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蒋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在风湿病中是一个较常见的疾病。
据我国流行病学的初步统计,此病的患病率为70~100/10万人,如果以全国12亿人口计算。
我国的SLE患者已达84~120万之多。
自50年代起,人们对SLE的诊断已经给予相当的重视。
1958年,美国风湿病协会首次提出SLE的分类标准,经过多年的反复临床实践,该协会于1982年对SLE的分类标准进行了修改,并成为国际通用的诊断SLE的标准。
这一诊断标准共有11条,凡符合其中4条者即可诊断SLE。
这11条标准简述为:(1)颊部红斑;(2)盘状红斑;(3)光敏感;(4)口腔溃疡;(5)关节炎;(6)浆膜炎;(7)肾脏病变;(8)神经系统异常;(9)血液学异常;(10)免疫学异常;(11)抗核抗体异常。
这一分类标准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为96%。
不过,此标准是根据已经确诊的SLE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经过计算机分析处理而得出的,它对于早期或有特殊表现的SLE的诊断尚有一定的困难。
多年来一直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其它免疫抑制剂治疗SLE,效果虽较肯定,但有明显的副作用,这是因为这类药物非选择性地抑制T、B淋巴细胞功能,对病理性和生理性的淋巴细胞都有作用,因而在用药过程中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
迄今,对SLE的药物治疗方面尚无突破性的进展。
由于SL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在诊断及治疗上虽均无突破性的进展,不过,近年来随着有关SLE基础研究的深入,新的检查技术和设备的发展,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对此病的诊断与治疗较前已有显著的进展,现将近年来有关诊断和治疗SLE的一些新的报道作一扼要的介绍。
1 诊断1.1 NO对SLE脑病的诊断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对一氧化氮(NO)在体内作为一种介质的信息传递作用的了解有了很大的发展,因而于1998年给有突出成就的研究者授予诺贝尔奖金。
最近有学者报告,SLE脑病患者的脑脊液中的NO水平明显增高,增高的程度与其脑病的严重性具有一致的关系。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以系统性免疫性炎症反应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多系统受害者可以出现异常体征。
根据国际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ACR)的定义,必须同时具备以下4项诊断标准之一,才能判定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1、实体病史性特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常常有全身性的发热、疲劳,以及伴有高热(38℃以上)和出汗的部位疼痛或肌肉酸痛等体征。
2、皮肤特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出现全身性皮疹、紫癜和斑疹,斑疹发生在太阳照射的部位更容易发炎。
3、实验室检查特征:SLE患者有可能出现抗核抗体、抗原限制性多样性核糖体抗体、抗纤维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和凝血抗原抗体等实验室异常指标。
4、临床表现特征:SLE患者常常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减少、贫血、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关节痛等表现。
综上所述,根据既定的国际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标准,确诊系统性红斑狼疮需同时满足以上4项诊断标准之一,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件众多种似病症中较复杂的诊断,诊断的甄别要靠专业的医疗机构,已获得恰当的检查和诊断为准。
系统性红斑狼疮试行诊断标准本标准是美国风湿病学会于 1971 年制订的。
该学会鉴于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红斑狼疮在美国本土以及邻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发病率的增加,拟从这些疾病中区别各病的特征,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化,于是在美国全国 52 个门诊风湿病和其他美国医院的协助下,应用各种比较精确的方法进行诊断。
在这些病人中寻找类似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典型风湿或风湿性关节炎与另一些非风湿病进行对比,再从中提取 21 个临床特征,归纳出 14 条标准。
系统性红斑狼疮试行诊断标准如下:1 .面部蝶形红斑,弥漫红斑,扁平或高起于颧骨或鼻梁,可以是单侧。
2 .盘状红斑伴有粘着性鳞屑和毛囊口角栓,有些损害可出现萎缩疤,这些损害除面部外亦可见于其他部位。
3 .雷诺氏现象,需要观察到两种颜色。
4 .脱发,病史和医院观察到大量迅速脱发。
5 .光敏感,病史或医生观察到患者皮肤暴露区对阳光反应。
6 .口腔或鼻咽区溃疡。
7 .关节炎(非畸形),一个或多个无任何畸形的外周关节受累:①运动性疼痛;②触痛;③渗出或关节周软组织肿胀。
8 .狼疮细胞,两个或更多个典型的红斑狼疮细胞,在一个视野看到,或一种细胞在两个或更多视野看到,为大家公认的方法。
9 .持续性的梅毒血清学实验假阳性。
10 .大量蛋白尿,每天超过 3.5 克。
11 .细胞管型,可以是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状或混合型。
12 .下列一种或两种:①胸膜炎:胸膜性疼痛病史或为医生所诊断;或 X 线检查两侧胸膜肥厚或渗出。
②心包炎:被心电图所证实。
13 .下列一种或两种,无血尿,无药物诱发者:①精神病。
②惊厥。
14 .下列一种或两种:①溶血性贫血。
②白细胞减少 1 , 000/ 立方毫米,血小板少于 100 , 00 。
上述标准建立以后,方便了临床观察,对居民的检查以及对其他研究工作提供初步标准。
如果一个病人有其中四条或更多的病症出现,将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那么该患者就列为今后连续观察和定期检查对象。
sle的实验室诊断标准SLE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之一。
SLE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SLE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SLE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抗核抗体(ANA)检测。
ANA是SLE的重要实验室指标,其阳性率在SLE患者中非常高。
ANA的检测方法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阳性的ANA结果提示可能存在SLE,但并不是100%的确诊指标,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 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检测。
抗双链DNA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其阳性率与SLE的活动性和肾脏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抗双链DNA抗体的检测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法(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阳性的抗双链DNA抗体结果提示SLE的可能性较大,但也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3. 血清C3、C4测定。
SLE患者常常伴有补体系统的活化和消耗,导致血清C3、C4水平降低。
因此,血清C3、C4的测定可以作为SLE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血清C3、C4水平降低提示SLE的可能性较大,但也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4.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SLE患者常常伴有免疫球蛋白的异常水平,包括总IgG、IgM、IgA等。
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可以帮助医生了解SLE患者的免疫状态,对SLE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5. 其他实验室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外,还可以根据临床情况进行血沉、C反应蛋白、抗磷脂抗体等更具体的实验室检查。
这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全面地评估SLE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总之,SLE的实验室诊断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对于SLE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在进行SLE的实验室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方法是什么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危害性很多,要想远离疾病的折磨,我们最好多了解该疾病的诊断检查方法,及时的确诊疾病,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医院常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诊断检测方法。
1、狼疮带试验(LBT)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皮肤免疫荧光带或狼疮带,即在真皮表皮连接处可见一局限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带,皮损处阳性率SLE为92%,DLE为 90%,正常皮肤暴光处SLE为70%,非暴光处为50%,但不见于DLE正常皮肤,在慢性萎缩性或过度角化的皮损荧光带成团块状,新起的皮疹沉积如颗粒状或细线状,而在SLE正常皮肤呈点彩状,此免疫荧光带为Ig(主要为IgG、亦有IgM、IgA)与补体在真皮表皮连接处沉积造成。
曾凡饮等采用1M.Nacl分离人皮肤DIF法对SLE患者进行狼疮带的研究,发现本法的阳性率达90.9%,以Ig沉积于真皮侧最为常见,其次为沉积于真表皮两侧,而未见单纯于表皮侧的病例,荧光形态以线状多见,少数为颗粒太。
近来张学军等采用热分离表皮真皮法在5例大疱性SLE中有3例血管结合在真皮侧,另2例与真皮侧,表示出抗体异质性。
2、细胞免疫功能测定淋巴细胞转化试验(PHA-LTT)、旧结核菌素(OT)、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和链激酶(SD-SK)皮试往往阴性。
T细胞亚群检测采用单克隆抗体荧光技术示活动性病例中总T细胞(CD3)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明显降低,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4)(CD8)比值增高,随着治疗病情稳定,T抑制细胞恢复正常,T辅助细胞降低,两者比值恢复或低于正常。
自然杀伤细胞(NK)采用酶(LDH)释放法检测NK活性结果示活性显著降低,在活动期更为显著。
3、血清补体测定约75%~90%SLE患者血清补体减少,尤其在活动期,以C3、C4为著,但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不减少。
4、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血清CIC在活动期增高。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断”与“达标治疗”作者:熊文中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2期近些年来,我国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SLE)发生率在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了我国临床诊治中一种十分常见的免疫性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患者以女性患者为多。
虽然在医学的不断进步下,SLE疾病得到了较好的诊断与治疗。
但是,现阶段的SLE患者死亡率仍然很高,这主要是由于患者发现的不及时等因素导致的。
为此,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与治疗相关信息。
一、什么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说,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个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特征的免疫性疾病。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该疾病会对身体的多个器官或是系统造成较大影响,并且由于其病情可能出现的反复性导致其治疗进程显得更加缓慢。
也正是因此,该疾病的及时发现与早期诊断对于整体治疗过程而言十分关键。
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断上文我们提到了,尽早发现可能患有SLE疾病对于诊断及治疗都具有其独特价值。
为此,我们先来通过SLE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对其早期诊断进行相关学习。
1、若患者出现了以下这些临床症状,则有可能被诊断为SLE疾病:(1)前期患者出现一些关节炎或是关节疼痛症状,若经检查证实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关节滑膜炎,则有可能为系统性红斑狼疮。
(2)患者可能还伴随有皮疹、隐匿性肾炎等疾病;(3)患者经常出现脱发或是口腔溃疡等症状。
(4)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还有可能出现较多的重症狼疮现象;2、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非感染性的发热症状,且该发热程度高于38.3℃;3、经检测发现患者体内存在多种抗体;4、经临床检测发现患者呈现低补体血症状,即溶血性贫血或是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等;5、患者的抗心磷脂抗体(ACL)及抗双链DNA呈阳性;6、患者出现癫痫或是其他精神异常症状;7、在診断过程中,患者出现体内抗体不断增加等情况,也需要进行密切关注。
据临床经验总结,SLE疾病从出现临床症状到被诊断若顺利的话,可能需要花上半年;若发现不及时,这有可能需要花费四年左右的时间。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红斑狼疮被称为世界三大疑难病症之一,具有病因未明,病程长,多系统、多脏器受累,易复发,死亡率高等特点。
据统计显示,红斑狼疮人群患病率70/10万,其中女性患者为113/10万,我国现约有100万红斑狼疮患者,为全球之最。
患者被确诊红斑狼疮后往往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更由于长期服药、疾病多次复发或者继发感染,而长期笼罩在病魔的阴影中。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标准: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若肾脏受累即为狼疮性肾炎。
根据一般病理检查肾脏受累者约占90%,从发病机理来看,遗传因素只是一种易感倾向,环境因素在本病的促发中起重要作用,如病毒感染,药物因素,以及日光(紫外线)照射等。
本病90%以上见于女性,凡青,中年女性患者有肾脏疾病表现,伴有多系统病变,特别是发烧,关节炎,皮疹,血沉显著增高者,均应怀疑本病,并应做常规检查和与本病有关的免疫血清学化验,以明确诊断。
1、面部蝶形红斑:弥漫红斑,扁平或高起于颧骨或鼻梁,可以是单侧。
2、盘状红斑伴有粘着性鳞屑和毛囊口角栓:有些损害可出现萎缩疤,这些损害除面部外亦可见于其他部位。
3、雷诺氏现象:需要观察到两种颜色。
4、脱发:病史和医院观察到大量迅速脱发。
5、光敏感:病史或医生观察到患者皮肤暴露区对阳光反应。
6、盘状红斑:片状高超皮肤的红斑,黏附有角质脱屑和毛囊栓;陈旧性病变可发生萎缩性瘢痕。
7、颊部红斑:扁平或高起,在两颧突出部位固定红斑。
8、口腔溃疡:经医生观察到的口腔或鼻咽部溃疡,一般为无痛性。
9、光过敏:对日光有明显的反应,引起皮疹,从病史中得知或医生观察到。
10、浆膜炎:胸膜炎或心包炎。
11、关节炎:非侵蚀性关节炎,累及2了个或更多的外周关节,有压痛,肿胀或积液。
12、神经病变:癫痫发作或精神病,除外药物或已知的代谢紊乱。
13、肾脏病变:尿蛋白》0.5g/24h或管型(红细胞,血红蛋白,颗粒管型或混合管型)。
14、关节炎(非畸形):一个或多个无任何畸形的外周关节受累:①运动性疼痛;②触痛;③渗出或关节周软组织肿胀。
15、狼疮细胞:两个或更多个典型的红斑狼疮细胞,在一个视野看到,或一种细胞在两个或更多视野看到,为大家公认的方法。
原文链接:/hblc/2014/0805/187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