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第十七讲)11_1、2、3
- 格式:doc
- 大小:190.50 KB
- 文档页数:7
二、水蒸气的p-v 图和T-s 图在不同压力下对水进行定压加热汽化过程,可在p-v 图和T-s 图上得到一系列定压加热线。
它们全都经历上述五种状态和三个阶段。
如图10-3所示。
图10-3中标有饱和水线、干饱和蒸汽线和临界点。
(1)饱和水线:是各个压力下饱和水状态点的连线,又称下界线,沿此线干度x=0;(2)干饱和蒸汽线:是各个压力下饱和蒸汽状态点的连线,又称上界线,沿此线干度x=1;(3)临界点C :是饱和水线和干饱和蒸汽线的交点。
图中,饱和水线和干饱和蒸汽线把水和水蒸气分为三个区: (1)未饱和水区:位于饱和水线左侧的一个较狭窄的范围内; (2)湿蒸汽区:位于饱和水线和干饱和蒸汽线之间; (3)过热蒸汽区:位于干饱和蒸汽线的右侧。
由p-v 图看出 ,随着压力升高,由于饱和水比容随压力的升高而略有增加,故饱和水线向右上方倾斜,而干饱和蒸汽比容则随压力的升高而明显减小,故干饱和蒸汽线向左上方倾斜。
即饱和水线比干饱和蒸汽线陡。
由T-s 图看出,随着压力升高,饱和温度升高,比液体热增加,而比汽化潜热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
饱和水的比熵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加,故饱和水线也向右上方倾斜。
而干饱和蒸汽线的比熵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故干饱和蒸汽线也向左上方倾斜。
这样随着压力的升高,同压或同温下的饱和水和饱和蒸汽的状态点越来越接p2p 1p pTa b 图和水蒸气的图s T v p ---310近,当压力达到22.115Mpa时,它们重合为一点,即临界点C。
在临界点上汽液两相差异完全消失,汽化过程不再存在,汽液相变将在瞬间完成,比汽化潜热为零。
临界参数:临界点的状态参数称为临界参数。
每种物质有不同的临界点和临界参数。
水的临界参数为:p c=22.115MPa t c=374.120C v c=0.003147m3/kg临界温度是最高的饱和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液态水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是过热的水蒸气。
当t> t c时,无论压力多大,都不能用单纯压缩的方法使蒸汽液化。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试题及答案《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一、填空题(每题2分,计20分)1.如果热力系统与外界之间没有任何形式的能量交换,那么这个热力系统一定是( )2.理想气体的比热容只与( )参数有关。
3.若组成热力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没有热量传递,热力系统将处于热平衡状态。
此时热力系统内部一定不存在( )。
4.若组成热力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没有相对位移,热力系统将处于力平衡状态。
此时热力系统内部一定不存在( )。
5.干饱和蒸汽被定熵压缩,将变为:( )。
6.湿空气压力一定时,其中水蒸气的分压力取决于( )。
7. 再热循环的目的是( )。
8. 回热循环的主要目的是( )。
9.热辐射可以不依靠( ),在真空中传播。
10. 流动功的改变量仅取决于系统进出口状态,而与( )的过程无关。
二. 判断题(每题1分,计20分)1.孤立系统的热力状态不能发生变化;()2.孤立系统就是绝热闭口系统;()3.气体吸热后热力学能一定升高;()4.只有加热,才能使气体的温度升高;()5.气体被压缩时一定消耗外功;()6.封闭热力系内发生可逆定容过程,系统一定不对外作容积变化功;()7.流动功的改变量仅取决于系统进出口状态,而与工质经历的过程无关;()8.在闭口热力系中,焓h是由热力学能u和推动功pv两部分组成。
()9.理想气体绝热自由膨胀过程是等热力学能的过程。
()10.对于确定的理想气体,其定压比热容与定容比热容之比cp/cv的大小与气体的温度无关。
()11.一切可逆热机的热效率均相同;()12.不可逆热机的热效率一定小于可逆热机的热效率;()13.如果从同一状态到同一终态有两条途径:一为可逆过程,一为不可逆过程,则不可逆过程的熵变等于可逆过程的熵变;()14.如果从同一状态到同一终态有两条途径:一为可逆过程,一为不可逆过程,则不可逆过程的熵变大于可逆过程的熵变;()15.不可逆过程的熵变无法计算;()16.工质被加热熵一定增大,工质放热熵一定减小;()17.封闭热力系统发生放热过程,系统的熵必然减少。
第十章水蒸气热力工程中使用的气体工质包括:气体和蒸汽两类。
蒸汽:是指刚刚脱离液态,或比较接近液态的气体工质,在被冷却或压缩时很容易回到液态。
特点:蒸汽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和分子本身的体积不能忽略,不能作为理想气体处理。
工业上常用的蒸汽:水蒸气、制冷剂蒸汽等。
水蒸气的特点:①具有良好的热力性质;如比热容大、传热性好。
②价格低廉,对环境无污染。
③适用范围广。
制冷剂蒸汽主要有低沸点的氨和氟利昂,它们的性质与水蒸气类似。
本章以水蒸气为例,分析蒸汽的产生过程和性质,研究对其进行热工计算的方法,同时了解其它物质蒸汽的共性。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汽化物质的液态与气态在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与沸腾。
蒸发:在液体的自由表面上进行气化过程称为蒸发。
如杯中的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减少了;湿衣服晾干了等。
蒸发过程:液面附近动能较大的分子克服液体的表面张力,离开页面,并上升到空气中。
由于能量较大的分子的离开,会使液体内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少,表现为液体温度降低,只有不断加热,才能维持液体的温度不变。
温度越高,蒸发越剧烈。
二、饱和温度、饱和压力在蒸发过程中,液面上方空间里的蒸汽分子总有可能碰液面而返回液体中,即凝结过程与蒸发过程是同时存在的。
一般的蒸发都是在自由空间中进行的,液面上除蒸汽分子外还有大量空气等其他气体,因而蒸汽分子的浓度很小,分压较低,其凝结速度小于蒸发速度,总的来看表现为蒸发过程。
若蒸发发生在封闭的容器中,随着蒸发的进行,液面上方的蒸汽分子越来越多,碰撞液面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使凝结速度加快。
当蒸发和凝结的速度相等时,气液两相将达到平衡,这时空间的蒸汽分子浓度不再改变,这种处于两相平的状态称为饱和状态。
饱和温度(t s):饱和状态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饱和温度。
饱和压力(p s):饱和状态时液体表面上方蒸汽产生的压力称为饱和压力。
对应于某一饱和温度,必有一个饱和压力与之对应,饱和温度越高,对应的饱和压力就越大。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概念整理工程热力学第一章、基本概念1. 热力系: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人为地选取一定范围内的物质作为研究对象,称为热力系 (统 ,建成系统。
热力系以外的物质称为外界;热力系与外界的交界面称为边界。
2. 闭口系:热力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的系统。
开口系:热力系与外界有物质交换的系统。
绝热系:热力系与外界无热量交换的系统。
孤立系:热力系与外界无任何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3. 工质:用来实现能量像话转换的媒介称为工质。
4. 状态:热力系在某一瞬间所呈现的物理状况成为系统的状态,状态可以分为平衡态和非平衡态两种。
5. 平衡状态:在没有外界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实现平衡态的充要条件:系统内部与外界之间的各种不平衡势差 (力差、温差、化学势差的消失。
6. 强度参数:与系统所含工质的数量无关的状态参数。
广延参数:与系统所含工质的数量有关的状态参数。
比参数:单位质量的广延参数具有的强度参数的性质。
基本状态参数:可以用仪器直接测量的参数。
7. 压力: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垂直作用力。
对于气体,实际上是气体分子运动撞击壁面, 在单位面积上所呈现的平均作用力。
8. 温度 T :温度 T 是确定一个系统是否与其它系统处于热平衡的参数。
换言之,温度是热力平衡的唯一判据。
9. 热力学温标:是建立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基础上而不完全依赖测温物质性质的温标。
它采用开尔文作为度量温度的单位,规定水的汽、液、固三相平衡共存的状态点(三相点为基准点,并规定此点的温度为 273.16K 。
10状态参数坐标图:对于只有两个独立参数的坐标系,可以任选两个参数组成二维平面坐标图来描述被确定的平衡状态,这种坐标图称为状态参数坐标图。
11. 热力过程:热力系从一个状态参数向另一个状态参数变化时所经历的全部状态的总和。
12. 热力循环:工质由某一初态出发,经历一系列状态变化后,又回到原来初始的封闭热力循环过程称为热力循环,简称循环。
实验一二氧化碳临界状态观测及p-v-T关系测定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1.了解CO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加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增加对课堂所讲的工质热力状态、凝结、汽化、饱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掌握CO2的p-v-T关系的测定方法,学会用实验测定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4.学会活塞式压力计,恒温器等热工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准平衡状态下,气体的绝对压力P、比容v和绝对温度T之间存在某种确定关系,即状态方程:F (p,v,T )= 0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具有最简单的形式:pv = RT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比较复杂,目前尚不能将各种气体的状态方程用一个统一的形式表示出来,虽然已经有了许多在某种条件下能较好反映P、v、T之间关系的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
因此,具体测定某种气体的P、v、T关系,并将实测结果表示在坐标图上形成状态图,乃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研究气体工质热力性质的方法。
在平面的状态图上只能表达两个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故具体测定时有必要保持某一个状态参数为定值,本实验就是在保持绝对温度T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
三、实验内容1.测定CO2的p-v-t关系。
在p-v坐标系中绘出低于临界温度(t=20°C)、临界温度(t=31.1°C )和高于临界温度(t=35C )的三条等温曲线,并与标准实验曲线及理论计算值相比较,并分析其差异原因。
2.观测临界状态(1)临界状态附近气液两相模糊的现象。
(2)气液整体相变现象。
(3)测定CO2的p c、v c、t c等临界参数,并将实验所得的v c值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范德瓦尔方程的理论值相比教,简述其差异原因。
°四、实验设备整个实验装置由压力台、恒温器和实验台本体及其防护罩等三大部分组成(如图一所示)。
试验台本体如图二所示。
其中1—高压容器;2—玻璃杯;3—压力机;4一水银;5一密封填料;6一填料压盖;7一恒温水套;8一承压汞容器;9—CO2空间;10—温度计。
第十一章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制冷:对物体进行冷却,使其温度低于周围环境温度,并维持这个低温,称为制冷。
制冷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科研、生活中。
制冷循环的目的:是将低温热源的热量转移到高温热源。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提供机械能或热能作为代价。
根据所消耗的能量形式不同,一般可将逆循环分为两大类:①消耗机械能的压缩式制冷循环。
包括:空气压缩制冷循环和蒸汽压缩制冷循环。
②消耗热能的制冷循环。
包括:蒸汽喷射式制冷循环和吸收式制冷循环。
本章介绍最常用的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并分析提高其经济性的途径。
第一节制冷剂及p-h 图制冷剂是制冷装置的工质,主要是低沸点物质。
蒸汽压缩制冷装置中的制冷剂主要是氟里昂和液氨。
常用的氟利昂有:氟利昂12 (CF2CI2)、氟利昂22 (CHF2CI)、氟利昂134a(C2H2F4)、氨等。
物理性质见表11-1。
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存在汽-液相变,为了计算制冷循环中个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状态参数,需要查找制冷剂的饱和蒸汽表和过热蒸汽表。
但是,工程上更多的是应用制冷剂的压-焓图(p-h图)进行分析。
p-h图是根据制冷剂蒸汽性质表绘制的。
p-h图是以logp为纵坐标、以h为横坐标建立的半对数坐标图。
如图11-1所示。
说明:① 采用logp为坐标,可以使压力从0.001~0.01Mpa,从0.01~0.1Mpa, 从0.1~1Mpa所占的坐标高度相同,使低压区图线面积增大,读数更准确。
② 因为实际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常用的工作压力围都远低于临界压力,所以工程上使用的p-h图都没有绘制较高压力部分。
p-h图分析:全图共有六条线、三个区(未饱和液体区、湿蒸汽区、过热蒸汽区)和一个点临界点C)。
(1 )等压线:垂直于纵坐标的直线;(2 )等焓线:垂直于横坐标的直线;(3)等温线:① 在未饱和液体区为垂直线。
原因是对饱和液体进行绝热压缩时,耗能极少,焓值基本不变;压力升高,温度也基本不变。
②在湿蒸汽区就是饱和温度的等压线(水平线)。
二、水蒸气的p-v 图和T-s 图在不同压力下对水进行定压加热汽化过程,可在p-v 图和T-s 图上得到一系列定压加热线。
它们全都经历上述五种状态和三个阶段。
如图10-3所示。
图10-3中标有饱和水线、干饱和蒸汽线和临界点。
(1)饱和水线:是各个压力下饱和水状态点的连线,又称下界线,沿此线干度x=0;(2)干饱和蒸汽线:是各个压力下饱和蒸汽状态点的连线,又称上界线,沿此线干度x=1;(3)临界点C :是饱和水线和干饱和蒸汽线的交点。
图中,饱和水线和干饱和蒸汽线把水和水蒸气分为三个区: (1)未饱和水区:位于饱和水线左侧的一个较狭窄的范围内; (2)湿蒸汽区:位于饱和水线和干饱和蒸汽线之间; (3)过热蒸汽区:位于干饱和蒸汽线的右侧。
由p-v 图看出 ,随着压力升高,由于饱和水比容随压力的升高而略有增加,故饱和水线向右上方倾斜,而干饱和蒸汽比容则随压力的升高而明显减小,故干饱和蒸汽线向左上方倾斜。
即饱和水线比干饱和蒸汽线陡。
由T-s 图看出,随着压力升高,饱和温度升高,比液体热增加,而比汽化潜热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
饱和水的比熵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加,故饱和水线也向右上方倾斜。
而干饱和蒸汽线的比熵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故干饱和蒸汽线也向左上方倾斜。
这样随着压力的升高,同压或同温下的饱和水和饱和蒸汽的状态点越来越接p2p 1p pTa b 图和水蒸气的图s T v p ---310近,当压力达到22.115Mpa时,它们重合为一点,即临界点C。
在临界点上汽液两相差异完全消失,汽化过程不再存在,汽液相变将在瞬间完成,比汽化潜热为零。
临界参数:临界点的状态参数称为临界参数。
每种物质有不同的临界点和临界参数。
水的临界参数为:p c=22.115MPa t c=374.120C v c=0.003147m3/kg临界温度是最高的饱和温度,高于临界温度时,液态水是不可能存在的,只能是过热的水蒸气。
当t> t c时,无论压力多大,都不能用单纯压缩的方法使蒸汽液化。
第十一章蒸汽压缩制冷循环
制冷:对物体进行冷却,使其温度低于周围环境温度,并维持这个低温,称为制冷。
制冷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科研、生活中。
制冷循环的目的:是将低温热源的热量转移到高温热源。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提供机械能或热能作为代价。
根据所消耗的能量形式不同,一般可将逆循环分为两大类:
①消耗机械能的压缩式制冷循环。
包括:空气压缩制冷循环和蒸汽压缩制冷循环。
②消耗热能的制冷循环。
包括:蒸汽喷射式制冷循环和吸收式制冷循环。
本章介绍最常用的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并分析提高其经济性的途径。
第一节制冷剂及p-h图
制冷剂是制冷装置的工质,主要是低沸点物质。
蒸汽压缩制冷装置中的制冷剂主要是氟里昂和液氨。
常用的氟利昂有:氟利昂12(CF2Cl2)、氟利昂22(CHF2Cl)、氟利昂134a (C2H2F4)、氨等。
物理性质见表11-1。
制冷剂在制冷循环中存在汽-液相变,为了计算制冷循环中个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状态参数,需要查找制冷剂的饱和蒸汽表和过热蒸汽表。
但是,工程上更多的是应用制冷剂的压-焓图(p-h图)进行分析。
p-h图是根据制冷剂蒸汽性质表绘制的。
p-h图是以logp为纵坐标、以h为横坐标建立的半对数坐标图。
如图11-1所示。
说明:①采用logp为坐标,可以使压力从0.001~0.01Mpa,从0.01~0.1Mpa,从0.1~1Mpa所占的坐标高度相同,使低压区图线面积增大,读数更准确。
②因为实际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常用的工作压力围都远低于临界压力,所以工程上使用的p-h图都没有绘制较高压力部分。
p-h图分析:全图共有六条线、三个区(未饱和液体区、湿蒸汽区、过热蒸汽区)和一个点临界点C)。
(1)等压线:垂直于纵坐标的直线;
(2)等焓线:垂直于横坐标的直线;
(3)等温线:① 在未饱和液体区为垂直线。
原因是对饱和液体进行绝热压缩时,耗能极少,焓值基本不变;压力升高,温度也基本不变。
② 在湿蒸汽区就是饱和温度的等压线(水平线)。
③ 在过热蒸汽区,对应饱和压力的等温线略向焓值增大的方向倾斜,并很快趋于垂直。
原因是过热蒸汽的性质接近于理想气体,焓值也接近于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总之,p-h 图上某一温度的等温线为一条折线。
(4)等干度线:是湿蒸汽区相同干度点的连线,是一簇向下发散的曲线。
(5)等熵线:等熵线及可逆绝热压缩(或膨胀)过程线。
因为制冷剂可逆绝热压缩时温度升高,焓值增大,所以p-h 图上等温线为向右上方伸展的曲线。
(6)等比容线:p-h 图上的等比容线,斜率也为正值,随压力的升,等熵线在图上的弯曲程度小,而比容线的弯曲大。
对各种制冷剂均可会出相应的p-h 图。
书末附有氟利昂12、和氟利昂22和氟利昂134a 的p-h 图。
图
制冷剂的图h p --1
11lg
第二节蒸汽压缩制冷循环
蒸汽压缩制冷循环采用低沸点工质(大气压力下,t s<00C),利用工质在定温定压下吸热和放热的相变特性,实现定温吸热和放热,从而获得较大的制冷量和较高的经济性,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制冷循环。
一、蒸汽压缩制冷循环
组成:压缩机、冷凝器、热力膨胀阀(节流阀)、蒸发器(冷库)。
装置示意图如图11-2所示。
工作原理:
①制冷剂的干饱和蒸汽在压缩机中绝热压缩,压力和温度升高,成为过饱和蒸汽;
②进入冷凝器后在定压下被冷却为干饱和蒸汽,然后在定温定压条件下,凝结为饱和液体;
③经节流阀,进行绝热节流,压力和温度都降低,并有少量液体汽化;
④进入蒸发器,在定压定温下吸热,制冷剂液体全部变为干饱和蒸汽,同时达到制冷的目的;
⑤最后,干饱和蒸汽再进入压缩机,开始下一轮的循环。
蒸汽压缩制冷理想循环:当不考虑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中实际过程的不可逆性时,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称为蒸汽压缩制冷理想循环。
注意:①实际制冷循环中,由于存在传热温差,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蒸发吸热温度总是低于冷却对象的温度,制冷剂在冷凝器凝结放热的温度总是高于冷却介质的温度;
②为了提高循环经济和安全性,膨胀阀前的制冷剂通常为过冷液体,温度低于冷凝温度;进入压缩机的通常为过热蒸汽,温度高于蒸发温度。
③实际制冷装置通常还包括储液器、回热器、干燥器等辅助设备。
二、蒸汽压缩制冷理想循环的T-s图和p-h图
蒸汽压缩制冷理想循环的T-s 图和p-h 图如图11-3所示。
分析:
1-2过程为制冷剂在压缩机中的可逆绝热压缩过程。
压缩机压缩1kg 工质时消耗环境的比轴功为 W c =h 2-h 1
2-3过程为制冷剂在冷凝器(冷凝介质为水或空气)中的定压冷却过程。
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过热蒸汽先被定压冷却成饱和蒸汽,再被进一步定压冷凝为饱和液体。
1kg 制冷剂流经冷凝器时放出的热量为
q 1=h 2-h 3
3-4过程为制冷剂在热力膨胀阀中的绝热节流过程。
在p-h 图上,节流前后焓值相等,但不是定焓过程。
因为制冷剂部为非准静态过程,所以绝热节流不可逆,节流后熵值增大(在p-h 图和T-s 图上用虚线表示)。
4-1过程为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的定压、定温汽化过程。
由于湿蒸汽区的定压过程同时又是定温过程,所以在p-h 图上为水平线。
1kg 制冷剂吸收的热量(单位质量制冷量)为
q 2=h 1-h 4
图上的表示
图和在蒸汽压缩制冷理想循环图h p s T ---3
11
T
注意:① 由于绝热节流不可逆,T-s 图上过程中态的熵值s 4大于s 4/,熵值增大会使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减少,减少量相当于T-s 图上面积4/4cd4/。
② 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功量和热量都可以用p-h 图上横坐标焓的差值来表示,所以用p-h 图分析比T-s 图更方便。
三、制冷系数ε
蒸汽压缩制冷理想循环的制冷系数为
第三节 提高制冷循环经济性的途径
一、影响制冷系数的因素分析
制冷系数:是制冷循环的经济性指标,是效果(制冷量)与代价(耗功)的比值。
提高制冷系数的方法:
(1)增大制冷量q 2和降低耗功w 可以增大制冷系数。
由图11-3可知,降低制冷剂的冷凝温度或提高制冷剂的蒸发温度,可以提高制冷系数。
应注意:①冷凝温度取决与冷却介质(空气或水)的温度,不能随意降低。
一般而言,在允许选择冷却介质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低的介质温度。
如,冰箱应尽量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
冷凝温度应高于冷却介质50C ~70C 。
② 蒸发温度受冷却对象温度要求的限制,也不能随意升高。
在制冷对象允许的前提下,取较高的蒸发温度有利于提高制冷系数,一般蒸发温度比冷库温度低50C ~70C 。
(2)使冷凝器出口、状态为3的饱和液体继续在定压下冷却放热,使饱和液体过冷。
如图11-4所示。
将状态点3的饱和液体冷却到未饱和液体点3/,然后进行绝热节流过程3/-4/。
这样循环消耗净功不变仍为h 2-h 1,但制冷量q 2=h 1-h 4/比原来增大了,既提高了制冷系数。
结论:过冷温度越低,过冷度越大,制冷系数就越大。
1
2412h h h h w q --==ε
但是,过冷温度也受冷却介质温度的限制,不可能随意降低。
实际中多数制冷装置都设有回热器,使冷凝器出来的液体与经蒸发器汽化后的制冷剂蒸汽进行热量交换,从而使前者增大过冷度以提高制冷系数,后者增大过热度以保证干压。
二、降低循环不可逆因素及提高制冷系数的途径
(1)尽量使实际循环接近逆向卡诺循环;
(2)尽量减小冷剂在冷库和冷凝器中的传热温差;
(3)按实际要求调节冷剂的蒸发温度而不使其过低;
(4)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选择较低的冷凝温度和冷却介质温度;
(5)使冷凝后的饱和液体过冷成为饱和液体。
讲解P111-例11-1和例11-2.。
练习对附图2和附图3的使用
小结:理解制冷剂的p-h 图和T-s 图,掌握提高制冷系数的方法和途径。
习题:P113-1、
3 的影响过冷度对图ε411-p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