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土地革命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2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经历了许多重要事件和革命运动。
其中,中国的成立以及土地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
本文将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为基础,探讨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
一、中国的成立中国的成立,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的终结,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中国的成立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标志着中国独立、民主和幸福的新时代的开始。
它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革命中国的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革命运动,旨在解决土地问题,打破封建土地制度,使农民获得土地的平等权利。
土地革命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在1927年至1949年这段时间内,土地革命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土地革命的背景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弊端和农民的不满情绪。
农民在封建土地制度下被压迫剥削,他们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农村阶级斗争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积极组织和领导了广大农民进行土地革命斗争。
土地革命的成果是中国农村封建土地制度的瓦解,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保护和扩大。
土地革命为农民提供了充裕的土地资源,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这对于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的关系中国的成立与土地革命是密切相关的。
土地革命为中国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地革命使得农民群众积极参与革命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成立是土地革命的最终结果,土地革命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通过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不仅打破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建立了农民政权,还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与开辟及启示【摘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过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流血牺牲、历尽千难万险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革命道路。
这条道路的开辟与道路理论的形成有着一个逐渐认识和提高的过程,其中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这一理论的诞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型。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道路;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中国社会的半殖民性质没有改变。
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国民党统治集团捕杀的网罗张遍了全中国,革命的工会、农民协会等也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潮,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在这种严酷的背景下,怎样继续坚持革命?中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样走?毛泽东等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先警醒,开始了长期的艰苦的探索。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1927年7月中共中央临时决定了三件大事: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召集中央会议。
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清算了大革命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毛泽东在会上阐述了必须依靠农民和“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
会议还提出改编革命队伍的任务。
八七会议是中国革命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的转折。
大革命的失败,以血的教训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使党对掌握革命武装的极端重要性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在中央紧急会议上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
1、大革命时期:(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
(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
(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第五章中国革命新道路一、单项选择题1.1928年12月在东北宣布“改易旗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的是()。
A. 张作霖B. 冯玉祥C. 张学良D. 冯国璋2.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A.1927年七一五政变B.宁汉合流C.国民大会召开D.东北易帜3.1928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政权,其性质是()。
A.地主阶级政权B.官僚资产阶级政权C.资产阶级政权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4.与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相比北伐战争的一个显着特点是()。
A.依靠“新军”反对北洋军阀B.依靠革命武装反对北洋军阀C.依靠会党反对北洋军阀D.依靠地方军阀反对北洋军阀5.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这主要是指()。
A.国共对峙取代了南北对峙B.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取代了北洋军阀统治C.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的对象D.封建军阀已经被打倒6.官僚资本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是在()。
A.洋务运动期间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7.官僚资本的根本特征是()。
A.凭借国家权力实行强制掠夺B.通过币制改革控制金融C.在工业领域实行垄断D.推行商业专卖政策以获取巨额利润8.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性质是()。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B.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私人资本主义D.国家资本主义9.国民党四大银行完成其金融垄断的有决定意义的步骤是()。
A.发行金圆券B.发行银圆券C.发行法币D.发行军票10.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一个纲领,它使北洋政府时期在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这个纲领是()。
A.《宪政纲领》B.《训政纲领》C.《建国大纲》D.《军政纲领》11.据中共六大时的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 )万人。
A.15B.20C.30D.3112.据1927年11月统计全党党员人数由1927年5月中共五大时的()多人锐减到10000多人。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专题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斗争目的是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
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2.“二大”: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
3.1923 年,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过程中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革命统一路线,掀起了国民大革命。
4.1924—1927 年国共两党开展第一次合作。
1927 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大革命失败。
中共认识到必须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掌握革命的武装,开始发动武装起义。
5.1927 年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八七会议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6.1927 年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问题。
1928 年—1930 年,毛泽东接连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7.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时间:十年内战,亦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土地革命战争”,是指1927至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一阶段。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南昌起义后内战正式开始;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二、战争经过:1927-193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反对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反动统治的伟大国内革命战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统治,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及革命群众。
中国共产党于1927年8月7日召开紧急会议。
克服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撤换了他的领导职务,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党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
同年10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领导的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后,逐步扩大了根据地。
在此期间,党还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西等地领导了平江起义、百色起义、宁都起义等武装起义,成立了几支红军和几处革命根据地。
从1930年底到1931年9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工农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围剿”。
在此期间,其他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
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工农民主政府。
同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并领导了东北抗日联军等的抗日斗争。
中国近代史上的土地革命(改革)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农民问题始终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而土地问题则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
为了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双减双交”政策;③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④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具体介绍: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规定要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
对于小田主则减租。
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
9月,中共中央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第二次土地革命 1931年春为了保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第三次土地革命 1942年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第四次土地革命 1947年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第六次土地改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游击战争,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和工农民主政权(即苏维埃政府)以及地方武装,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到1928年2月,初步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同毛泽东部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称红军第4军),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其他地区的起义武装,有的也先后转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群众基础较好、地势有利的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红军第4军,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战斗力最强、影响最大的一支部队。
从它诞生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军就集中八九个团以至近20个团的兵力,多次对它发动进攻,但都被击破。
1928年5月,红军第4军在永新城附近抓住战机,歼灭江西国民党军1个团,乘胜占领永新城。
6月,红军第4军在七溪岭、龙源口地区击破江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军2个师的进攻,歼灭其1个团,击溃2个团。
随后,又取得反对湖南、江西两省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两次“会剿”的胜利。
毛泽东、朱德总结井冈山地区红军和游击队的作战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游击战争的基本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其他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也从斗争中摸索到一些宝贵的大围剿经验。
红军和游击队在人数少、武器差、弹药奇缺、粮食和被服等物资供给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运用正确的游击战争战略战术,打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军,并不断地取得胜利。
1929年3月~193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新军阀之间连续进行大规模混战。
各地红军乘机积极发展革命战争。
红4军主力于1929年1月离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向赣南、闽西挺进。
在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先后进行了大柏地、长汀、龙岩、上杭、水南等战斗,共歼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军约4个旅。
桑植起义后,在湘鄂边界地区逐步发展起来的红军,于1929年7月在南岔赤溪战斗中取得基本歼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军1个旅的胜利。
主题8 中共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一、俄式革命道路1.十月革命的过程二月革命、四月提纲、七月事件、十月革命2.俄式革命道路的内涵从城市到乡村,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二、中共探索革命道路的过程1.八一南昌起义目标:南下广东,占领广州;两次分兵,遭到挫败。
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反对国民党反动派。
2.八七会议内容: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3.秋收起义组建工农革命军;三路攻打长沙受挫,文家市决策主动走向农村;三湾改编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927年底,三大起义的失败,说明城市中心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标志着毛泽东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井冈山会师,成立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根据地巩固壮大。
5.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权。
原因:根源——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是由列强间接统治的、军阀割据的国家。
主要的、直接原因:中心城市国民党力量占有绝对优势。
意义: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三、“农村包围城市”理论被实践所验证1.1928——1931年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军发展到10多万人,根据地发展到十几块,分布在十多个省。
1931年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国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2.1933——1935年初,中国革命的严重挫折王明、博古、李德等人顽固坚持教条主义、城市中心论,在军事上实行阵地战,导致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在长征初期又遭受重大损失。
3.抗战初期该理论的新应用: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晋冀豫、冀鲁豫等;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
4.解放战争时期工作中心的转移:1949年,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北方大部分中心城市的解放,中共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向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