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支付体系与中央银行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17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历史背景1.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2.商业银行的普遍设立3.货币关系与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4.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频繁显现二、中央银行产生的金融基础1.关于信用货币的发行问题: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客观需要2.关于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集中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3.银行的支付保证能力问题: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和稳定银行体系的4.关于金融业的监督管理问题:对金融业监督管理的5.关于政府融资问题:政府融资便利和代理国库的主观需要三、中央银行产生的途径及时间当国家通过法律或特殊规定对某家银行或新建一家银行赋予某些特权并要求其他所有银行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经济,社会体系接受该银行的这些特权时,中央银行制度便形成了。
享有特定授权并承担特定责任的银行便成为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的产生基本上有两条渠道:一是由信誉好,实力强的大银行逐步发展演变而成,政府根据客观需要,不断赋予这家银行某些特权,从而使这家银行逐步具有了中央银行的某些性质并最终发展成为中央银行;二是由政府出面直接组建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初步形成阶段:17C中后期-19C初期(1656-1913,257年)中央银行制度迅速发展:一战到二战结束(1914-1945)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与完善:二战后至今四、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一)初创时期典型的中央银行1.瑞典银行:1656年成立、1668收归国有、1897年立法统一货币发行2.英格兰银行1694《威廉玛丽法》成立英格兰银行,1833纸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1844《皮尔/比尔条例》(《英格兰银行条例》),1928成为唯一的发行银行,1979《英格兰银行法》(中央银行法)3.法兰西银行:1800年成立,1848年取得货币发行权,1994年《法兰西银行法》,现欧洲中央银行4.德国国家银行:1875由普鲁士银行改成,1957《德意志联邦银行法》,现欧洲中央银行5.日本银行:1882成立,1899垄断货币发行,1942《日本银行法》6.美国联邦储备体系:1913《美国联邦储备法》(二)初创时期中央银行的特征1、自然的发展与演变。
⼲货⼀⽂读懂中国7⼤⽀付体系(附27页流程图)作者|⾦融监管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AHan ;孙海波,欢迎个⼈转发,谢绝媒体等第三⽅转载。
前⾔⽀付体系主要由⽀付⼯具、⽀付系统、⽀付服务组织和⽀付体系监督管理等要素组成。
在⽀付⼯具⽅⾯,近两年电⼦商务的飞速发展,证书⽀付、卡号⽀付、快捷⽀付等多种互联⽹⽀付⽅式,已占据了⽀付⼯具的⼤半壁江⼭。
在⽀付系统⽅⾯,包括商业银⾏⾃⾝的⽀付结算系统、央⾏的⼤⼩额⽀付清算系统、银联跨⾏结算系统,乃⾄第三⽅⾮⾦融机构的⽀付结算系统等等,近年来飞速发展。
在⽀付服务组织⽅⾯,商业银⾏和银联、⼈民银⾏是最为主要的⽀付服务组织,⽽近年来⼀些⾮银⾏机构甚⾄⾮⾦融机构也已开始进⼊⽀付服务市场。
在⽀付监管⽅⾯,主要由央⾏及银监会等监管。
考虑到近期第三⽅⽀付、⽹贷机构等整治及开展的集中管理,笔者认为有必要梳理⼀遍⽀付系统。
下列是本⽂的纲要,笔者将着重于梳理第三⽅⽀付的体系,包括个⼈的⽀付账户、备付⾦管理等等。
若有不当之处,还望指出,欢迎交流,笔者微信:159****6019第⼀章银⾏卡体系⼀、个⼈银⾏账户⼆、银⾏卡授权系统(⼀)要点(⼆)授权系统模式⼀(三)授权系统模式⼆(四)银联跨⾏信息交换系统第⼆章第三⽅⽀付⼀、账户体系⼆、猜想的⽹联模式三、个⼈⽀付账户四、第三⽅⽀付机构备付⾦管理体系⼀)客户备付⾦⼆)备付⾦银⾏三)三类账户四)备付⾦管理要点五)备付⾦存放形式六)利息问题:七)以往⾮现场检查出现的问题(以北京地区为主)第三章⽹贷机构资⾦存管模式第四章⼆代⽀付系统简述⼀、背景⼆、⽀付⼯具(⽅式)三、⼆代⽀付系统整体架构图(三图)四、系统⽀持的⽀付⼯具简表(⼀)贷记⽀付(⼆)借记⽀付(三)国际结算⽅式五、系统⽀持的⽀付清算业务六、⽹上⽀付跨⾏清算系统(⼀)系统拓扑结构(⼆)系统逻辑结构七、⼤额⽀付系统(⼀)普通贷记业务(⼆)即时转账业务⼋、⼩额⽀付系统(⼀)要点(⼆)总体结构图(三)⼩额⽀付系统收取公共事业费和公益费⽤流程(四)办理⼯资、津贴和社保基⾦的发放(五)通存业务流程第⼀章银⾏卡体系⼀、个⼈银⾏账户(⼀)法规:《银⾏卡业务管理办法》、《中国⼈民银⾏关于改进个⼈银⾏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银⾏卡账户体系1.转账卡是实时扣账的借记卡。
《中央银行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概述1、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最高的金融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等,是金融体系的核心)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2、中央银行制度:一国银行的结构以及各家银行之间业务职能的划分形式3、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并使其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制度4、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5、准中央银行制度:指国家(地区)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6、跨国式中央银行制度: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第二章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1、发行的银行: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于垄断货币发行权、成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2、银行的银行: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特定的政府部门3、政府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代表政府贯彻执行货币金融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并为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4、最后贷款人:指商业银行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时,中央银行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承担起“最终贷款人”的角色,这可以避免发生金融恐慌5、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力、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第三章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1、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将通过贴现业务所持有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转让,中央银行据此以贴现方式向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业务2、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3、存款准备金制度: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第1章支付体系概述1.1支付与支付体系1.1.1支付的概念支付是指因经济活动引起的,能以一定的货币价值进行计量的债权债务清偿行为及过程。
可以用货币价值进行计量的债权债务,通常表现为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货币(即在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存款)、中央银行货币(即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形式,在“电子货币机构”和“货币服务组织”发达的地区还包括存放在此类机构的存款。
按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大小,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货币价值不变的债权债务,即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货币和中央银行货币;另一类是货币价值不断变动的债权债务,即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
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的货币价值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不适合扮演一般等价物的角色,所以人们通常所称的支付是指前一类债权债务的转移。
再进一步看,以流通中的现金为媒介所从事的支付行为我们通常称为现金支付;而以商业银行货币和中央银行货币为媒介所从事的支付行为我们通常称为非现金支付。
非现金支付在安全性、流动性、经济性等诸多方面较现金支付均有较大的优势。
从支付体系的发展角度来看,尽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现金支付所覆盖的交易领域不可能完全为非现金支付所取代,但后者交易份额不断扩大将成为趋势。
由于非现金支付涉及系统、工具、制度等种种要素的设计、安排,其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单纯的现金支付,需要各国中央银行的高度参与。
因此,无论是国际清算银行还是各国央行,在对支付进行研究和分析时,“支付”一词通常指非现金支付。
本书下文所提到的支付,同样特指非现金支付。
为了便于理解支付的本质,这里举一组简单例子说明。
目录序言前言第1章支付体系概述1.1支付与支付体系1.1.1支付的概念1.1.2支付处理的标准化过程1.1.3支付体系的概念1.1.4支付体系的金字塔1.2支付体系与中央银行职能1.2.1支付体系对中央银行的意义1.2.2挑战与变革1.2.3新的货币政策模式1.3支付体系与国际金融中心1.3.1支付体系为社会提供货币支付平台1.3.2支付体系为金融市场提供结算安排1.3.3支付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力1.3.4支付体系支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与发展第2章支付系统2.1大额支付系统2.1.1大额支付系统概述2.1.2支付风险与清算结算时滞的关系2.1.3实时全额结算与延迟净额结算的区别2.1.4实时全额结算所涉及的几个问题2.1.5大额支付系统最新发展趋势2.2零售支付系统2.2.1票据支付系统2.2.2小额支付系统2.2.3银行卡系统2.2.4新型支付组织2.3外汇交易结算系统2.3.1外汇交易结算系统概述2.3.2基于信任的外汇交易结算模式2.3.3持续联结结算系统2.4证券结算系统2.4.1证券结算系统的设计原则2.4.2证券结算系统与支付体系之间的关系第3章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支付体系介绍3.1纽约支付体系3.1.1美元跨行支付系统3.1.2证券交易结算系统3.1.3纽约商品交易所结算系统3.2伦敦支付体系3.2.1英镑跨行支付系统3.2.2证券交易结算系统3.2.3伦敦黄金市场的清算3.3法兰克福支付体系3.3.1欧元跨行支付系统3.3.2证券交易结算系统3.4东京支付体系3.4.1日元跨行支付系统概况3.4.2日元大额支付系统3.5香港支付体系3.5.1港元跨行支付系统3.5.2美元和欧元支付系统3.5.3人民币支付系统3.5.4香港证券结算系统3.6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支付体系的发展趋势3.6.1支付系统和支付服务组织呈现集中化趋势3.6.2更加注重业务的经济性3.6.3系统呈现功能多样化的趋势3.6.4支付系统和服务组织呈现国际化趋势第4章支付体系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4.1我国支付体系在上海的运行现状4.1.1我国人民币支付体系现状简介4.1.2上海支付服务组织的现状4.1.3主要支付系统在上海的运行情况4.1.4上海支付工具使用情况4.1.5上海支付体系监管的现状4.2上海各金融市场支付清算业务现状4.2.1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4.2.2交易所证券市场4.2.3银行间外汇市场4.2.4黄金市场4.2.5金融衍生工具市场4.3完善支付体系,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4.3.1支付体系概念的完善4.3.2完善银行业在支付体系中的作用4.3.3完善支付体系建设的规划过程4.3.4完善支付体系的监管制度4.3.5完善支付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4.3.6支付系统开发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5章我国支付系统支持证券交易结算模式探讨5.1我国证券交易结算模式的现状5.1.1交易有关各方开户情况5.1.2清算结算模式5.1.3风险控制机制5.1.4资金结算存在的问题5.2证券交易结算模式的国际(地区)比较5.2.1欧洲模式5.2.2美国模式5.2.3中国台湾地区模式5.3关于支付系统支持证券交易结算模式的探讨5.3.1潜在目标5.3.2资金结算模式的选择5.3.3其他需要明确的问题5.3.4关于支付系统支持证券交易结算的建议第6章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服务价格机制相关问题研究6.1国内外银行业支付结算服务价格机制的比较分析6.1.1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服务价格机制的总体情况6.1.2国外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服务的基本定价策略和主要内容6.1.3国内外支付结算服务价格定价策略的比较分析6.2我国支付结算服务价格机制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分析6.2.1目前我国支付结算服务价格机制实践中的具体问题6.2.2我国支付结算服务政府指导价存在的主要缺陷6.2.3我国商业银行支付结算服务价格机制的外部约束条件6.3建立动态平衡的支付结算服务价格机制的意见和建议6.3.1支付结算服务的基本特性及其定价模式6.3.2我国支付结算服务价格机制的具体目标6.3.3改革、创新支付结算服务价格机制的具体建议6.4与支付结算服务价格机制相关的其他具体问题6.4.1优化和调整支付结算服务价格机制的迫切性6.4.2支付结算服务成本定价的难点分析6.4.3支付结算服务的合理定价与构建和谐支付体系附件人民币基本支付结算业务政府指导价文件一览表缩略语表专业术语表参考文献《支付体系与国际金融中心》书总结了支付体系的一般概念,以支付系统为主线,深入探讨了支付体系及其对金融市场的支付结算安排;介绍和比较了纽约、伦敦、法兰克福等各国际金融中心支付体系的特点;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支付体系,支持金融市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中央银行支付体系的构成
中央银行支付体系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银行系统:包括中央银行及其支行和分支机构组成的网络。
中央银行是支付体系的核心机构,负责发行和管理货币,制定货币政策,并拥有对支付体系的监管权力。
2. 支付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等,它们与中央银行合作,提供支付服务和支付工具,承担支付结算的职能。
商业银行是支付体系中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通过提供开立结算账户、发行支付工具等服务,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支付功能。
3. 支付工具:包括现金、汇票、支票、电子支付、移动支付等各种支付手段。
如现金支付是最基础的支付工具,是中央银行发行和管理的法定货币形式;电子支付和移动支付则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支付工具,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的转移和支付。
4. 支付清算系统:是指负责处理支付交易的系统,确保支付交易的顺利进行和结算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中央银行通常负责建立和管理支付清算系统,以保障支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
5. 监管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和相关政府机构,负责对支付体系进行监管和监督,维护支付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保障支付参与者的权益,确保支付体系的稳定和安全运行。
总之,中央银行支付体系的构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支付机构、支付工具、支付清算系统和监管机构等各方面组成,共同构建了一个安全、高效的支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