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生物六界分类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43.36 MB
- 文档页数:255
生物的界级分类(classification of kingdoms oforganisms)根据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特别是根据生物的演化概况所进行的各种“界”级分类系统。
随着科学的发展,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多种生物界级分类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林奈的两界系统(1735),包括植物界和动物界;(2)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866年),包括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植物界和动物界;(3)李代尔(G.F.Leedale)的四界系统(1974),包括原核界(Kingdom Monera)(细菌、蓝藻)真菌界(Kingdom Fungi)、植物界和动物界;(4)魏泰克(R.H.Whittaker)的五界(1969),包括原核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5)胡先骕的二总界系统(1965),包括始生和胞生两个总界,始生总界(Suprastatus Protobiota)只有病毒界,胞生总界(Suprastatus Cytobiota)包括细菌界(Status Bacteriobion-ta)、粘菌界(Status Myxobionta)、真菌界(Status Myco-bionta)、植物界(Status Phytobionta)和动物界(StatusZoobionta);(6)陈世骧等的三总界六界分类系统(1979),即:Ⅰ.非细胞总界(Superkingdom Acytonia) 1.病毒界(包括类病毒)Ⅱ.原核总界(SuperkingdomProcaryota) 2.细菌界(Kingdom Mycomonera)3.蓝藻界(Kingdom Phycomonera)Ⅲ.真核总界(Superkingdom Eucaryota) 4.植物界(Kingdom Plantae)5.真菌界(Kingdom Fungi)6.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生物的分界面对着众多的生物,科学家为了便于研究起见,逐将生物分门别类。
生物基础(高教版)电子教案【课题】第1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三节生物六界分类系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生物分界发展史,了解病毒,掌握病毒结构。
初步掌握真细菌界(原核生物)的特征及与有人类的关系,了解古细菌界。
初步掌握原生生物界(真核生物)的特征和真菌界常见类群,了原生生物的种类及真菌界的主要特征。
初步掌握植物界主要类群和节肢动物、脊索动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的利用,理解植物界与动物界的进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通过思维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抽象形成规律性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使学生的科学态度、思想情趣得到陶冶;通过我国科学家张世骧等对生物分类的贡献,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民族自豪感;由生物分类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的热情和献身生物事业的责任感。
激发兴趣和科学情感;培养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生物分界的依据及历程,病毒的结构特点;原核生物细胞特征;真核生物的特征;植物界主要类群及节肢动物、脊索动物的特点。
难点:生物分界的依据及六界系统中各界生物间的进化关系,病毒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4学时【主要教学方法】讲授、读图、讨论【教学用具】掛图,并建议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三节生物六界分类系统一、生物的分界(第一课时)1735年,林奈以生物能否自主运动为标准,把生物分成植物和动物两个界。
1860年霍格等将单细胞真核生物单独划为原生生物界。
1938年科普兰提出将这类生物再单独划为原核生物界。
1969年,惠特克根据生物获得营养的类型分为摄食(动物)、光合作用(植物)和吸收(真菌)三类,结合前人对生物的分界,提出五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从细胞结构看,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核物质DNA集中在细胞原生质中一定区域。
另外四界都有细胞核,是真核生物。
真核生物又分为原生生物、真菌、植物、动物4个界,即:生物原核类:原核生物界(细菌、蓝细菌)真核类单细胞:原生生物界(藻类、原生动物)多细胞植物界———以光合作用获得营养真菌界(酵母菌、丝状真菌及蕈类)———以腐生方式获得营养动物界———以摄食方式获得营养五界系统大体反映了生物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的进化历程,因此得到广泛认同。
学习重点认识生物分类系统生物分类系统是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通过对生物种类进行分类、命名和归纳,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生物的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生物分类系统的重要性,分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分类系统在研究、保护和教育中的应用。
一、生物分类系统的重要性生物分类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它能帮助我们了解和描述地球上的生物种类。
生物种类众多,按照分类系统对其进行分类命名,可以使得我们对生物的多样性有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分类系统,我们可以将生物种类归纳、整理和研究,从而进一步认识生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二、分类的原则和方法1. 分类的原则生物分类系统基于一系列分类原则,包括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
根据这些原则,生物可以根据其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
其中,形态学是分类的主要依据之一,即基于生物的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此外,细胞结构、生物化学特性、遗传信息等也是分类的参考原则。
2. 分类的方法生物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传统分类和进化分类。
传统分类主要依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动物的头部、身体结构、运动方式等。
进化分类则基于生物的进化关系进行分类,通过研究生物的遗传信息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来揭示物种的进化历史和亲缘关系。
三、分类系统在研究中的应用1. 生物多样性研究通过生物分类系统,科学家们可以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
将不同物种进行分类和命名,有助于科学家们统计和比较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而了解生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物种保护生物分类系统在物种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物种的分类,我们可以识别出濒危物种,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分类系统还能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分布范围、栖息环境等信息,为物种的保护和栖息地的合理规划提供依据。
3. 教育和科普生物分类系统不仅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广泛应用于教育和科普领域。
生物分类——三域六界生物分类——三域六界三域称为细菌域(Bacteria)﹑古生菌域(Archaea)和真核生物域(Eukarya).六界分类系统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再加病毒界即六界系统三大主干:植物、动物、微生物.植物界(Plantae)生物的一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其所需要的食物的多细胞生物的总称。
在不同的生物分界系统中,植物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类群也不一样,如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界时,植物界包括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在五界(六界即是在五界的基础上把病毒单立为一界的学术理论)的系统中,植物界仅包括多细胞的光合自养的类群,而菌类、地衣和单细胞藻类以及原核的蓝藻则不包括在内。
植物界和其他生物类群的主要区别是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可以制造有机物。
此外,它们绝大多数是固定生活在某一环境,不能自由运动(少部分低等藻类例外),细胞具细胞壁;细胞具全能性,即由1个植物细胞可培养成1个植物体等。
植物覆盖着地球陆地表面的大多部分,并且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也是如此。
它们的大小、寿命差异很大,从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藻类到海洋中的巨藻和陆地上庞大的、寿过几千年的"世界爷"(北美红杉)都是植物。
植物在自然界生物圈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中几乎都是唯一的初级生产者。
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动物界(Animalia)生物的一界,该界成员均属真核生物,包括一般能自由运动、以(复杂有机物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食的所有生物。
动物界作为动物分类中最高级的阶元,已发现的共35门70余纲约350目,150多万种。
分布于地球上所有海洋、陆地,包括山地、草原、沙漠、森林、农田、水域以及两极在内的各种生境,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分类动物学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点,将特点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同一类,有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两大类。
生物分类的组生物分类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生物学家们探究生物多样性、生命起源和进化规律的重要途径。
生物分类主要依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等方面,将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组,从而形成生物分类系统。
本文将从组的角度介绍生物分类的体系结构和种类。
一、界界是分类等级中最大的一级,它是生物界的最高等级,可分为五个界:原核区界、真核区界、古生代界、中生代界、新生代界。
其中,原核区界和真核区界是根据细胞结构的不同来划分的,原核区界是指细胞没有细胞核的生物界,而真核区界是指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界。
古生代界、中生代界和新生代界是根据地质年代的不同来划分的,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地球生物演化历程。
二、门门是分类等级的第二大类,它是介于界和纲之间的一个分类单位,主要依据生物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等方面来划分。
门的分类主要有两种:单元门和复元门。
单元门是指结构简单、形态相对固定的生物,如细菌门、真菌门等;而复元门则是指结构复杂、生态多样的生物,如动物门、植物门等。
三、纲纲是分类等级的第三大类,它是介于门和目之间的一个分类单位,主要依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等方面来划分。
纲的分类主要有两种:软体动物纲和节肢动物纲。
软体动物纲是指体软、无脊椎的动物,如蜗牛、蛤蜊等;而节肢动物纲是指身体分节、具有外骨骼和关节的动物,如昆虫、蜘蛛等。
四、目目是分类等级的第四大类,它是介于纲和科之间的一个分类单位,主要依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等方面来划分。
目的分类主要有两种:鸟目和兽目。
鸟目是指具有翅膀、羽毛和鸣声的脊椎动物,如鸽子、鹦鹉等;而兽目则是指具有哺乳腺、体温恒定和毛发的脊椎动物,如狗、猫等。
五、科科是分类等级的第五大类,它是介于目和属之间的一个分类单位,主要依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等方面来划分。
科的分类主要有两种:猫科和狗科。
猫科是指头骨和颌骨结构特殊、身体柔软、爪锋利的哺乳动物,如猫、狮子等;而狗科则是指头骨和颌骨结构不如猫科特殊,身体壮实、爪适合奔跑的哺乳动物,如狗、狼等。
生物分类——三域六界三域称为细菌域(Bacteria)﹑古生菌域(Archaea)和真核生物域(Eukarya).六界分类系统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再加病毒界即六界系统三大主干:植物、动物、微生物.植物界(Plantae)生物的一界,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其所需要的食物的多细胞生物的总称。
在不同的生物分界系统中,植物的概念及其所包括的类群也不一样,如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界时,植物界包括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在五界(六界即是在五界的基础上把病毒单立为一界的学术理论)的系统中,植物界仅包括多细胞的光合自养的类群,而菌类、地衣和单细胞藻类以及原核的蓝藻则不包括在内。
植物界和其他生物类群的主要区别是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可以制造有机物。
此外,它们绝大多数是固定生活在某一环境,不能自由运动(少部分低等藻类例外),细胞具细胞壁;细胞具全能性,即由1个植物细胞可培养成1个植物体等。
植物覆盖着地球陆地表面的大多部分,并且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也是如此。
它们的大小、寿命差异很大,从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藻类到海洋中的巨藻和陆地上庞大的、寿过几千年的"世界爷"(北美红杉)都是植物。
植物在自然界生物圈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中几乎都是唯一的初级生产者。
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
动物界(Animalia)生物的一界,该界成员均属真核生物,包括一般能自由运动、以(复杂有机物质合成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为食的所有生物。
动物界作为动物分类中最高级的阶元,已发现的共35门70余纲约350目,150多万种。
分布于地球上所有海洋、陆地,包括山地、草原、沙漠、森林、农田、水域以及两极在内的各种生境,成为自然环境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分类动物学根据自然界动物的形态、身体内部构造、胚胎发育的特点、生理习性、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特点,将特点相同或相似的动物归为同一类,有脊索动物和无脊索动物两大类。
(生物科技行业)注册环保工程师微生物考点整理11.环境工程微生物学1、菌株:是指任何壹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或单个病毒粒子)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及其后代。
种的特征常用壹个指定的典型菌株来代表。
2、三个分类系统:1)苏联·克拉西尼科夫《细菌和放线菌鉴定》;2)法国·普雷沃《细菌分类学》;3)美国·细菌学家协会所属伯杰氏鉴定手册董事会《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
3、1969年魏泰克生物五界分类系统: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我国王大耜六界分类系统: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和植物界。
4、微生物的学名采用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构成。
在出版物中,学名应排成斜体(在书写或打印时,在学名之下划壹横线,以表示它是斜体)。
学名通常由壹个属名(第壹个字母大写)加壹个种名(第壹个字母小写)构成。
5、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分布广泛、种类繁多;3)繁殖迅速、容易变异;4)代谢活跃、类型多样。
6、在微生物界,个体最小的是类病毒和阮病毒,他们比病毒仍小将近100倍。
7、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结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有独立代谢的能力,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所需要的化学成分以及繁殖新个体。
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内力,壹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的宿主。
8、病毒繁殖的过程:吸附、侵入、复制和合成、释放。
9、细菌裂解可导致液体培养物由浑浊变清,也可导致固体培养物出现噬菌斑。
10、三级处理可对病毒灭活,经三级处理后可使病毒的滴度常用对数值下降4~6.11、菌体的形态和大小均受菌龄、培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2、几乎所有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称为基本结构。
六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非胞生物界(一)低等植物:1.藻类(Algae)(1)绿藻门(Chlorphyta)(2)不等鞭毛藻门(Heterokontae)(3)硅藻门(Bacillariphyta)(4)褐藻门(Phaeophyta)(5)红藻门(Rhodophyta)(6)蓝藻门(cyanophyta)2.菌类(Fungi)(7)细菌门(Bacterla)(8)粘菌门(Myxomycophyta)(9)真菌门(Eumycophyta)3.地衣类(Lichenes)(10)地衣门(Lichens)(二)高等植物:(11)苔藓植物门(Bryophyia)(12)蕨类植物门(Pteridophyta)(13)种子植物门(Spemaiophyla),分裸子植物亚门(Gymnospermae)和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lmae)。
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为植物体结构简单,无根、茎、叶分化,这种植物体称为叶状体(thallus)。
它们大多数为水生,具有光合作用色素,属于自养植物。
裸子植物门与被子植物门都是以种子进行繁殖,故称种子植物(seed plant)。
种子植物均能开花结实,所以还有一个名称叫显花植物(phanerogamae),孢子植物则没有开花结实现象,故称为隐花植物(cryptogamae)。
在海岸附近发生的赤潮主要是由海洋中的单细胞藻类,如甲藻、硅藻等大量繁殖,引起水质恶化,鱼虾贝类死亡的异常现象。
植物分类的单位:界,门,纲,目,科,属,种种也称为“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它是具有一定分布区和一定生理、形态特征的生物类群。
一个物物种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飞跃,是自然选择的历史产物。
林奈的双名法:属名+种加词+命名人银杏:Ginkgo biloba L.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P1891.主模式标本(全模式标本、正模式标本)(holotype)是由命名人指定的模式标本,即著者发表新分类群时据以命名、描述和绘图的那一份标本。
第九章生物的多样性一、生物的分类系统现代分类系统是根据生物所有性状的异同,综合起来分门别类,称为自然分类法,它采用了阶梯从属的等级,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
如果某一等级内种类繁多,还可划分出中间等级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
通过分类系统,可以了解各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每一个物种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二、生物的界级分类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对生物的分界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出现了不同的分界方法,如两界说、三界说、五界说、六界说等。
在显微镜发明以前,由林奈提出了两界说,把生物分为植物界和动物界。
三界说是在用显微镜发现单细胞生物后产生的,在1866年由赫克尔提倡,把生物分成单细胞的原生生物界和植物界、动物界。
五界说是1969年由惠特克提出的,把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五界,此说更完善地反映出生物的进化历程,得到大多数生物学家的承认。
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将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分为六大类群: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第一节植物界的主要类群【知识概要】地球上的植物,目前已知的有40多万种,它们组成了整个植物界。
植物界的主要类群归纳如下:我国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有许多世界珍稀的和特有的种类。
我国的一级保护植物有熊类植物中的桫椤,裸子植物中的银杉、水杉、秃杉和被子植物中的金花茶、珙桐、人参和望大树。
一、藻类植物藻类植物属于低等植物,其主要特征是一般具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
生殖器官为单细胞构造,植物体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群体和多细胞三类,没有根、茎、叶分化。
绝大多数生活在水中。
现存的藻类植物约2万多种。
按细胞所含色素以及贮存养分的不同,可把藻类分为绿藻门、轮藻门、红藻门、褐藻门等。
绿藻门、红藻门和褐藻门的比较见下表。
藻类植物有重要的自然和经济意义,地球上90%的光合作用是由海洋和淡水中的藻类植物完成的。
藻类植物不仅为水生植物提供食物,而且也是水和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