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 格式:docx
- 大小:25.43 KB
- 文档页数:4
简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刘泉201111232005 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然而,仅隔28年,中国共产党就夺取了全国政权。
分析起来原因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革命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方面简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一、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必要性;二、党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意义。
一、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必要性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从此,国民党已经不再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是变成了一个由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执行了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为了镇压人民、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特务系统,并且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制度。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要争取人民独立和自身解放,就必须同这个反动统治作坚决的斗争。
2.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大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和新老军阀组成的反革命联合阵线,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进行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
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的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000多人。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革命组织遭到破坏,革命转入低潮。
此时,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走上新的革命道路。
3.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斗争的失败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都以占领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然而,三大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实践证明,在中国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始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讲稿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上一章的内容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共产国际、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
在革命前景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国内局势却风云突变,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国民大革命中途夭折。
大革命失败以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举起的屠刀,中国共产党在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教学内容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大革命失败以后的中国政局(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二、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一)党内三次“左”倾错误出现的原因及危害(二)遵义会议及其历史作用(三)长征的胜利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2.认识革命新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教学重点与难点1.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内容2.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创建的意义及现实启示史上“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及危害 3.党在历4.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1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使中国革命走向复兴的新的革命道路。
这条革命新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如何探索并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它的创建有何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带着一系列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一)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政局1.国民党统治在全国的建立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经过宁汉合流、东北易帜,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国民党上台后,在全国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为了镇压和控制人民,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程
中国革命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始于 19 世纪末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进行了不懈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革命最终失败了。
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二、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共产党认为,在革命胜利后,必须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以保证人民对政权的掌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三、进行土地改革和民族工商业的改革
中国共产党认为,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土地改革和民族工商业的改革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土地改革和民族工商业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中国共产党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任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历程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指在中国独特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道路。
它是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以来,经过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条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核心是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有其特定的曲折历程。
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实践的过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并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社会进步。
二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1917年至1937年,毛泽东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中国化、改良形式,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更新发展成一套科学的思想体系。
三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实践的过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义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四个方面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转轨。
四是中国共产党的新时代领导,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准了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以上就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具体内容。
它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解放、独立和富强的决心,而且还包括了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推进市场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首先,推动市场经济改革,中国政府把市场机制作为指导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形成竞争机制和调节机制,实现资源配置优化。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政府采取政改、法改、民改等一系列政治改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最后,文化体制改革,实行文化现代化战略,实施经济、技术、教育、文化、社会服务、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根据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从正确的历史角度,科学地对中国社会进行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将继续为中国人民及世界人民的共同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革命先辈们进行了英勇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社会主义的初期,由于全国上下盲目的热情,没有足够的社会主义的建设经验,也使我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走了许多的弯路。
从1958年到1976年,“左”倾错误愈演愈烈,最终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发生长期的“左”倾错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理论根源。
所谓“左”倾错误是指为思想超越客观阶段,脱离群众,偏离当时的现实性,堕入空想和盲动。
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急躁冒进,违背规律,超越阶段;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表现为扩大打击面,搞过火的斗争,对内搞关门主义,对敌斗争搞冒险主义。
这段历史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58年到1966年中国共产党在“八大”正确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的指导下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对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难性估计不足,在工作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严重失误,“左”倾错误不断滋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从1966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左”倾错误发展到极致,从1958年到1976年,这期间是在“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曲折探索的阶段,既有严重失误也有积极的探索。
一、从“大跃进”到“两步走”:对发展战略的探索早在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制定并通过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简称“四十条”或“农业发展纲要”),揭开了农业“大跃进”的序幕。
1957年11月,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庆典及各国共产党和工厂党代表会议,受苏联的影响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英美,通过各种会议的发动,加上宣传媒体的推波助澜,“大跃进”的浪潮很快席卷神州大地。
“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的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数,高指数带来高估产,浮夸风。
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急于向所谓更高级的形式过渡,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盲目大搞“一大二公”。
040史海钩沉曲折艰辛的中国新民主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发展问题,也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一些方向,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些借鉴,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原因帝国主义的入侵,为了中国人民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现代文明,现代机械化工业的诞生和发展,促进了许多中国现代无产阶级的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
据一定的历史材料和文献记载,到1919年现代机械化产业技术工人已经的发展规模达到两百万人左右,这些充足的社会有利条件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无产阶级的基础。
五四运动算是中国新民主革命运动爆发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巴黎和会上,英美等一些反资本主义的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直接操纵了这次会议,在众多的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前,赤裸裸地将对中国的社会正义诉求全部驳回,还直接做出了无耻的无理抗争决定,将意大利和德国的特别行政权力直接地转交中国给了张 黎(安徽大学 安徽合肥 230601)摘 要: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毛泽东为主要思想和领导的人物,借鉴了俄国的1917年十月革命,结合当时实际和中国的实际国情,开创了出当今中国一条具有特色的新民主革命道路。
在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过程之中,五四运动的发生,国外其他地区革命党人的支持和帮助,也为了中国的新民主革命道路的发展和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动力。
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中国的新民主革命道路也日益地呈现出了胜利的迹象和曙光,共产党人凭借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打破了重重困难,过程艰辛,但是仍然最终取得了一次具有绝对性的革命胜利。
本文以时间节点为顺序,按照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发展和探索的主要起因、经过、结果和特点进行了论述,并重点总结和提出了其中先后产生的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思想技术成果。
关键词:国民党;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日本。
这个会议,将广大的中国人心中的共产主义怒火彻底地爆发了,他们还高喊着外争国家主权,内惩国贼的共产主义口号,上街游行抗议罢工,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中国革命社会主义运动。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一、中国共产党探索的两条道路的名称和含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二、领导人: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三、两条道路探索的过程:1.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1)背景:①国内背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对共产党实行赶尽杀绝的恐怖政策,中国革命处于低潮,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走以大城市为目标地革命道路遭到失败。
②国际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经济得以恢复,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着一战后的相对稳定和繁荣时期。
(2)过程: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支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等中民城市的武装斗争,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改向农村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民主革命道路,为中国的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结果: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国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前提。
(4)走自己路的原因:①从党成立后领导的城市工人罢工斗争及在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的结果看,走“别人的路”是行不通的。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所决定的。
③大革命时期,在广大的农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中国的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具有较强的革命性。
(5)取得成果的原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有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
④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壮大。
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起到了重要保障。
⑦国民党政权的腐朽。
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背景:①国内背景:文革结束,国内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党和人民迫切希望改变国家经济落后的局面;思想理论界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外交领域的重大突破为国家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外部空间。
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经历的曲折摘要: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一段全面建设、曲折发展、走向辉煌的历史过程。
是一段在曲折中发展,在挫折中前进的艰难过程。
在这条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道路上,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遭遇过严重的曲折,这些挫折为我们提供了沉痛而深刻的教训,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对这段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进行实事求是的历史分析,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对新形势的机遇与挑战,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认识正文:20世纪中国的历史,是纳入整个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进程的历史,在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肩负起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高举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也开始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崭新的探索和实践的历程。
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进一步向前推进。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展,完成了社会主义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飞跃。
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我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宣告结束,开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新时期。
建国初期,国内外矛盾错综复杂,新中国基础还不牢固。
在这种形势下,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了国民经济,为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在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党领导人民相继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场涉及几亿人的大规模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这场社会主义变革中,党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思想,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创造性的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不仅避免了生产力的下降,而且还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随后中共八大召开,它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准确的认清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曲折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党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党际合作实现后,党开始将主要的精力投向了开展民众运动。
在城市中领导了广州沙面工人罢工、五卅运动等一系列规模浩大的工人运动,将大革命推向了高潮。
关于农民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也是比较重视,但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深入基层,国民党形成了对农民问题只有政策而无行动的局面。
也正是由于国民党缺乏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扎实工作的人才,使得下层民众运动方面工作就由中共党员承担。
这样大革命时期党虽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但是毛泽东、彭湃等人不畏艰险、深入乡村、开展农运,为日后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积累了经验。
在合作破裂后,全国掀起了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在共产党员由六万锐减到一万人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奋起,开始了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在大革命悲惨失败之后的关键时刻,党做出了正确抉择,结束了陈独秀右倾中央的工作,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开始了从进攻城市向农村进军的艰难转变。
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八七会议)。
毛泽东在发言中讲了领导权,农民和军事的三大问题,提出了争取农民支持、独立领导革命的思想,而具体的途径则是把民众运动和军事运动结合起来。
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即“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
”在此精神指导下,党先后组织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
在发起的起义的武装占领城市的探索中,各地起义夺取城市的目标几乎都没有实现。
各地武装起义实践证明,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始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决定退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
毛泽东又经过一番实地调查,了解到井冈山地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落脚点。
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慢慢做通了袁文才,王佐二人的工作,毛泽东才将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
各地起义军撤到农村后,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在农村怎么生存,怎么发展。
为争取农民的支持,建设巩固的根据地,战胜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最初探索出了打土豪的简单办法来扫清革命障碍并鼓励农民起来革命。
但土豪的存粮和资财也是有一个积累的周期,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而要取得农民的支持就要用事实证明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
毛泽东抓住了土地这个核心问题,开始组织领导起了边界各县轰轰烈烈的分田高潮。
分地也是个很复杂的事,丈量土地、统计人口、协调分配,都需要有人牵头,都需要组织来领导,这样在广大
农民热烈拥护下,宁冈等县的基层党组织逐步恢复了起来,并且相应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
分了地后农民最怕再次失去土地,这就需要红军的武装保护,由此支前拥军成为了农民的自觉行动,红军的基本生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在领导红军反围剿的过程中,毛泽东等人又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这样就形成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循环,工农武装割据在井冈山地区就蓬勃开展起来。
至此,通过几年的摸索,中国共产党终于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在艰难险阻的革命道路中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基础。
虽然说在井冈山上,党组织已经探索出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雏形,但是党在探索革命新路上仍然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难在没有经验,二是难在共产国际城市中心论的束缚。
可以说,教条主义成了前进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八七会议后实现了斗争形式的转变,伴随着党内的“左”倾领导分子的情绪滋长,毛泽东被批评为“右倾逃跑主义”,“枪杆子主义”,同时他领导的引兵井冈山,保存实力的做法也遭不满,导致当时毛泽东被开除中央临时候补委员的严重后果。
同时在六大上,共产国际批评了乡村包围城市的提法。
毛泽东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思想,与共产国际“走州过府”式的“流动游击”思想是相违背的,这引起了红四军内部分人对他的质疑。
庆幸的是,随着闽浙赣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左右江根据地和东江根据地等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中央对割据农村和夺取城市的关系的认识也有了进展。
1930年一月,
一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最终表明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
到乡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路。
这也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成功开辟出来了。
毛泽东历经艰难探索出来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未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严厉批评。
由于一些党内领导人一味听命于共产国际,照搬共产国际的指示而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拿回共产国际的公式和教条,继续推行“左”倾教条,导致了从1931年11月赣南会议开始直到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后的整整三年的时间里,毛泽东被排除在了中央苏区红军领导之外,此时尽管他仍然担任着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但是遭受到了接连不断的批判和不公正对待,当时他的处境是相当艰难的。
同时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下,在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瞎参谋、乱指挥之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土地革命战争失败了,党和中国革命再次陷入绝境。
实践证明照抄马列本本、共产国际决议,照搬俄国革命经验行不通,而毛泽东等人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经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胜利和失败,经历了革命的大风大浪,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他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吸取了抗日战争的新鲜经验,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一系列著作,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