等地区海域的波能也因之较⼤。
中国沿海的波能分布也是南⼤于北。
南海波浪⽐东南沿海⼤,平均波⾼在1.5⽶以上;我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约7000万千⽡电能。
长期以来,⼈们总想利⽤这⼀巨⼤能量。
现今,淡化海⽔的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型防波堤电站等已经问世。
利⽤波能,必须有波能转换装置。
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但都没有本质区别。
波能转换装置是三级组合装置:第⼀级受波体是将海浪转换为装置实体持有的能量。
装置实体中的受能体直接和海浪接触,将波浪转换为机械运动;⽽相对固定的固定体与受能体形成相对运动。
第⼆级中间转换器,其作⽤是将第⼀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因为波能经过第⼀级转换往往达不到最终推动机械运动的要求,不仅是因为其⽔头低、速度慢,⽽且稳定性也较差。
不管哪种类型的中间转换器都要起到传输能量和稳定输出的作⽤。
⽔动式是通过液压泵将机械能变为⽔能,经⽔轮机再将⽔能变为机械能。
它在增速、传输、调节上都⽐直接机械式⽅便。
⽓动式则以空⽓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
它可以减少海⽔对设施的腐蚀,它是⽬前世界上⼴泛采⽤的波能中间转换装置。
成语里的歌声阅读附答案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
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
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
“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
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
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
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
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
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
“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
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
“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
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
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
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
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
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
“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
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
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话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
成语里的歌声作者: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8年第14期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
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
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
由于古人唱歌歌声嘹亮,传播甚远,于是又有人用“响遏行云”赞美这嘹亮的歌声。
“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
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
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
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
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于是,便又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
A③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
“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则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
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B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
“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
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
她的歌声哀婉动情,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
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
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
C⑤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
“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
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
【导语】说明⽂在近年的考试中⽐例逐渐增⼤,其难度也是越来越⾼,出题⾓度也偏向于对能⼒的考察。
以前考察的⽂体知识逐渐淡化了,然⽽体裁⽂本各不同,阅读理解也有不同⽂体要求和⽅法。
常见的“说明⽂”主要是以表达为主,⽤来介绍或是阐述某种事情的实⽤性⽂体。
准备了⼩学四年级语⽂说明⽂阅读练习题10道,供⼤家练习!⼩学四年级语⽂说明⽂阅读练习题⼀:海洋波能的利⽤ 风起浪涌,海洋波能便孕育在这海⽔的起伏运动中。
当然,没有⽔⾃⾝的重⼒,浪亦难涌。
波能属于势能与动能共同形成的“综合能”。
海浪的⽔质点相对于静⽔⾯位移具有势能;⽽动能则来于⽔质点运动。
在深⽔中波能的传播受到限制,只有占能量总和50%的势能可随波浪传播。
波能的能量密度虽较低,但总能量很⼤,据估计,全世界的海洋波能相当约30亿千⽡电能,其中可利⽤的约占三分之⼀。
南半球海洋的波浪⽐北半球⼤,在南美、南⾮和澳⼤利亚等地区海域的波能也因之较⼤。
中国沿海的波能分布也是南⼤于北。
南海波浪⽐东南沿海⼤,平均波⾼在1.5⽶以上;我国海洋波能的可开发量相当约7000万千⽡电能。
长期以来,⼈们总想利⽤这⼀巨⼤能量。
现今,淡化海⽔的波能搅拌站、波能发动机和⼤型防波堤电站等已经问世。
利⽤波能,必须有波能转换装置。
波能转换装置形式不⼀,但都没有本质区别。
波能转换装置是三级组合装置:第⼀级受波体是将海浪转换为装置实体持有的能量。
装置实体中的受能体直接和海浪接触,将波浪转换为机械运动;⽽相对固定的固定体与受能体形成相对运动。
第⼆级中间转换器,其作⽤是将第⼀级转换与最终转换沟通;因为波能经过第⼀级转换往往达不到最终推动机械运动的要求,不仅是因为其⽔头低、速度慢,⽽且稳定性也较差。
不管哪种类型的中间转换器都要起到传输能量和稳定输出的作⽤。
⽔动式是通过液压泵将机械能变为⽔能,经⽔轮机再将⽔能变为机械能。
它在增速、传输、调节上都⽐直接机械式⽅便。
⽓动式则以空⽓为介质完成能量转换。
它可以减少海⽔对设施的腐蚀,它是⽬前世界上⼴泛采⽤的波能中间转换装置。
宁波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1宁波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答案1(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pǔ xiěqīng yōu qì gài chún shútáo zùi(谱写 ) ( 清幽 ) (气概 ) (纯熟 ) ( 陶醉)二、多音字组词(3分)扇shān (扇动)传chuán (传说) 肖xiāo(姓肖)shàn (扇子)zhuàn(小传)xiào(肖像)三、找出每组的错别字,圈出来,并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2分)长途拔涉为所欲为(跋)微波磷磷窃窃私语(粼)四、按要求写出成语(6分)1、常与“阳春白雪"一起用的。
2、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3、不同凡响的近义词。
4、形容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的一个成语五、按要求写句子。
(10分)1、《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
改成反问句:难道《蒙娜丽莎》不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吗?2、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
改成肯定句:我们得去收起遗像.3、贝多芬弹得很纯熟,感情很深。
改成感叹句:贝多芬弹得是多么纯熟,感情多么深!4、用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
(不仅···而且···)5、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改成转述句: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他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二)课外阅读理解与积累(14分)生之喜悦1美国西海岸的边境城市圣迭(dié)戈的一家医院里,长年住着因外伤全身瘫(tān)痪(huàn)的威廉?马修.当阳光从朝南的窗口射入病房时,马修开始迎接来自身体不同部位的痛楚的袭击——病痛总是早上光临.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折磨中,马修不能翻身,不能擦汗,甚至不能流泪,他的泪腺(xiàn)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萎缩。
歌声阅读答案参考歌声阅读答案参考(通用6篇)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歌声阅读答案参考(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歌声阅读答案参考篇1歌声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
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不久,马金纳看到,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原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唱歌。
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出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来了。
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马金纳、小姑娘、所有游过来的人都得救了。
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①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4分)筋疲力尽:隐隐约约:②为什么海面上传来的歌声是“隐隐约约”和“断断续续”的?(3分)③用“ ”把短文分成三部分,写出每部分的意思。
(9分)④你觉得这位唱歌的小姑娘什么地方了不起?(3分)今天就要拉。
为神马没有人回答!(额,谁先答,谁得分。
随便了)语文稻子mCR72014—11—231、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2、因为离这里很远,并且海上有回音。
3、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第二部分是第二自然段,第三部分是倒数第二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第一部分: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遭遇了不幸——落水了,他绝望了。
第二部分:马金纳听到了歌声,感觉浑身有了力量,拼命向前游。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最新部编版语文精品资料设计第一学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1.阅读下列句子,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2分)1)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2)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无消息了。
3)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sè)的行旅。
4)这些石刻的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2.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后改正在括号里。
(2分)这是最好的时代,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必将锤炼前行。
改为() ()改为()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2分)A.呼和浩特市每年四月十五日的大型招聘会现场,来找工作的人员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B.在当地人心目中,李大夫是一位医德高尚、妙手偶得的好医生。
C.他的作品虽称不上完美,但也别具一格,别有一番风味。
D.曹雪芹殚精竭虑,历时多年,终于写出了不朽的文学名著——《红楼梦》。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B.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C.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5.下列各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茅盾的《白杨礼赞》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借白杨树讴歌了西北军民团结抗战的伟大精神和意志。
B.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C.《三峡》作者郦道元,北宋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是我国古代的地理学著作。
D.新闻按照体裁可以分为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有时可以根据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进行判断,比如《“飞天”凌空》全篇以记叙为主,则归入通讯类新闻。
2013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成语里的歌声
成语里的歌声
①翻阅成语大词典,你能找到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你会听到许多成语里飞扬的歌声。
这歌声唤出了历史,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的迷人的风采。
②相传,古人唱起歌来,格外投入,常常放开嗓门,大声歌唱。
于是,便有人用“引亢高歌”来描述其情状。
歌声亮传播远,又有人用“响遏行云”形容赞美这嘹亮的歌声。
“响遏行云”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篇,是说秦国有个叫薛谭的人,拜秦青为师学习歌唱。
不久他以为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要告辞回家。
老师知其想法,未作劝阻,并摆酒为他送行。
临别时老师在郊外大路旁,满怀惜别之情高歌一曲,其声音洪亮,震得树林瑟瑟作响,行云驻足不前。
薛谭见此大吃一惊,深感自己无知和盲目,于是请求老师留下他继续学习。
③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于是,便产生了“字正腔圆”、“珠圆玉润”这两个成语。
唱歌既要唱声,又要唱情。
“声情并茂”这个成语,就反映了古人对歌唱的更高追求,只有用声情并茂的歌声,恰当表现歌曲的情感内蕴,才能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听者为之动容,为之共鸣。
这就要用上“回肠荡气”、“哀感顽艳”这两个成语。
④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这便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心理效果。
“余音绕梁”这个成语也出自《列子·汤问》篇。
说的是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美丽歌女,一次来到齐国临淄城,因带的口粮吃光了,只好在西城门卖唱谋生。
她的歌声哀婉悦耳,使人们张大嘴,听得出神。
直到韩娥走了很久时间,听者的嘴巴还未闭上。
她那优美的歌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过了三天,人们还感觉到歌声的余音仍在屋梁周围回旋荡漾。
古人唱歌还十分讲究节拍韵律。
“一板一眼”、“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这三条成语即是。
板、眼是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
每小节中最强的拍子叫板,其余的拍子叫眼。
⑤从成话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这便是“移宫换羽”和“引商刻羽”两成语播出的音响。
“移宫换羽”的意思是先唱原宫调,后再转换唱羽调,相当于现在的“1”大调转为“6”小调,这显然是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演唱需有一定的音乐造诣。
而且,从这些文献中,还知道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两大流派。
当时楚国的歌曲中有两首很有名气,那就是《阳春》和《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
《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涤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均属于较高级的音乐。
于是,便产生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两个成语,后泛指高雅的文艺作品难以得到大众的理解和应和。
⑥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成语“高山流水”(见于《列子·汤问》)记载此事,传为美谈:春秋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善于弹琴。
一个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伯牙乘兴弹起琴来,意境表现高山。
曲犹未尽,只听有人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抬头一看,见迎面走来一人,相貌平常。
伯牙未加理会,又弹一曲,意境表现流水。
曲音未绝,来人朗声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十分吃惊,起身施礼,得知此人叫钟子期。
伯牙与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知音”。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
几千年前,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弹《高山流水》,而《高山流水》并没有因伯牙不弹而失去知音,它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⑦古人还悟出了音乐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以歌声迷惑敌人、涣散敌方军心。
成语“四面楚歌”的声波将真情传递:楚汉相争时,楚军被围垓下。
一天夜里,项羽听到汉军中的楚歌从四面八方传来,觉得楚地全被汉军占领,十分惊恐。
“四面楚歌”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为刘邦打败项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⑧从摘引的部分有关歌唱的成语里,我们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证实祖先创造
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19.第⑤段“曲高和寡”中“和”的读音是意思是 (2分)
20.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2分)
21.以下从第③、⑤、⑥段中摘出的句子,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古人不但喜好歌声的高亢、嘹亮,而且注重吐字清楚,行腔流畅,发声自然圆润,以达到表意之目的。
B.从成语中,人们还能听到一种结构复杂,音域宽广,演唱中还要改变调性的歌曲。
C.古人不仅能歌通曲,而且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22.第⑤段“相传为春秋时晋国乐师师旷所作”这句话中的“相传”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不能去掉。
(1分)示例:如果去掉“相传”,就肯定《阳春》和《白雪》是师旷所作,但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意思对即可)
23.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有些语言十分生动、传神,请把第⑥段中对《高山流水》高度赞赏的两个句子,认真地抄在下面的方格里。
(2分)
24.A.详细介绍“晌遏行云”是为了说明古人唱歌时歌声亮传播远。
B.详细介绍“余音绕梁”是为了说明歌唱含情,歌声美妙,回荡耳畔,久久难忘。
C.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印证俞伯牙与钟子期凭音乐的共鸣结成了“知音”。
对详细介绍三个成语在说明语段中所起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改正: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3分)
25. 第①段和第⑧段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
读了这两段文字,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4分)
知识一:
知识二:
19. hè 应和(和谐地跟着唱) (2分)
20. 举例子 (2分)
21. B (2分)
22.不能去掉。
(1分)示例:如果去掉“相传”,就肯定《阳春》和《白雪》是师旷所作,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意思对即可) (3分)
23.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分)
24. C 改正:详细介绍“高山流水”是为了说明古人有着纯熟的演奏技艺和惊人的欣赏水平。
(3分)
26.知识一:了解了成语词典中有许多形容歌唱的词汇,许多成语里飞扬着歌声。
知识二:了解了成语里的歌声展现着我们祖国民族音乐五千年的文明底蕴和独特迷人的风采。
知识三:从歌唱的成语里可以知晓古人与音乐的美丽传说。
知识四:从歌唱的成语里能够证实祖先创造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而精深。
(只要和以上任意两个知识点相近即可得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