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患者安全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2017年,中国医院协会发布了关于患者安全的目标。
这一目标的制定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国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并强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保障患者权益方面的责任。
该目标的发布对于医疗行业的进步及患者就医体验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患者安全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管理体系,明确相关责任人员,并制定明确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这包括建立患者相关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体系,定期评估医疗服务风险,并实行相应措施降低风险。
二、提升患者安全培训水平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加强患者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通过开展培训课程、举办安全讲座等形式,加强医务人员对于患者安全问题的了解和应对能力,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
三、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医疗流程和标准化操作规范,并严格执行。
加强对医疗过程和结果的质量评估,准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提升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四、改善患者沟通和信息传递方式加强医患沟通,提高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互动与信任。
医疗机构应通过多种途径提供患者安全相关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宣扬册、海报、宣扬视频等形式,提高患者对于医疗服务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五、推动患者安全文化建设医疗机构应乐观营建关注患者安全的工作氛围和文化。
建立患者安全问题的举报和处理机制,鼓舞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对患者安全问题进行举报,并保卫相关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患者满足度调查,倾听患者的声音,不息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六、加强医疗设施和设备管理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设施和设备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性。
加强医疗设备选购管理,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确保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安全性。
七、加强药品合理使用和药物安全管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加强对药品的合理使用和药物安全管理。
建立药物管理制度,规范药品购进、储存、配药和使用流程,严防用药错误和药物的滥用。
输血差错事故案例输血差错事故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发生的输血操作错误导致患者健康风险的事件。
以下列举了10个输血差错事故的案例。
1. 2016年,某医院发生了一起输血差错事故。
一名患者需要输注A型血,但输血操作员错误地输注了B型血,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威胁了其生命安全。
2. 2017年,某医院发生了一起输血差错事故。
一名护士在为患者准备输注O型血时,错误地选择了A型血,导致患者出现输血不相容反应,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3. 2018年,某医院发生了一起输血差错事故。
一名输血操作员在为患者准备输注血小板时,错误地选择了过期的血小板,导致患者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
4. 2019年,某医院发生了一起输血差错事故。
一名输血操作员在为患者进行输血前,未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血型鉴定,导致错误地输注了不相容的血型,引发了患者的输血反应。
5. 2020年,某医院发生了一起输血差错事故。
一名护士在为患者准备输注血浆时,错误地选择了过敏患者的血浆,导致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危及了其生命安全。
6. 2021年,某医院发生了一起输血差错事故。
一名输血操作员在为患者进行输血时,未按照正确的程序进行操作,导致输血管路不畅通,使得输血效果不佳,延误了患者的治疗时间。
7. 2022年,某医院发生了一起输血差错事故。
一名护士在为患者准备输注红细胞时,未正确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导致输血给错了患者,给无需输血的患者输注了血液,增加了患者的风险。
8. 2023年,某医院发生了一起输血差错事故。
一名输血操作员在为患者进行输血时,未对输血设备进行正确的清洁消毒,导致患者感染了输血设备上的细菌,造成了严重的感染并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
9. 2024年,某医院发生了一起输血差错事故。
一名护士在为患者准备输注血小板时,未正确核对血小板的有效期限,导致输注了过期的血小板,使得患者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
10. 2025年,某医院发生了一起输血差错事故。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特殊用药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
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AMS)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并注重围术期疼痛管理。
(五)加强孕产妇安全分娩管理,实施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分娩核查表实践指南。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
患者安全是医疗机构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
为了确保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安全性,患者安全目标被制定出来,并广泛应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医疗机构中。
下面将介绍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1. 识别患者:确保在每个环节正确地识别患者的身份,防止患者信息混淆或丢失,避免因此导致的医疗失误。
2. 减少误诊:通过完善的临床检查流程和准确的诊断标准,减少误诊的发生,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3. 避免手术错误:确保手术室工作流程规范,包括手术前准备、手术标记、手术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以及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4. 减少医疗相关感染:通过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器械消毒、患者隔离和感染监测,减少医疗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5. 避免药物错误:确保正确的药物使用,包括药物的开方、配药、给药途径和剂量的确认,防止因药物错误导致的患者损害。
6. 提高疾病预防措施:加强患者对疾病预防的教育,推广预防性疫苗接种,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7. 避免跌倒伤害:为高危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跌倒风险评估和保护措施,包括提供老年患者走动辅助设备,保持环境的清洁和
安全。
8. 加强手术过程安全:提供全面的手术准备和手术操作培训,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9. 加强药物治疗安全:建立合理的药物管理机制,包括药物处方的正确编写、药物治疗的监测和评估、不良药物反应的跟踪和报告。
10. 强化机构文化:建立一个强调患者安全的机构文化,包括领导层的倡导,员工的参与,和制定患者安全政策和程序的监督执行。
患者安全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是医疗机构保证患者治疗安全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每一位患者都安全地接受医疗服务。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版)在中国,患者安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每年都有大量的患者因为医疗事故和错误受到伤害,甚至丧命。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患者安全目标。
本文将介绍中国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同时提供相关举例,以期增强患者的安全意识和医务人员的责任感。
目标一:减少注射器和针头相关伤害在医疗过程中,注射器和针头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穿刺伤害和传染病的传播。
为了达到减少这类伤害的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器械锁定装置,避免重复使用注射器和针头,医务人员进行安全操作的培训等。
目标二:避免手术错误手术错误是导致医疗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保障手术安全,医务人员需注意:确认手术标本和患者身份,遵守正确的手术流程,严格执行手术器械消毒操作。
目标三:提高药物使用安全药物使用不当是导致患者不良反应和全身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药物使用安全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的药物治疗培训,进一步加强对高危药物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患者对药物的正确使用。
目标四:加强医疗设备使用管理医疗设备使用不当或维护不良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
为了提高医疗设备使用和管理的安全性,可以加强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测和校准,遵循设备使用指南。
目标五:防止跌倒、滑倒和误吞误食等意外事件患者在医疗机构中可能会发生跌倒、滑倒和误吞误食等意外事件。
为了提高患者的安全,医务人员需采取以下措施:确保病房环境的整洁和安全,给予患者足够的护理和关怀,提供防滑垫、扶手等辅助设施。
目标六:提高传染病控制和防治能力传染病是医疗机构中的重要问题,可能会对患者和医务人员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控制和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医务人员需加强手卫生和器械消毒操作,做好感染的监测和报告,定期进行患者的健康评估。
目标七:加强患者用药安全患者用药不当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为了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医务人员需加强药品管理和培训,向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及时记录患者的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
2017年度医疗服务质量检查患者安全整改落实情况
1、加强对临床医护、药房、检验等部门人员进行“至少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的培训,做到操作考核人人过关。
2、加强相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医务科、护理部),制定工作方案,定期对各科室进行督导检查,并有记录,总结、反馈和整改意见。
3、由院感科制作的《手术院感风险评估表》,已交付手术室使用(手术结束后填写,每份手术病历必须有)。
4、职能部门(医务科、护理部)督导“手术风险评估制度”的落实,至少每月一次工作督导检查,每个季度一次有分析总结、持续改进记录。
5、职能部门加强检查临床医护人员和检验人员对危急值项目的知晓情况、操作流程,各科室每季度一次“危急值”制度执行(检验、临床、医务)讨论并有记录
6、加强防范患者跌倒、坠床制度实施,并体现多部门医务、护理、后勤等协作。
7、卫生间及地面防滑有“小心跌倒”提示已到位,针对“患者跌倒评估”培训考核,床头挂卡提示,确保患者安全。
8、加强医疗对“防范坠床、跌倒”工作管理,质量监控指标数据与护理部同步。
9、加强医疗对高危患者入院时跌倒、坠床的风险评估(70岁跌倒、80岁压疮)率100%(二级/一级>95%),做到双相(医疗与护理同步)报告和记录。
10、已修订《预防压疮护理措施》内容,加强“预防压疮护理措施”的培训与核,做到人人过关,提高预防压疮工作效率
12、加强职能部门(医疗、护理同步)针对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压疮诊疗及护理规范执行情况实施督促检查、总结反馈,开展案例分析、讨论。
13、科室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并针对科室人员进行培训,督导实施,落实持续改进。
14、加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与流程”的培训与考核职能部门每季度一次督导检查并记录,持续改进。
15、修订《主动参与医疗管理规定》制度,认真落实“安全用药咨询”与记录,职能部门每季度一次督导检查并记录,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