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

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

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
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

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 空间

静止画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画面由边框限定出有限范围,具有长度和宽度,其面积可以度量。这一特点引出了客观景物广阔性与画面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画面是平的,只具有二维空间的物理属性。但是客观事物是存在于三维空间之中,这一现实形成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思维方式,于是出现了三维客观世界视觉习惯和二维画面表现之间的矛盾;

用单幅画面只能表现静止的图形,而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运动、变化的事物,因而存在如何在静止画面上表现运动形体的矛盾。

这些内容都属于平面构成研究的范畴,因此本节准备讨论这样三个内容:

画面上呈现二维空间的一些特点

如何在画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四维空间

1.画面上呈现二维空间的一些特点

(1)可以通过联想生成画面上的背景空间

按照一般艺术规则,在处理主体与背景空间的关系时,一般要求背景对主体起陪衬和烘托的作用,这是当主体与背景都以独立实体存在的情况下,对背景的定位。但是在画面上,有时会出现由主体演释出背景的情形,即背景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观看者通过自己的视觉经验和心理效应联想出来的。

例如下图中,在一张空白纸上画一架飞机,会使人联想到其背景必定是天空如下图;如果在该纸上改画一条船,则会联想到水面的背景。在这里“天空”和“水面”并非客观存在,而是通过人们的视觉经验和心理效应联想出来的。

(2) 可以通过调整背景与边框的位置关系来拓宽画面的视野

视觉中心一般落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因此当画面需要用一些背景图案进行美化或陪衬时,为了给视觉中心留出比较宽裕的空间,通常将这些背景图案安排在靠近边框的位置,即往上、下靠边,或左右靠边,或靠边框角上,这样就能在阅读主体内容时保持比较广域的视角。例如在下图中,图(a )的背景图案放置的位置居中,显得画面空间狭小,主题内容难以展开呈现;图(b )的背景图案靠近边框角,给主体留出了宽阔的展示空间。

(a)背景图案位置过于居中

(b)背景图案靠边给主体留出展示空间

(3) 可以通过形体与边框大小的关系来显示画面空间的辽阔与拥挤

如前所述,画面上的空间内涵可以借助形体表现出来,同样,这个空间的大小也可以通过形体大小与边框面积的关系表现出来。

例如在下图中,边框面积远比飞鸟的形体大得多(图a ),联想到的天空背景就显得十分辽阔;反之如果在同样大的边框内画一个大的形体(图b ),则背景空间就变得狭窄的多!

(a)辽阔的天空背景

(b)背景空间显得拥挤

(4) 边框对具有方向性的形体的制约

画面中形体在很多情形下都具有方向性。例如某人的目光凝视前方;正在运动的物体的行驶方向等等。具有方向性的形体会对观看者的视线有引导性,使其沿着该方向移动,因此要求边框在该方向的前方留有足够的空间,否则会使人感到没有回旋的余地。

摄影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拍摄侧面或半侧面像时,总是将人安排在画面的一侧,面向较宽的另一侧以保持视线前方有较宽阔的空间。

下图示出的是边框对形体运动方向的制约。图(a)会使观看者感到走投无路,似乎就要“碰壁”;图(b)将其运动方向反转过来,观看起来就顺眼多了!

(a)运动快要“碰壁”

(b)运动前方留有广阔空间

2.如何在画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长期以来养成了对这个立体世界的视觉习惯和思维方式,从构图角度将这些习惯和思维进行整理,可以归纳出若干产生立体视觉效果的规律。因此按照这些规律在画面上构图,也能在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本节仅从构图的角度讨论在画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几种基本方法。其中包括透视、遮挡、

阴暗和阴影、虚实以及利用斜线或曲线的变化等五种。至于从用色和用光角度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将在下一章中讨论。

(1) 透视

透视的概念是为了在画面上体现各形体或形体各部分之间的纵深关系而引入的。设想在观察者的眼睛与这些纵深位置的形体之间放置一块透明的玻璃,如果将隔着玻璃看到的这些形体就认为是“画”在玻璃上的形体像,则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画”在玻璃上的形体像的大小,是实际形体离透明玻璃远近距离的函数:离得近的形体像大,反之就小。因此,透视的基本表现方法可以简明地概括为“近大远小”。

在平面构图时,经常运用近大远小的方法在画面上表现形体间的纵深关系。如下图所示。

用近大远小的方法表现纵深关系

图中这些人体由大到小,表现出他们处在画面纵深方向上由近及远的位置上。这种表现方法,同样适用于表现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纵深关系。

顺便说明两点:

在画面上表现纵深关系时,一般习惯于将画面下部定位为近处,由下往上对应由近及远(也有少数例外情况)。

在上图中,除了用大小表现纵深关系外,各形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确定最近和最远两个形体以后,那么位于此二形体之间的形体,其纵深位置肯定处于二者之间,而与该形体的大小没有关系。参看下图。

位于中间的乘凉的人是由其位置决定的,与其大小无关

(2) 遮挡

人们对于遮挡现象已习以为常,从而形成这样一种视觉经验:当近处形体遮挡远处形体时,远处形体被遮挡的部分将看不见。这种前后重叠的关系是三维空间的属性之一,同样也是一种与画面垂直的纵深关系。

在平面构图时,利用这一视觉经验,可以用遮挡的方法,在平面上造成视觉的纵深感。参看下图。图中尽管被遮挡的部分看不见,但是人们还是认为该形体是完整的,这是因为该形体的完整形象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缘故。

用遮挡的方法表现纵深关系

上述遮挡法同样适用于表现一个物体的纵深部位。例如一个六面立方体在画面上最多只能呈现三个面,其余部分均被遮挡,但是由于视觉经验,人们还是将其视为一个六面体。

(3) 明暗和阴影

大家知道,明暗和阴影的出现是由于光线照射的结果。当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时,物体上迎光部分明亮,避光部分较暗,而被物体遮挡的背后,由于得不到光而处于阴影之中。

明暗和阴影是三维空间的一个重要属性,同时也是构图的元素之一,因而常被用来在画面上表现立体效果。

明暗的视觉效果在粗糙的表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常被用来在画面上表现物体的纹理,例如水泥地面、毛线织品、金属毛坯等,在光线斜射下呈现出的明暗变化,不仅使物体

的形态表现逼真,而且立体感很强。

下图示出的是用阴影表现立体效果。来自画面纵深处的阳光照射在岸边观船的女孩上,虽然看不见太阳,但是根据投射在地面上的阴影可使人信服这一认识。

用阴影表现阳光来自纵深方向

在专栏片头或广告中,也常用阴影表现立体效果,如下图所示。在标题字的一侧加上阴影,立即会显示出字体的浮雕效果。

标题字的的一侧加阴影,可显示浮雕效果

(4) 虚实

光在空气中传播时,由于受到其中的微小尘埃和水分对光线散射和吸收作用,而且距

离越远,光的损失越大。物体上的反射光传递到观看者眼睛的途中是有衰减的,而且随着

距离增加时衰减愈甚。这种现象叫做“视觉衰减”或“视觉梯度”。显然视觉衰减的程度

与两个因素有关:反射光的强弱和被视物体的远近。对于近处物体或在强光照射下的物体,由于反射光较强,表现为该物体的轮廓清楚、细节清晰、颜色鲜艳、层次分明;相反,对

于远处物体或弱光照射下的物体,因为物体反射光弱而使形态模糊,表现为轮廓线和细节难以看清,颜色的纯度明显降低而变得暗淡,明暗对比也明显减弱。

在平面构成中,利用了这种被视物体的虚实视觉效果与其距离远近之间的依赖关系,在画面上通过景物的虚实来体现其纵深感。例如下图中,树的远近感就是通过形体虚实和大小的方法得到的。

通过虚实手法产生纵深感

(5) 利用斜线和曲线的变化

在几何学中讨论六面体时,先在画面上画一个正方形,然后用两个平行四边形表示六面体的顶面和侧面。如下图(a)所示。这就是常见的用与画面边框倾斜直线或二相交直线不成直角的方法来显示纵深感。此外在画圆柱体时,也是将两端的圆变成椭圆,再用两根直线连接,参看图(b),这样就好象从前上方看到的圆柱体一样

(a)六面体

(b)圆柱体

利用斜线和曲线变化来表现立体

感的方法,在几何学和机械制图中广泛用到,而在平面构图艺术中,这些技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创造出许多更富艺术特色的立体图形。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图(a)是将一个同心圆分成三段,再用三组斜线分别将各同心圆连接起来。经过这样变化以后,该同心圆的三个层面的立体效果便显示出来了。

(a)将同心圆变化出三个层面

(b)将方格变化得凸出起来

图(b)对横竖线条形成的方格图案进行这样变化:从中心开始将直线改为曲线,并且相应地改变线条间的间隔,于是该图案的中间就好像凸出起来,具有明显的立体效果。

1.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四维空间

画面上不仅能表现三维空间,而且能表现空间中的动感,即运动趋势。这是利用人们长期观察物体运动时形成的一种视觉“惯性”。因此只要在构图时表现出这种惯性的形态或者呈现这种惯性形态的环境,都能使人联想到运动,从而在心理上接受这种运动的感觉。在画面上表现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实际是给三维空间赋予了随时间演变的特征,因而被视为表现四维空间。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在静止画面上表现四维空间。

(1) 通过人、动物、车辆或机械等在运动过程中的姿态来表现运动。例如人在悠闲散步、正常行走、急速赶路和飞快奔跑时的姿态是不相同的,因此构图时便可用这些姿态表现人的行进速度。

(2) 通过人的面部表情来表现动感。例如人在用力搬运重物时,或者陶醉在演奏钢琴时的

面部表情都具有鲜明特点,因此构图时便可用这些面部表情来表现当时的活动场景。(3) 通过特定的运动环境来表现该环境中的运动。例如人在游泳池中游泳的姿势或者飞鸟在天空翱翔的姿势等,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人和鸟都不可能停止下来,因此可以用这类场合作背景,衬托出该背景下主体的运动。

(4) 通过外加辅助图形或文字来表现主体正在活动。例如在飞行子弹后加几根线条表示速度很快;在人头像旁加一个带有文字说明的闭合线,表示该人正在讲话,等等。参看下图。

(a)飞行的子弹

(b)正在讲话

不过应该强调指出,用静止画面表现动感是绘画或摄影艺术水平的一种体现,许多艺术大师在该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但是将这种艺术形式用于教学,难免受到一些限制。正如后面将要提到的,多媒体画面是以运动画面为基础的,因此讨论的内容仅仅用作一种参考资料。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2012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色彩构成 适用学时:50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我校《工业设计》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而制定的。 一、课程性质 1、课程学习领域定位 色彩构成是我国各美术及设计类院校广泛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研究关于色彩设计规律和设计方法的理论课程,目前我国艺术设计类各专业;包括工业设计、装潢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广告设计都开设此课程。 因此本课程作为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色彩构成基本内容如: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构成的色调,色彩的表情与色彩的情感情绪表达等形式,色彩构成的作品创作与应用等方面的学习,可使学生在原有对色彩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的角度了解色彩设计中图形构成的一些基本原理,理性地掌握色彩设计的基本规律,以期指导今后色彩设计创作的实际应用,增强色彩创作的理性认知成分,使得色彩应用设计更具专业特点,更有针对性。 2、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色彩构成这门课程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特点、性质及在色彩中的相互关系和构成规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学生创造能力,为《工业设计》、《包装设计》、等设计课程作好知识和能力的必要准备。 基于色彩构成的内容量大、面广、基础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的特点;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各专业又应当有不同的选择点和侧重点及难易程度,从课程设置、教学授课方式及实践实练的布置安排上都应与本专业密切相连,一切以为具体专业服务为基准。 二、课程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 本门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工业设计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方法能力目标: 1. 研究色彩构成的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的特点、性质及在色彩中的相互关系和构成规律。 2.掌握色彩构成的形式设计的美学法则。 3.整和不同源流的基础教学内容,吸收和运用不同原理的基础造型方法,强化课程的综合实

影视基础知识

影视艺术基础知识 一、影视构成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景和镜头的基本含义 1.景:指银幕和屏幕的单个画面图像,是一种瞬间的空间呈现。 2.景别:不同的画面叫“景别”,即摄影机和摄像机从各自不同的视距对拍摄对象进行拍 摄时,所获得的各种大小和内容不同的画面。(景和景别都是一种空间概念,即一种空间上的瞬息呈现。) 3.镜头:主要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镜头就是指摄影机或摄像机从开拍到停止所拍下的全 部影像。(所以一个镜头可以是一个景,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景。一个镜头可以由全景推出中景,近景乃至特写,也可以由特写或近景、中景全景乃至远景。) 4.决定一部影片所使用的镜头数量的因素有哪些? 多种因素决定:a.与影片的长短有关,规模大,放映时间长的影片,镜头的数量当然多一些;b.与片种样式有关,戏曲片、生活纪录片、打斗片、惊险片镜头数量相对多些; c.与导演的美学追求和影片的艺术风格有关,如导演崇尚长镜头和纪实美学,那镜头用 的就少。如果崇尚蒙太奇,追求戏剧性风格,所使用的镜头数就多。 第二节各种景别的拍摄及造型功能 1.景别大体分五类: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 2.特写:即视距最近的景。它是影视艺术中进行细节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用来突出地 表现某一细节及细节动作的。它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情绪,给这种情绪以形象性的强浓度表现。就像音乐中的重音一样,通过给观众以较强的刺激和震撼来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写:将主体的某一局部都充满画面,重视提示对象内在的动感和本质。有利于刻画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情况。常被用来做转场组接时的过渡画面。 3. 近景:视距较特写较远的画面,即将摄影机从特写拍摄的镜位向稍加拉开而拍下的画面。 其取景范围,就人体而言,约为人的小半身,即主要表现人物胸部以上的活动情节和脸部表情。表现人物的脸部表情、说话神态和事物的细节、质感,它是描写人物情感和事物细节的主要景别。 4. 中景:取景范围,就人体来说,一般是拍摄人的大半身,主要表现人物双膝以上的活动 情形,让观众既能看清任务的神态,又能看到人物的形体动作,一般是表现人物的半身活动的。中景: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并配合语言,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关系。 5.全景:视距又比中景远,用以拍摄表现主体的活动及周围的景色,把主体放在一定的环 境范围内加以表现。其取景范围除人的全身外,还包括主体周围的背景。但背景在画面上所占比例较小,并不能完全说明环境。 6.远景的含义及其艺术功效? 远景:即镜头在距离被拍摄对象比较远的情况下所拍摄的广阔空间和广大人群。其特点是画面开阔,景深悠远,一般用来交待环境,渲染气氛。 远景的艺术功效: A.描写环境。许多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和人物传记,一般都要进行环境描写。在 许多影片的开头,便常用远景和大远景交待故事发生或人物生长的时代背景或自然

色彩基本理论

设计师必修课:色彩构成基本理论知识 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1.光与色 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 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 性。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二、色立体及表色系 1.色立体 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

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理论)试卷A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是大多数基本形有秩序的排列,在方向上一致,而少数基本形在方向上有所变化以形成特异效果。 2、同一基本形的空间中的方向,也能得到近似的形状。 3、面具有长度和宽度,而没有。 4、打散构成是一种的构成方法,就是把一个完整的东西,分为各个部分、单位,然后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重新组合。 5、色光混合中,三原色光是指朱红、翠绿、。 6、色彩的三要素是、、。 7、光的波长是由两个因素决定。 8、黄金分割比的比例是1:。 9、色彩可以分为两大范畴。 10、在密集的训练中应该注意基本形的面积要小,要多,以便有密集的效果,形状可以相同或近似,不能组织涣散。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工业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家具设计等,属于。() A、装饰设计 B、视觉传达设计 C、机能设计 D、环境设计 12、用色彩表现空间的远近变化,必须利用色彩的变化。() A、饱和 B、冷暖 C、色相 D、对比 13、决定一个色彩力量的三个因素是纯度、明度和。() A、位置 B、冷暖 C、面积 D、形状 14、构成设计作为的一种手法,它打破了传统美术的具象的描写手法。() A、色彩训练 B、造型训练 C、空间训练 D、技法训练 15、最白的表面对光线的实际反射率是。() A、85% B、90% C、95% D、100% 16、白色是无彩色,它在冷暖性质上属于。() A、冷色 B、暖色 C、中性色 D、相近色 17、在色彩构图中,突出形态主要靠。() A、色相对比 B、明度对比 C、纯度对比 D、冷暖对比 18、在毕加索的作品《梦》中,画面明确地分成了色平面。()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9、形体中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的大小关系称之为。() A、条理 B、对称 C、均衡 D、比例 20、蠕变是指在不变载荷作用下,随着时间延续而逐渐增大的材料。() A、弹性应变 B、塑性应变 C、膨胀性应变 D、收缩性应变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色彩构成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色彩构成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色彩感知和运用的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色彩构成的概念与意义; 2.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 3.掌握色彩构成的分类; 4.掌握色彩构成的物理原理.生理学原理和心理效应,色彩的混合效果; 5.掌握色彩构成的原理.构思方法与表现技法。 (二)能力目标: 1.具有基本色彩辨识能力; 2.具有综合性的运用色彩构成进行设计的能力; 3.具有审美和解读美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意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良好的市场分析的能力; 4.具有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阅读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6.拥有较好的设计洞察力和较好的时代进步感以及优秀的平面构成审美能力;

三、参考学时 56学时。 四、课程学分 4学分。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学建议 (一)教学方法 本课程建议采用启发式讲解与实际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在能力培养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美的能力。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鼓励学生互相借鉴、互相点评,共同进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教师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色彩构成实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现变化规律,而且可

色彩构成要素

色彩构成要素 1.色与光的关系 没有光就没有色彩,光是人们感知色彩存在的必要条件,色彩来源于光。红苹果反射红色光,而橘子反射橘色光,由于物体反射的光色不同,我们看到的物体的色彩也不同,并随着光的改变而变化。在日光和灯光下看到的物体颜色有差别,在漆黑的夜晚却感受不到物体的颜色。 光具有波的特征,光反射到眼睛里时,波长不同决定了光的色相不同,能量决定了光的强度,波长相同能量不同,则决定了色彩明暗的不同。只有波长 380nm到780nm的辐射能引起人们的视感觉,这段光波叫作可见光。在可见光谱内,不同波长的辐射引起不同的色彩感知。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太阳光经过三棱角折射,投射到白色屏幕上,会显出一条美丽的光谱,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当白色经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波长的折射系数不同,折射后投影在屏幕上的位置也不同,所以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可分解为七种不同的颜色。日光中包含有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混合在一起并同时刺激我们的眼睛时,看到的是白光;在分别刺激我们的眼睛时,则会产生不同的色光。被分解过的色光,再也不会被分解为其他的色光。光谱中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作复色光,自然界的太阳、白炽灯和日光灯发出的光都是复色光。 可见光波长范围: 光色波长(nm) 红(Red) 780~630 700 橙(Orange) 630~600 620 黄(Yellow) 600~570 580 绿(Green) 570~500 550 蓝(Blue) 470~420 470 紫(Violet) 420~380 420 2.光源色温 自行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自然光源受外界条件影响,变化大,不易稳定,如太阳光。人造光源有白炽灯、日光灯等。不同的光源发光物质不同,光谱能量也有差别。一定的光谱能量分布表现为一定的光色,对光源的光色变化,我们用色温描述。色温是以温度的数值来表示光源颜色的特征。色温是光源的重要指标,一定的色光具有一定的相对能量分布,色温用绝对温度“k”表示。

电影艺术的基本类型

电影艺术的基本类型 影视艺术概论讲义(第一章到第五章) 影视艺术概论 电影艺术的产生揭开了人类文化历史新的一页。 电影引发了人类思维的一次革命——影像思维。电影的发明意味着人类的艺术思维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影像阶段。 电影:作为艺术的理解 电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蒙太奇为主要表现手法,在银幕时空中塑造运动的视觉形象,以表现生活、传达思想情感。 电影是看见的世界 电影是梦幻工厂 电影是长以公里计的滚滚而流的视觉鸦片河 电影是诗与画的特别组合 第一章电影艺术特性 视像性与运动性 *真性与假定性 综合性 第一节视象性与运动性 一、视像性 “看见的世界”。“肖似代码”,有意味的视觉符号,在视觉直感中获得满足。 视觉元素:色彩、光线、构图、人物 等银幕造型。 色彩造型 人物造型 二、运动性( Moving picture) 1客体运动:拍摄对象的运动 2主体运动:摄影机的运动。机位距离、角度、焦距的变化。 3主客体复合运动 4蒙太奇运动:画面组接切换产生的运动 三、运动性与视像性的关系 空间状态与时间变化,运动中的造型和造型中的运动。 第二节*真性与假定性 一、*真性 ——真实感、接近生活的自然形态。 直观的真实:形式与表象的真实 内在本质的真实:故事的真实、情感的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逻辑。 二、假定性 假定性 ——创造性、人为性、主观性。非自然、非现实性形态。 “假定性是艺术家的伟大的同盟者。”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a 时空的假定性

b 冲突的假定性 c 造型构图的假定性 d角色的假定性e 声音(音响)的假定性。 三、*真性与假定性的关系 第三节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一、各种艺术门类手段与媒介的融合 电影与文学 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绘画雕塑 电影与音乐 二、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融合 “视觉列车”。造型与叙事艺术。 “摄影机捕捉瞬间,把瞬间从延续不断的时间过程中抽区和分离出来,强调意义,使之成为审美对象。电影的本质特征是空间的动态化和时间的空间化。” 靠镜头画面叙事,具有画面的空间感和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结构中的时间和时间链条中的空间。 三、艺术与技术与商业的融合 电影的商业性。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电影是一门昂贵的艺术。” 投入、产出与回报。市场流通,经济效益与票房价值。 企业化生产,机械复制。 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矛盾:创造与消费、超越与媚俗。 电影的技术性 “影视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一部世界电影史,既是视听艺术的发展史,也是影视技术的发展史。它是批着现代科学技术戎装屹立于艺术之林的。” 起源照相术。照明师、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布景设计师。 材料:胶片、影带、声带、摄影、照明。电脑成像。 传播媒介:放映机、银幕。影碟、多媒体。 第二章电影语言(上) ——电影语言的独特元素: 镜头、画面、蒙太奇 第一节镜头与画面 一、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镜头与画面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法]阿尔诺·马尔丹 影视语言是依托镜头、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视听语言。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镜头。是摄影机开始转动到停机这一过程中的一组画面。[美]梭罗门、[法]麦茨 镜头与画面的关系。 关于画面 影象画面是艺术符号、美学的现实。 画面的视野和焦点。影象画面与人的视界的对应性。

影视艺术概论讲义 重点

影视艺术概论讲义(第一章到第五章) 影视艺术概论 电影艺术的产生揭开了人类文化历史新的一页。 电影引发了人类思维的一次革命——影像思维。电影的发明意味着人类的艺术思维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影像阶段。 电影:作为艺术的理解 电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蒙太奇为主要表现手法,在银幕时空中塑造运动的视觉形象,以表现生活、传达思想情感。 电影是看见的世界 电影是梦幻工厂 电影是长以公里计的滚滚而流的视觉鸦片河 电影是诗与画的特别组合 第一章电影艺术特性 视像性与运动性 *真性与假定性 综合性 第一节视象性与运动性 一、视像性 “看见的世界”。“肖似代码”,有意味的视觉符号,在视觉直感中获得满足。 视觉元素:色彩、光线、构图、人物 等银幕造型。 色彩造型 人物造型 二、运动性( Moving picture) 1客体运动:拍摄对象的运动 2主体运动:摄影机的运动。机位距离、角度、焦距的变化。 3主客体复合运动 4蒙太奇运动:画面组接切换产生的运动 三、运动性与视像性的关系 空间状态与时间变化,运动中的造型和造型中的运动。 第二节*真性与假定性 一、*真性 ——真实感、接近生活的自然形态。 直观的真实:形式与表象的真实 内在本质的真实:故事的真实、情感的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逻辑。 二、假定性 假定性 ——创造性、人为性、主观性。非自然、非现实性形态。 “假定性是艺术家的伟大的同盟者。”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a 时空的假定性 b 冲突的假定性 c 造型构图的假定性 d角色的假定性e 声音(音响)的假定性。

三、*真性与假定性的关系 第三节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一、各种艺术门类手段与媒介的融合 电影与文学 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绘画雕塑 电影与音乐 二、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融合 “视觉列车”。造型与叙事艺术。 “摄影机捕捉瞬间,把瞬间从延续不断的时间过程中抽区和分离出来,强调意义,使之成为审美对象。电影的本质特征是空间的动态化和时间的空间化。” 靠镜头画面叙事,具有画面的空间感和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结构中的时间和时间链条中的空间。 三、艺术与技术与商业的融合 电影的商业性。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电影是一门昂贵的艺术。” 投入、产出与回报。市场流通,经济效益与票房价值。 企业化生产,机械复制。 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矛盾:创造与消费、超越与媚俗。 电影的技术性 “影视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一部世界电影史,既是视听艺术的发展史,也是影视技术的发展史。它是批着现代科学技术戎装屹立于艺术之林的。” 起源照相术。照明师、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布景设计师。 材料:胶片、影带、声带、摄影、照明。电脑成像。 传播媒介:放映机、银幕。影碟、多媒体。 第二章电影语言(上) ——电影语言的独特元素: 镜头、画面、蒙太奇 第一节镜头与画面 一、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镜头与画面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法]阿尔诺·马尔丹 影视语言是依托镜头、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视听语言。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镜头。是摄影机开始转动到停机这一过程中的一组画面。[美]梭罗门、[法]麦茨镜头与画面的关系。 关于画面 影象画面是艺术符号、美学的现实。 画面的视野和焦点。影象画面与人的视界的对应性。 画面的形成取决于镜头的运用。电影语言的问题是如何运用镜头组织拍摄画面的问题(“摄

影视艺术鉴赏复习题(含答案)

《影视艺术鉴赏》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电影P3——电影是一种机械化生产的文化产品,电影艺术创作与现代科技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百科回答:一种综合艺术,用强灯光把拍摄的形象连续放映在银幕上,看起来像实在活动的形象。) 2、意识形态P9——意识形态是一种反映个人、集团、阶级、社会要求和理想价值观念体系。 3、电影语言P21——电影语言是一种诉诸观众视觉与听觉的形象符号,是观众可以直接感知的实在的物质形态。电影语言是表现形式的材料,同时也是电影表意的媒介。 4、蒙太奇P46——指电影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构成与组合,在电影创作中,如果把两个不连续的镜头加以连接,就称之为蒙太奇。 5、流派P88——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有一批创作风格详尽的创作者所体现出来的大致相近的美学风貌,其作品的思想倾向与创作方法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 6、电视连续剧P132——电视连续剧是最能发挥电视媒介特长的艺术样式,能最大限度地适应观众的观赏心理。时间跨度长、叙事容量大、“强制性”收视行为。 7、纪录片P154——“对现实创造性处理”,一般认为这是对纪录片的经典定义。 8、影视评论P198——在影视欣赏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影视现象进行的客观分析与理性评价。 9、新闻节目主持人P178——新闻节目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主导者,在节目策划、节目编排方面享有极大的发言权,尤其对新闻时事的评述,更是渗透着主持人的独到见解。10、欣赏P198——是将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对象进行感受,是进入作品的交流,像角色替换一样去体验作品中人物的经历,体验作品所提供的规定情景,对人物的遭遇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同身受。 11、评论P198——是将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对象进行进行剖析与评判,要分析作品诱发欣赏者形成感受和体验的程度及原因,分析作品所表现的深层意蕴,是对影视作品内在理性意义的认识,属于一种高层次的艺术审美接受。 12、社会批评方法P209—是一种运用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着眼于影视作品的社会属性,研究影视现象与社会之间互相影响的批评方法。 二、填空题 1、1894年,卢米埃尔兄弟成功地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放映机P5。 2、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巴黎第一次公开放映商业性电影,被公认为世界电影诞生日。P6 3、1927年美国华纳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被视作电影史上第一次技术革命。P6 4、被视作电影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标志是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在美国首映。 5、根据意识形态在影片中裸露的程度不同,电影作品可划分为直露型、间接型、中性型。P11-15 6、电影中的景可分为前景、后景、背景和空镜头。P23 7、电影中的声音包括音响、音乐、话语。P29 8、电影音乐具有哪几个特征从属性、间断性、简明性。P37 9、蒙太奇有哪几大类叙事蒙太奇、心理蒙太奇、表现蒙太奇。P55-60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时间:2020年08月02日编稿:作者四 第一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实验报告 平面构成设计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题实验,培养对图形的抽象理解和制造能力。通过对点、线、面的宏观与微观的理解来解决其在重复、渐变、近似、与发射等不同方面的关系问题,力图能较好的认识图形的规律并树立空间造型观念、理解空间的表现语言。将构成原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进而研究给予图形以生命与寓意的各种可能性。 2.材料和工具卡纸、小刀、针管笔、尺子(直尺和丁字尺)、圆规等 3.试验时光和分配 12课时,共有八个不同方面的平面构成,每个约1.5个课时。另外课外的时光。 4.实验步骤 1) 预备材料和工具阶段。把所需要用到的卡纸、针管笔等工具预备齐全。用小刀裁出以38cm×38cm大小的卡纸。 2) 开始阶段。在已裁切好的的38cm×38cm大小的卡纸里,用铅笔平均分出四个16cm×16cm的方框,各方框间隔及与卡纸边沿的距离均为2cm,明确各个方框要做的重复、渐变和近似等方面的平面构成。 3) 深入阶段。在明确好的方框里,利用尺规等工具举行平均分割(如重复等方面十六等分,)用针管笔绘出及上墨,其他方面的平

面构成用同样的办法举行。 4) 修整收尾阶段。在已完成的各个方面的平面构成中,对其边沿线和内部图形的完整性举行修整,以达到应有的整个平面构成完整性和和谐程度。 5.实验成果 通过24个课时的制作和绘制,最终做出了重复、渐变、近似、发射、对照、肌理、特异和密集完整的八个方面的平面构成(如附图),达到平面构成的制作要求。 4月10日 色彩构成设计5月20日 1.实验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色彩原理、认识色彩体系;并通过实际操作,来试验构成的思维办法、配色办法和表现办法,研究形态和色彩之间的关系;体现形态、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帮助分析和评价色彩关系;并在掌握基本色彩规律的基础上,用构成语言创建新的形式与办法,从而提高形与色综合造型的制造能力、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以后有目的地设计做好预备。 2.材料和工具 水粉颜料、毛笔、勾线笔、卡纸、小刀等 3.试验时光和分配 6课时,共两个色彩构成,每个约3课时 4.实验步骤 1) 预备材料和工具阶段。 5.实验成果 立体构成设计6月20日 1.实验目的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基础知识

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 一、平面构成 (1)什么是平面构成 构成的根本含义是指将多个相同和不同形态的单元形态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形态。平面构成则是指将造型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和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它是以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2)平面构成的内容 平面构成是一种区别于绘画和图案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图形设计,它将点、线、面这些基本造型元素遵循一定的视觉规律进行有目的的安排,从而产生符合人类审美情趣的图形。平面构成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元素形态、行是法则、构成方式三个部分。 (3)平面构成基本元素 ①元素——点 1.什么是点:在自然界中,点是一种细小的痕迹或物体,例如沙子,蚂蚁等。在文学作品中,点是一个符号,例如逗号、句号、省略号等。在几何学上点是空间中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的图形。在设计领域点是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 2.点的表情:点的表情就是人们看到点的形态时产生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反应。点的状态是各种各样的,它的大小,形状,数量以及位置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点的大小:在同一环境中,相对面积越小,点的感觉就会越强。相反,相 对面积越大,点的感觉越弱。 ●点的形状:点可以是任何一种形状的,只要这个形态达到足够小,都可以 认为它是点。 ●点的数量:不同数量的点,给人形成不同的感觉。 I.当画面上只有一个点的时候,它必然成为唯一的视觉中心。 1

II.当画面中有两个相同点的时候。由于张力使两个点感觉彼此吸引,从而在视觉上产生连线,形成线的感觉。 III.当画面中有三个点的时候,两两相吸引,在视觉上形成三角形的状态。 IV.当画面中出现多个不规则排列的点的时候,画面显得很自由,很活跃。 V.当画面中出现多个点规律排列的时候,画面显得很均匀稳定,进而产生面的感觉。 ●点的位置:点在画面中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点 位于画面中间的时候,形成一个视觉中心,会产生稳定的感觉。当点的位置偏上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抬升的感觉。当点的位置偏下的时候,会产生沉着的感觉。当点的位置位于画面四个角落的时候,会产生逃逸的感觉。 ●点的构成 I.将点按照一定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排列,由于点和点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就会产生一种线的感觉。 II.把数量众多的点进行密集排列,就会产生面的感觉,距离越近效果越明显。 III.把点按照一定的大小、方向和轨迹进行规律化排列,可以产生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②元素——线 1.什么是线:线是由一个动点运动时产生的图形,也就是说线是点移动形成的轨迹。线也是形体的轮廓和面与面的交界。 2.线的表情:线元素在造型中是最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形你。态,人们在看到不同的线的造型时,会产生明显的心理感受。从形态角度来分类的话,线主要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型。 ●直线:直线简洁明了,具有一种力量感。直线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I.水平线——具有平静、安详、舒展的感觉。 II.垂直线——具有挺拔、坚强、严肃的感觉。 III.斜线具有向上、跳跃,积极的感觉,有一种动感。 IV.折线——具有波动、迂回的感觉。 2

色彩构成基础理论

色彩构成基础理论 色彩原理 一、色彩形成 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取决与三个方面: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反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 光源色:由各种光源发出的光,光波的长短、强弱、比例性质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色光,称为光源色。物体色:物体色本身不发光,它就是光源色经过物体的吸收反射,反映到视觉中的光色感觉,我们把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的色彩统称为物体色。 光 源 色 复色光 白色光(全色光) 投射在物体上 不透明物体 反射 有色光半透明物体 单色光透明物体透射 色彩组成 基本色 一个色环通常包括12种明显不同的颜色。而对于艺术设计师充分理解的色环与色论的重要方面,也许不会被我们中的网页设计者们能够充分欣赏。缺少多这方面的了解,您将会把事情搞乱。 三原色 从定义上讲,三原色就是能够按照一些数量规定合成其她任何一种颜色的基色。为了确定三原色,您必须首先确切明确哪一种颜色就是您正在使用的中间色。在上小学时,您可能就知道了三原色:红、黄、蓝,并且您现在用于展示的,仍然就是红、黄、蓝三原色。但就是如果您有喷墨打印机

的话,花点时间把它的盖子打开,瞧瞧它的墨盒。您能瞧到红、黄、蓝不?不能!您可能瞧到的就是四种墨色:蓝绿(青)色、红紫(洋红) 色、黄色与黑色。颜色的不同就是由于您的电脑用的就是正色,而您的打印机用的就是负色。显示器发出的就是彩色光,而纸上的墨则吸收灯光发出的颜色。更进一步的解释就超出了本文要探讨的范围。除了发射与吸收光的不同之外,本文涉及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正色与负色模式,出于本文的写作目的,我们仅探讨着正色模式的三原色:红、绿、蓝。 近似色 近似色可以就是我们给出的颜色之外的任何一种颜色。如果从橙色开始,并且您想要它的两种近似色,您应该选择红与黄。用近似色的颜色主题可以实现色彩的融洽与融合,与自然界中能瞧到的色彩接近起来。 补充色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相对色一样,补充色就是色环中的直接位置相对的颜色。当您想使色彩强烈突出的话,选择对比色比较好。假如您正在组合一幅柠檬图片,用蓝色背景将使柠檬更加突出。 分离补色 分离补色由两到三种颜色组成。您选择一种颜色,就会发现它的补色在色环的另一面。您可以使用补色那一边的一种或多种颜色。

第一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按照光照射在物体的亮面、暗面来分布,将会出现凹凸的立体感。 二、线 点移动的轨迹形成了线。线在空间里是具有长度和位置的细长物体。在数学上来说,线不具有面积只有形态和位置,在构成中线是有长短、宽度和面积的,当长度和宽度比例到了极限程度的时候就形成了线。从构成的角度来看,具有长短、宽度的线,随着线的宽度的增加就会使人感觉到面的感觉,但如它周围的都是类似线的群体,那么宽度较大的线也会认为是粗线。线的长短形状不同,我们把它分成各种不同的线。由于各种线的形态不同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 1、线的分类: 直线、曲线、虚线、锯齿线…… 2、线的特性 直线的特性:一般从直线得到的感觉是明快、简洁、力量、通畅、有速度感和紧张感。 曲线的特性:丰满、感性、轻快、优雅、流动、柔和、跳跃、节奏感强。 曲线可分为圆和圆弧形态的几何曲线,圆规画出的曲线,用手工画出的自由曲线和用曲线规画出的曲线。 几何曲线具有现代感和准确的节奏感。 自由曲线具有柔和自由感和变化的节奏感。 细线的特性:纤细、锐利、微弱、有直线的紧张感。 粗线的特性:厚重、锐利、粗犷、严密中有强烈的紧张感。 长线的特性:具有持续的连续性、速度性的运动感。 短线的特性:具有停顿性、刺激性、较迟缓的运动感。 绘图直线的特性:干净、单纯、明快、整齐。 铅笔线和毛笔线的特性:自如、随意、舒展。 水平线的特性:安定、左右延续、平静、稳重、广阔、无限。 垂直线的特性:下落、上升的强烈运动力,明确、直接、紧张、干脆的印象。 斜线的特性:倾斜、不安定、动势、上升下降运动感,有朝气。斜线与水平线、垂直线相比,在不安定感中表现出生动的视觉效果。 3、线的不同方向运动在视觉上得到的印象线在构成中,由于运动的方向不同也会给人不同的印象。左右方向流动的水平线,表现出流畅的形势和自然持续的空间。上下垂流动给人产生力学自由落体感,它和积极的上升形成对照,可产生强烈的向下降落的印象,由左向右上升的斜线,给人产生明快飞跃的一种轻松的运动感。 由左向右下落的斜线,使人产生瞬间的飞快速度及动势,产生强烈的刺激感。 由于焦点透视的近大远小的原理,线的疏密排列,前疏后密产生深度,前边的愈疏愈近,后边愈密愈远,这样就形成了远近空间。 4、线的紧密排列产生的视觉印象。 线如按照一定的规律等距离排列会形成色的空间并置产生出灰面的感觉。 线如不同距离间隔排列,或线的粗线变化,将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 线的形状不同的等距离排列,将会产生凹凸效果。 线的等距离排列产生出灰面,线如断开后会形成点的视觉效果。 5、线的组合 (1)规则的组合

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元素

浅谈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元素

————————————————————————————————作者:————————————————————————————————日期: 2

浅谈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元素 文化传播系10新闻二 王晓艳2010523234 如果把一部影视文学作品比作一个处于自然生态的人,那么主题与人物形象就应该是其“灵魂”与“核心”。情节与结构则应是其“骨骼”,它们搭起了影视作品的基本框架。当然,冲突与悬念对与一部有生命力的影视艺术作品来说,就像人的“血脉”一样重要。而细节与场面则是一个人展示出来的面貌与“肌肤”,是观众最先也最容易感受到的直观因素之一。下面我从主题与人物、情节与结构、冲突与悬念、场面与细节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影视文学创作的 基本元素。 一、主题与人物 主题,又被称之为“主旨”,“主题思想”、“创作意念”、“思想情感意蕴”等等,它是影视艺术作品要表现的意图与焦点所在,是将整个剧作中所有基本元素如人物、情节与结构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组合起来的统帅。影视文学创作的主题可以理解为一种思想观念,一种通过影视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蕴,这种思想观念或情感意蕴,不一定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却 应该是观众可以心领神会的。 正如人不缺少精神观念的指导一样,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不应该缺少主题,因此主题也就成为各种艺术之间互相沟通的坚实基础。有了主题才使得人类通过包括影视艺术作品在内的所有艺术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物质媒介上升到一种精神层次。主题应该同具体的人物与事物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一部文艺作品的主题实际上是完全不能脱离作品而单独存在的,而必须像盐溶于水那样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影视文学创作者在创作影视文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创作者要根据自己对现实、历史、生活的观察、思考,然后提出渗透着自己个性的主题来。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哲学或政治概念来套用为作品的主题,如果没有素材的有力支撑和作者的个性思考,这种概念性主题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创作者的创作态度要真诚,必须把握好现实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第三、要以人为本,要看对作为普通人的观众是否有价值、有吸引力,否则,那些假大空的 道理越冠冕堂皇惹人反感。 第四、把握好你要表达是哪一主题。也就是说,必须搞清楚你“想”表达什么与你“能够”表达什么之间的关系,否则空有理想抱负也难免眼高手低。 人物与主题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影视文学的“核心”任务就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聪明的影视创作者首先应“抓住”人物。在人物形象身上,常常最集中地体现着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与情感好恶,即影视文学的主题所在。人物的塑造一定要有鲜明独特的性格,大千世界中,每个人物都有与他人不同的独特处,每个人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精灵与精神个体,做人要把自己的特性发掘出来才算成功,塑造人物也同样如此。人物的性格离不开行动,因此人物的 塑造,一定要同故事情节的设计结合起来。 影视文学中人物的创作要注意几点: 首先,人物创作要具有真实性。这样才能为观众所接受。所谓真实性,就是指人物性格不能 违背生活的逻辑和自然规律。 其次,要进行个性化人物的创作。人物要个性化,一要找到统一的基调和核心,为人物的个

色彩构成教案(全)

色彩构成教案(全) 第一讲色彩原理及色彩三要素 一、本次课主要内容: ●对上堂课的一些问题进行复习 ●新课导入(提问) ●新课内容 ●小结 ●课后思考与练习 二、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如下: (一)、对上堂课的一些问题进行复习: (二)、新课导入(提问): 色彩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呢?是一种物理现象还是心理现象? (三)、新课内容: 色彩原理 没有光源便没有色彩感觉,人们凭借光才能看见物体的形状、色彩,从而认识客观世界。什么是光呢?从广义上讲,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而不是物体),它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包括宇宙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等。它们都各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在整个电磁波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更确切地说,并不是所有的光的色彩我们肉眼都可以分辨。只有波长在 380纳米至 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知觉。这段波长的电磁波叫可见光谱,或叫做光。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肉眼所看不见的,通称不可见光。如:长于780纳米的电磁波叫红外线,短于380纳米的电磁波叫紫外线。 实际上,阳光的七色是由红、绿、紫三色不同的光波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我们把这红、绿、紫三色光称为三原色光(目前彩色电视所采用的是红、绿、蓝,实际上混合不出所有自然界之色,只是方便而已,但光学一直采用红、绿、蓝为三原色,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色图"来表示),国际照明学会规定分别用x、y、z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百分比。由于是百分比,三者相加必须等于1,故色调在色图中只需用x、y两值即可。将光谱色中各段波长所引起的色调感觉在x、y平面上做成图标时,即得色图(见图2)。因白色感觉可用等量的红、绿、紫(蓝紫)三色混合而得,故图中愈接近中心的部分,表示愈接近于白色,也就是饱和度愈低;而在边缘曲线部分,则饱和度愈高。因此,图中一定位置相当于物体色的一定色调和一定的饱和度。

色彩构成-基本原理

色彩构成

色彩的基本原理?概念
色彩
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 光是感知色彩的条件之一,健康的眼睛是感知色彩的条件之二,缺一不 可。
光刺激眼睛所产生的视感觉为色彩(色彩是一种视觉形态,是眼睛 对可见光的感受);光,是感知的条件;色,是感知的结果。
色彩构成
色彩构成是研究色彩的产生、人对色彩的感知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色彩构成是按照色立体的表色法,以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为中心, 以色彩的对比和调和为主要法则,以改变色的明度、纯度、冷暖、面积、 形状、位置等为手段,使色彩依照一定的秩序排列、变化,达到美的效 果。

色彩的基本原理?理论
古希腊、古代中国都有研究(没有光就没有色,例:白天能看到 色,夜里看不到;灯光照到的那里,就能看到色彩)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做了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的实验,分解出 红 、橙、黄、绿、青、兰、紫的光。太阳光包括了整个光谱,我们看到 的物体的颜色,则是物体表面对于太阳光的反射。

色彩的基本原理?理论
歌德的《色彩论》 主要从色彩与人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 联系来阐述色彩。
谢弗雷尔(法国化学家)的《色彩谐调与对比原理及其 在艺术中的运用》把补色原理运用于艺术(对印象派的产生 极大的影响)。
约翰内斯·伊顿(瑞士色彩学家)《色彩艺术》较为完整 地总结了西方色彩理论。主要从物理、化学、生理、心理、 艺术五个方面论述。
孟塞尔(孟谢尔) 美国画家 奥斯特瓦德 德国化学家
日本色彩研究所与PCCS色彩体系

平面设计-平面构成基本元素

元素——点 元素——线 元素——面 第二章 平 面 构 成 基 本 元 素 基 本 元 素

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 到点状形态的事物,它是我们非 常熟悉的一种形态元素。在自然 界中,点是一种细小的痕迹或物 体,例如,沙子、蚂蚁等。在文 学作品中,点是一个符号,例如, 逗号、句号、省略号等。在几何 学上,点是空间中只有位置、没 有大小的图形。在设计领域,点 是一种重要的设计元素。 第一节 元素—— 点

1. 点的大小 在同一环境中,相对面积越小,点的感觉就会越强。相反,相对面积越大,点的感觉越弱。 点的表情

2. 点的形状 在人们心目中,点通常被看成是圆形的,但是事实上,点可以是任何一种形状的。只要这个形态达到足够小,都可以认为它是点。 点的表情

3. 点的数量 (1)当画面上只有一个点的时候,它必 然成为唯一的视觉中心。 (2)当画面中有两个相同点的时候,由于张力使得两个点感觉彼此吸引,从而在视觉上产生连线,形成线的感觉。 (3)当画面中有三个点的时候,两两相吸引,在视觉上形成三角形的状态。 (4)当画面中出现多个不规则排列的点的时候,画面显得很自由很活跃。 (5)当画面中出现多个点规律排列的时候,画面显得很均匀稳定,进而产生面的感觉。 点的表情

点的表情 4. 点的位置 点在画面中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当点位于画面中间的时候,形成一个视觉中心,会产生稳定的感觉;当点的位置偏上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抬升的感觉;当点的位置偏下的时候,会产生沉着的感觉;当点的位置位于画面四个角落的时候,会产生逃逸的感觉。

文艺鉴赏学-类型鉴赏(七)--影视艺术鉴赏

第十一讲 影视艺术鉴赏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与听觉,因而鉴赏影视艺术必须从视觉听觉入手,进而寻求情感的冲击与意蕴的探求。同时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鉴赏的几大关键点,掌握影视艺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1.电影蒙太奇 2.电影美感的艺术元素构成 3.理解微相镜头(大特写镜头) 4.产生“情感共鸣的途径”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为主、讨论法为辅。用提问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利用音响等媒体放映剪辑下的几处特写镜头。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2课时) 影视艺术鉴赏,是对影视艺术产品的审美评价,是人们在观赏影视艺术品时所产生的一种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活动,是欣赏者对作品的感受、顿悟、理解、获得审美享受并作出审美评判的过程。影视艺术作品价值的最终实现,依赖于审美者的接受,而审美者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于审美方法的把握。因此,要真正理解影视艺术的含义,必须掌握影视鉴赏的方法。 讲课前,先解释什么是蒙太奇。

* 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每个镜头都是对现实时空的记录,经过剪辑,实现对时空的再造,形成独特的影视时空。 苏联电影理论家列夫·库里肖夫曾做过一个实验:从一部影片中选取苏联著名演员莫兹尤辛的几个静止的、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镜头,再把它们同其它影片的小片段连接三个组合: 第一个组合中,莫兹尤辛的特写后紧接着一张桌上摆了一盘汤的镜头。 第二个组合,使莫兹尤辛的镜头与一口棺材里躺着的女尸的镜头紧紧相连。 第三个组合,莫兹尤辛的镜头后面紧接着一个小女孩在玩着一个滑稽的玩具狗熊。 当库里肖夫把三种不同的组合放映给一些不知此中秘密的观众看时,效果非常惊人,观众对此大为赞赏。 莫兹尤辛看着那盘忘在桌上没喝的汤时,表现出沉思的样子; 观众因为莫兹尤辛看着女尸那副沉重悲伤的面孔而异常激动; 观众还赞赏莫兹尤辛在观察女孩儿玩耍时的那种轻松愉快的微笑。 但所有三个组合中莫兹尤辛特写镜头中的脸都是完全一样的。 库里肖夫根据自己进行的一系列电影实验对蒙太奇理论进行了更有美学高度的概括。他认为在每一门艺术里首先必须拥有素材,其次是组织素材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必须特别适合于这门艺术。电影的素材就是影片的片段,而构成方法则是按照一种特殊的被创造性地发现的次序把片段连接起来,亦即蒙太奇。 (一)感知影像,领略影视艺术的直觉美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十分推崇“电影美感的东西”,所谓“电影美感的东西”应该是由光、色、声、影组合的一种结合体,这一结合体实际上是投射到银幕或屏幕上的影像,也是最先进入观赏者视野的东西。因而,影视鉴赏是以感受具象性影像为起点的鉴赏。影视鉴赏的接受者以具体性的直觉感知为起点,由直觉而深进进行艺术审美活动,鉴赏者可以直接地获取确切的美感信息。因此,影视艺术的鉴赏首先是一种直觉审美。 第一,重视“画面”的观赏价值 影视艺术是视觉艺术,我们在进行影视艺术鉴赏时首先要重视“画面”的观赏价值。画面构图的形式美感、色彩的变化,往往给鉴赏者最直接的视觉刺激。鉴赏者需要凝神静气地“看”,特别要留意充满意味的象征画面。具体途径如下: 1.欣赏影视画面的构图美 构图美是影视艺术画面中的一种话语,它告诉鉴赏者只有最漂亮的影视艺术画面构图,才能使他们真正领略到什么叫影视艺术画面的构图美。《辞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