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的鉴别诊断及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739.50 KB
- 文档页数:30
小儿惊厥的急诊处理一、惊厥的急救程序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 ,发生次数与持续时间与病情直接相关 ,惊厥频繁、持续时间长 ,并发症多 ,后遗症也严重 ,故迅速控制惊厥至关重要(尤其是惊厥持续状态) 。
遇到惊厥患儿 ,在简要询问病史和查体的同时首先要进行抗惊厥处理。
1. 保持气道通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用裹有纱布的压舌板或开口器放于上下中切牙之间 ,以防由于咀嚼肌痉挛而发生舌咬伤;牙关紧闭时切勿强行撬开。
吸净口鼻腔分泌物及呕吐物 ,避免误吸窒息。
2 .控制惊厥发作(1)针刺或按压人中、合谷 ,高热配合曲池、十宣等穴。
(2)迅速使用止惊剂。
首选给药方便、作用快、对呼吸和循环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用 5 %水合氯醛 ,每次 1.0~1.2 ml/ kg ,保留灌肠。
灌肠后继续抽搐者可选用苯巴比妥钠(鲁米钠) ,每次 5~8 mg/ kg ,肌肉注射;或安定(地西泮) ,每次 0.3~0.5 mg/ kg ,缓慢静脉注射(每分钟1~2mg)或灌肠。
婴儿每次最大剂量 2 mg ,幼儿每次不超过 5 mg ,较大儿童每次最大剂量 10 mg。
3. 吸氧对有呼吸困难者 ,尤其是喉痉挛发作停止的发绀患儿可及时吸氧 ,以减轻脑缺氧。
4 .开通静脉通道有颅高压或惊厥持续状态者 ,多并发脑水肿。
因此 ,只有适当应用脱水剂 ,降低颅内压才能有效控制惊厥 ,同时防止脑疝发生。
用 20 %甘露醇快速静脉推注 ,剂量为每次 2.5~5.0 ml/ kg。
5. 热惊厥患儿应立即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
二、惊厥评估询问病史的重点是: (1)此次发生惊厥的可能诱因 ,如发热、脑外伤、中毒、药物过量、突然停抗癫痫药等; (2)既往有无惊厥发作史及发作次数; (3)出生时有无围生期窒息史; (4)家族中有无癫痫、热性惊厥、遗传和代谢性疾病患者; (5)是否及时添加辅食 ,补充维生素D等。
体检时注意: (1)惊厥是全身性还是局灶性发作 ,是否对称 ,有无定位体征 ,惊厥持续时间; (2)惊厥停止后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体温、肌张力、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等; (3)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4)注意营养状态 ,发育情况 ,有无皮疹及瘀斑、瘀点 ,婴幼儿应检查前囟张力 ,有无局部感染灶。
小儿惊厥总结引言小儿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症,通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发作性抽搐。
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容易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引发惊厥。
本文将对小儿惊厥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处理策略进行总结,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常见的儿童急症。
病因小儿惊厥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原因包括: 1. 高热:高热是小儿发生惊厥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6个月至5岁的儿童中更为常见。
2. 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脑炎等神经系统感染会导致儿童出现惊厥的症状。
3. 遗传因素:有些儿童存在家族史,其亲属中也有发生过惊厥的情况。
4. 电解质紊乱: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钠等电解质紊乱也是引发儿童惊厥的原因之一。
临床特征小儿发生惊厥时,常见的表现包括: 1. 突然发作的全身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
2. 意识丧失,可能伴有瞳孔散大。
3. 肢体强直及弛缓交替出现。
诊断方法对于儿童惊厥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方法: 1. 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孩子的发作过程、持续时间、频率等情况,排除其他发作性疾病。
2. 肢体检查:观察抽搐的症状、持续时间和频率,检查其他体征如发热等。
3.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血生化、电解质等检查,排除电解质紊乱等原因。
4. 脑电图(EEG):对于反复发作或疑似癫痫的儿童,可以进行脑电图检查。
处理策略针对小儿惊厥的处理策略主要包括: 1. 保护通气道:将儿童放置在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
2. 控制惊厥:可以通过给予镇静剂或抗惊厥药物来控制惊厥。
3.处理原发病因:针对具体的病因进行治疗,如退烧、抗感染治疗等。
4. 定期复查:对于严重病因、反复发作或疑似癫痫的儿童,需定期复查和随访。
结论小儿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正确的诊断和妥善的处理对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该熟悉小儿惊厥的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处理方法,提高自身识别和处理这一疾病的能力,以便能够及时救治患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小儿惊厥的常见原因及处理惊厥(convulsion)俗称抽筋、抽风、惊风,是指由于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的局部或全身肌肉的抽动,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是发生在小儿的最常见危急重症之一,占小儿科急诊的10%一20%,在一般小儿中发生率为5 %------10%,比成人高10一 15倍。
小儿的好发年龄为3个月至6岁,其中90%发生于6个月至3岁。
惊厥发生的根本基础是脑内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
神经元异常放电的扩散途径和范围不同,导致临床上出现各种不同的表现。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异常放电局限于该神经元群之内,临床表现为局限性发作。
(2)传至附近皮质导致全身性发作。
(3)传播到全脑,波及两半球及皮质下,产生意识丧失。
小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皮质下的抑制作用较差,神经髓鞘形成不良,一个较弱的刺激也可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的突然异常放电,发生惊厥。
如在发热时就容易产生惊厥。
惊厥影响小儿大脑的发育, 1次惊厥对近记忆的一过性影响与脑震荡所致的损伤相当,而惊厥持续状态可产生严重不可逆脑损害。
小儿惊厥30分钟以上就可以产生神经元缺血病变,而成人惊厥超过6小时才发生此改变。
大部分惊厥患儿的共同表现:眼凝视、面色苍白、四肢伸直、唇紫钳、口呼吸暂停。
持续时间大多持续几秒或几分钟,严重的可持续数十分钟或反复发作。
抽搐停止后大多人睡。
有几种较为特殊、常见的小儿惊厥的形式应该加以注意:11新生儿惊厥:.发生于年龄小于2d8的新生儿,症状很不典型,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上肢、可以下胶突然屈曲一下或几下,也可以表现为细微的发作,口角抽如动、双眼凝视,或四肢的“划船样动作” 由于持续时间,可以很短(仅仅几秒钟)不容易被发现,,需反复仔细观察。
新生儿在有其他疾病时突然或频繁出现的呼吸暂停、唇紫给常常是发现惊厥的重要线索。
口1高热惊厥(erCnui,:.2FblovsnF是发生在小ieloC)儿的最常见的一种惊厥,在我国儿童中的发病率为39占5.%,岁以下儿童惊厥的5%。
小儿高热惊厥的紧急处理小儿高热惊厥是指年幼儿突发高热的颅外感染引起的惊厥,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
紧急处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般治疗:保持安静和呼吸道通畅,对于严重病例可以给氧以减少缺氧性脑损伤。
制止惊厥:首选地西泮,每分钟1-2mg,5分钟内生效,但作用时间短暂,必要时15分钟后重复。
肛门灌肠同样有效,但肌注吸收不佳,最好不用。
氯羟安定的效果也好,可按0.05-0.1mg/kg缓慢静注,必要时15分钟后重复1-2次。
此药维持时间较长,降低血压及抑制呼吸副作用比地西泮小,也可肛门灌肠或含于舌下,为惊厥持续状态首选药。
副醛:在以上药物无效时使用,0.1-0.2ml/kg大腿外侧肌注,必要时30分钟后重复,也可加等量花生油灌肠。
重症时用5%葡萄糖水稀释成5%溶液按0.2ml/kg缓慢静滴,并按每小时0.2ml/kg维持静滴。
本药由肺排出,肺部疾病患者慎用。
苯妥英钠:适用于癫痫持续状态,当地西泮无效时,可按15-20mg/kg静注,速度为每分钟1mg/kg,最好有心电图监护。
惊厥仍不止时可用硫喷妥钠:10-20mg/kg(最大不超过300mg),配成2.5%溶液,先按5mg/kg缓慢静注,止惊即不再推,余者按每分钟2mg静滴,并根据病情增减速度。
处理高热惊厥的紧急步骤包括:第一步:患儿侧卧或头偏向一侧。
立即使患儿侧身俯卧,头稍后仰,下颏略向前突,不用枕头。
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切忌在惊厥发作时给患儿喂药(防窒息)。
第二步:保持呼吸道通畅。
解开衣领,用软布或手帕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
同时用手绢或纱布及时清除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
第三步:控制惊厥。
用手指捏、按压患儿的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两三分钟,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少搬动患儿,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第四步:降温。
可以采用冷敷的方法,如在患儿前额、手心、大腿根处放置冷毛巾,并常更换;将热水袋中盛装冰水或冰袋,外用毛巾包裹后放置患儿的额部、颈部、腹股沟处或使用退热贴。
小儿惊厥急救流程【引言】小儿惊厥是指儿童在高热、感染、脑部异常等情况下突然发生的抽搐现象。
这种情况常常让家长和看护者感到十分恐慌,因此了解小儿惊厥的急救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惊厥急救流程的标准格式。
【一、急救前准备】1. 保持冷静:在面对小儿惊厥时,保持冷静是十分重要的,以便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
2. 确保安全:将小儿放置在平坦、宽敞、无障碍物的地面上,远离锐利物品和危险区域,确保其安全。
【二、急救步骤】1. 观察:观察小儿的抽搐情况,记录抽搐的时间和持续时间,以便后续的医疗处理。
2. 呼叫急救:若小儿抽搐时间超过5分钟,或者抽搐后没有立即恢复意识,应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告知情况并请求医疗救助。
3. 保护呼吸道:将小儿的头部轻轻向一侧转动,以确保呼吸道畅通,避免呕吐物阻塞呼吸道。
4. 松解衣物:松解小儿的衣物,特别是领口和腰带,以便呼吸顺畅。
5. 防止受伤:在小儿抽搐时,避免用力按压或固定其身体,以免造成骨折或其他伤害。
6. 观察体温:若小儿抽搐是由高热引起的,可以用体温计测量其体温,并记录下来,以便后续的医疗处理。
【三、急救后处理】1. 安抚小儿:在小儿抽搐停止后,安抚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恐惧。
2. 保持观察:继续观察小儿的情况,包括呼吸、心率、意识状态等,记录相关信息,以备后续医疗处理。
3. 寻求医疗帮助:即使小儿抽搐停止后恢复正常,也应尽快就医,以确定抽搐的原因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4. 家庭记录:将小儿抽搐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包括抽搐的时间、持续时间、抽搐前的病史等,以备日后参考。
【四、预防小儿惊厥】1. 控制发热:当小儿发热时,及时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擦身、温水擦浴等,避免高热引发惊厥。
2. 预防感染:加强小儿的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感染引发惊厥。
3. 定期体检:定期带小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引发惊厥的疾病或异常情况。
4. 安全防护:保持家居环境的安全,避免小儿受伤,减少外界刺激引发惊厥的可能性。
宝宝惊厥发病原因以及疾病治疗第一次当父母的新手爸爸妈妈,总会遇到宝宝的各种健康问题,诸如发烧、感冒、咳嗽、拉肚子、呕吐等。
其中突然出现的惊厥则是众多症状中最紧急、最重、甚至会危及生命的一个。
什么是宝宝惊厥?宝宝惊厥发病原因时什么?惊厥疾病治疗方法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什么是宝宝惊厥,欢迎阅读。
什么是宝宝惊厥惊厥(convulsion)俗称抽筋、抽风、惊风,也称抽搐。
表现为阵发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动,多伴有两侧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神志不清。
有时伴有口吐白沫或嘴角牵动,呼吸暂停,面色青紫,发作时间多在3~5分钟之内,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
是小儿常见的急症,尤以婴幼儿多见。
6岁以下儿童期惊厥的发生率约为4%~6%,较成人高10~15倍,年龄愈小发生率愈高。
惊厥的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可危及患儿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和健康。
宝宝惊厥疾病介绍惊厥是儿科常见急诊,也是最常见的小儿神经系统症状,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以临床出现肢体节律性运动(抽搐)、昏迷为主要特征。
又称“抽搐”,俗名“抽风”或“惊风”。
任何季节均可发生,一般以婴幼儿为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有些抽搐具有潜在危及生命风险。
一般短暂的抽搐几乎对大脑没有明显影响,但长程抽搐尤其是癫痫持续状态则可能导致永久神经系统损害。
小儿惊厥可伴发热也可不伴发热,其中伴有发热者,多为感染性疾病所致,颅内感染性疾病常见有脑膜炎、脑脓肿、脑炎、脑寄生虫病等;颅外感染性疾病常见有热性惊厥、各种严重感染(如中毒性菌痢、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
不伴有发热者,多为非感染性疾病所致,除常见的癫痫外,还有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药物中毒、食物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脑外伤、脑瘤等。
[1-3]宝宝惊厥病理生理小儿惊厥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可以是癫痫性发作,也可以是非痫性发作。
前者为各种原因所致脑细胞功能紊乱, 大脑神经元兴奋性过高,神经元突然大量异常超同步放电,通过神经下传引起骨骼肌的运动性发作。
小儿高烧惊厥的护理技巧与经验分享高烧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症,给家长带来很大的恐慌和困扰。
正确的护理和处理方法对于缓解孩子症状、减轻家长的焦虑和保障孩子的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小儿高烧惊厥的护理技巧与经验进行分享。
一、了解高烧惊厥的原因和症状高烧惊厥是由于患儿发生高烧过程中,大脑皮质突发异常电活动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状态。
通常在高热的第一个小时内发生,一般在3岁以下的儿童中较为常见。
症状表现为患儿突然出现明显抽搐,全身肌肉紧张,面色苍白,呼吸暂停,有时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等。
二、应急措施1.冷却退热:将患儿移到通风良好的房间,脱掉多余的衣物,用温水擦拭患儿身体,并在额头和腋下等散热部位贴上冰袋或冷毛巾,但切记不要给患儿冷水澡,以免造成温度骤降引起发抖。
2.保护舌头:高烧惊厥过程中,患儿的舌头极易咬伤,家长应使用细条毛巾或口块轻轻夹住患儿的舌头,避免咬伤。
3.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儿侧卧位置,抬高一侧手臂,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呼吸暂停的可能。
三、就诊与医疗护理1.及时就医:高烧惊厥是一种急症,家长在看到患儿出现抽搐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通知医生,以便获取及时救助。
2.医疗护理:就医后,医生会对患儿进行全面检查,了解具体情况。
在医生指导下,家长要按时给患儿服用药物,同时,家长应注意给患儿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的合适温度和湿度。
四、日常护理与预防1.高热时保持室内环境舒适: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度的穿着和过热的室内环境,为患儿提供凉爽、通风的环境,以促进身体的散热。
2.适量补充液体:高烧时患儿出汗较多,容易出现脱水情况,因此应适量喂养水分,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3.注意营养和休息:高热时患儿的食欲会下降,家长应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保证患儿的营养需求。
同时,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4.观察病情变化:家长在日常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发热更长时间、病情加重或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处理小儿高热惊厥的5个措施
高热惊厥属小儿常见急症,家长或保育人员都应了解一些急救知识,这样有助于患儿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防止发生惊厥性脑损伤,减少后遗症,应使患儿平卧,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分泌物或呕吐物将患儿口鼻堵住或误吸入肺,万不可在惊厥发作时给孩子灌药,否则有发生吸入性肺炎的危险。
2、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叫喊,尽量少搬动患儿,减少不必要的剌激。
3、对已经出牙的小儿应在上下牙齿间放入牙垫,也可用压舌板、匙柄、筷子等外缠绷带或干净的布条代替,以防抽搐时将舌咬破。
4、将针(如无消毒条件,可临时用白酒擦拭)刺入鼻和上唇正中间的人中穴或足心的涌泉穴,或用手指按压上述部位。
5、解开孩子的领口、裤带,用温水、酒精擦浴头颈部、两侧腋下和大腿根部,也可用凉水毛巾较大面积地敷在额头部降温,但切
忌胸腹部冷湿敷。
待小儿停止抽搐,呼吸通畅后再送往医院。
如果孩子抽搐5分钟在运送医院的途中,要多观察孩子的面色有无发青、苍白,呼吸是否急促、费力甚至呼吸暂停。
还应注意将口鼻暴露在外,伸直颈部保持气道通畅。
有的家长缺乏医学知识,一见小儿抽风便不知所措,慌忙用衣被包裹孩子前往医院,而且往往包得很紧,这样很容易使小儿口鼻受堵,头颈前倾,气道弯曲,造成呼吸道不通畅,甚至窒息死亡。
小儿高热惊厥你莫慌急救处理四步走(专业文档)小儿惊厥是一种让好多家长特别担心的情况,发病的原因也比较多,一般主要是高热引起的比较普遍,我们要重视它的特点及急救的处理措施。
惊厥不同时期发病特点1、新生儿期:以产伤所致颅内出血或产程窒息引起的缺氧缺血性脑病为最多见,其次为新生儿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核黄疸、新生儿破伤风、新生儿手足搐搦症、低镁血症、低钠血症、低血糖症及其他代谢异常等。
生后1~3天常见病因是产伤窒息、颅内出血、低血糖等,生后4~10天常见病因是低血钙症、核黄疸、低血镁症、早期败血症和化脓性脑膜炎、破伤风、颅脑畸形。
在此年龄阶段,还应考虑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和代谢紊乱。
母有前置胎盘、先兆流产、催产素使用过多或胎位不正、脐带脱垂等均可引起缺氧性脑损伤而致惊厥。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弓形虫病、巨细胞包涵体病等也要考虑。
个别病例因产前给麻醉药,由胎盘传至胎儿,出生后药物中断,可致惊厥。
少数病例原因不明。
2婴幼儿期:以热性惊厥、急性感染如中毒型菌痢、败血症所致中毒性脑病、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为最多。
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和先天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往往在此年龄阶段表现尤为突出,如苯丙酮尿症、维生素B6依赖症;一些癫痫综合征如婴儿痉挛、大田原综合征等也在此期间发病,一般均伴有智力落后;此外还有维生素D 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等。
3、学龄前期、学龄期:随着血脑屏障及全身免疫功能的不断完善,颅内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较婴幼儿期明显下降。
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菌痢、大叶性肺炎等)所致的感染中毒性脑病、癫痫和颅脑创伤在该阶段相对多见,较少见的有颅内肿瘤、脑脓肿、颅内血肿、脑血管栓塞、肾脏疾病引起高血压脑病或尿毒症、低血糖、糖尿病酮血症、食物或药物中毒等。
是不是热度越高越容易发生惊厥热性惊厥是指发生在生后3月~5岁,发热初起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的惊厥,并且需要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引发惊厥的任何其他急性病,既往也没有无热发作史。
小儿高热惊厥的表现和护理方法在我门的日常生活中,小儿高热惊厥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宝妈们应该都听说过。
在临床上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率较高,若该疾病发作时间较长,其会对患儿的大脑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
长久的处于高热惊厥状态可对患儿的大脑神经元产生较大损伤,尤其是在6个月到5岁的儿童,其疾病带来的危害较大。
想必有些家长会担心的问小儿高热惊厥的表现有哪些?需要采取哪些护理措施?那么此次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在下文中寻找答案吧!一、什么是高热惊厥高热惊厥(febrile seizure, FS),其是指出生后3个月至5岁的儿童发生的惊厥,初次发烧或体温迅速升高,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任何原因导致的惊厥的急性疾病,都应排除在外,没有史发热。
发病率约为2%至6%。
该疾病是婴幼儿中最为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儿童发病率为3%至5%。
二、高热惊厥症状在患儿发生高热惊厥症状时,其会突然发生强直以及阵挛性抽搐,可出现全身性以及局部性。
这时,患儿会出现眼神发直等情况。
有些患儿可出现眼睛上翻立即失去意识。
该疾病来势凶猛,可对患耳造成较大的伤害。
三、高热惊厥的护理在日常生活中宝妈们应该保证孩子能够充足的予以睡眠休息,并且还要不断的提升孩子的体质。
平时多让孩子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若家中有人发生感冒,则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可使用白醋、84以及酒精等予以消毒处理。
若天气转冷,家长应该给孩子加衣,以防止发生感冒。
在日常的饮食过程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营养补充,平时多让孩子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同时在给予合理的饮食搭配。
日常生活中避免给予孩子刺激性的食物食用。
必须确保足够的营养补充,并注意肉类和蔬菜的合理搭配。
温水泡脚比较适用于3岁以上的儿童,因此建议宝妈们给予孩子应用。
需要将孩子的脚放入在40℃的温水中侵泡,且水要没过孩子的脚踝。
家长要对孩子的脚予以揉搓,力度要适中,可有利于促进孩子的血液循环,进而缓解其发烧的相关症状。
对孩子予以降低体温,家长可使用毛巾浸入温水中浸泡几秒钟,然后取出拧干,放置在孩子的额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