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31
第1课《邓稼先》一、字词至死不懈xiè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g 殷红yān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二、概括文章大意。
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三、课文内容解读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字词至死不懈xiè 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 无垠yín 殷红yān萦带yíng 日曛xūn 铤而走险tǐng妇孺皆知当之无愧马革裹尸锋芒毕露二、概括文章大意①在历史的背景上引出邓稼先。
②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④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⑤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⑥总结评价邓稼先。
三、课文内容解读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
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
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
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
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
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
【导语】《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篇记⼈传记型⽂章,以中华⼏千年来的⽂化为背景,以近⼀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年朋友深情为基调,⽤饱含感情的语⾔介绍了⼀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1课《邓稼先》课⽂原⽂ 从“任⼈宰割”到“站起来了” ⼀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最⿊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东胶州湾,“租借”99年。
*强占辽宁旅顺⼤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东⼴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东威海卫与⾹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个世纪以后,中国⼈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努⼒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物创造出来的伟⼤胜利。
在20世纪⼈类历,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转变。
对这⼀转变作出了巨⼤贡献的,有⼀位长期以来鲜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在安徽省怀宁县。
在北平上了⼩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昆明西南联⼤毕业。
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学位后⽴即乘船回国,1950年10⽉到中国科学院⼯作。
1958年8⽉奉命带领⼏⼗个⼤学毕业⽣开始研究原⼦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平。
1964年10⽉16⽇中国爆炸了第⼀颗原⼦弹。
1967年6⽉17⽇中国爆炸了第⼀颗氢弹。
这些⽇⼦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的重要⽇⼦,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宰割危机的新⽣⽇⼦!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作,⾄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贡献。
1985年8⽉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术。
1 邓稼先
【课标解读】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教材分析】
《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学情分析】
人物传记是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课外读物之一。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起点,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名人奉为自己崇拜的偶像,但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来学习邓稼先的崇高精神。
七年级
语文作业纸
编制人: 使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