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17.50 KB
- 文档页数:13
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按二级学科培养,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代码及名称: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二级学科专业代码及名称:081701化学工程、081702化学工艺、081703生物化工、081704应用化学、081705工业催化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知识面宽、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2.具有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求实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研道德;3.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4. 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本专业的现代实验技能、研究方法和计算机技术;5. 具备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6.可胜任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教学工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工作和相应的技术管理工作。
二、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工程: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运用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研究环境污染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应用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对化学品在工程放大和实际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难点进行研究。
化学工艺:精细化学品与绿色化学工艺;清洁生产与生态化工;化学工艺与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资源利用及微电子技术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生物化工:应用生物化学;动物高效繁育与品质控制;微生物产品及发酵工艺;植物细胞工程。
应用化学:食品添加剂及功能助剂的合成及应用;医药中间体的研制与开发;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基于光电检测的化学传感器;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
工业催化:一氧化碳变换催化剂的研制与应用;气体脱硫净化剂的研制与应用;有机催化氧化反应及其工业应用;催化材料合成与应用。
三、培养计划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和教研室(研究所)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生应在入学一个月之后,在导师组及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工作计划。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名称/代码: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2015年修订版)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研究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熟悉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国际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等方面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和其它实际应用能力;能承担高等院校、企业和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向本一级学科包括化学工程(081701)、化学工艺(081702)、生物化工(081703)、应用化学(081704)、工业催化(081705)等5个硕士授权二级学科,所有二级学科均为本一级学科的培养方向,各培养方向与研究范围如下:1.化学工程研究范围:煤基固废高值化利用;工业结晶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化工流体相平衡的研究;工业废水处理技术与应用。
2.化学工艺研究范围:西部地区化工矿产资源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低阶煤的分级、高效清洁利用;烟道气脱硫、脱碳、脱硝机理及技术研究;化工工艺及反应过程优化、模拟计算。
3.生物化工研究范围:生物质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微生物资源与应用技术。
4.应用化学研究范围:新型功能分子材料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中西部地区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和超细化、微胶囊化应用研究;功能分子材料的构效关系及其理论模拟计算;内蒙古稀土资源在材料、生物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电化学燃料电池、电极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5.工业催化研究范围:新型催化材料(催化剂)设计、开发与应用;催化剂的催化机理分析;能源与资源催化转化。
三、培养方式全日制培养。
化学工程专硕培养方案一、专业特点化学工程专业属于工学硕士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化学工程相关领域知识和技术,使其具备化工领域的工程实践能力、研制能力、管理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艺设计等。
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一定的实习和工程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和工程能力。
二、培养目标1.掌握化学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熟练掌握化工设备和工艺技术,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3.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能够进行化学工程领域相关的科研工作;4.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适应化工领域的工作环境。
三、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
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化学工程原理》、《化工设备与工艺技术》、《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艺设计》等。
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研究方向和兴趣,可以选择《化学工程热力学》、《化学催化剂设计》、《环境化学工程》等相关课程。
同时,还需要开设相关的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习实践研究生期间需要完成一定的实习和工程实践,包括实验室实习、工程实践和企业实习等。
通过实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3.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需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并撰写毕业论文。
学校需要提供相关的科研平台和导师支持,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学生在科研项目中能够深入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拓展,同时掌握科研方法和技能。
四、评估方式研究生的评估主要包括科研能力评估、学术论文评价、期末考试和实习成绩等。
评估方式综合考虑学术表现、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最终评定研究生的学位等级。
五、师资力量学校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师资力量,主要包括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六、就业方向化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化工领域的工程设计、工艺开发、科研和管理工作。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3)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化工本科专业原为抗生素工学专业,建于1954年,1980年改为生物化工专业。
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生,1990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博士点,1991年开始招收博士生。
本专业背靠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生物化工系、生物化学研究所,配有各种全自动发酵罐、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质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主要研究领域有:采用基因重组微生物及非重组微生物的发酵过程优化,动植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及过程优化,组织工程,生物催化,代谢工程,生物反应过程的检测、模拟和控制,海洋生物技术,环境生物工程,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过程的放大,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等。
一、培养目标本学科的硕士学位获得者要掌握应用生物学基本概念和生物反应器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化过程检测与控制等生化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熟悉生物工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备进行生物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良好的科学道德。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
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二、学制和学习年限硕士生的学制为2.5年,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课程学习学分有效期自研究生入学开始为5年。
三、研究方向1. 生化反应工艺与工程。
2. 生物反应器工程。
3. 生化反应过程检测与控制。
4. 生化分离工程。
5. 细胞培养工程。
四、培养计划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组及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学位论文工作包括研究方向,已有工作基础,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等。
五、课程设置(一)总学分本学科硕士生应完成不少于29学分的课程学习,一般在入学后的3个学习单元内完成。
提倡硕士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提高创新能力。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Applied Chemistry(081704)一、适用学科一级学科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代码:0817二级学科名称:应用化学代码:081704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油田应用化学和精细化工专业知识,熟练掌握这两个特色领域的实验技能,了解油田开发、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熟练运用计算机,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既能从事应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又能从事高等教育和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三、主要研究方向1. 新型油田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技术2. 精细化学品的结构与性能3. 高性能合成材料助剂的开发4. 聚烯烃材料的合成与化学改性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学制:3年总学分:30~34学分,学位课程不少于18分,课程设置见附表。
五、必修环节及基本要求硕士研究生必修环节为2学分,其中《学科前沿技术进展》1学分,硕士生根据参加(不低于8次)和主讲(不低于1次)学术报告内容撰写学科前沿技术报告,导师给出成绩;实践环节即研究生协助导师指导1~2名本科生进行毕业设计(18周),导师给出成绩,计1学分。
六.学位论文及答辩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是使硕士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基本训练,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1.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对国民经济有一定意义或在学术上有一定价值。
论文工作一般应与教研(研究)室的科研主向和导师专长相结合,并考虑到可能的物质条件和时间,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
2.开题在第三学期进行,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开题报告》,经开题论证小组论证及所在院系批准后,报研究生学位办公室备案。
3.中期检查在第四学期末进行,研究生向检查小组汇报已完成的工作,已取得的成果,预期获得的成果,完成论文的可能性,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今后的工作计划等。
4.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书桌上,思绪随着键盘的敲击声一点点流淌出来。
这个方案,我已经构思了许久,关于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我想用最自然、最流畅的语言,把我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呈现出来。
一、培养目标我们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化学工程人才。
这不仅仅意味着要掌握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工程技能,更要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化工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项目管理。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政治、英语、数学。
这三门课程是基础,也是必备。
政治课让我们了解国家政策,英语课提升我们的国际视野,数学课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
2.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这四门课程是化学工程的基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3.专业核心课:化学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化工设计。
这四门课程让我们掌握化工领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选修课:现代分析技术、绿色化学、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企业管理。
这些课程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让我们在专业领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实践环节1.实验课:实验是化学工程的生命线,我们要通过实验课,掌握各种实验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实习:实习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企业,了解实际生产过程,提升我们的实践能力。
3.科研项目:参与科研项目,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师资队伍我们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他们是我们成长的引路人,为我们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培养方式1.课堂讲授:老师用生动的语言,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2.小组讨论:我们分成小组,针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企业参观:走进企业,了解实际生产过程,让我们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4.学术交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学术素养。
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化学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化学工程学科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具备综合化学工程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能力:1. 掌握化学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化学工程问题的能力;2. 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能够开展独立的科学研究工作;3. 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4. 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强的跨学科交叉能力。
二、培养时间及学制化学工程硕士培养时间一般为2-3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应在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三、培养内容1、学术学科基础课程(1)工程数学与实验设计:介绍数学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内容,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化学工程热力学:涵盖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定律、相平衡原理、化学反应热力学等内容。
(3)传质传热学:讲述传质和传热的基本原理、传质和传热设备的设计与应用。
2、专业方向课程(1)化学反应工程:介绍化学反应原理、反应器设计与操作、多相反应工程、催化反应工程等内容。
(2)化学工艺工程:重点讲述化工过程设计、过程控制、化工设备与系统设计及工艺流程优化。
(3)环境化学工程:引导学生学习环境化学、环境工程等内容,培养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程技术人员。
3、实践与科研能力培养(1)实验课程:开设化工实验课程,包括化工原理实验、化工工艺实验、化工设计与实施等。
(2)实习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化工企业的实地考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活动,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
(3)科研能力培养:通过科研课题和实验室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研究素养。
四、学术论文与答辩学生在培养期间应选定科研方向,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并撰写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学生在学业完毕后,需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700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较好的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的高层次专门技术人才。
系统学习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相关的专门知识、研究方法及实验技能;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与现代信息工具;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毕业后可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相关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生产管理工作。
二、培养方向:
1.
2.石油与天然气化学
3.化学工程
4.材料化学与工程
5.生物化学与工程
6.精细化工
7.煤炭化学与加工
8.新能源化学与技术
三、学习年限:3年
四、学分要求:总学分最低30 学分,必修课不得低于16学分。
备注:
1.本专业未选的必修课及其它专业的必修课及选修课均可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
2.对跨学科报考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研究生,由导师指定补修本专业的本科主干课程2门,最多不超过4学分。
补修课所取得学分不记入总学分。
3.专业外语课程作为必修环节,由导师指导查阅一定数量的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在第三学期开题阶段提交一份外语文献阅读报告,交导师审查并评定成绩,通过后记1学分。
六、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执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有关规定》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论文和答辩工作的有关规定》。
化学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化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并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案1. 专业课程1.1 必修课程(1)化学工程导论(2)现代化工工艺(3)化工热力学(4)化工动力学(5)化工原理(6)先进分离技术(7)化工过程控制(8)化工设备与工艺(9)化工传热传质(10)化工仪表自动化(11)化学反应工程(12)化工工程实验(13)化工工程设计(14)化工环境工程(15)专业英语1.2 选修课程(1)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2)生物化工(3)化工过程优化(4)环保化工(5)清洁生产技术(6)化学工程新技术(7)石油化工(8)能源化工(9)高分子材料与技术2. 科研训练2.1 学术论文研究生在培养期内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完成至少一篇学术论文。
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体现研究生在相应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科研能力。
2.2 科研项目研究生在培养期内要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掌握科研项目的申报、实施、成果交流等基本能力。
并在科研项目中锻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实习3.1 实习课程研究生在培养期内需要至少进行一次实习,以加深对化工产业的实际操作和管理的认识,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 学位论文研究生在培养期内需要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论文须符合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专业价值。
5. 综合素质培养5.1 实践能力研究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独立承担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和结果总结等任务。
5.2 团队合作研究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同行协作,互助学习,并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5.3 创新能力研究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6. 其他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通过硕士学位考试,取得一定的学分,满足学位授予的条件。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方向)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门类:工学一级学科名称: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代码:0817一、学科点简介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4个二级学科均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化学工艺学科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高校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目前,该一级学科被湖北省评为本领域的唯一优势学科,2013年新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二、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工程技术和科研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三、学习年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原则上不超过5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年。
四、主要研究方向1、化学工程(1)化学反应器与过程强化技术(2)分离过程与技术(3)资源化学工程与技术(4)化工过程装备及应用2、化学工艺(1)石油炼制与石油产品加工(2)绿色化学合成工艺(3)资源综合利用与加工(4)精细化学品合成与设计3、生物化工(1)生物质能源(2)微生物发酵与分离(3)微生物控制与资源开发4、工业催化(1)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2)催化反应工程(3)环境催化五、培养方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入学后两周内制订出培养计划,一般情况下应在第一学年内按照培养计划完成所选全部学分,于第四学期末完成中期考核,并完成教学实践环节。
六、学分要求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最低总学分要求为33学分,其中最低修课学分要求为28学分(学位课22学分,非学位课6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教学实践环节1学分。
七、学位论文工作我院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方可申请答辩。
(1)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公开发表或有正式录用通知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北大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硕士培养方案学科、领域代码: 0817一、培养目旳和规定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旳基本原理, 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坚实旳理论基础和系统旳专门知识, 具有从事应用化学方面旳科学研究和肩负专门技术工作旳能力。
可以纯熟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旳外文资料, 撰写论文摘要, 具有初步旳听说能力。
具有健康旳体魄。
二、研究方向1. 分离工程与技术2. 电化学工程3. 催化材料与分子设计4. 绿色化学工艺与清洁生产过程研究方向简介见附表1。
三、学习年限脱产硕士硕士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含学位论文答辩时间), 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工作旳时间不少于一年(从通过开题汇报算起)。
少数品学兼优旳学生提前完毕学业, 可申请提前毕业, 但论文工作时间(从通过开题汇报算起)也不得少于一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规定课程教学实行学分制。
课程分为学位课(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和非学位课。
硕士在规定旳时间内至少应完毕总计31学分(其中: 学位课不少于18学分, 非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 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共3学分)旳学习任务。
学位选修课中旳《高等精细化学品化学》为必修课。
教学实践旳完毕可以通过带本科生试验、帮导师批改课程作业等方式完毕;专业实践通过带本科生毕业论文或做导师科研课题完毕;学术活动规定学生必须做不少于1个学术汇报、听取学术汇报或参与学术会议不少于6次;社会实践则规定学生做横向课题或在假期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完毕。
课程设置详细状况见附表2。
五、学位论文1.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独立完毕。
2. 学位论文工作旳一般程序为: 文献阅读和调研、开题汇报、理论分析、科学试验、论文撰写、论文送审和论文答辩。
3. 学位论文应理论联络实际, 内容一般包括:题目、中英文摘要、目录、正文、道谢、参照文献、附录等。
4. 学位论文对所研究旳课题应在理论分析、科学试验、工程应用与指导实践等环节提出一定旳新见解。
化学工程与技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17)(专业英文名称: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一、培养目标1、努力学习和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德良好,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2、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技能,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写、译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1.化学工程方向(081701)开展氯碱化工高效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等离子体热解煤制乙炔工艺及过程装备;研究乙炔氢氯化反应低汞、无汞催化剂及反应机理和工艺研究,进行高性能聚氯乙烯树脂开发研究;依托新疆丰富的煤炭资源,开展煤化学、C1化学、煤热解、煤气化、煤基多联产技术和煤焦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以本地区农产品为基础,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化学肥料的控释与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转化的研究,推动化学工程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
2.化学工艺方向(081702)针对氯碱化工、煤化工、天然产物加工、食品行业,运用先进理念,推行源消减,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集成。
通过高效、节能、清洁生产工艺的研发,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研究膜分离、新型萃取分离、新型生物膜法等新分离技术在化工行业、食品行业、天然产物提取和水处理等过程中的应用;针对特定成分及过程的分离材料、反应过程物系传递材料、催化剂等功能材料,进行功能化设计及有序自组装的研究。
3.生物化工方向(081703)生物化工是化学工程的一个前沿分支,运用生物技术及化学工程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解决有生物体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的生产过程的基础理论及工程技术问题。
本专业主要开展新疆特殊环境微生物选育、功能研究及其工业应用,主要方向包括天然产物的微生物转化与改性,毒性物质的微生物降解,生物催化剂的功能研究与改造,生物催化过程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生化产品的分离与提纯,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等。
4.应用化学方向(081704)开展精细有机合成、工农业化学品合成技术研究,重点研究药物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小分子催化、驱油剂、絮凝剂、滴灌肥、肥料及农药载体材料等的研究。
开展天然产物、中兽药制剂的开发及应用,重点研究新疆特色药用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草食动物用纯中药添加剂等;开展应用电化学、纳米材料电化学技术研究,重点研究应用电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及其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应用、纳米结构材料在新型器件中的应用等。
5.工业催化方向(081705)充分考察等离子体反应器结构、等离子体参数等组成结构,探究等离子在催化作用的协同作用机理,建立等离子体催化模型。
针对乙炔氢氯化反应、乙炔加氢制乙烯和氧化脱硫反应,研究反应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催化过程,获得多相催化反应机理;在原子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能,对催化作用在微观层次上有系统地了解,并指导催化剂分子设计。
6.材料化工方向(0817Z1)高分子聚合过程及高分子改性工程研究,把握区域特色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方向,着重开展PVC、PE、PP、PEG、PS等的聚合工艺与高性能专用树脂生产工艺。
以增强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节约资源的原则,开展PVC、PE、PP等高分子材料的复合工艺研究,如木塑、石塑,纳米改性复合材料等。
立足特色矿产资源开发,开展电池材料、光电材料、纳米功能材料等研究;利用粉煤灰、硅灰、煤矸石、电石渣等固废生产绿色水泥和保温、节能、防火功能的绿色建材。
7.环境化工方向(0817Z2)环境污染控制与减排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展化工过程废水的污染控制共性技术研究,固体废弃物减排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与集成,受特征污染物污染场地(水体、土壤和地下水)的修复技术研究。
开展新型化工产品与污染物测试技术与方法研究;开展污染物环境化学行为、污染生态过程机制及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建设环境风险目标物质环境风险数据库,开展污染物排放标准、化工产业集中地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三、学习年限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在校学习时间最长年限为5年。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本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须获得30学分(包括课程学习26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文献阅读1学分、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1学分)方可通过毕业资格审核。
(一)课程要求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硕士研究生层次的特点,综合考虑与本科及博士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1、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总学分不少于26学分。
必修课学分设置15学分左右,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每个学科、专业列出20门左右选修课程。
其中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2学分,自然学科类研究生必选的《自然辩证法概论》为1学分,人文社科类研究生必选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为1学分)和英语(英语课分为《硕士英语一》为2学分、《硕士英语二》为2学分,共计4学分);专业必修课设置8学分左右。
2、各学科、专业必须设置研究方法类、技术实验、实践类课程以及专论课程、科技英语或专业英语(包含英文写作)课程。
专业课的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3、研究生的每门课程须确定3名以上具有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授课教师。
研究生专业课程的理论课程教学,须另设置与理论课学时相同的讨论课学时(即理论课程教学须设置“1:1”配套的讨论课学时),设置的讨论课学时不计入该课程总学时。
研究生课程设置涉及到大类平台课程,按照大类平台课程实施方案进行课程配置。
(二)课程设置1、必修课(15学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学分(2)硕士英语(一) 2.0学分(3)硕士英语(二) 2.0学分(4)自然辩证法概论 1.0学分(5)现代仪器分析 2.0学分(6)化学反应工程分析 2.0学分(7)化学工程与技术前沿 2.0学分(8)高等分离过程 2.0学分2、选修课(20门课程)(1)工程数学基础数据处理与数据计算 2.0学分(2)催化化学 2.0学分(3)科技英语 1.0学分(4)材料制备与测试技术 2.0学分(5)生物化工技术与进展 2.0学分(6)有机合成及实验 2.0学分(7)环境化学工程 2.0学分(8)天然产物化学 2.0学分(9)高等有机化学 2.0学分(10)能源化工概论 2.0学分(11)多元统计分析 2.0学分(1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综合实验 2.0学分(13)功能材料 2.0学分(14)化工实验技术 1.5学分(15)现代微生物工程 1.5学分(16)化工热力学理论及应用 2.0学分(17)现代生物技术 2.0学分(18)传递过程原理 2.0学分(19)高等有机电化学 1.5学分(20)绿色化学导论 2.0学分3、补修课程(2-4门)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2-4门本学科本科主干课程并通过考试,不计学分。
本课程体系同时适用于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硕士学位。
(1)有机化学 2.0学分(2)物理化学 2.0学分(3)高分子化学 2.0学分(4)化工原理及实验 3.0学分五、培养方式与培养环节1、实行研究生导师负责的研究生导师组指导制度建立以研究生导师为主,由3-5名本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副高以上职称专家组成的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简称导师组),负责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所有环节。
研究生导师组的主要职责: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监督、检查研究生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试验研究、中期检查、学位论文撰写、预答辩等培养环节。
研究生导师组至少每周组织一次研究生组会,主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汇报、读书报告会或学术交流等。
研究生导师组成员至少每年作专题学术报告一次,并且必须参与每学年组织的对研究生的业务考核工作。
导师组成员应以各种形式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和科学研究工作,配合做好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助做好研究生招生、就业指导工作。
2、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的制定须在入学后2周内在硕士研究生指导小组的指导下完成。
3、课程学习硕士研究生必须修完所规定的课程并取得学分。
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和科研发展方向以及研究领域所需的知识结构,选修数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
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学术活动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记2学分,并计入总学分内。
研究生在学期间完成不少于4次主讲报告、参与不少于20次学术活动;必须参加由研究生导师组组织的每周一次的研究生组会。
学术活动包括导师和导师组、学位点、学院、学校统一组织的学术活动和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等。
5、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
在校硕士研究生须结合本专业工作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专业实践活动,详见《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规定》。
6、文献阅读文献阅读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记1学分,并计入总学分内。
各学科专业必须列出本学科专业的必读书目和期刊杂志,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阅读完所列出的必读书刊,在每学期撰写一篇读书报告(不少于3000字),并在第二学期末前至少完成一次读书报告讲座。
读书报告的简要内容填写在《石河子大学学术活动记录本》上,作为考核依据。
7、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
(1)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为研究生培养必修环节,记1学分,并计入总学分内。
根据材料化工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以研究生为主体,导师进行指导,结合材料化工研究特点,以科研项目形式完成科学研究训练,学生可进行多种形式的研究与探索,研究成果采用调查报告、论文等形式。
(2)导师或导师组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等需求,安排研究生进行相关专业实验技能训练、科学研究及创新能力培养,由导师或导师组组织实施,并负责考核。
参加考核的研究生须填写《石河子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训练及创新能力培养审核表》。
六、考核方式1、课程考核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考试、考查记分均采用百分制。
公共课与必修课以笔试为主,70分为合格,选修课采用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60分为合格。
研究生课程考试重在考核硕士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和应用基础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考查课程不得超过总课程数的三分之一。
课程考核须以多种考核项目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课考核可采取“笔试+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平时成绩(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实验课考核可采取“实验技能测试+实验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