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319.49 KB
- 文档页数:3
宫颈癌ⅠA~ⅡB期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作者:段律芳李瑞珍胡艳来源:《右江医学》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观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的分布及影响其转移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情况及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原发病灶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SCCAg水平、患者年龄、病程、人乳头瘤病毒(HPV)、病理分化、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阴道穹隆受累等的相关性。
结果单因素χ2分析显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原发病灶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SCCAg水平有关(P0.05)。
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16%(36/149),主要分布于闭孔区(85.71%),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多合并有闭孔淋巴结转移。
结论临床分期、肿瘤体积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清SCCAg≥4 μg/L等因素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闭孔区,可能是宫颈癌的前哨淋巴结。
但以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术替代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病例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关键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转移规律;高危因素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4-0510-03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段律芳(1981-),女,广东省梅州市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妇科肿瘤。
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ⅠB和ⅡA期子宫颈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笔者试就临床与病理对盆腔淋巴结检出率的影响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等问题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妇科施行手术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149例。
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4岁。
临床分期(FIGO分期)ⅠA期3例(1.5%),ⅠB期67例(33.5%),ⅡA期17例(85%),ⅡB期62例(31%)。
宫颈癌起病隐匿,早期不易发现,随着病情进展,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进入晚期。
宫颈癌到了晚期容易出现各个器官的转移,引起相应的症状,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威胁到生命。
那宫颈癌的转移途径有哪些呢?一、直接蔓延:直接蔓延是最常见的宫颈癌转移扩散形式。
癌瘤可直接蔓延或循淋巴管浸润而侵犯邻近的组织和器官。
1 向外向下浸润至阴道穹窿及阴道壁因前穹窿较浅,故前阴道壁常常较后壁受侵为早。
有时阴道壁的浸润呈间隔状,癌细胞可沿阴道粘膜下的淋巴组织播散,在离宫颈较远处出现孤立的转移灶。
2 癌瘤向两侧蔓延至宫旁和盆壁组织由于宫旁组织疏松,淋巴管极丰富,癌瘤一旦穿破宫颈肌膜,即可沿宫旁迅速扩散,累及主韧带、骶韧带,甚至盆壁组织。
当输尿管受到浸润或压迫造成梗阻时,可引起肾盂输尿管积水。
3 癌瘤自颈管内向上侵犯可蔓延至宫体颈管型发生的机会较多。
4 邻近器官的侵犯晚期宫颈癌向前可侵犯膀胱,向后可侵及直肠。
由于膀胱与宫颈较直肠与宫颈的关系更加密切,往往先穿过阴道前壁侵犯膀胱,再向后穿破阴道直肠隔,累及直肠。
但侵犯直肠较少见。
二、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宫颈癌转移扩散最重要的途径。
一般是沿宫颈旁淋巴管先转移至闭孔、髂内及髂外等区域淋巴结,而后再转移至髂总、骶前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晚期患者可远处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或深浅腹股沟淋巴结。
当宫颈癌晚期出现癌细胞转移时,此时的治疗就不仅仅局限在转移肿瘤的治疗上,而应是注重患者的全身性治疗,做到全面预防宫颈癌的复发转移。
如中药三联平衡疗法可以对整个患者身体机理调节,可起到明显的增效减毒的作用,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
以上内容就是对“宫颈癌的转移途径”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专家提醒,女性朋友一旦出现上述异常症状,应尽早到好的医院做检查,一旦确诊应立即配合医生治疗。
切不可盲目用药,更不要失去治疗的信心。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论文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论文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8年10月—2009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Ⅰ~Ⅱa(FIGO分期)宫颈癌患者180例,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经病理确诊有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9例。
2009年1月—2014年7月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Ⅰa2~Ⅱa(FIGO分期),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40例。
经病理确诊有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8例。
将淋巴结转移47例为研究组,无淋巴结转移173例为对照组。
研究组年龄30~75岁,对照组年龄31~74岁。
2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7例因局部病灶较大或明显浸润阴道穹窿部,术前接受腔内放疗,A点剂量为15~20Gy,腔内放疗后2周行手术治疗;3例术前腔内放疗+新辅助化疗1次后2周行手术治疗;3例介入化疗治疗后2周左右后行手术治疗;1例术前新辅助化疗2次后2周行手术治疗。
1.3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采用SPSS10.0,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淋巴结转移特征220例手术患者中,经病理确诊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47例,占21.4%。
其中Ⅰa1期1例,Ⅰb1期19例,Ⅰb2期2例,Ⅱa期25例。
8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阳性(其中1例淋巴结大与周围粘连无法切除),5例髂总淋巴结转移(单一转移1例,多个淋巴结转移4例);47例盆腔淋巴结转移中(单一转移18例,多个淋巴结转移29例,左右盆腔均转移17例)。
2.2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表明:研究组肌层浸润深度>2/3者21例(占44.7%),对照组21例(占12.1%),肌层浸润深度>2/3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脉管内瘤栓阳性者33例(占70.2%),对照组24例(占13.9%),脉管内瘤栓阳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两组肿瘤直径(≥4cm)、肿瘤类型(内生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术前辅助治疗无关(P>0.05)。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数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
早期宫颈癌可以通过手检和宫颈涂片筛查而被发现,但当肿瘤转移到淋巴结时,筛查的效果会有所下降。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本文将探讨核磁共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无创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来对人体内部结构进行成像。
对于检查宫颈癌淋巴结转移,MRI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淋巴结大小、形态、数量和位置等重要的信息。
首先,MRI可以提供更高的淋巴结检出率,因为MRI有更高的局部解剖分辨率。
MRI还具有对淋巴管的动态图像分析能力,可检测肿瘤的病灶范围和转移情况。
早期淋巴结转移可能在淋巴管内形成“纤维带”,而在经过MRI检查之后,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将会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
其次,MRI可以提供更多的定性信息。
MRI使用磁共振信号分析可以提供差异化的和更加完整的图像信息,从而可以区分出正常淋巴结和转移的淋巴结。
有研究表明,MRI的诊断准确度高于CT和US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
此外,MRI还可检测周围组织的情况,以确定淋巴结是否出现“肿块”的情况。
最后,MRI能够减少误诊率。
MRI的淋巴结检测率高、技术难度低、检查时无需使用放射性超声波等辐射,极大降低了误诊率和不必要的手术,尤其在诊断肿瘤转移的精度方面更为突出。
总之,MRI在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MRI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淋巴结转移情况。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供更加完整和准确的数据,而且还可以自然、无创伤地获取医学图像,对于宫颈癌的筛查和治疗中往往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随着MRI技术的日益完善,相信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MRI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宫颈癌ⅠA~ⅡB期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段律芳;李瑞珍;胡艳【期刊名称】《右江医学》【年(卷),期】2013(41)4【摘要】目的观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的分布及影响其转移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情况及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原发病灶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SCC-Ag水平、患者年龄、病程、人乳头瘤病毒(HPV)、病理分化、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阴道穹隆受累等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χ2分析显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原发病灶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SCC-Ag水平有关(P<0.05或0.01),而与患者年龄、病程、HPV、病理分化、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阴道穹隆受累等无关(P>0.05).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16%(36/149),主要分布于闭孔区(85.71%),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多合并有闭孔淋巴结转移.结论临床分期、肿瘤体积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清SCC-Ag≥4 μg/L等因素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闭孔区,可能是宫颈癌的前哨淋巴结.但以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术替代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病例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总页数】3页(P510-512)【作者】段律芳;李瑞珍;胡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IB~II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J], 陈慧君;黄亦波;林蓉蓉;郑飞云2.Ⅰb1~Ⅱa2期宫颈癌的DWI相关参数与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J], 赵琳琳;徐文杰;孙聚葆3.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关德凤;陈思璐;陈葛舒逸;吕晓;杨永秀4.Ⅰb和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J], 胡明;朱滔5.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与预测 [J], 李素玉;郑祥钦;宋建榕;林丹枚;张宇龙;张钧;杨丹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核磁共振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临床价值核磁共振(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对人体内部的水分子和脂肪分子等原子核的共振现象进行检测,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人体组织结构图像,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于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核磁共振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制定至关重要,而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等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小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准确性较低。
而核磁共振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优良成像能力,尤其是在对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较高。
研究显示,核磁共振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淋巴结转移,为患者制定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依据。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全面评估宫颈癌患者的病情及转移情况。
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中,不仅需要准确地发现淋巴结转移的存在,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等。
而核磁共振技术不仅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还可以通过多方位、多序列的扫描,全面地评估宫颈癌患者的病情,并且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术前评估,并且在术后的复查中也可以观察疗效。
核磁共振技术对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分期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淋巴结转移的分期和对患者预后的评估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淋巴结的大小、范围和数量,并且可以通过对淋巴结的信号特征进行分析,对淋巴结是否有受侵犯进行评估,对淋巴结的分期和预后进行准确的评估。
研究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在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分期和预后评估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淋巴结转移,你了解其过程吗?
文章导读
淋巴结转移,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第一站),然后依次在
距离较远者(第二站、第三站的当瘤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同组内邻近的淋巴
结扩展,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
一、转移过程
淋巴结转移,一般是首先到达距肿瘤最近的一组淋巴结(第一站),然后依次在距离较远者(第二站、第三站的当瘤细胞在每一站浸润生长的同时也向同组内邻近的淋巴结扩展。
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部分患者,也可循短路绕过途径中的淋巴结直接向较远一组淋巴结(第二站或第三站)转移。
临床上称这种转移方式为跳跃式转移。
如宫颈癌在盆腔腹膜后,纵隔淋巴结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首先出现颈淋巴结转移。
另外还可出现逆淋巴汇流方向
的转移,转移到离心侧的淋巴结,这可能是由于顺流方向的淋巴管已有阻塞的结果。
如宫
颈癌转移到腹膜内淋巴结,胃癌转移到髓窝淋巴结或腹膜内淋巴结。
这些特点增加了肿
瘤转移的复杂性,使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颈部淋巴结己证实转移癌,却最终也找不到原发
病灶者这是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案时颇为特殊的问题,有时会因寻找原发灶而拖延治疗时间
从而影响了患者治疗的预后。
二、治疗方法
1、中医治疗
膏药祖国医学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等说法。
中药益中堂膏其有效成分可透入皮肤产生活血止痛化淤、通经走络的效果,并通过药
物的归经作用而调理机体阴阳平衡,渗透于表皮,刺激神经末梢,促进局部血液微循环,
扶正固本、改善体质,从根本上全方位针对淋巴疾病的特点而发挥疗效,改善病变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