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44.50 KB
- 文档页数:4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解读一、本文概述《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作为全球权威的宫颈癌治疗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治疗建议和策略。
本文旨在深入解读该指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实际应用。
文章将首先概述指南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包括宫颈癌的诊断、分期、治疗选择以及随访等方面的指导原则。
通过解读这些指南,读者可以了解到宫颈癌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针对不同病情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本文还将探讨指南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通过全面解读《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促进宫颈癌治疗的规范化、个性化和精准化。
二、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概述《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是由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的一份权威性的临床指南,旨在为全球的妇科肿瘤医生提供关于宫颈癌诊断、治疗和管理的最佳实践建议。
该指南基于当前最新的科学研究、临床试验和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系统、全面且实用的参考框架。
该指南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宫颈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治疗原则。
它强调了宫颈癌的预防和筛查的重要性,提倡通过HPV疫苗接种和定期的宫颈细胞学检查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指南详细介绍了宫颈癌的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为医生提供了准确诊断的基础。
在治疗方面,指南详细阐述了宫颈癌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包括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具体的操作步骤。
指南还强调了多学科协作在宫颈癌治疗中的重要性,提倡妇科、肿瘤科、放疗科等多个学科的医生共同参与患者的治疗决策。
指南还关注了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和随访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医生更好地管理患者的长期健康。
《NCCN宫颈癌临床实践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宫颈癌治疗和管理方案,有助于提高宫颈癌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三、宫颈癌的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宫颈癌是全球女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Ⅰ、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范红燕;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惠【期刊名称】《肿瘤预防与治疗》【年(卷),期】2008(21)4【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同期元转移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3.35%(32/137),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占全部淋巴结转移的59.37%.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肌层癌浸润深度有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化及组织学类型、宫旁侵犯及淋巴管浸润无关.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与宫颈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淋巴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鳞癌与非鳞癌)、病理分化与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肌层浸润≥1/2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3个者预后差,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总页数】4页(P387-389,插1)【作者】范红燕;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惠【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IB~II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J], 陈慧君;黄亦波;林蓉蓉;郑飞云2.宫颈癌ⅠA~ⅡB期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J], 段律芳;李瑞珍;胡艳3.Ⅰb和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J], 胡明;朱滔4.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与预测 [J], 李素玉;郑祥钦;宋建榕;林丹枚;张宇龙;张钧;杨丹林5.Ⅰ~Ⅱa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J], 刘山;张映红;魏巍;吴小华;陈鸣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宫颈癌ⅠA~ⅡB期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作者:段律芳李瑞珍胡艳来源:《右江医学》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观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的分布及影响其转移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情况及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原发病灶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SCCAg水平、患者年龄、病程、人乳头瘤病毒(HPV)、病理分化、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阴道穹隆受累等的相关性。
结果单因素χ2分析显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原发病灶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SCCAg水平有关(P0.05)。
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16%(36/149),主要分布于闭孔区(85.71%),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多合并有闭孔淋巴结转移。
结论临床分期、肿瘤体积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清SCCAg≥4 μg/L等因素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闭孔区,可能是宫颈癌的前哨淋巴结。
但以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术替代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病例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关键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转移规律;高危因素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4-0510-03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段律芳(1981-),女,广东省梅州市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妇科肿瘤。
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ⅠB和ⅡA期子宫颈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笔者试就临床与病理对盆腔淋巴结检出率的影响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等问题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妇科施行手术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149例。
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4岁。
临床分期(FIGO分期)ⅠA期3例(1.5%),ⅠB期67例(33.5%),ⅡA期17例(85%),ⅡB期62例(31%)。
宫颈癌临床病理分析论文
宫颈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宫颈癌的治疗和预防得到了明显的进展。
本文主要分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案。
一、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
宫颈癌通常表现为阴道出血、白带增多、下腹部疼痛等症状。
临床病理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变区域:宫颈癌通常在宫颈阴道交界处发生,可以
涉及到外环和内环多层上皮。
2、肿瘤分化程度:根据组织学特征分为高度分化型、低
度分化型和未分化型。
病理类型包括鳞癌和腺癌两种。
3、淋巴结转移:宫颈癌的淋巴转移是常见的,常见转移
路径为盆腔淋巴结、髂淋巴结等。
二、宫颈癌的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对早期病变,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式。
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全切除+双侧附睾切除,经阴道手术等。
2、放疗:针对中晚期宫颈癌,放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
可放置在盆腔内、盆腔外或盆腔内外同时放疗。
3、化疗:化疗一般结合放疗使用,有利于提高疗效。
4、中药辅助治疗:研究表明,一些中药具有良好的辅助
治疗效果,如复方丹参注射液等。
三、宫颈癌的预防措施
1、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妇科体检可及时发现宫颈癌的病变。
2、HPV疫苗:接种HPV疫苗可以有效预防宫颈癌。
3、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酒、过度吸烟等,可减
少宫颈癌发生的机率。
总之,对于宫颈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复查,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加强预防措施,减少宫颈癌的发生率也是非常重要的。
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Ⅰb-Ⅱb期的宫颈癌患者占全部宫颈癌患者的比例较高。
尽管治疗技术得到显著改善,但是该患者群体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仍不理想。
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该患者群体的预后因素,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估该群体的预后,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计划。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制定更加个体化、有效的治疗计划。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探讨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包括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学类型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影响。
3.2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确诊的90例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收集病例的总体信息、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案、随访信息等,对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学类型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比较分析,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3)研究指标:主要指标为患者的患者存活期、疾病进展时间等。
(4)数据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生存分析、多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探究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临床病理因素,有助于预防、早诊、早治该类患者,为后续的宫颈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提高预后。
同时,本研究对于探讨肿瘤恶性程度、淋巴结转移关系以及治疗方案也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宫颈癌ⅠA~ⅡB期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段律芳;李瑞珍;胡艳【期刊名称】《右江医学》【年(卷),期】2013(41)4【摘要】目的观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的分布及影响其转移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情况及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原发病灶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SCC-Ag水平、患者年龄、病程、人乳头瘤病毒(HPV)、病理分化、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阴道穹隆受累等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χ2分析显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原发病灶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SCC-Ag水平有关(P<0.05或0.01),而与患者年龄、病程、HPV、病理分化、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阴道穹隆受累等无关(P>0.05).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16%(36/149),主要分布于闭孔区(85.71%),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多合并有闭孔淋巴结转移.结论临床分期、肿瘤体积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清SCC-Ag≥4 μg/L等因素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闭孔区,可能是宫颈癌的前哨淋巴结.但以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术替代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病例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总页数】3页(P510-512)【作者】段律芳;李瑞珍;胡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IB~II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J], 陈慧君;黄亦波;林蓉蓉;郑飞云2.Ⅰb1~Ⅱa2期宫颈癌的DWI相关参数与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J], 赵琳琳;徐文杰;孙聚葆3.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J], 关德凤;陈思璐;陈葛舒逸;吕晓;杨永秀4.Ⅰb和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J], 胡明;朱滔5.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与预测 [J], 李素玉;郑祥钦;宋建榕;林丹枚;张宇龙;张钧;杨丹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子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发表时间:2010-09-13T11:12:54.96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9期供稿作者:史立志[导读] 当癌组织侵及膀胱及直肠时,可引起子宫膀胱瘘或子宫直肠瘘。
史立志(黑龙江省伊春林业中心医院黑龙江伊春 153000)【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9-0063-02 【摘要】子宫颈癌(cervicalcarcinoma)是由子宫颈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严重威胁妇女的健康和生命。
多发生于40岁至60岁之间的女性,平均年龄54岁。
子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 其演变时间从几年到十几年不等,早期子宫颈癌如能及时发现并治疗, 治愈率可达90%以上[1]。
五十年前,子宫颈癌曾是女性肿瘤死亡的首要原因,由于子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Papanicolou’s smear tech- nique)的推广和普及,浸润性子宫颈癌的发生率已下降了38%~57%,临床子宫颈癌的发生率下降了67%,使许多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得到早期防治,晚期癌较过去明显减少,五年生存率和治愈率显著提高。
虽然近数十年筛查工作的开展已使宫颈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准确的临床病理病理诊断是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评估预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早期发现子宫颈癌前病变对于防治子宫颈癌具有决定性意义。
如何提高宫颈癌的临床诊治水平仍是需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子宫颈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早婚、多产、宫颈裂伤、局部卫生不良,以及包皮垢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性生活过早和性生活紊乱是子宫颈癌发病最主要原因。
近二十年来研究发现,经性传播HPV感染可能是子宫颈癌致病因素之一。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多聚酶链反应(PCR)及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 bridization)证实在85%宫颈癌组织中有HPV序列和HPV蛋白表达,尤其是HPV—16、 18、31、33型与子宫颈癌发生密切相关,为高危险性型。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21.02.078--临床研究--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刘宁阳(辽宁省普兰店区中心医院妇科,辽宁大连116200)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24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宫颈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盆腔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
结果240例患者中无淋巴结转移182例(75.83%),有淋巴结转移58例(24.17%);术前血红蛋白<110g/L、FIGO分期Ⅱ期、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4cm是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且P<0.05);240例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83.75%(201例),死亡率为16.25%(39例);术前血红蛋白<110g/ L、淋巴血管间隙侵犯、非鳞癌、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且P<0.05)。
结论术前血红蛋白<110g/L、FIGO分期Ⅱ期、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4cm是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宫颈癌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则包括术前血红蛋白<110g/L、淋巴血管间隙侵犯、非鳞癌、淋巴结转移。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癌根治术;盆腔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影响因素宫颈癌为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根治术是临床治疗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手段,预后较好,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1-2]。
淋巴结转移是其主要播散途径,将直接影响疾病预后。
因此,准确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对评估宫颈癌患者预后尤为重要。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24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分析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24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46.31±6.32)岁;鳞癌211例,非鳞癌29例。
MRI平扫联合DWI诊断子宫颈癌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李锋① 洪欣①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子宫颈癌病理分期、盆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子宫颈癌患者102例,均行MRI平扫和DWI检查,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MRI平扫判断子宫颈癌病理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Kappa=0.385,一致性差;DWI判断子宫颈癌病理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Kappa=0.678,一致性佳;MRI平扫联合DWI判断子宫颈癌病理分期与术后病理结果Kappa=0.787,一致性极佳。
MRI平扫联合DWI判断盆腔淋巴结转移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19%、81.29%、84.80%和88.98%;MRI平扫分别为66.04%、76.98%、76.64%和66.46%;DWI分别为82.39%、79.86%、82.39%、79.86%。
Ⅱb期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0.822±0.109)×10-3 mm2/s,明显低于Ⅰb期和Ⅱa期(P<0.05);转移性淋巴结ADC值为(0.843±0.110)×10-3 mm2/s,明显低于非转移性淋巴结(P<0.05)。
结论:MRI平扫联合DWI用于诊断子宫颈癌病理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且ADC值可作为判断的客观指标。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子宫颈癌 病理分期 淋巴结转移 The Value of MRI Plain Scan Combined with DWI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Cancer and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LI Feng, HONG Xi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2, 19(34): 165-169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combined with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 in the pathological staging of cervical cancer and the diagnosis of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Method: A total of 102 patients with cervical cancer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uzhou from January 2018 to January 2021 were retrospective selected, all underwent MRI plain scan and DWI examination, and the dignosis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results. Result: The pathological staging of cervical cancer determined by MRI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results were had a poor consistency (Kappa=0.385); the pathological staging of cervical cancer determined by DWI and the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results had a good consistency (Kappa=0.678); MRI combined with DWI to determine the cervical cancer Cancer pathological stage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results had an excellent consistency (Kappa=0.787).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MRI combined with DWI for judging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were 91.19%, 81.29%, 84.80% and 88.98%, respectively. MRI were 66.04%, 76.98%, 76.64%, and 66.46%, respectively; DWI were 82.39%, 79.86%, 82.39%, and 79.86%, respectively. The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value of stage Ⅱb was (0.822±0.109)×10-3 mm2/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stage Ⅰb and Ⅱa (P<0.05); the ADC value of metastatic lymph nodes was (0.843±0.110)×10-3 mm2/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non-metastatic lymph nodes (P<0.05). Conclusion: MRI combined with DWI has good application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cervical cancer pathological staging and pelv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ADC value can be used as an objective indicator for judgment. [Key words]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Cervical cancer Pathological stage Lymph node metastasi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Fuzhou, Jiangxi Province, Fuzhou 344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2.34.039①江西省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西 抚州 344000通信作者:洪欣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我国部分地区子宫颈癌的平均发病率可达(373~482)/(10万)[1-3]。
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临床相关因素收集结果,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部位依次为闭孔区、髂内、髂外、髂总以及腹股沟;对于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肿瘤直径大于4 cm的患者显著高于肿瘤直径小于等于4 cm的患者,浸润深度大于1/2的患者显著高于浸润深度小于等于1/2的患者,病理分级为Ⅲ级的患者显著高于病理分级为Ⅰ级的患者,临床分期为Ⅱ期的患者显著高于临床分期为Ⅰ期的患者,各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大于32周岁患者转移率与年龄小于等于32周岁患者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组织类型为腺癌患者的转移率与组织类型为鳞癌患者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为了宫颈癌手术的治疗得到提高,并避免患者做不必要的淋巴结清除,在术前、术后,对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进行足够的分析与评价,以达到能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计划的目的。
标签: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盆腔淋巴结转移;关系分析
宫颈癌也称子宫颈癌,指发生在子宫阴道部及宫颈管的恶性肿瘤,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于女性肿瘤的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该疾病导致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万妇女死亡[1]。
该病早期就会发生淋巴转移,盆腔淋巴结是其主要场所,发生淋巴转移,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也对治疗计划的制定产生极大影响[2]。
本文将对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现将分析过程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35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患者年龄20岁~65岁,平均年龄为(37.2±
2.8)岁。
所有患者经我院确诊患有宫颈癌,对患者的年龄、浸润深度、肿瘤直径、病理分级、组织类型及临床分期等资料进行收集。
1.2方法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浸润深度、肿瘤直径、病理分级、组织类型及临床分期,依据临床相关因素收集结果,并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
1.3统计学处理收集整理本文所需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配以?字2检验,当显示P<0.05时,则提示在比较方面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部位的分布所有患者中,发生单组淋巴转移的有26例,同时发生两组淋巴转移的有9例。
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部位依次为闭孔区15例(42.86%)、髂内9例(25.71%)、髂外7例(20%)、髂总3例(8.57%)以及腹股沟1例(2.86%)。
2.2相关临床因素对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由表2可知,对于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肿瘤直径大于4 cm的患者显著高于肿瘤直径小于等于4 cm的患者,浸润深度大于1/2的患者显著高于浸润深度小于等于1/2的患者,病理分级为Ⅲ级的患者显著高于病理分级为Ⅰ级的患者,临床分期为Ⅱ期的患者显著高于临床分期为Ⅰ期的患者,各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我国,宫颈癌的发生率一直较高,原因有二,其一多是不重视宫颈癌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其二是妇女易忽视宫颈癌疾病及宫颈癌普查工作的不足[3]。
目前,年轻女性宫颈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早期年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则是保留生育功能的根治宫颈切除术,该方法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也有部分患者术后出现宫颈癌复发或转移的情况[4-6]。
本文结果表明,宫颈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部位依次为闭孔区、髂内、髂外、髂总以及腹股沟。
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与浸润深度、肿瘤直径、病理分级等因素息息相关,对于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率,肿瘤直径大于4 cm 的患者显著高于肿瘤直径小于等于4 cm的患者,浸润深度大于1/2的患者显著高于浸润深度小于等于1/2的患者,病理分级为Ⅲ级的患者显著高于病理分级为Ⅰ级的患者,临床分期为Ⅱ期的患者显著高于临床分期为Ⅰ期的患者,但宫颈癌患者的年龄和组织类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率未显著关系[7,8]。
综上所述,淋巴结转移可作为宫颈癌治疗预后的治疗以及术后进行辅助治疗的标准,多数可进行手术的宫颈癌患者的术后转移率处在较高水平。
因此,为了宫颈癌手术的治疗得到提高,并避免患者做不必要的淋巴结清除,在术前、术后、对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进行足够的分析与评价,以达到能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计划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秀玉,艾文霞,熊慧华,等.ⅠA~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0(6):686-691.
[2]温宏武,孙晓梅,刘喆,等.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4):281-283.
[3]李洋.ⅠA~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2):3584-3586.
[4]张秀珍,付玉兰,赵西侠,等.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5,13(2):232-234.
[5]杨凌云,王红静,贾西彪等.1543例子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2(6):882-884
[6]刘晓江.宫颈癌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3):6-8.
[7]刘爽,韩娜娜,刘开江,等.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子宫颈癌前期病变、子宫颈癌热点研讨会暨子宫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2014:147-149.
[8]王春佟,刘月合,李彩霞,等.ⅠB2、ⅡA2期宫颈癌根治术中联合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