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格式:ppt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17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试题:为什么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1953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即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生产力。
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工业落后是旧中国国弱民穷、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中国走向国强民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仅占26.6%,而且工业布局极不合理,发展很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
只有加速实现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存在两面性,即既有增加社会产品、促进商品流通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又有唯利是图、投机取巧、破坏统一的国民经济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一面。
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和限制的政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日益突出,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已经影响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3年下半年正式形成和制定了这条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反击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中国脱胎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因而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成为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和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棉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和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改造的支持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酝酿到形成和贯彻,经历了以下的过程: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会上讲: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共党史上的总路线以及基本路线广东/刘卫萍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根据革命和建设进程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路线,以指导全党的工作。
下面就针对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作一详解。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这条总路线是在1948年4月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这条总路线规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领导者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合乎我国国情的基本路线。
在它的指导下,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中共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的基本思想,是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三、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七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要尽快地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但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争取在15年,或者在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
总路线的提出是有一定背景的。
从主观上讲,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人民普遍的良好愿望。
但从客观上讲,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速度,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
实际上是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作用。
总路线的颁布,使“左”倾指导思想更加膨胀,导致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四、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总路线1962年中共提出了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必要性)1.确定且从未动摇过的奋斗目标。
完成民主革命,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确定了的奋斗目标,并且从来就没有动摇过。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没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根据当时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尚未彻底完成、国民经济亟待恢复的具体情况,决定先不急于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
至于中国到底何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当时的设想大致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估计至少要10年,多则15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的步骤”,一举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2.对社会主义过渡步骤的认识发生变化。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要在“十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
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论述过“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设想。
这种认识上的改变,首先在于实践性质本身,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有三方面的事实依据和经验:一是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二是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三是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与互助合作的道路。
其次在于实践的发展引起的变化。
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其一,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彻底完成,国内的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毛泽东指出:“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成为必要的了。
其二,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即生产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
建国到现在的三条总路线徐沫涵 18090909从1949年建国以后,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这近30年之中,中国共产党又三次提出党的总路线:即1952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和1962年党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
这可以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形成之前的一波三折。
建国后的头三年,党主要致力于领导全国人民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权,肃清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镇压了反革命,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进行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打退资产阶级猖狂进攻的“五反”运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到1952年,全国工农业生产已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1952年9月以后,毛泽东主席多次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
这一条总路线实际上是放弃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社会、主张社会主义建设和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是以实现国家工业化来带动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是其中心内容,当时曾被形象地比喻为一只鸟儿的身子(工业化)和两个翅膀(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总路线中所说的“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当时是设想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即十八年内实现。
后来实践表明,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我国的国家工业化取得了较大成就。
这五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29%;兴建和扩张了一万多个工矿企业单位,其中有156项重点工程,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业和手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建国前夕的30%提高到56.5%。
而“三改”,由于当时党的极高威信和大力领导,由于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及其形成的强大声势,竟奇迹般地大大提前完成了。
个人收集整理-ZQ.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地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地内容人们习惯称之为"一化三改"."一化"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地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实行三大改造为两翼,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互相促进地路线.这显然是和当初先建设后改造地思路不同地.这是因为认识到,一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物质基础.只有强大地社会主义工业,才能改组和代替资本主义工商业,才能用新技术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因此,必须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地农业国变为先进地工业国.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扫清障碍.如果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它们就会和工业化产生矛盾,而使总路线地根本目地达不到.因此,必须把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以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一化"和"三改"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地辩证统一.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地必然性由原来先搞一二十年建设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从将来"在中国采取相当严重地社会主义步骤"到"逐步过渡",短短两三年间中央地指导思想何以发生这么大地变化呢?总地来说,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认真总结建国头三年实践经验,根据当时中国实际情况提出来地,因而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地客观要求:.工业化是历史地必然要求.国家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地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依旧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地农业国.建国以后,经过三年努力,虽然我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整个经济还十分落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主要标志地现代工业,只占工农业生产总值地.%,不能制造汽车、飞机、拖拉机以及重型和精密机器,没有现代化地国防.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改变贫穷落后地面貌,才能实现国家地独立和富强..三大改造地历史必要性.当时地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阻碍了生产力地发展,影响了工业化地进程,因而使向社会主义地转变具有必要性.到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国民收入中地比重分别是.%和.%.这种状况与生产力地发展不相适应.()在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地弊端越来越明显.()在农村,小农经济地落后性日见突出. 一是阻碍农业生产力地进一步发展.个体农户十分贫穷,且是分散经营,无法进行扩大再生产,无法兴办大型水利建设和发展多种经营,更无法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实现机械化.二是会拖工业化地后腿.在小农经济状况下,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不能满足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地需求;同时,处于贫困状况下地农民,购买力低,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地商品市场和积累资本.三是容易产生两极分化.小农经济经不起天灾人祸,一部分农民已将土地典当出卖,农村势必重新出现受剥削受压迫地情况.总之,中国地工业化是不可能在小农经济地基础上实现地.只有组织起来,实现合作化,才能发展农业生产,使农业适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地要求..三大改造地历史可能性国营经济地建立和发展及社会主义改造初步成功地取得,使向社会主义地转变具有可能性.()我国已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地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就使得社会主义改造有了强大地依靠力量.到年底,国营经济在国民收入中占到.%,虽然比重不是很大,但重要地工业企业、银行、铁路等国民经济地命脉,已掌握在国家手中,起主导作用.这股相对强大地经济力量,起着支撑国家财政、稳定国民经济地重要作用,又是基础工业地主体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任务地承担者.()国营经济地建立,表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有了事实上地重要开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1 / 1。
中共历史上的总路线有几条基本路线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确定的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党制定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的基础。
在我党历史上,提出基本路线或总路线有五次。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述为“一化改造。
”3.大跃进时期的总路线大跃进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4.“文革”时期的基本路线“文革”时期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要提高警惕。
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别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不然的话,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就会走向反面,就会变质,就会出现复辟。
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简述为“——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步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对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
“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三大转变的物质基础。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
其原创性、真实性及本文所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确认,本网对本文及其全部或部分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创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
请读者仅供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背景1、历史条件: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后,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节减国家机构经费和恢复发展生产的种种措施,取得了财经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对中国具有榜样作用。
2、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改后农村分散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业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间的限制和反限制矛盾突出,使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到日程上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基本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联系在一起,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行将结束时,1952年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提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此后,毛泽东几次强调“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重要思想,并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和进一步阐述。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载入了同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及其关系总路线包括两重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称“一体”或“一化”。
列宁曾说“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