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计算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7
第1课时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4~35页例1、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认识综合算式,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了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混合运算的得数。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3.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勤思考,乐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前准备]课件练习纸学生课前完成预习任务[教学过程]数学小讲师:谈话: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有请今天的数学小讲师。
出示题目;黄瓜有5行,每行12棵。
番茄有30棵,黄瓜和番茄一共有多少棵?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你们都完成了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预习任务:1.预习数学书第34页例1,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两个问题。
2.思考: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3.完成数学书第35页想想做做1~6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预习的成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问题引导,明确目标出示例1主题图和问题(1)提问:这幅图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请大家根据要求,在小组里交流。
出示活动要求,结合预习交流:①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要先算出什么?②你能把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吗?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2.交流与展示(1)小组汇报算法解答,教师板书:5×3=15(元) 15+20=35(元)指出:要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要用3本笔记本的价钱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因为3本笔记本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用5×3=15(元)算出买3本笔记本要用的钱,15+20=35(元)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指名列式,教师板书:5×3+20像这样,把解决问题时的两个分步计算的算式合并成的一道算式叫做综合算式。
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一等奖创新教案)《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一、【课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一课时《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P34~35例1、想想做做T1~6。
二、【教材简解】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了乘加、乘减(乘法在前面)的计算。
本单元的混合运算,从同级运算扩展到不同级运算,要求学生体会并掌握运算顺序,学会使用递等式表示运算过程与步骤,初步运用混合运算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混合运算是对四则计算的综合应用。
进行混合运算,要认真分析算式里有哪些运算,按一定的运算顺序逐步计算。
书上把“算式中有乘除法,也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一条运算顺序,分解成“有乘法也有加减法”“有除法也有加减法”两段,降低了认知难度,方便教与学。
三、【目标预设】1.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不含小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能正确使用递等式,能准确表达计算过程。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的递等式格式。
难点——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并用递等式正确计算。
五、【设计理念】本课内容难度不是很高,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独立探究和交流讨论中悟出乘加和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六、【设计思路】1.复习铺垫——学生在二年级已学过同级混合运算以及乘加、乘减(乘法都在前面)的相关内容,新课前让学生通过两道练习题,唤醒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为新知做好铺垫。
2.关注算理——通过具体的情境,帮助理解运算顺序,让学生多表达,用数学的语言把计算过程描述出来,包括练习题,也可以让学生把混合运算放置到具体情境中,而不是单纯地计算核对答案,这样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会更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评课主题:三年级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评课内容:一、评课背景1.1 随着学生学习的逐步深入,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加法、减法和乘法的学习阶段。
本课将着重评价三年级学生在混合运算中的学习情况。
1.2 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这是一个对学生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都提出了一定要求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混合运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2.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通过混合运算的实际例题,引出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3.2 讲解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法则。
3.3 给学生讲解一些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4 练习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题目,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3.5 带领学生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场景,引出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解:通过具体例题,讲解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方法和技巧。
4.3 练习: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巩固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能力。
4.4 训练:引导学生灵活应用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5 总结: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勤加练习,提高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能力。
五、教学手段5.1 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际场景,引出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5.2 图表展示:通过图表形式展示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例题和方法。
5.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5.4 游戏形式:通过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六、教学评价6.1 通过课堂练习和训练,评价学生对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
加减乘除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基本运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简单的加减法,现在我们开始学习乘法和除法。
让我们来一起做一些混合计算题吧!一.加法计算1.356+278=2.578+187=3.876+295=4.427+618=5.582+393=二.减法计算1.804-398=2.742-387=3.875-297=4.671-372=5.926-549=三.乘法计算1.15x4=2.9x8=3.7x5=4.6x3=5.12x9=四.除法计算1.45÷5=2.63÷7=3.72÷8=4.54÷6=5.81÷9=现在让我们来一起解答这些混合计算题吧!一.加法计算1.356+278=6342.578+187=7653.876+295=11714.427+618=10455.582+393=975二.减法计算1.804-398=4062.742-387=3553.875-297=5784.671-372=2995.926-549=377三.乘法计算1.15x4=602.9x8=723.7x5=354.6x3=185.12x9=108四.除法计算1.45÷5=92.63÷7=93.72÷8=94.54÷6=95.81÷9=9接下来,让我们尝试一些混合计算问题!请你计算下列问题的答案:1.167+238-89=2.524-189+62=3.15x6-8=4.84÷4+25=5.672÷8x3=解答:1.167+238-89=3162.524-189+62=3973.15x6-8=824.84÷4+25=465.672÷8x3=252以上计算题涵盖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运算。
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巩固和提高我们在这些运算中的技能。
希望这些习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计算的方法。
20道加法和乘法混合运算题一、简单的两级运算(先乘后加)1. 2 + 3×4-解析:根据数学运算顺序,先计算乘法部分,即3×4 = 12,然后再进行加法运算,2 + 12 = 14。
2. 5 + 2×3-解析:先算乘法2×3 = 6,再算加法5 + 6 = 11。
3. 4 + 3×2-解析:先计算乘法3×2 = 6,接着算加法4 + 6 = 10。
4. 1 + 5×3-解析:先做乘法5×3 = 15,然后做加法1 + 15 = 16。
5. 7 + 2×4-解析:先计算乘法2×4 = 8,再把结果和7相加,7 + 8 = 15。
二、含括号的加法和乘法混合运算(先算括号内的加法,再算乘法)6.3×(2 + 4)-解析:先计算括号里的加法2 + 4 = 6,然后再算乘法3×6 = 18。
7.4×(1 + 3)-解析:先算括号内的1 + 3 = 4,再算乘法4×4 = 16。
8.2×(3 + 5)-解析:先计算括号中的加法3 + 5 = 8,接着进行乘法运算2×8 = 16。
9.5×(2 + 3)-解析:先算括号内的加法得到2 + 3 = 5,再算乘法5×5 = 25。
10.6×(1 + 4)-解析:先计算括号里的和为1 + 4 = 5,然后计算乘法6×5 = 30。
三、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既有先乘后加,又可能有括号)11. 3 + 2×(4 + 1)-解析:先算括号里的4 + 1 = 5,再算乘法2×5 = 10,最后算加法3 + 10 = 13。
12. 4 + 3×(2 + 3) - 2-解析:先算括号里的2 + 3 = 5,然后乘法3×5 = 15,接着加法4 + 15 = 19,最后减法19 - 2 = 17。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不含括号)》教学设计《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不含括号)》教学设计执教者:文靓学习内容:教科书第34页例1及随后的“想想做做”。
学习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不含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2.在认识综合算式以及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发展思维的逻辑性。
学习重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难点: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
学习准备:课件、教具。
一、复习导入1.口算。
35-4+27 6×3÷2让学生口算,并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法是同一级,乘除法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那么,如果一道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商店里有什么文具,他们买了什么。
指名说出各文具的单价,并说出小军买了什么。
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5×3=15(元) 15+20=35(元)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指名列式,教师板书:5×3+20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有乘又有加)(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教师边说边板演。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适当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2.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法、研究法、调查法.课前准备例题情景图、多媒体、课件.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小学阶段,计算能力特别重要,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组算式,来考考你们!出示算式1:(第一组:5+7—3 10—5+2 ).师:想一想,算式中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出示算式2:(第二组:12÷4×5 2×3×5)。
师小结:第一组算式只有加减法,这两道算式只有乘除法,所以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混合运算。
(揭题)二、新课学习出示例题。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来吗?试试看!自己在练习本上完成!师:谁愿意说一说你的算法?法1:分步计算师:(指名)你来说,我来写!3×5=15(元)15+20=35(元)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追问:这一步算的是什么?(生答)。
师:××列了两个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数学上,这叫“分步计算”.师:有没有同学能够用一道综合算式就能解决问题的呢?法2:综合算式3×5+20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师:你会读一读这个算式吗?一起师:同学们一起来看,这里面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该怎么算呢?( 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算?)师总结:先算乘是因为先要求出3个笔记本的价钱,然后再算加,求出一共多少计算格式师:同学们,这道题有两个运算符号,是分两步计算的。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材依据】
苏教版第七册第30-31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例题以简单的购物问题为素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安排学生解答两个问题。
第(1)个问题教学由分步列式合成综合算式,初步理解乘、加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
这个问题列出的综合算式,乘法在前、加法在后,对其运算顺序的理解,学生既有生活以验的支撑,又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因而难度不。
第(2)个问题安排的综合算式减法在前,乘法在后,理解运算顺序有一定的难度。
这里让学生直接列综合算式,给学生留下了探索的空间,使学生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认识更加全面。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续的结论。
“想想做做”提供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练习列综合算式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来解决两部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初步认识综合算式;初步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部试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按顺序正确的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表达混合运算两步试题计算过程的书写格式,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用递等式表达计算步骤。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算24点。
一、情境引入,整体感知
问题:刚才玩“算24点”游戏时,我们都在与哪些运算打交道?揭示:在数学里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也是同级运算,它们是比加、减法更高一级的运算。
二、尝试探究,明确规则
1.尝试解题,感受规则。
(1)分析解题思路,初步感受规则。
①出示问题:教师叙述提问: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这两级运算。
(多媒体)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场文具柜,他们想购买一些学习用品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信息?知道了这些价格信息,再来看看两位小朋友都买了些什么?(多媒体)
出示问题1:小军买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一共用去多少钱?谈话:你能帮小军解决这个问题吗?
②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独立解答。
解答后,让学生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口述,板书:5×3=15元15+20=35元
③指出:像同学们这样,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分列了两个算式,一步一步去解答,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分步解答“,这两个算式叫“分步算式”。
现在老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大家能不能把两个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呢,快在练习纸上试试吧!20+5×3这一种综合算式是怎么想的呢?可以这样列式吗?(2)认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请学生观察左边的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然后交流各自发现。
小结:不论是分步算式还是综合算式,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求出3本笔记本的钱数,再去加一个书包的钱数,不同的是分步算式列出了两个独立的一步算式,一个乘法,一个加法;而综合算式是把这两个独立的算式综合成一个算式,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法。
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的算式,通常叫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3)学习书写规范,应用运算规则。
示范:刚才这位同学列出综合算式,并且直接口算出结果,如何把每一步的计算过程表示出来,它有特定的书写格式(教师边板书边阐述基本格式规范。
)
说明:在计算综合算式时,可以把先算的一步划线,提醒自己注意运算顺序。
在第二行先写上等号(为了便于第二行的算式和第一行的算式对齐,第二行的等号要写在算式稍左的位置),再写上第一步的得数,暂时不参与运算的符号与数按顺序移下来。
(边说明边板书)指出第二步要再写等号,等号和上面对齐,再写出得数(板书)揭示:像这样的计算过程就是用递等式计算。
(4)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谈话:对于混合运算,你能进行计算吗?请大家试着算一算。
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己计算的顺序,先算了什么,再算的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5×3+20
=15+20
=35
提问:为什么要先算5×3?
谈话:解决问题别忘了在得数后面写上单位名称,并写出答语。
(相应板书)
(5)比较:计算3×5+20和20+5×3运算顺序,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法时,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难点突破,深化理解。
出示问题2: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谈话: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独立列式计算,你也能像前面那样列出综合算式解答吗?先做好的可以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巡视,及时捕捉差异资源。
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
提问:这道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怎样把计算过程用递等式表示出来、。
指出:因为要先求出2盒水彩笔是多少元做减数,所以计算时前面的“50“要照抄下来,写在被减数的位置上,减号也抄下来,把”18×2=36”写在减数的位置上,接着再计算。
(板书)
3、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的两个综合算式,思考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当综合算式里有乘法和加法(减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划一划、说一说。
(想想做做第4题)
引入:进行混合运算时,准确判断运算顺序是很关键的一步。
请先用线划出每题先算的那一步。
32+3×32 56-7×8 17×3+20
32+3-32 56÷7×8 17+3-20
比较:1、2、3题的运算顺序都有什么特点?4、5、6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共同点?自己观察思考,并与同桌交流探讨。
归纳:像1-3题这样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先算乘法法,像4、5、6题这样的算式只含有加减法或只含有乘除法,这是以往学过的只有同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尝试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在数学书上计算。
3、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各自阅读题目,找出题中错误之处,再改正,并说出正确的运算过程和结果。
四、后续延伸,提升思维
游戏承接:课前大家玩了“算24点”的游戏,现在还想来玩一玩吗?不过老师改变要求了,请你直接说出综合算式好吗?敢不敢接受挑战?
尝试口答:教师即时板书学生直接说出的综合算式。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以后我们在做混合运算时一定要看准符号,理清顺序,正确计算.
六、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
七、教学反思:
1、利用现实情境,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
课堂内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投入,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
背景,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
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
2、组织合作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从尝试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在一起列成一个综合算式,到依据题中的数量关系来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自主控索、合作交流中经历对混合运算匠认识、理解和应用过程,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3、以多种形式练习,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
练习设计紧扣重点、难点、层次清晰,能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