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体古生物
- 格式:ppt
- 大小:733.00 KB
- 文档页数:2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微体古生物班级:012122姓名:何佐祥学号:201210017022018年10月12日目录一.放射虫2二.牙形石4三.有孔虫 6 四.介形虫8 五.孢粉。
11放射虫三叶烟囱球虫(新种)Capnuchosphaearatricuspis sp.nov.(图版I,图4、7)1986 Capnuchosphaera(?)sp.Kojima et Mizutani,p.264,fig.3-12一.分类位置原生动物门Protozoa辅足虫纲ClassActinopodaCalkins放射虫亚纲Radiolaria泡沫虫目SPUMELLARIA Ehrenberg, 1875烟囱球虫科CAPNUCHOSPHAERIDAE De Wever,1979;emend.Pessagno,1979;emendBlome,1983烟囱球虫属Capnuchosphaera De Wever,1979;emend.Pessagno,1979;emend.Blome,1983模式种Capnuchosphaera triassica De Wever,1979二.属种特征属征:壳体具双层结构,外层网眼状,由大的规则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孔架(pore frames)组成;内层由小的大小均一的多边形孔架组成。
三个特殊的肿刺(tumida-spinae)从壳内生长出来,每个肿刺的近壳部分――刺筒(spinal tunnel)光滑、中空,呈圆筒形,在刺筒内隆起三个扭转的、隆脊状的刺突起(spinal tumor),在三个刺突起之间夹有三个肿洞(tumidapores),肿刺的顶端伸展出极细的刺梢(spinal shaft),刺梢长度不定,其直径约为肿刺直径的1/5,刺梢光滑或具槽脊。
主放射杆(primary beam)中空,延伸到刺筒内,并连接外壳和第一小髓壳,而髓壳很难描述,它同次级放射杆(secondary beam)一样,不易被观察到。
微体古生物学是古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对象是微体化石广义的微体化石是指保存在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肉眼不能直接识别的微小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必须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或者其他有机化学仪器进行观察和研究。
微体化石特点:个体小数量多分布广微体化石:微化石(mm)超微化石(um)以化学成分划分:钙质微化磷质微化硅质微化有机质微化有孔虫钙质牙形石磷质孢子花粉有机质微体化石通常和围岩、沉积物一起采集多数需要进行酸处理尽量采新鲜的不采或少采风化破碎的岩石钻井采样:岩心采样井壁采样岩屑采样微体化石的处理方法:散样化石分离和人工富集选样及制片有孔虫相关概念:房室口孔初房终室隔壁缝合线口面(前壁)分类:单房室壳双房室壳多房室壳䗴类有孔虫:又名纺锤虫有孔虫纲䗴目䗴超科浅海底栖生物石炭世后期至二叠纪末期演化迅速故多作为标准化石有重要的生物地层学意义䗴类为多房室包旋壳初房位于壳中央相关概念:旋壁旋轴房室壳圈旋脊列孔拟旋脊轴切面旋切面弦切面原生壁:致密层蜂巢层透明层次生壁:外疏松层内疏松层䗴类的隔壁可平直或褶皱因属种而异副隔壁:蜂巢层局部规则地下沿聚集形成比隔壁略短的薄板牙形石:又名牙形刺颜色呈琥珀褐色灰黑色或黑色透明或不透明化学成分为磷酸钙质地坚硬溶于稀盐酸不溶于弱酸分布于晚寒武至晚三叠牙形石动物:浮游或自游海生肉食动物分类:锥形(单锥型)耙型分支型(齿棒型)梳型锥形相关概念:主齿基部基腔口面(具细齿)反口面(具基腔)牙形石分类:副牙形石目牙形石目孢子花粉相关概念:成分为有机质孢子囊花粉囊(花药)近极(四分体中心的一点)远极(由近极与孢子花粉的中心连线并延长至表面的交点)极轴(两极之间的假想的连线)赤道轴(过孢粉粒中心与极轴垂直的线)赤道(参考地球)子午线(参考地球)分类:等极亚等级异极无极萌发构造:孢子花粉壁上的开口,包括射线、孔、沟及薄壁区1、具孔的萌发构造2、具沟的萌发构造3、具射线的萌发构造单缝孢三缝孢1、苔藓植物孢子缺乏萌发构造个体小 5-10um 多为圆形无射缝孢子具刺状、网状纹饰少数具三射缝的孢子表面常光滑2、蕨类植物:一种呈辐射对称形状多为圆形或三角形发育三射缝另一种呈左右对称形状多为豆形|椭圆形发育单射缝3、裸子植物:松形()苏铁形()杉形()柏形()麻黄形()4、被子植物:萌发构造为沟和孔花粉分为单粒花粉和复合花粉化石孢粉的分类与命名自然分类系统(植物学系统)半自然分类系统人为分类或形态分类法3个大类:化石菌孢化石孢子化石花粉孢子花粉特点:个体小量多能搬运一定距离外壁性质稳定为什么外壁性质稳定?答案:其外壁成分是一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称孢粉素孢粉学的应用:地质年代学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局限性:1在砂岩黏土中很少 2在氧化(沉积)高碱性(纯灰岩)沉积、蒸发岩和风化岩石较少 3对高温高压敏感不易保存(变质岩)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微体古生物学首先是在地层划分对比上的应用。
利用生物化石中的微体化石研究古生态环境生物化石对于了解地球上古代生态环境和生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许多古生物研究中,人们经常采用微体化石的分析方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生物化石中的微体化石研究古生态环境。
一. 微体化石的定义及其形成机制微体化石是指体积很小的化石,通常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微体化石包括有孢子、花粉、有孔虫、硅藻等。
这些微体化石的形成机制与生物的生命周期和地质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古生态环境的重要信息。
二. 微体化石在古生态研究中的应用1. 孢粉分析法孢粉是指植物在繁殖时产生的细小孢子,这些孢子具有很强的抗化学和抗生理性,因此在沉积过程中很少发生物理和化学改变。
通过对孢粉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古生态环境中不同植物群落的分布和演替过程,同时还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气候、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的生态状态。
2. 硅藻分析法硅藻是一类单细胞藻类,它们主要生活在淡水和海水中,广泛分布于地球的各个水体中。
硅藻的壳具有坚硬的二氧化硅结构,具有很高的抗腐蚀性,因此可以长时间保存。
通过对硅藻的分析,我们可以推断出古水体的水温、养分含量和湖泊或海洋中不同物种的分布规律,从而揭示古水体的生态环境。
3. 有孔虫分析法有孔虫是一类单细胞海洋生物,具有独特的壳结构。
由于它们的壳通常会沉积在海底,因此可以在沉积岩中找到大量的有孔虫化石。
根据不同类型的有孔虫的存在与否,我们可以了解古海洋的温度、盐度、生产力以及纬度等信息。
三. 微体化石研究的意义通过微体化石的研究,我们可以重建古生态环境,了解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生物演化过程以及全球气候变化。
这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 微体化石研究方法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微体化石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传统的孢粉分析法可以通过电子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精度和准确性。
此外,一些新兴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态学技术也被应用在微体化石的研究中,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有关古生态环境和生物演化的信息。
微体古生物报告姓名:班级:2011目录概论 (2)一.孢子及花粉概念 (2)二.孢粉学介绍 (2)1、研究对象 (3)2、研究内容 (3)孢粉形态特征 (3)一.不同植物产生不同的孢子和花粉 (3)二.孢子花粉的形态及壁部构造 (3)三、各大类高等植物孢粉的主要形态特征 (6)孢粉粒的形成 (7)孢子花粉的属种对比(实习过的石松孢属) (7)孢子花粉的应用 (10)心得体会 (10)孢子及花粉概论一.孢子及花粉概念不管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都有两种情况:1、没有专门生殖细胞。
如无性生殖中的分裂生殖、出芽生殖或营养繁殖;有性生殖中的结合生殖。
水绵进行结合生殖的时候并不是产生专门的生殖细胞,完全就是普通的体细胞进行两两融合的。
2、有专门的生殖细胞。
如无性生殖中的孢子生殖;有性生殖中的配子生殖。
总之,只要是专门生殖的细胞,正常情况下不需要两两结合就可以单个细胞发育成一个个体,这就是孢子。
孢子是藻类、菌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进行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产生孢子的器官称孢子囊。
花粉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雄性小配子体,产生花粉的器官称花粉囊或花药。
孢子或花粉在孢子囊或花粉囊中发育成熟后,可借助凤、水、昆虫或其他动物,将其从植物母体中散布出去。
绝大多数的孢子和花粉落在植物母体附近的土壤中,一部分则被携带到远离植物母体的地点。
孢子花粉的外壁成分是一种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孢粉素,其性质稳定,能抗酸及生物的酶化并承受一定的温度、压力而不被破坏,故能保存为化石。
孢粉被迅速埋藏,并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变成化石保存在地层就形成化石孢粉。
总之,孢子是生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孢子一般微小,单细胞。
由于它的性状不同,发生过程和结构的差异而有种种名称。
生物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无性孢子”,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等;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如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等;直接由营养细胞通过细胞壁加厚和积贮养料而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孢子叫“厚垣孢子”、“休眠孢子”等。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14年3月;31(1):37-53Acta Micropalaeontologica Sinica 31(1):37-53;March,2014北京延庆地区雾迷山组燧石相微体古生物研究*刘 欢 朱士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300170提要 本文报道的微体化石产于北京延庆地区雾迷山组中的燧石相岩层中,共鉴定出10个属19个种,其中含1个新种,3个未定种,以及2个相似种。
化石类型以蓝细菌中的颤藻科、念珠藻科和色球藻科属种为主,还保存有少量绿藻和大量分类位置未定的藻类。
新的化石资料必将进一步丰富燕山雾迷山组的微化石群的内容,并为进一步评价雾迷山组微化石的生物演化和多样性的水平,及其生物地层意义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关键词 微体古生物 雾迷山组 前寒武纪 延庆 北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015)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海相前瞻性研究项目子课题(YPH08086)资助。
收稿日期 2012-12-10,修改稿收到日期 2013-12-041 前 言自著名古生物学家E.S.Barghooorn和S.A.Tyler于1954年和1965年先后从加拿大Gunflint组燧石相岩石中发现了前寒武纪微体古生物以来,全球学者陆续从世界各地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大量微体古生物的痕迹,其中研究程度较高的有加拿大的Belcher超群、澳大利亚的Bitter Springs组、美国的Beck Spring组微化石群。
我国采用岩石磨片法研究前寒武纪燧石相微体古生物工作,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朱浩然(1980)、张昀(1981,1984,1985)、张鹏远(1981,1986)、朱士兴(1982,1994)、刘志礼(1982)、张忠英(1985)、曹芳(1992)、李培菊(1994)等多位学者对华北地区中元古界地层中微古生物先后进行了相关报道,其中微化石较为集中地分布于高于庄组和雾迷山组,大大丰富了我国中元古界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是研究古生物学家使用来鉴定古生物化石的技术。
它既可以帮助人们确定物种的起源,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一、微体古生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生物体细胞结构及有机物的学科,它可以将变形有机体或化石分解为微小组分,以便进行深入研究,揭开古生物结构及生态之谜。
通过观察古生物遗存痕迹,研究古生物细胞的生长变化,探索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检测矿物质成分,研究古代动植物个体的形态及结构特征等,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古代生物多样性。
二、化石鉴定技术
化石鉴定技术是一种以化石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古生物群中鉴定出新物种,了解其形态及演化历史。
它可以通过分析化石的特征,如形状、色泽、工艺、大小、结构等,来准确鉴定出具有特定表型的物种,提供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可能性。
此外,化石鉴定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生物体所处的环境,得出古生物在过去的演化及发展过程,从而更好的把握未来的生物多样性。
三、实际应用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古生物学家研究中,为他们解决演化及生态之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比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微体古生物学分析,重新建构出古生物的外形及形态特征;而根据化石鉴定技术,还可以了解古生物特征,研究其行为模式、物种迁徙及其它敏感问题。
此外,微体古生物学还可以记录古代环境变化,帮助科学家们完善当今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结来说,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为我们确定物种起源、理解古老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完善当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可靠的科学依据。
松辽盆地姚家组 -嫩江组界限地层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分析摘要:随着油田进入开发后期,为了增储上产,寻找接替能源,页岩油成为勘探开发热点。
嫩二组黑色泥页岩夹油页岩是重要的烃源岩,加强对姚家组-嫩江组界限地层微体古生物学特征研究,分析古生物和古环境响应关系,对于分析烃源岩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盆地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松辽盆地;姚家组;嫩江组;微体古生物组合1 区域地质特征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一个大型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
盆地呈北东-南西方向延伸,包括黑龙江省中部、吉林省西部、辽宁省东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南北长约 100km,东西宽约 370km,面积约为26×104Km。
白垩纪是盆地发育的主要阶段,地层厚度达 9000m,地层分布广、层位全、厚度大。
自下而上分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和明水组。
盆地内部在第四系覆盖下广泛分布着白垩纪地层,仅在盆地东部边缘断续有着白垩纪地层的出露。
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如介形类、孢粉、叶肢介、双壳类、爬行类、鱼类、植物、沟鞭藻、轮藻等化石。
松辽盆地白垩纪地层学研究不断深入,介形类和孢粉化石得到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利用介形类和孢粉化石对盆地地层、油层进行详细划分与对比,以及孢粉化石对盆地古植被、古气候、古地理的恢复,乃至对生油岩系的确定、生油成熟度的判断等,都对盆地的油气勘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地层特征2.1姚家组(K2y)姚家组以紫红色、棕红色、灰绿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互层为主。
盆地中部可见有黑色泥岩,与下伏青山口组呈整合—不整合接触。
姚家组地层在区内分布较广,但在梨树断陷一带被剥蚀。
其沉积的时期为滨浅湖相。
姚家组为洪积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滨湖相、半深湖、深湖相。
含丰富的介形类、叶肢介、双壳类、孢粉及少量鱼化石。
介形类化石中女星介属(Cypridea)、蒙古星介属(Mongolocypris)、狼星介属(Lycopterocypris)、枣星介属(Ziziphocypris)最繁盛,也是松辽盆地白垩系最繁盛的层位。
微体古生物学是研究古代微小生物遗体(如孢粉、胚囊、藻类、浮游生物等)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形态特征,从而推断古生态环境和古气候变化的学科。
孢粉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微体化石,它们是植物的生殖细胞在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
下面是关于孢粉形态的一些基本知识:
1. 外部形态:
-孢粉外壳通常由两层组成:内壁(intine)和外壁(exine)。
-内壁是较薄的一层,负责保护花粉胚囊。
-外壁是较厚的一层,具有不同的纹饰、突起和孔洞等结构,形态特征被广泛用于分类和鉴定。
2. 内部结构:
-孢粉内部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胚囊,其中包含花粉粒的生殖细胞。
-胚囊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发育中的胚珠、成熟的花粉粒等。
3. 尺寸和形状:
-孢粉的尺寸通常在10微米到100微米之间,可以根据孢粉直径进行分类。
-孢粉的形状多样,包括球形、椭圆形、长条形等,形态特征也是分类和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的孢粉形态进行观察和研究,微体古生物学家可以推断古代植被的组成、演变以及古气候的变化。
孢粉形态可以用于确定某个时期的植被类型(如针叶林、阔叶林)和植被密度,还可以提供关于降水量、温度范围和季节性气候变化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微体古生物学的研究需要结合其他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方法和数据,以获取更全面和可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