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匹林的胃肠道出血危险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怎样减低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风险阿司匹林是一种经常会被用到的药,但是是药三分毒,服用阿司匹林也可能会导致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所以要求我们熟悉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并且还要在用药的时候注意对患者进行检测,来有效的避免不良反应。
一、了解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属于一种解热镇痛药物,常见的消炎药物中会有这个成分。
不过它主要的作用是抗血小板聚集,可以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比如脑梗塞,心肌梗塞等等。
也可以作为突发心梗的急救用药。
但是口服阿司匹林有很多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作为解热镇痛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有:1.胃肠道反应,2.过敏反应,3.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即水杨酸反应,4.肝肾损害,5.心脏毒性,6.对血液系统影响如可长期服用可出现缺铁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二、阿司匹林致使胃肠道出血的原因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因为药是吃到肚子里的,所以最先产生的是胃部严重不适,主要有饱胀感、泛酸、嗳气、呕吐、胃痛、烧灼感等,如果做胃镜检查可以发现有胃黏膜损伤,或者是十二指肠溃疡等问题。
而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
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
长期使用应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査。
所以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特效。
三、使用阿司匹林的副作用有哪些首先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中最常见为轻度胃肠道出血和胃肠道刺激症状。
阿司匹林引起轻度胃肠道出血是与所服用的剂量有关的,因为患者还是要尽早到医院去检查好判断病情严重。
所以如果长期服用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一些头痛,粘膜损伤,听力下降等不良情况。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包括:1.胃肠道反应,服用者可以出现恶心、呕吐、胃痛或上腹部不适等;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服用者可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3.皮肤过敏反应;4.肝脏功能异常,由于阿司匹林代谢需要通过肝脏代谢,对于原本肝肾功能较差的患者,有可能造成肝肾功能的损害等。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为预防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上有许多中老年人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
一、阿司匹林的4大危害1、对胃肠道粘膜的损害值得关注。
ASA对胃肠道粘膜产生损害的机制主要有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
①局部损害。
②系统作用,最容易导致胃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出血、穿孔;同时低剂量ASA长期应用也可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
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肠道出血)等。
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引起皮下出血,患者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
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
这些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能引起中毒,使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
4、孕妇在怀孕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可致胎儿发育异常,之后长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出血的危险,故分娩前2~3周应禁用。
二、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1、服用适宜的剂量,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
经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预防应用ASA的剂量,每日50~100mg(大多推荐每日75mg)长期服用最为适宜。
这样既可达到最佳的预防作用,又可使药物的毒性反应减到最少。
阿司匹林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到底是晚上还是早晨服药各执一词。
有人根据夜里2时到上午10时之间血小板更活跃,也是心血管病高发时段,认为晚上吃阿司匹林更有效;也有研究发现,早晨服用夜间血中前列环素水平更高对预防夜间心血管病发作更有效,提出应早晨服药。
其实,在哪个时间段服药并不重要,只要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就能获得持续的血小板抑制效果。
从药效来讲,目前专家们的共识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持续性的,早晚没有多大区别,关键是坚持。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疼痛和发烧,以及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尽管阿司匹林在医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它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我们关注。
本文将介绍阿司匹林的常见副作用,并提供一些用药的建议,以确保我们的用药安全。
1. 胃肠道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引起胃肠道不适,包括胃痛、恶心、呕吐、胃灼热感和溃疡等。
这是由于阿司匹林对胃黏膜产生刺激作用,增加了黏膜腐蚀的风险。
为了减轻这些不适,我们可以在饭后或与食物一起服用阿司匹林,以减缓药物对胃黏膜的刺激。
此外,长期或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
2. 出血风险增加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然而,这也使得阿司匹林使用者出血风险增加。
如果您正在接受某种手术或有其他出血风险的情况(如消化道溃疡),请务必告诉医生您正在使用阿司匹林。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能与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相互作用,导致出血风险进一步增加。
3. 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荨麻疹、哮喘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如果您对阿司匹林过敏,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求医生帮助。
4. 儿童和青少年发生雷氏综合症的风险阿司匹林使用与儿童和青少年患雷氏综合症的风险增加有关。
雷氏综合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可导致脑肝病变和死亡。
因此,不建议给18岁以下的儿童或青少年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在发烧期间。
尽管阿司匹林有一些副作用,但在遵循正确的用药指导下,它仍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以下是一些建议,以确保我们的用药安全:1. 请务必按照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使用药物,不要超过推荐的剂量或使用时间。
2. 在使用阿司匹林之前,告知医生您的药物过敏史和当前用药情况,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3. 如果出现严重的胃痛、胃出血或其他胃肠道不适症状,请立即停止使用药物并咨询医生。
4.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请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在发烧期间。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它具有消炎、镇痛、退热等功效,并且对心脑血管疾病有预防作用。
但是,正如其他药物一样,阿司匹林肠溶片也可能出现一些副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副作用。
首先,阿司匹林肠溶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胃肠刺激和溃疡。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胃黏膜的能力,长期或高剂量使用容易引发胃肠道出血或溃疡。
所以,在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时要注意遵医嘱使用,避免长时间高剂量使用,同时可结合食物一同服用,以减少对胃肠黏膜刺激的影响。
其次,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瘙痒、红斑、荨麻疹,严重时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如果发现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后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处理。
另外,阿司匹林肠溶片还可能导致出血。
阿司匹林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以减少血液凝结,但也会使血液凝血速度变慢,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如果同时使用其他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需慎重使用或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此外,长期或过量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还可能引发肾功能损害。
阿司匹林在体内被分解为水合氨基水杨酸后,经肾脏排出体外。
因此,肾功能不良的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使用阿司匹林应谨慎,避免肾功能损害。
最后,偶尔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可能会引起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感。
这些不良反应一般是短暂的,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出现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结起来,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尽管大多数人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不会出现副作用,但还是需要注意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避免长期或高剂量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及时就医处理。
阿司匹林对胃肠道的损伤,要重视!但要注意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包括:尿酸增高、药物性皮炎、过敏性哮喘、抑制凝血功能、性功能减退等。
最大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损伤和出血,尤其是消化道大出血不容忽视,应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和减少消化道损伤发生。
下面主要讲讲阿司匹林对胃、十二指肠的损伤及预防。
阿司匹林对胃粘膜损伤机制阿司匹林,服药3、4天后胃粘膜即可发生损伤,3个月时达高峰。
服药12个月内为消化道损伤的多发阶段,12个月后消化道损伤发生率降低,但仍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阿司匹林长期使用的最佳剂量为75~100 mg/d,但小剂量阿司匹林仍可导致消化道损伤。
阿司匹林可直接刺激、损伤胃粘膜,但更主要的是阿司匹林口服吸收后可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使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减少,从而导致胃粘膜血流量、粘液、碳酸氢盐合成分泌减少,胃粘膜保护作用削弱。
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虽然减少了其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但它吸收入血后经过全身作用依然会导致胃粘膜保护屏障受损,因此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一样会对胃粘膜造成伤害。
阿司匹林对胃粘膜损伤的表现服用阿司匹林后,胃粘膜可发生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甚至出血、穿孔。
患者或多或少有反酸烧心、恶心、食欲差、腹胀、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
阿司匹林所致溃疡,多为无痛性,胃溃疡较十二指肠溃疡更多见,易发生出血及穿孔。
据研究,不同剂型阿司匹林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无明显差异。
阿司匹林引起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群:■年龄≥65岁■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如氯吡格雷)■联合抗凝治疗(如华法林)■联合使用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所致消化道损伤的初期症状易被忽视,故一旦出血危险较高,对于有用药史的患者,不应忽视任何症状及体征变化。
阿司匹林导致的消化道损伤风险随患者年龄和药物剂量增加而明显增加,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联合用药也增加其危险性。
NSAID与不同药物联用的上消化道出血风险低剂量阿司匹林、传统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和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在人群中应用广泛,而上消化道出血(UGIB)等胃肠道副作用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因素。
《Gastroenterology》杂志10月刊上发布了一项欧洲多中心研究结果,揭示了NSAID 与不同药物联用的UGIB风险。
这提示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胃肠道黏膜损害药物同时使用的危害性,用药前需要对接受NSAID个体实施详细的风险评估。
研究简介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与低剂量阿司匹林联用可升高上消化道出血(UGIB)风险。
指南建议避免其与一些药物联用,但目前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危害程度知之甚少。
欧洲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非选择性NSAID、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或低剂量阿司匹林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联用显著增加UGIB风险,非选择性NSAID或低剂量阿司匹林与糖皮质激素、醛固酮拮抗剂或抗凝血药联用亦显著增加UGIB风险(图1)。
此项研究基于人群的7个医疗保健数据库中的114835例UGIB确诊患者,将每例患者作为其自身对照。
基于非选择性NSAID、COX-2抑制剂或低剂量阿司匹林处方确定患者药物暴露;上述药物可单用或与其他影响UGIB风险的药物联用。
研究者测定药物相对出血风险和药物联用导致的超额风险。
结果显示,非选择性NSAID单用导致的UGIB风险升高大于COX-2抑制剂或低剂量阿司匹林单用。
联合治疗通常导致UGIB风险升高:非选择性NSAID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导致UGIB发生率比值(IRR)升幅最大,相互作用导致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亦最大。
非选择性NSAID与醛固酮拮抗剂联用产生的出血IRR为11.0。
非选择性NSAID与SSRI联用引发的出血超额风险为1.6,SSRI与COX-2抑制剂或低剂量阿司匹林联用的出血超额风险则分别为1.9和0.5。
非选择性NSAID、COX-2抑制剂和低剂量阿司匹林与抗凝药联用的超额风险分别为2.4、0.1和1.9。
阿斯匹林的胃肠道出血危险
阿斯匹林是一种屡建新功的老药。
早在两千年前,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古希腊医师们就已经采用柳树的皮和叶子(含有水杨酸)来治疗疼痛和发热。
19世纪末期,乙酰水杨酸(阿斯匹林)经化学合成并投入工业化生产,很快成为家喻户晓的解热镇痛药物。
1960年代人们发现阿斯匹林能抑制由环氧化酶调节的血栓烷A2合成,从而不可你一直正常血小板聚集过程。
这种过程持续存在,直到新生成的血小板释放出来。
阿斯匹林作用的生物学有效期大约为9天。
阿斯匹林的这种抗血栓形成作用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迄今为止,阿斯匹林已经成功的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和某些高危人群中预防心肌梗死,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预防中风和体循环系统的血栓栓塞,在中风和短暂脑缺血性发作患者中预防再发脑缺血事件。
由于其在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疗效确切,而且价格低廉,不少专家建议将阿斯匹林推广到一级预防。
游人甚至建议,所有50岁以上男子和绝经期后的妇女都应常规每日服用阿斯匹林。
然而,阿斯匹林并非有益无害。
他对人体至少有两个相互有关的不利影响。
首先由于阻断了前列腺素的合成,阿斯匹林有可能损伤胃肠道的粘膜。
初期是可能仅为轻微的糜烂,但可进展成溃疡,导致出血、穿孔、甚至死亡。
其次,血栓形成能力的降低,会导致出血倾向增高。
因此,服用阿斯匹林着一旦形成胃肠道溃疡,容易发生比较严重的出血并发症。
阿斯匹林引起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高于临床医师的直觉。
因此,合乎逻辑的想法是,采用尽可能小剂量的阿斯匹林,达到既能抑制血栓形成、又不增加胃肠道出血的目的。
剂型改良如采用肠溶片也是旨在减少胃肠道出血并发症的一种努力。
遗憾的是,晚近的证据提示,小剂量和剂型改良的做法,并不能够显著减少阿斯匹林的胃肠道出血副作用。
英国格拉四歌德Weil等对1121利益耨学或黑变而住院的未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与无胃肠道出血的住院病人(n=1126)及社区人群(n=989)作病例对照分析。
结果显示,至少在最近一月中规则服用阿斯匹灵患者,病例组中有114例(12.8%),住院病人对照组中101例(9。
0%)。
社区人群对照组中77例(7.8%),服用各种剂量的阿斯匹林都使胃肠道出血机会比增高:75mg/d的机会比为2.3(95%可信区间为1.2-4.4),150mg/d的机会比为3.2(1.7-6.5),300mg/d 的机会比为3.9(2.5-6.3).这些结果不能用混淆因素如年龄、性别、既往胃肠道溃疡或消化不良病史,或同时使用其它非类固醇抗炎药的影响来解释。
一次,他们的结论是,预防使用阿斯匹林的常规方案仍存在引起胃肠道溃疡和出血的危险性。
Kelly等对550例因呕血或黑粪而住院,并经胃镜检查证实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以及选自普通人群的1202例对照者,调查了出血病例或谈话对照者前使用阿斯匹林或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的情况。
结果显示,与不用药者相比,服用阿斯匹林普通片、肠溶片和缓冲片剂量均《32,5mg/d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机会比分别为2。
6(95%可信区间1。
7-4。
0)、2。
7(1。
4-5。
3)、3。
1(1。
3-7。
6)。
阿斯匹林剂量》325mg/d时,服用普通片和缓冲片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机会比分别为5。
8和7。
0;服用肠溶片的患者因例数较少而无法评价。
剔除使用其它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的患者后,三种阿斯匹林制剂所至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程度没有显著改变。
作者的结论是,小剂量阿斯匹林场溶片和缓冲片仍然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增加近三倍,这些剂型并不比普通片安全。
Derry和Loke的一项汇总分析提供了更为有力证据。
这项分析入选的试验,必须符合随机化设计、又安慰既对照组、选用阿斯匹林作为唯一的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疗程大于12月等条件。
交叉演局、与其他抗血小板药或抗凝剂合用、或以其他抗血小板药/抗凝剂作比较的试验,均不入选。
入选的试验必须提供阿斯匹林组合安慰剂组中发生胃肠道出血的病例总数,仅报道选择性出血(如大出血或需要住院输血的出血)的试验均不收入。
分析涉及24项随机双盲试验,总共65987例患者,男性占74%。
平均治疗28个月。
使用
阿司匹林的指征,包括从健康人的一级预防到中风后的二级预防等。
在所有试验中,既往有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病史、或任何其他阿司匹林禁忌症的患者已经先行剔除。
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患者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2。
47%,安慰剂组1。
42%,阿司匹林组的机会比为1。
68(95%可信区间为1。
51-1。
88,p<0.0001)。
即每对106例患者用阿司匹林治疗28个月,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
为了评价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影响,作者对阿司匹林剂量位50-165mg/d的8项试验(共49927例)单独作了分析。
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组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2。
30%,安慰剂组1。
45%,阿司匹林组的机会比为1。
59(1。
40-1。
81,p《0.0001》为了回答阿司匹林剂量与胃肠道出血危险性之间是否存在线性相关的问题,作者作了相应的汇总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虽然阿司匹林吉利每减少100mg ,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可降低1.5%,但这种相关性无显著意义(p=0.30)。
在五项采用肠溶片等改良剂型的试验中(共4298例)阿司匹林使用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机会比仍然高达1.93(1.15-3.23)。
这项汇总分析的结论是,阿司匹林长期治疗伴有一定的胃肠道出血危险性,即使采取小剂量也不能幸免。
非类固醇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引起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损伤的机制,除局部直接作用外,更主要是通过全身作用抑制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
使用肠溶片或不经口服给药(如直肠栓剂),虽然能够减少或避免对胃肠黏膜的直接刺激,但不能预防溃疡的发生,小剂量阿司匹林30mg/d连续8天,就能使胃液中前列腺素E2的浓度降低约50%(与安慰剂相比p,0.05)。
因此,阿司匹林并非人人皆宜。
在不同人群中采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事件时,必须全面考虑得益和危险两个方面。
例如,根据Derry和Loke的汇总分析资料,平均来说,每248个接受阿司匹林治疗1年的患者中会有一例发生胃肠道出血。
二在中风后的二级预防中,用阿司匹林对106例患者治疗1年,能预防1例再次中风。
如果该类患者接受阿司匹林长期治疗那么每发生1例患者胃肠道出血的代价,可换来至少2例患者避免发生再次中风。
从临床角度来看,这种得益-危险比率无疑是合理的。
又如,在涉及18790例高血压患者的HOT试验中,阿司匹林治疗不影响中风发生率,也未能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就得益-危险比率而言,用阿司匹林75mg/d对1000例高血压患者治疗1年,可使1.3例患者避免发生有症状的心肌梗死,既对769例患者治疗1年才能预防1例心肌梗死。
如考虑所有心肌梗死(包括无症状的患者)则需要对1250例患者治疗一年才能预防一例心肌梗死。
因此如果在高血压患者中采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接受积极降压药物治疗),那么每成功预防一例,需付出3-5例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代价。
由于胃肠道出血的死亡率低于心肌梗死,这种得益-危险比率或许仍然还算合理。
但是,如果在心血管事件危险性明显更低的人群(特别是普通人群)中采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其得益-危险比率就可能不合理了。
根据现有资料,在普通人群中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一级预防的效益(能否预防中风、心肌梗死或降低心血管病死率)仍不明确。
例如,Gleland等对迄今为止各项随机化实验入选的大约50000例患者(总共250000兵力一年)做了汇总分析,发现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着分别为480例和463例,两组间无显著差别。
一些大规模一级预防提示,阿司匹林长期治疗不能降低中风发生率,反而有可能增加出血性中风的危险。
因此,目前不宜推荐在普通人群中普通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一级预防。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汇总分析所入选的各项临床实验,在试验开始之前已经剔除了胃肠道出血危险性较高或对阿司匹林耐受性差的患者。
而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一般人可直接道药店购买服用,胃肠道出血的实际发生率可能比上述估计值更高。
阿司匹林还有引起出血性中风和增加老年人心力衰竭发生率的危险。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人群属于出血性中风的高危人群。
因此,在大力推荐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同时,应了解阿司匹林是药三分毒的性质,了解小剂量和肠制剂也并不安全。
无心血管疾病临床证据的患者是否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应经医师指导,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发生心血管病事件的绝对危险性进行得益
-危险分析,使获益最大而危险最小。
Wong等建议,50岁以上、至少一项其他主要危险因素、又无禁忌症的患者,可考虑采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病一级预防,而50岁以下的无冠心病证据者,没有这种必要。
美国糖尿病协会则推荐,对合并至少一项其他主要危险因素(冠心病家族史、吸烟、高血压、肥胖、蛋白尿或血脂异常)的3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可考虑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