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状况分析与护理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191.26 KB
- 文档页数:2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心脏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和缺氧。
冠心病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这不仅会加重疾病的症状,还会对治疗和康复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分析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原因有多方面。
冠心病本身的生理特点就容易引起患者的心理压力。
心肌缺血和缺氧会导致疼痛和心悸等不适感,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随之产生。
冠心病患者常常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较为漫长,这也会给患者带来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可能面临健康状况的改变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这些变化也会引起患者的不安和烦恼。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很多。
个人心理因素是决定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些患者可能本身就存在焦虑抑郁倾向,他们在面对疾病时容易产生过度担忧和悲观情绪。
个人社会支持系统的好坏也会对患者的情绪产生重要的影响。
如果患者得到家人、朋友和医疗团队的支持,他们的焦虑抑郁情绪可能较为缓解。
而如果患者孤立无援,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他们的抑郁情绪可能会加重。
患者的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也可能对其情绪产生影响。
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可能更容易获得良好的医疗保健资源和社会支持,从而减缓其焦虑抑郁情绪。
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情绪体验。
为了帮助冠心病患者减轻焦虑抑郁情绪,医疗团队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非常重要。
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特点和治疗过程,以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
患者的家人和朋友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他们可以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面对困难和挑战。
患者可以通过参加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心理专业人士会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认知重构,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抗压能力。
患者自身也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适度的运动、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睡眠习惯都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不良心态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心理社会因素是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调查。
结果冠心病患者与护士对健康知识需求的程度,重点不同,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论患者的健康需求程度高于护士,患者的需求重点明确,健康教育形式以预防保健为主。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社会因素知识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心身障碍之一,已成为目前成年人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1975年报告,在美国50-59岁的男性人群中,每1000人中发病率为9.1%,从每10万人口中前10位疾病死亡统计来看,美国从1940年起已经是第1位。
近半个世纪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到1980年继续保持第1位。
中国的疾病结构正在发生变化;1957年冠心病占第5位,1975年上升到第2位,1984年已经上升到第1位。
因此,从多学科研究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和防治方法对保证人们的健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对冠心病作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的病因涉及众多因素,其中以人格特征、心理应激及生活方式等心理社会因素在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研究与方法1.1研究对象冠心病组110例,选取2000年6月至2001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女,40例,男,70例,年龄(60±10)岁,其中心绞痛51例,心肌梗死59例。
对照组60例,来自我院2001年9月门诊体检的健康个体。
1.2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调查。
多年来许多研究报告认为,A型行为类型与冠心病有关。
A型行为类型,其特点是争强好胜,时间紧迫感和急躁与敌意,另一半为B型行为类型,其特点是与A型行为相反。
最初筛选时确定113例冠心病人,属于A型行为的年龄为39-49岁的组中占68.3%,年龄为50-59岁的组中占73.6%。
在全部预测性调查期间,有258人发生了冠心病,50人死亡。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随着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要求,使人口老龄化成为世界性变化趋势,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居世界第一,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
[1]冠心病居于老年人易患疾病之首,由于需长期治疗,致使多数病人有不同的心理障碍,这些不良的心理及情绪反应可影响治疗,导致病人病情加重,因此在护理老年冠心病病人的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的。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护理人员要及时做好心理护理,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境,做到医患配合,不仅促进他们病体的康复,也更好地促进整体人的健康。
老年冠心病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孤独与寂寞、抑郁与焦虑、怀疑、悲观、绝望等类型[2],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分述如下:1 原因1.1 孤独与寂寞心理:大多数老人,离开亲人来医院,陌生的环境无法适应,家属与子女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常来探视,所以患者产生孤独感,由于生活单调,与家人及外界缺乏情感交流和心里沟通,病人常常易产生寂寞感,有些老年病人住院后体会到退休前后角色的反差,心里难免会产生失落感,这些变化均可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这样的老年病人,多表现为固执、自尊心强、沉默寡言。
1.2 焦虑心理:由于老年冠心病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时间变化无规律,患者对疾病能否治愈产生焦虑心理,尤其是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焦躁的情绪影响睡眠和情绪,会加重病情;由于老年人住院后饮食、休息、睡眠等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陌生环境难适应,从而精神上产生恐惧和焦虑,此类病人多表现为烦躁不安、睡眠不佳、食欲减退,自感病重,整日为疾病的预后焦灼不安。
1.3 怀疑心理:由于疾病反复发作,老年病人常敏感多疑,推测猜想自己的病情很严重,又怀疑医生、护士甚至家人都在对他有意隐瞒病情,对自己所患疾病的疗效持怀疑态度,服药时怀疑所服药物是否对症,怀疑自己的病无法治疗,怀疑辅助检查时结果不可靠,表现情绪低落、态度消极,多疑、烦躁、沉默少语、不思饮食。
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评估及综合干预研究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心理评估结果和综合干预治疗结果。
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80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综合干预组,每组4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治疗,综合干预组给予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治疗,两组治疗1、3周均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西雅图冠心病调查量表(SAQ)评定焦虑抑郁状况,比较两组评定结果。
结果两组患者经过3周治疗后,综合干预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干预组的疗效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综合干预组S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单纯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疗效较好,患者身体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老年人;冠心病;焦虑;抑郁;综合干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粥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1]。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逐渐上升,10年内冠心病发病率男性增加26.1%,女性增加19.0%,老年人占主要发病人群[2]。
除了患者自身的遗传、生活饮食习惯等,还与许多生物和心理社会因素及行为模式与发病及死亡密切相关,长期反复刺激,引起大脑皮层抑制与兴奋功能紊乱,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直接影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
本研究通过探讨老年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临床心理评估结果和综合干预治疗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来自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入院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均为60及60岁以上患者,临床诊断符合WHO和国内专科学术会议制定的统一标准[3],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年内外伤及手术史、精神病家族史、脑血管病、恶性肿瘤、严重心肝肾功能等。
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的现状及护理方法综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
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复发率与患者的行为类型、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冠心病已成为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心身疾病,老年冠心病可出现多种心理反应,以抑郁常见,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由于抑郁、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导致注意力、记忆、推理等认知功能减退,对治疗的依从性明显下降,影响康复。
抑郁的存在会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及康复且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趋势,在众多冠心病危险因素中,抑郁已经被确定为影响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因此,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应重视抑郁情绪,给与全面整体的护理,本文就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的现状及护理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冠心病;抑郁;护理方法【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7-0448-011 老年冠心病抑郁状况调查1.1抑郁自评量表sds主要从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抑郁心里障碍四个方面来反映患者的抑郁程度。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本院老年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6%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
1.2 老年冠心病患者抑郁的原因老年冠心病患者受到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支付形式、日常生活自理水平、自尊评价、社会支持等,来自身体、心理、经济、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综合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自尊评价,其次是日常生活自理和社会支持。
2 相关护理方法2.1 基础护理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
老年患者体弱、多病、抵抗力差。
室内空气要保持新鲜,温度要适宜,老年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对环境具有高度敏感性,因此要尽最大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使患者的情绪波动降到最低程度。
2.2 支持疗法2.2.1 护患支持:建立良好护患信任关系,不仅是全面准确的搜集基础资料,同时有效的沟通也是减轻消除老年抑郁的重要措施之一。
老年科冠心病护理教案一、概述冠心病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症状包括心绞痛、胸闷、呼吸急促等。
为了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管理冠心病,本教案将介绍一些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技巧。
二、护理目标1、减轻老年人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管理冠心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增强老年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三、护理措施1、心理护理:老年人患有冠心病后,往往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病情的恢复。
因此,护理人员应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老年人树立信心,积极面对疾病。
2、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护理人员应指导老年人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
3、运动护理: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老年人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病情。
护理人员应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医生的建议,指导老年人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
4、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护理人员应指导老年人正确使用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安全防护:老年人容易发生跌倒、摔伤等意外事件,护理人员应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如保持室内整洁、避免使用不稳定的家具、指导老年人正确使用助行器等。
6、定期随访:定期随访可以帮助老年人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护理人员应定期与老年人和医生沟通,了解病情进展,及时处理问题。
四、健康教育1、告知老年人冠心病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等。
2、强调心理调节的重要性,指导老年人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运动、休息等。
4、教授老年人正确的药物使用方法,强调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
5、提醒老年人注意安全,预防跌倒等意外事件的发生。
6、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增强社交支持网络。
五、总结评价本教案旨在帮助老年人更好地管理冠心病,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患者常见焦虑\忧郁等心理反应及护理措施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总结其心理护理对策,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对导致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护理措施,以便为更多的冠心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护理服务。
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56名冠心病患者中,用随机方法抽取116例,用问卷方法进行调查,反映了四个方面的心理特征,用百分比统计出。
结果:心理焦虑是冠心病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其次是心理忧郁、再其次是心理恐惧和否认;而且这四个方面的心理反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效果。
结论:用正确的心理护理及措施,从而减少和避免病情的发展,这将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及早日康復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心理和社会环境。
标签:冠心病;心理反应;护理措施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危害全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冠心病是指供应心脏本身的冠状动脉管壁形成粥样斑块造成血管腔狭窄所致心脏病变。
由于冠状动脉狭窄的支数程度的不同,其症状也有不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冠心病分为五类:①原发性心脏骤停。
②心绞痛。
③心肌梗死。
④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
⑤心律失常。
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情绪变化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了解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冠心病的治疗和护理及预后是至关重要的。
笔者通过对我院住院患者116例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56人中,用随机方法抽取116例,其中:男52例,女64例,40~50岁27人,51~60岁37人,61~75岁52人。
1.2方法用问卷方法进行调查。
根据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及医学心理学,此调查设计了20个问题反映冠心病患者常见焦虑、忧郁等4个方面的心理特征,用百分比统计。
表2116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心理特征2结果从表2中可以显示出,心理焦虑是冠心病患者最易出现的心理反应,其次是心理忧郁、心理恐惧和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