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文言文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571.00 KB
- 文档页数:67
2018年高考文言基础知识必备一、高考文言文实词小故事助记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0、朝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
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附答案)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XXX、XXX、XXX,东汉之XXX、XXX、XXX,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改写后】长久以来,儒不受人们的推崇。
现在的士大夫们发表意见时,总是自称为儒。
那么,真正的儒人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穿着高冠博带、广袖衣服的人吗?还是拿着笔墨书写、不停的人呢?或者是以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为荣的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儒人。
就算是西汉的公孙丞相、XXX、XXX、XXX,东汉的XXX、XXX、XXX,这些被称为大儒的人,是否真的足以称得上儒呢?XXX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XXX,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XXX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XXX,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XXX、XXX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XXX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XXX 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文言文整体阅读:屈原列传课后练习(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短语,其内部结构不同子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故不闻其过B.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2.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3.下列句子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A.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C.人生孰无死,贵死得所耳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4.下列句子不全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A.人主自智而愚人成(名)以其小,劣之B.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大将军邓骘奇其才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吾从而师之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如因而厚遇之思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今者出,未辞也C.顷之,持一象笏至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D.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是社稷之臣也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7.与“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中“所”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秋毫不敢有所近 B.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C.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
D.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8.下列句中"因”字,与“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因相同一项是()A.蒙故业,因遗策 B.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C.因招樊哙出 D. 秦军解,因大破之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一、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1.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2。
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3.望长安于日下..日下:京城。
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
《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4.酌贪泉..而觉爽贪泉: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衣带下垂的长度,指幼小。
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
7.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投笔:指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作“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8.朝菌不知晦朔..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9.不过数仞.而下 仞:古代长度单位。
一仞为八尺。
10。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
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