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损伤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15
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
嘿,咱们今天来聊聊脊柱骨折脊髓损伤这事儿。
我有个朋友,叫小张,那天在工地上干活时不小心从高处摔了下来,脊椎骨给摔了个稀巴烂,脊髓也受了重伤。
这可真是糟了,脊椎骨折脊髓损伤可不是闹着玩的。
咱们先来说说治疗原则吧。
首先,当然是抢救生命了。
医生们赶紧给小张做了手术,把碎裂的脊椎骨给固定好,防止脊髓继续受损。
这手术做起来可不容易,医生们手上的汗都出来了。
术后,治疗重点就是保护脊髓,防止它受到二次损伤。
医生告诉我,这时候得特别注意,不能让小张的腰部受到任何压力。
你得让他在床上躺平,还得用硬板床,软床垫可不行。
接下来,康复治疗也不能少。
我陪着小张去了康复中心,那里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
他们教小张做肢体功能训练,让他的肌肉不要萎缩。
小张虽然躺在病床上,但看得出他很努力,时不时还和我开玩笑,说:“兄弟,我这可是躺着也能锻炼呢!”
对了,营养也得跟上。
医生说,脊髓损伤的患者营养需求很高,得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
所以我每天都变着花样给小张做营养餐,他最喜欢的还是我做的红烧肉,哈哈。
还有,心理疏导也很关键。
脊髓损伤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很大,他们可能会感到绝望、焦虑。
我呢,就经常和小张聊天,给他讲讲我的故事,让他知道,虽然前路漫漫,但只要努力,总会有希望的。
这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的治疗原则啊,其实就是耐心、细心、爱心。
治疗过程中,医生、家人、朋友都得齐心协力,共同面对。
就像我陪着小张一样,我们一起努力,希望能看到他站起来的一天。
一、预案背景脊柱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疾病,可能导致截瘫、四肢瘫痪等严重后果。
为提高对脊柱脊髓损伤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确保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2. 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残疾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3. 提高医务人员对脊柱脊髓损伤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预案内容1. 报告与接诊(1)患者发生脊柱脊髓损伤时,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医院急诊科报告。
(2)急诊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救治。
2. 评估与诊断(1)医务人员对伤者进行初步评估,包括意识、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2)根据伤情,迅速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脊髓损伤程度和部位。
3. 急救措施(1)现场急救: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2)制动与固定:使用颈托、胸腰固定带等固定脊柱,防止二次损伤。
(3)止痛与镇静:根据伤情给予止痛药物,减轻患者痛苦。
(4)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生命支持。
4. 转运与治疗(1)根据伤情,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确保患者安全。
(2)将患者转运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院。
(3)入院后,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
5. 康复与随访(1)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康复计划,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2)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6. 应急物资储备(1)配备充足的急救药品、器械、设备等。
(2)定期检查、维护应急物资,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
四、预案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提高应对脊柱脊髓损伤的能力。
2. 开展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根据演练结果,不断完善应急预案。
五、预案管理与监督1. 成立应急预案管理小组,负责预案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
2. 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确保其与实际情况相符。
3. 加强对预案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脊柱脊髓损伤的体格检查在医学领域中,脊柱脊髓损伤是一种较为严重且复杂的情况。
及时准确的体格检查对于明确损伤的部位、程度以及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脊柱脊髓损伤的体格检查都包含哪些方面。
首先,医生会观察患者的整体状况。
包括患者的体位、姿势,以及面部表情等。
受伤后的患者可能因为疼痛而呈现出特殊的体位,比如蜷缩身体、不敢活动等。
同时,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也很重要,因为高位脊髓损伤可能会影响呼吸功能。
接着是对脊柱的检查。
医生会从颈椎开始,逐步向下检查胸椎、腰椎。
检查脊柱的外观,看是否有畸形、红肿、皮肤破损等情况。
用手指沿着脊柱的棘突轻轻按压,检查是否有压痛。
如果有压痛,还需要进一步确定压痛的位置和程度。
对于运动功能的检查,医生会要求患者主动活动四肢,观察其肌肉力量和活动范围。
比如让患者握拳、抬腿、屈伸脚趾等,以判断上肢和下肢的肌肉力量是否正常。
同时,还会检查患者的肌张力,即肌肉在放松状态下的紧张程度。
如果脊髓损伤,可能会出现肌肉无力、瘫痪或者肌张力异常增高或降低的情况。
感觉功能的检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生会用针、棉签等工具轻触患者的皮肤,检查其痛觉、触觉是否正常。
通常会从颈部开始,逐渐向下检查到下肢。
还会检查患者的位置觉和震动觉,比如让患者闭上眼睛,感受手指在某个部位的位置或者感受震动的刺激。
反射检查在脊柱脊髓损伤的体格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反射包括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
如果脊髓损伤,这些反射可能会出现亢进、减弱或者消失的情况。
例如,脊髓休克期时,各种反射可能会暂时消失;而在损伤恢复过程中,反射可能会逐渐恢复,但也可能出现亢进的表现。
此外,医生还会检查肛门括约肌的功能。
这对于判断脊髓圆锥和马尾神经是否损伤非常重要。
通过询问患者是否能够自主控制排便、感觉肛门周围的刺激等,来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功能状态。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医生还需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体温等。
因为严重的脊柱脊髓损伤可能会导致休克等并发症,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问题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简述脊柱脊髓损伤搬运要点脊柱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可能导致肢体瘫痪、呼吸困难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搬运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时,需要非常小心和专注,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下面是搬运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时需要注意的要点:1. 准备工作:在搬运患者之前,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
确保有足够的人力资源,以免在搬运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
同时,需要准备好所需的搬运设备,例如担架、护具等。
2. 通知患者:在搬运患者之前,应先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他们搬运的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尽量保持平静和安抚患者的情绪,以减少患者的紧张和痛苦。
3. 固定颈椎:脊柱脊髓损伤可能导致颈椎骨折,因此在搬运过程中必须特别小心。
使用颈椎固定器具,如颈圈或抬头板,来固定患者的颈椎,以确保颈椎稳定。
4. 使用正确的姿势:在搬运患者时,应采用正确的姿势和技巧。
例如,使用直立姿势,保持脊柱和颈椎的正常曲度,避免弯腰或扭曲脊柱。
同时,需要平稳地将患者移动到担架上,避免突然或剧烈的动作。
5. 团队协作:搬运脊柱脊髓损伤患者需要多人合作。
在搬运过程中,必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
每个人都应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并密切注意患者的状况。
6. 定期检查:在搬运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脉搏和血压等。
如果患者的状况发生变化,应立即停止搬运并寻求医疗帮助。
7. 慢慢稳稳:在搬运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突然或猛烈的动作。
患者的脊柱和颈椎非常脆弱,任何不慎的动作都可能导致进一步的伤害。
搬运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遵循以上要点,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在搬运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将患者的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尽力减少二次伤害的发生。
这对于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完整word版)脊柱脊髓损伤脊柱脊髓损伤第一节脊柱、脊髓解剖与损伤特点脊柱共有33节,其中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和尾椎4节。
由于骶、尾椎多呈融合状,故实际参与活动的仅26个椎骨,脊柱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脊髓,维持人体活动及将头颈及躯干的负荷力传导至骨盆(再向下达双足部)。
因此,在跳跃时易因坠落而引起脊柱骨折,亦易被工事塌方而引起伴有脱位的骨折;另外易遭受落于身后的爆炸物致伤。
一、脊柱各节段的解剖与损伤特点(一)颈椎1.寰椎:即第一颈椎,呈不规则环形。
除纵向暴力引起的骨折外,任何火器件损伤波及此处,均立即丧生。
2.枢椎:即第二颈椎,椎体上方有柱状突起称“齿突”,其损伤特点与前者相类同。
3.普通颈椎;指第三、四、五、六颈椎而吉。
由椎体、椎弓及突起等三部分所组成。
此段颈椎受损率最高,尤其是第五及第六两节。
4.隆椎:即第七颈椎,其棘突长而粗大,明显隆起见于颈项部皮下,因其表浅,易为直接暴力所损伤。
(二)胸椎胸椎外形与颈椎的隆椎相似。
每节各有一对肋骨,由于结构的特殊加之胸廓的作用而不易脱位,在战伤时,因其长度大,且表浅,受损发生率最高。
(三)腰椎体积最大,小关节面多呈矢状,下腰段椎管多呈三角形或三叶草形如超限活动,则易引起损伤,引起椎管及根管内神经受累。
二、椎骨的连接及损伤特点椎骨之间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椎间盘及椎骨本身的韧带。
(一)椎间盘椎间盘由纤维软骨组成,并连接于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主要结构。
其主要组成成份有:1. 纤维环:为周边部的纤维软骨组,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将上下两个椎体紧密连结,此种结构对增加椎间关节的弹性,扭曲与旋转等有利。
2.髓核:为富有水份、类似粘蛋白物的弹件组织,内含有软骨细胞与纤维母细胞。
幼年时含水量达80%以上,随着年龄增加而水份递减。
椎间盘的生理功能除连接椎体外,固其富有弹性,可减轻和缓冲外力对脊柱与颅脑的震荡,并参与颈椎的活动及增加运动幅度,遇有闭合性损伤(传导、扭曲等)易引起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或脱出。
脊柱脊髓损伤定义:脊柱脊髓损伤常发发生于工矿,交通事故,战时和自然灾害时可成批发生。
伤情严重复杂,多发伤、复合伤较多,并发症多,合并脊髓伤时预后差,甚至造成终生残废或危及生命。
症状体征一,脊柱骨折1,有严重外伤史,如高空落下,重物打击头颈或肩背部,塌方事故,交通事故等。
2,病人感受伤局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腰背部肌肉痉挛,不能翻身起立,骨折局部可扪及局限性后突畸形。
3,由于腹膜后血肿对植物神经刺激,肠蠕动减慢,常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有时需与腹腔脏器损伤相鉴别。
二,合并脊髓和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后,在损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及括约肌和植物神经功能受到损害。
1,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及本体觉减弱或消失。
2,运动障碍脊髓休克期,脊髓损伤节段以下表现为软瘫,反射消失,休克期过后若是脊髓横断伤则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髌阵挛和踝阵挛及病理反射。
3,括约肌功能障碍脊髓休克期表现为尿潴留,系膀胱逼尿肌麻痹形成无张力性膀胱所致,休克期过后,若脊髓损伤在骶髓平面以上,可形成自动反射膀胱,残余尿少于100ml,但不能随意排尿,若脊髓损伤平面在圆锥部骶髓或骶神经根损伤,则出现尿失禁,膀胱的排空需通过增加腹压(用手挤压腹部)或用导尿管来排空尿液,大便也同样出现便秘和失禁。
4,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远侧脊髓运动或感觉仍有部分保存时称之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上有以下几型:(1)脊髓前部损伤: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自主运动和痛觉消失,由于脊髓后柱无损伤,病人的触觉、位置觉、振动觉、运动觉和深压觉完好。
(2)脊髓中央性损伤:在颈髓损伤时多见,表现上肢运动丧失,但下肢运动功能存在或上肢运动功能丧失明显比下肢严重,损伤平面的腱反射消失而损伤平面以下的腱反射亢进。
(3)脊髓半侧损伤综合症(Brown-Sequards Symdrome):表现损伤平面以下的对侧痛温觉消失,同侧的运动功能,位置觉,运动觉和两点辨觉丧失。
脊柱、脊髓损伤如何处置
脊柱在全身骨骼中占主要地位,具有负重、运动、平衡肢体、支持和
保护内脏及脊髓的功能。
因此,脊柱损伤病情严重而复杂,且常合并
脊髓损伤,重者可造成终生瘫痪甚至死亡。
脊柱、脊髓损伤常见于房
屋倒塌、高处坠落、车祸、重物打击等,造成闭合性脊椎压缩性骨折、骨折脱位、脊髓伤,甚至发生不同部位的截瘫。
脊柱损伤后,脊柱受
伤部位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功能受限。
因损伤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如颈椎损伤,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伴有上肢放射痛;胸腰椎损伤,腰背痛,伴腹胀或腹部放射痛;如并发脊髓损伤,则出现损伤平面以下
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症状,如感觉与运动障碍、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颈髓损伤时可出现高位截瘫,死亡率高。
当发生脊柱、脊髓损伤时,可采用以下急救方法:
(1)若有伤口,应紧急包扎,并不宜轻易翻动伤员。
(2)对有呼吸困难和昏迷者,要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以保持呼吸
道通畅。
(3)急救和搬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伤员头颈部和躯干的伸直位,决不可使脊柱屈曲和旋转。
尤其是颈椎伤,严禁强行搬动头部,
使颈椎做屈曲或扭转的动作,更应小心搬运,并加以固定。
搬运工具
最好用平板担架或门板。
(4)疑有脊柱、脊髓损伤者,都应尽快送医院诊治。
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常见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运动意外或其他意外伤害。
这种损伤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重大影响,也对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于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
脊柱骨折是指脊柱的骨骼结构受损,脊髓损伤是指脊髓受到直接损伤或压迫。
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病人常见的护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处理急救和初期护理。
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属于严重的创伤,患者通常需要进行紧急救治。
高度怀疑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在施救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头颈固定,避免头颈运动。
给予呼吸支持,以免出现呼吸困难,同时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2. 维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可能造成膈肌麻痹,导致肺功能减退,患者常常存在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困难和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通过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来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3. 预防压疮和深静脉血栓。
脊髓损伤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身体多处皮肤受压,出现压疮。
另外,由于患者下肢活动受限,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人员需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改变体位,加强皮肤护理,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并通过药物预防来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4. 康复护理。
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在急性期的治疗之后,需要进行康复护理。
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康复训练等多方面的护理工作,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5. 心理护理。
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常常面临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挑战。
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情绪支持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6. 营养护理。
脊柱骨折并脊髓损伤患者在恢复期需要足够的营养支持,以促进组织修复和康复。
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合理调配饮食,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避免摄入过多的热量。
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脊柱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损伤。
凡脊柱遭受到较大外力,伤后主诉脊柱局限性疼痛和运动障碍的患者,均有脊柱骨折脱位的可能。
如脊柱某一部位有肿胀、压痛和畸形,或合并下肢瘫痪,即可肯定脊柱骨折的诊断。
X线检查是确定脊柱骨折脱位及损伤机制的重要方法,而CT, MRI则对脊柱脊髓损伤的伤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现就其常见类型介绍加下。
1、胸腰椎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1. 1 脊柱的三柱分类学说1983年,Denis根据400多例胸腰椎损伤的治疗经验,提出三柱分类概念。
三柱分类即将胸腰椎分成前、中、后三柱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的前1/2,椎间盘的前部;中柱包括后纵韧带、椎体的后1/2、椎间盘的后部;后柱包括椎弓、黄韧带、椎间小关节和棘间韧带。
脊柱的稳定性有赖于中柱的完整,当前柱遭受压缩暴力,产生椎休前方压缩者为稳定性,而爆裂性骨折、韧带损伤及脊椎骨折-脱位,因其三柱均遭损伤,则属不稳定性。
1. 2 临床表现由于损伤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个体特征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可有相当大的差异,应注意以下几点:(1)外伤史:如高处坠落、重物击打、交通事故等;(2)局部剧痛,不能起立或翻身,搬动时疼痛加剧;(3)骨折部位明显有压痛及叩痛;(4)腰背部活动受限、肌痉挛;(5)腹胀、腹痛、便秘等。
系由后腹膜血肿刺激植物神经,致肠蠕动减弱;(6)神经损伤症状。
指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1. 3 诊断除仔细询间病史、查体外,尚须作必要的检查,方能对损伤程度及预后作出合理的估计,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1)X线摄片。
可显示有无骨折脱位及其程度、范围、部位,脊髓是否受压等;(2)CT检查。
可显示骨折部位及移位方向,了解中柱损伤情况及椎管受压、阻塞状况;(3)MRI检查。
不但能清楚显示脊椎骨折,而且能显示脊髓损伤的程度、范围;(4)同位素骨扫描。
对原发性或继发性骨肿瘤,继发病理骨折者,有助于明确诊断。
脊柱脊髓损伤第一节脊柱、脊髓解剖与损伤特点脊柱共有33节,其中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和尾椎4节。
由于骶、尾椎多呈融合状,故实际参与活动的仅26个椎骨,脊柱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脊髓,维持人体活动及将头颈及躯干的负荷力传导至骨盆(再向下达双足部)。
因此,在跳跃时易因坠落而引起脊柱骨折,亦易被工事塌方而引起伴有脱位的骨折;另外易遭受落于身后的爆炸物致伤。
一、脊柱各节段的解剖与损伤特点(一)颈椎1.寰椎:即第一颈椎,呈不规则环形。
除纵向暴力引起的骨折外,任何火器件损伤波及此处,均立即丧生。
2.枢椎:即第二颈椎,椎体上方有柱状突起称“齿突”,其损伤特点与前者相类同。
3.普通颈椎;指第三、四、五、六颈椎而吉。
由椎体、椎弓及突起等三部分所组成。
此段颈椎受损率最高,尤其是第五及第六两节。
4.隆椎:即第七颈椎,其棘突长而粗大,明显隆起见于颈项部皮下,因其表浅,易为直接暴力所损伤。
(二)胸椎胸椎外形与颈椎的隆椎相似。
每节各有一对肋骨,由于结构的特殊加之胸廓的作用而不易脱位,在战伤时,因其长度大,且表浅,受损发生率最高。
(三)腰椎体积最大,小关节面多呈矢状,下腰段椎管多呈三角形或三叶草形如超限活动,则易引起损伤,引起椎管及根管内神经受累。
二、椎骨的连接及损伤特点椎骨之间的连接,主要是通过椎间盘及椎骨本身的韧带。
(一)椎间盘椎间盘由纤维软骨组成,并连接于上下两个椎体之间的主要结构。
其主要组成成份有:1. 纤维环:为周边部的纤维软骨组,质地坚韧而富有弹性,将上下两个椎体紧密连结,此种结构对增加椎间关节的弹性,扭曲与旋转等有利。
2.髓核:为富有水份、类似粘蛋白物的弹件组织,内含有软骨细胞与纤维母细胞。
幼年时含水量达80%以上,随着年龄增加而水份递减。
椎间盘的生理功能除连接椎体外,固其富有弹性,可减轻和缓冲外力对脊柱与颅脑的震荡,并参与颈椎的活动及增加运动幅度,遇有闭合性损伤(传导、扭曲等)易引起纤维环破裂及髓核突出或脱出。
在开放性损伤情况下,因局部血供差,易感染且难以治愈。
(二)韧带除各椎段所特有的韧带外,整个脊柱卜之韧带包括以下两大部分。
1.椎体间韧带(1)前纵韧带:它为人体中最长而又坚韧的韧带。
起干枕骨的咽结节,经诸推体前面抵于第一或第二骶椎前面。
(2)后纵韧带:起自第二颈椎(部分纤维上延移行于覆膜),沿诸椎体后面抵于骶管。
2.椎弓间韧带(1)黄韧带:或称弓间韧带,为黄色弹性纤维组织构成外形为扁平状,位于上下椎板之间。
起自上位脊椎椎弓板下缘的前面,下缘止于下位椎弓板上缘和其后面,十分坚韧。
此韧带的作用主要是限制脊椎过度前屈及参与维持椎骨的正常对依。
(2)棘间韧带:因连于两个棘突之间,前方与黄韧带愈合,后方移行于棘上韧带或项韧带。
(3)项韧带:为颈项部强而有力的韧带,主要维持头颈部的直立体位。
(4)棘上韧带和横突间韧带:此两者在颈部不发达,主要见于下段脊柱,其作用丰要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附着于脊柱上之韧带一般不易损伤,除非暴力过猛可引起腰部的棘间及棘上韧带损伤外,椎体前方韧带的断裂多与骨折脱位伴发。
因此,在诊断及伤情判定时应注意。
三、脊柱的生理功能脊柱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体形、保持身体的运动与平衡、重量传递及保护脊髓、内脏等。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脊柱的活动功能颈椎最为灵活,包括旋转、伸屈及侧向,从而保证了人体的生活需要;腰椎次之,但其范围较之颈段明显为小;胸椎受胸廓的固定作用,其活动度微乎其微。
(二)脊柱的负载作用脊柱的载荷作用主要是通过人体的三个倒三角完成,即;1.上三角:指以头顶水下切线为底边,通过头颅两侧形成夹角,致使头颈部的负荷集中于下颈段。
在一般情况下以颈5所受的压应力最大—6(图3l—9)。
2.下三角:指以双侧髂嵴水平线为底边,并通过骨盆及髋部两侧,将头颈、躯干及盆腔的负荷,沿身体中部使力量向下传递的倒三角形力学结构。
3.中三角:介于前二者之间,是以双侧肩峰为底边,沿胸腹两侧将头、颈、躯干之负荷集中至腰骶椎的倒三角形力学结构。
三个倒三角形结构,以下三角所承受负荷力强度最大;在外伤情况段、胸l2~腰1段发生率更高,尤其是在高处坠落情况下,主下,颈5~6要是由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交于此处之故。
(三)保护功能脊柱通过其骨性结构及各种韧带、硬膜等结构对脊髓起着保护作用,除非火器伤或十分强大的外力或者柱本身病变,一般不易直接伤及脊髓。
另外脊柱前方的胸、腹及骨盆等部位的内脏亦受到保护与支撑,尤其是在胸部,脊柱与肋骨组成的框架结构,使心脏、肺脏及纵隔内组织得到充分保护,这也是人类生存与延续的解剖学基础。
(四)维持人体的体形脊柱的生理弯曲构成了人体曲线美的基本条件,一旦此种生理弯曲改变,即便是其中的一小段、也必然使这种完美的人体造型遭到破坏,并同时影响到人体的生理功能,包括步态及姿势等。
四、脊髓(一)脊髓的结构脊髓外观为扁圆形柱状,全长40~50cm,上方在枕大孔处与延髓相延续,下方呈圆锥形,尖端伸出一细长之索状物,称为终丝。
在颈髓与腰髓处各有一膨大区,上方颈膨大位于颈4~胸1节段;腰膨大则位于胸10~腰1处。
脊髓的被膜外层为坚韧的硬脊膜,中为薄膜状的蛛网膜,内为紧贴于脊髓表面的软脊膜。
脊髓的中央部为灰质,主要由神经细胞利部分胶质细胞构成,有大量运动(前角)及感觉(后角)细胞群所组成;灰质的周围为白质由密集的脊髓纤维组成,以前、后外侧沟为界,将其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
在灰质连合的前方,有白质前连合;后方亦有白质后连合。
白质中的神经纤维视其传导通路不同的走向,又可分为上行束和下行束。
上行束为脊髓向脑部传达的纤维,下行束为从脑传向脊髓的通路。
节间束为节间的联系纤维,多于灰质外面,构成一薄层,又称为固有束。
脊髓的血液循环主要来源于脊髓前动脉、脊髓后动脉、动脉冠及根动脉,脊髓的血供与脊髓伤病关系广分密切,无论是对脊髓血管的直接损伤与压迫,或是间接波及脊髓血管正常供血的损伤,均影响脊髓生理功能的转归与康复。
(二)脊髓的生理1.感觉的传导(1)浅感觉:指轻触觉、痛觉和温度觉。
(2)深感觉:又称本体觉,包括运动觉、位置觉、压觉和震动觉。
(3) 内脏觉:指胃肠、膀胱等脏器的痛、胀感觉。
(4) 复合感觉:又称立体感觉或辨形感觉,即闭目后能察知物体的大小、形态、质量等,由深浅感觉复合而成。
2.运动的传导:人体肌肉均由脊髓前角大运动细胞所支配,每个细胞的轴突与其所支配肌肉纤维合成一个运动单位。
此细胞一旦破坏则引起瘫痪。
3.躯体的营养作用:前角细胞对所支配的肌肉及骨关节具有营养作用。
如该细胞破坏则可出现肌萎缩及骨质硫松等现象。
4.支配内脏活动:主要通过脊髓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对血管的舒缩、腺体的分泌和立毛肌的收缩发挥作用。
5. 反射活动:主要为伸反射和屈反射,其与脊髓的定位关系密切。
(1)伸反射:又称牵张反射。
其反射弧位于脊髓内,并受皮层脊髓束影响。
前者破坏反射消失,后者受阻则由于肌张力增高而反射亢进。
此有助于诊断。
(2)屈反射:属于防御反射性质,即当肢体或内脏受到刺激后迅速出现收缩。
第二节致伤机制、分类与病理解剖[致伤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暴力:1.直接暴力:指直接作用于脊柱脊髓之外力.平时较为少见;战时主要为火器性损伤,脊髓伤伴发率高,且多合并有胸腹内脏伤。
2.间接暴力:主要因作用于头颈及足臀部的暴力纵向传导至脊柱的某一节段,由于压应力的作用而引起骨折(或伴有脱位),并可因暴力的方向不同而分为:(1)垂直压缩暴力:指椎节遭受与脊柱相平行的纵向暴力所引起的损伤。
此时以椎体压缩及断裂为多见。
亦可伴有附件骨折。
(2)屈曲压缩暴力:当人体落下时,由于防御性反射作用,机休多取屈曲位,以致引起椎体的横形压缩件改变,严重者可合并脱位及小关节交锁,尤以颈椎为多见。
(3)仰伸压缩暴力:由于某些操作或运动锻炼的体位要求(如体操及游泳等),或自高处坠落时中途遇到物体阻挡,可使脊柱呈仰伸状,以致易引起前纵韧带及后方椎板与小关节损伤。
在颈段则易出现行髓过伸性损伤(或脊髓中央管症候群)。
(4)侧向压缩暴力:指坠下时身体侧向左、右一侧者,以屈侧椎体压缩及小关节损伤为多见。
(5)旋转压缩暴力:即当落下时身体呈旋转体位,多与前数种损伤伴发。
3.肌肉拉力:以腰椎多见,常发生于腰部突然侧弯或前屈,以致引起横突或棘突撕裂性骨折。
此外尚有病理性骨折,多由于脊柱椎体有转移性肿瘤或骨疏松病时,稍许外力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样病变,此种情况在临床上易与外伤性者相混淆。
[分类]一般多选用以下两种分类方式:(一)野战外科分类法即从战伤的角度将此种损伤分为以下两大类:1.闭合性脊柱脊髓伤:指损伤节段的脊柱及脊髓与外界空气不相交通者。
2.开放性脊柱脊髓伤:(1)根据致伤因素的不同对分为:①枪弹伤——即遭受各种子弹弹头直接击中致伤者。
②弹片伤——指各种炸弹或炮弹片致伤者。
③刺伤——因锐性凶器直接引起脊柱脊髓伤者,平时亦可见到。
④复合伤——指同时伴有核辐射或冲击波损害的开放性脊柱脊髓伤者。
(2)依据伤道持点不同可分为:①椎节及椎管刺伤——锐性物伤及椎节组织直接进入椎管伤及脊髓者;②椎体伤——弹丸(片)仅伤及椎体者;③椎管周围切线伤——弹片或弹头于椎管壁外围穿过者,一般多伴有管壁破裂及脊髓伤;④椎管盲管伤——弹九(片)进入椎管并停留在椎管内或椎管旁骨质内,脊髓损伤多呈毁灭状;⑤椎管贯通伤——指致伤弹片或枪弹穿过椎管者,脊髓亦多随之呈横断状;⑥椎骨旁伤——指弹丸停留在椎骨周旁者。
(二)平时分类法详见野战外科学[病理解剖特点](一) 闭合性脊柱脊髓伤1.脊柱椎节骨与关节损伤:临床上常见的病理解剖改变主要有以下数种表现:(1)伸展型损伤:主要表现为关节突骨折或椎板向椎管方向塌陷性改变,以致对硬膜囊形成压迫,轻者感觉障碍,重者可引起截瘫。
伴有椎体间关节自前方分离或椎体中部分裂者较为少见。
前纵韧带虽可完全断裂,但临床上亦非多见。
棘突骨折并向前方塌陷者偶可发现,多系直接作用于棘突上的暴力所致;此时,其多伴有软组织挫伤。
关节突跳跃征在腰椎节段十分罕见,但多见于颈椎。
(2)椎体压缩性骨折:最为多见,可出现:①椎管矢状径减少——其减少程度与畸形的角度大小呈正比,并易引起对椎管内组织的压迫。
②椎管延长——由于成角畸形,其后方椎间小关节关节囊因呈展开状而使椎管后壁拉长,以致椎管内组织(特别是后方部分)及血管均处于紧张状态,易引起损伤,尤其是当节段长度超过20%时。
③降低椎节的稳定性——压缩愈多,其稳定性愈差,除因为小关节处于半脱位状态外,且由于成角畸形本身就已经改变了脊柱的正常负荷力线,易引起椎节失稳。
(3)椎体爆裂型骨折:此种类型骨折时,椎体后缘骨片最易进入椎椎管,脊髓易受压;且在X线片上又不易被发现,易漏诊;由于后纵韧带在损伤时多同时断裂,以致对椎体后方的骨块失去连系,即使通过牵引使椎体骨折获得复位,而该骨片却难以还纳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