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妇产科出血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6.11 KB
- 文档页数:2
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处理发表时间:2012-07-19T17:23:52.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2期供稿作者:吴志仙[导读]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为我国孕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仍居首位。
吴志仙 (河北省高阳县医院妇产科 071500)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为我国孕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仍居首位,尤其在我国农村地区,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农村死于产科出血的孕产妇死亡病例占全国死于产科出血病例的80.0%以上[1]。
产后出血的预后与失血量、失血速度及产妇体质而异,其预后直接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和产后的康复,故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尤为重要。
现就我院近5年来86例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处理原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从2006年1月~2011年6月发生产后出血86例,年龄20~25岁30例,约占34.9%,25~30岁者46例,约占53.5%,30岁以上者10例,约占11.6%。
1.2 出血量及出血时间出血量约500~1000ml者75例,占87%,1000~1500ml者8例,占9.3%,1500ml以上者3例,占3.5%。
产后24h内出血者79例,占92%,产后24h后出血者7例,占8%。
1.3 诊断标准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2]。
1.4 分娩方式 86例产后出血中有70例系剖宫产分娩,约占81.3%,合并巨大儿的1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15例,因头盆不称剖宫产10例,社会因素剖宫产12例,前置胎盘4例,疤痕子宫6例,臀位12例,双胎1例。
阴道分娩16例。
1.5 出血原因宫缩乏力48例,约占55.8%;胎盘粘连和残留27例,占31.4%,其中流产3次以上10例,流产2次的8例,无流产史的9例;剖宫产子宫切口撕延5例,约占5.8%,均系经较长时间试产后手术;软产道裂伤6例,占7%,其中阴道壁损伤3例,宫颈裂伤2例,阴道壁血肿1例。
常见产后出血原因治疗及护理分析林惠[摘要]总结在本院住院分娩的若干例分娩产妇为观察对象,将胎儿出生后 24h 内出血量≥500ml 定为产后出血,产后出血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重视产前的检查及保健;产时科学的处理产程,减少危险因素,对症处理及积极配合急救,产后细心观察,并加强生活、心理护理,是医务人员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的主要措施。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也是产科休克的主要原因,根据报道约 1/3 的产妇死亡直接与产科出血有关,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定义,掌握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极其重要。
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
其中以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占首位、占产后出血总数的 70-80%。
[关键词]治疗措施、控制感染、产后出血护理产后出血是我国产科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位于引起我国产妇死亡的首位,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 2%-3%,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资料,还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监测结果,均显示产后出血是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临床稍微忽略或处理不当,救治不力,往往造成产妇死亡,因此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是产科面临的主要课题,预防和控制产后出血是基层医护人员的一项主要工作,本研究针对产后出血实施的治疗措施,控制感染护理干预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A2012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本院分娩产妇 5168 例,发生产后出血 152 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94%,发生产后出血的病例经积极治疗,无 1 例死亡,在 152 例产后出血产妇中最小年龄 18 岁,最大39 岁,初产妇 72 例,经产妇 80 例,孕周为 29+4~44+2周孕,出血量≥500~1000ml 105 例,>1000~2000ml 32 例,>2000~3000ml 12 例,>3000ml 3 例,均符合胎儿娩出后 24h 内阴道出血量≥500ml的产后出血诊断标准。
引言:
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产后并发症,在妇产科中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一个关于产后出血的病例,旨在提供临床医生关于该病病因和治疗的更深入的理解。
概述:
产后出血是指妇女在分娩后出现异常大量、持续性或者阻断正常恶露排出的出血情况。
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产妇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正文内容:
一、病因
1.子宫收缩功能不良
2.子宫缺血及腔内囊肿
3.产后感染及炎症
4.子宫异常结构
5.子宫内膜异位症
二、临床表现
1.产后大出血
2.出血持续时间延长
3.阴道出血不断增多
4.体循环不稳定
5.贫血和休克
三、诊断
1.详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2.常规实验室检查
3.彩超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4.子宫动脉造影
5.病原学检测
四、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有效循环
2.快速输液,纠正贫血和电解质紊乱
3.血容量置换
4.使用子宫收缩剂和抗生素
5.尽早行手术干预
五、预防与措施
1.孕前体质改善
2.产前侧切和预防性缝合
3.子宫质量评估和修复
4.术后休息和调养
5.定期产后复查和随访
总结:
产后出血是一种危险的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产妇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产后出血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以及预防措施,医生可以更好地处理该病病例,并提高产后出血的预后。
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将有助于深入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产后出血临床分析产后出血,也称为产后失血,是指妇女在分娩后出现的血量超过500毫升的阴道流血现象。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急性危重症之一,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严重时可能会危及产妇的生命。
本文将对产后出血的原因、分类、流行病学特点以及预防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1. 子宫原因:子宫肌层功能不全是最常见的产后出血原因之一。
子宫原因可能包括产后子宫收缩功能不良、子宫破裂等。
2. 子宫内膜原因:子宫内膜病变导致的产后出血也较为常见,如子宫内膜腺肌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3. 阴道和外阴原因:产时阴道、会阴的损伤或破裂,会导致产后出血。
4. 子宫壁缺血:产后出血的原因还包括子宫壁缺血,可能由于胎盘植入过深导致子宫血管破裂、血管破裂或因缺血导致子宫形态发生改变。
5. 凝血功能异常:产后凝血功能异常也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等。
二、产后出血的分类1.原发性产后出血:指分娩后24小时内发生的出血,约占产后出血的70%。
2.继发性产后出血:指分娩后24小时至分娩后6周内发生的出血。
继发性产后出血主要与子宫退缩不良有关,可分为早期继发性产后出血和晚期继发性产后出血。
三、产后出血的流行病学特点1. 对全球妇女健康的影响:产后出血是全球范围内危及妇女生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发展中国家。
2. 地域差异:发展中国家的产后出血发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3. 高风险人群:多胎妊娠、巨大儿、孕产妇年龄过大或过小、分娩过程异常等均为产后出血的高风险人群。
四、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方法1. 预防措施:准妈妈在孕期应接受规范的孕前检查和孕期保健,提前发现和处理潜在的产后出血风险因素。
2. 分娩过程管理:分娩时应加强监测,确保子宫充分收缩以预防出血。
同时,产后立即进行切断脐带、催产素注射等措施,促进子宫的收缩和恶露排出。
3. 紧急处理: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应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包括按压子宫、给予输血、使用抗纤维溶解药物等。
80孕产妇产科出血原因分析陈红丽作者单位金堂县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金堂医院四川 成都 610400孕妇在整个分娩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出血的情况,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如果孕妇大出血,将会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为了减少风险的发生,需要重视产后出血原因的分析,以及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
本文基于孕产妇产科出血的原因,如何预防产后出血,以及孕产妇出血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简单阐述。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产后出血是指孕妇在生产后的24小时内,阴道的出血量较多,临床上将出血量大于500 mL作为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
而造成产后出血的原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产妇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等。
(一)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
在胎儿分娩后,子宫肌肉纤维在收缩时,会导致胎盘迅速剥离、缩小,子宫出血会逐渐得到控制。
若是因为产妇过于紧张、体质虚弱、肥胖等情况,使得子宫收缩功能出现异常时,子宫出血将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进而诱发产后出血情况。
此外,如果产程过长,产妇体力消耗大,以及子宫本身存在病变,同样会造成子宫收缩乏力,出现产后出血现象。
(二)胎盘因素一般情况下,胎盘会在胎儿出生后的15分钟左右被产妇分娩出来,若是胎盘在30分钟内一直没有排出来,就会使产妇出现出血情况。
而造成胎盘滞留的原因包括胎盘剥离不全、膀胱过于充盈等。
再者,产妇胎盘、胎膜、副胎盘在不小心留在患者子宫腔内之后,会影响产妇子宫正常收缩,进而使得产妇在分娩存在出血量过多的现象。
(三)软产道裂伤产妇分娩期间,可能会因为软产道裂伤,而造成出血情况。
胎儿过大、产道弹性差、外阴水肿等因素,都是产道裂伤的主要原因。
此外,如果孕妇本身就有凝血功能障碍,其产后出血的概率相对较高。
二、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在发现产妇存在出血情况后,医生会首先分析患者产妇出血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
具体来说,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可分为一般处理、针对病因处理。
简述评估产后出血量的常用方法《评估产后出血量的常用方法》产后出血是指妇女在分娩后出现的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内失血超过500毫升或生产期间失血超过1000毫升。
评估产后出血量的方法是产科医生评估妇女失血的程度和量,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
以下是常用的评估产后出血量的方法:1. 观察法:产科医生通过直接观察妇女分娩后的出血情况来评估产后出血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后出血轻微的情况,如产后出血量小于500毫升。
医生会观察分娩过程中残留的胎盘及脐带,以及产后子宫收缩情况来判断出血量。
2. 血液收集法:这是一种简单而精确的评估方法。
分娩后收集所有出血的血液,并使用称量器测量出血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严重出血的情况,如出血量大于500毫升。
通过血液收集法,医生可以准确评估出血量,并及时决定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3. 问诊法:医生通过询问妇女出血的程度和感觉,来评估产后出血量。
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后出血较多但没有明显血液外溢的情况。
医生会询问妇女出血是否超过物理量(如几层护垫)、是否有意识模糊、头晕或其他不适症状。
根据妇女的回答,医生可以初步评估出血量的大小。
4. 超声检查:这是一种无创评估方法,通过超声波技术来评估产后出血量。
产科医生可以使用超声波探测器对子宫进行检查,评估子宫内腔和宫颈内腔的残余血块。
根据超声波显示的图像,医生可以判断出血量的大小。
综上所述,评估产后出血量的常用方法包括观察法、血液收集法、问诊法和超声检查。
医生根据妇女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产后出血问题。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出血量,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证母婴的安全。
孕产妇产科出血分析
发表时间:2017-12-18T14:48:47.47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3期作者:李振宇[导读] 产科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产科出血,这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一个重大影响因素。
(四川蓬安德仁医院四川南充 637800)【摘要】目的:对孕产妇产科出血的原因予以分析总结。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的40例孕产科出血患者,通过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导致其产科出血的主要因素。
结果:导致孕产妇产科出血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产后出血、异位妊娠、前置胎盘与子宫破裂,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产后出血,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而孕产妇的年龄、产检次数、文化程度、产后出血时间等
因素与产科出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结论:导致孕产妇产科出血的因素多种多样,强化孕产妇的管理与筛查工作非常必要,并要对产妇的产后监护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尽可能的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关键词】孕产妇;产科出血;分析【中图分类号】R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3-0119-01 产科中最为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产科出血,这也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一个重大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降低孕产妇产科出血的发生率,通过回顾分析孕产妇产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出血原因及处理措施予以分析总结是非常必要的[1]。
本文就主要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孕产妇产科出血患者40例,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间收治,年龄处于23~36岁之间,平均(26.3±3.5)岁。
1.2 方法
对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出血原因、怀孕次数、分娩次数、产检次数、临床诊疗等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予以总结记录。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应用到主要的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 18.0,并结合实际的需求,对计数资料实施卡方检验,对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则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总结孕产妇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发现,其主要家中与产后出血、异位妊娠、前置胎盘、子宫破裂等,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产后出血,40例患者中有28例为产后出血,总的比例高达70%。
对于由于产后出血导致死亡的产科出血患者中,导致其死亡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凝血障碍、产后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等。
而孕产妇的年龄、产检次数、文化程度、产后出血等因素与产科出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临床上产妇分娩时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并发症就是产科出血,这会对孕产妇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临床上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对于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具有严重威胁。
那么,为了能够有效降低孕产妇产科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分析导致其出现产科出血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
通过分析发现产后出血是导致产科出血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而在分娩产妇当中,年龄、文化程度、产后出血时间、产检次数等与其产后出血发生率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产后出血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于年龄处于20~30岁的产妇,这主要因为该年龄段是生育比较集中的年龄段,要想切实减少产科出血的发生率,就应该强化该年龄段人员的预防与干预工作。
并且分析其文化程度差异发现,学历比较低的人群的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其在妊娠期间,对产科出血及相关注意事项的知识了解不够,导致其在怀孕期间没有规避一些可以避免的影响因素[3-4]。
此外,产检次数直接影响到产科出血的发生率,这主要是因为规律的产检有利于在各个阶段对孕妇及胎儿的实际情况予以动态的掌握,从而在遇到问题时,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能够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孕产妇来说,规划化的产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产后24h内是产后出血的高发时期,那么对于医护人员及产妇家属来说,要能够在该阶段做好产妇的监测工作,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以便于将产科出血的发生率将至最低值。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院收治的孕产妇产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分析,总结导致孕产妇发生产科出血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导致孕产妇产科出血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产后出血、异位妊娠、前置胎盘与子宫破裂,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产后出血,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而孕产妇的年龄、产检次数、文化程度、产后出血时间等因素与产科出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由此可见,导致孕产妇产科出血的因素多种多样,强化孕产妇的管理与筛查工作非常必要,并要对产妇的产后监护管理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尽可能的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姜李媛,朱旭红,陶晶.2012-2015年杭州市危重孕产妇相关产科出血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4):5354-5355.
[2]赵悦淑,张龙梅,王蕊,崔世红,张欢,黄婷婷.2005-2014年河南省孕产妇产科出血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07):1357-1360.
[3]闫亭亭,吴颖岚,王建武,方超英.湖南省2011-2015年产科出血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7,24(07):827-830.
[4]赵巧荣,王玉红,李红.郑州市68例产科出血导致孕产妇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3,4(02):22-23.
[5]龙恩慧.产后出血与孕产妇死亡原因的调查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0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