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6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解读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解读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中国医院协会在历年患者安全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编制《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使目标简明化、标识化,更具操作性。
在2017年2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动态管理第六周期会上,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薛晓林对2017版十大目标进行了解读。
患者安全和共同责任O患者安全已经成为了严肃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5%~15的患者在医院诊疗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而ICU更高,达到40%欧洲国家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每年在500万例左右。
★用药错误。
美国每年有150万人遭遇用药错误。
★手术差错。
国内媒体曾报道,患者右脚有病,左脚却挨刀。
★交接错误。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一项关于药物重整的报告显示,据估计在药物重整工作中发生药物交接的错误率可能高达70%(★不良注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3%勺乙肝由不良注射引起。
★相关患者安全事件案例,不胜枚举……O我国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患者自主意识的提高,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行业同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加强患者安全保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医疗机构担负着艰巨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在中国,加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没有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无从谈起,医院管理没有意义可言。
在当前医院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充分认识患者安全问题。
★持续改进和提升患者安全意义重大。
患者安全对于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患者安全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
(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刻千预的指标。
2017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1]2017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的识别方法。
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择期手术须在完善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建立手术安全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
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查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药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
易混淆,看似、听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
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
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物的使用规范与管理规范。
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流程和制度。
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感染落实手卫生规范。
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
有预防多重耐药菌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落实医院感染检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
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等涉及患者生命指征变化需要即可干预的指标。
2017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目标细目:【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刻干预的指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版)解读一、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我国卫生行政部门提出了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本文将对这十大安全目标进行详细解读,以期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患者十大安全目标解读1. 目标一:确保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正确识别患者身份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包括:核对患者有效身份证件、询问患者基本信息、使用腕带标识等。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身份识别制度,确保为患者提供正确的医疗服务。
2. 目标二:确保正确执行医嘱医嘱是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的治疗方案,正确执行医嘱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嘱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同时,医务人员要增强责任心,提高业务水平,避免因误执行医嘱而导致患者安全风险。
3. 目标三:确保正确的药物使用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药物使用不当会导致严重后果。
医疗机构应加强药物管理,建立完善的药物使用制度,包括:严格审查药物处方、核对药物名称和剂量、规范药物配制和发放等。
医务人员要掌握药物知识,合理使用药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4. 目标四:确保正确的手术操作手术是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方法,但手术风险较高。
医疗机构应加强手术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手术制度,包括:严格审查手术指征、规范手术操作、加强手术器械管理、确保手术环境安全等。
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手术技能,降低手术风险,确保患者手术安全。
5. 目标五:防止医院感染医院感染是影响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
医疗机构应加强医院感染防控,建立完善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包括:加强手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使用抗生素、定期监测医院感染等。
医务人员要掌握医院感染防控知识,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
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解析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的核心内容,也是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底线。
为了提高患者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旨在指导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保障患者安全。
以下是对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详细解析。
一、强化患者身份识别患者身份识别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
医疗机构应采取有效措施,如使用身份识别带、床头卡、腕带等,确保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能够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此外,医疗机构还应建立健全患者信息管理制度,确保患者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强化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性在于:1. 避免医疗差错:准确的患者身份识别有助于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避免出现误诊、误治等差错。
2. 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身份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 保护患者隐私:准确的患者信息管理有助于保护患者隐私,避免泄露患者个人信息。
二、改善患者用药安全用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用药知识的培训,提高用药水平。
同时,建立健全用药管理制度,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改善患者用药安全的关键措施包括:1. 加强用药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药物知识、用药方法的了解,降低用药风险。
2. 实施处方点评:对医务人员开具的处方进行点评,及时发现并纠正不合理用药。
3. 严格执行用药查对制度:在用药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严格查对患者身份、药物名称、剂量等信息,确保用药安全。
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三、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手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加强手术室管理,提高手术安全性。
确保患者手术安全的主要措施包括:1.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确保手术适应症。
2. 加强手术团队协作:手术室医务人员应加强沟通,确保手术过程顺利进行。
3. 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手术开始前、手术过程中和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应进行三次安全核查,确保患者安全。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
(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刻干预的指标.(三)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解读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中国医院协会在历年患者安全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编制《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使目标简明化、标识化,更具操作性。
在2017年2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动态管理第六周期会上,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薛晓林对2017版十大目标进行了解读.患者安全和共同责任○患者安全已经成为了严肃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医院感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5%~15%的患者在医院诊疗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而ICU更高,达到40%。
欧洲国家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每年在500万例左右。
★用药错误.美国每年有150万人遭遇用药错误。
★手术差错。
国内媒体曾报道,患者右脚有病,左脚却挨刀。
★交接错误。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一项关于药物重整的报告显示,据估计在药物重整工作中发生药物交接的错误率可能高达70%。
★不良注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3%的乙肝由不良注射引起.★相关患者安全事件案例,不胜枚举……○我国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医院管理理念的进步、患者自主意识的提高,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行业同仁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加强患者安全保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医疗机构担负着艰巨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在中国,加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没有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无从谈起,医院管理没有意义可言。
在当前医院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从新的高度、新的视角充分认识患者安全问题。
★持续改进和提升患者安全意义重大。
患者安全对于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患者安全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和努力。
患者十大平安目标(2017版)之樊仲川亿创作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确保对正确患者实施正确的操纵和治疗。
患者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含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不得采取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的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取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平安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善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识表记标帜手术部位,标识表记标帜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平安核查与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
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平安核查表,并提供必须的包管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生素药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平安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
易混淆,看似、听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
识别与使用的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
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物的使用规范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核对、执行流程和制度。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
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须的包管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纵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纵规范,确保临床操纵的平安。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
有创操纵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检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
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明确临床“危急值”陈述制度,规范并落实操纵流程二、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陈述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包含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等涉及患者生命指征变更需要即可干预的指标。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房间号;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二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与使用的要求;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保障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的安全性;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措施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的风险;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有创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其他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刻干预的指标;三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确保诊疗安全;二建立规范化信息沟通交接程序,并建立相关监管制度,确保交接程序的正确执行;三确保沟通过程中信息的正确、完整与及时性;四规范并严格执行重要检查验结果和诊断过程的口头、电话和书面交接流程;五强调跨专业协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一加强高风险人群管理,制定重大医疗风险应急预案;二评估有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压疮等风险的高危患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三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四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关于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的健康教育;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一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二为患者提供多种参与医疗照护过程的方式与途径;三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相关培训,鼓励患者参与医疗过程;四注重保护患者隐私;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一领导班子重视,定期听取患者安全工作汇报,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善患者安全;二建立医院安全事件报告平台,提供有效、便捷的报告途径,鼓励医务人员全员参与,自愿、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近似错误和安全隐患,同时医院应制定强制性报告事项;三对报告的安全事件进行收集、归类、分析、反馈;对严重事件有根本原因分析和改进措施,落实并反馈结果;四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采用系统脆弱性分析工具,针对医院存在的薄弱环节,主动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五加强患者安全教育与培训,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患者安全文化;六加强对医务人员暴力伤害的防范;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一建立医学装备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遵从安全操作使用流程,加强对装备警报的管理;完善医学装备维护和故障的及时上报、维修流程; 二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的培训制度,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关培训,确保设备仪器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三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标本采集、检测、报告的安全操作流程,建立相关监管制度,确保临床实验室及标本的安全; 四落实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7版)解读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得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中国医院协会在历年患者安全目标得基础上,结
合当前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得实际,编制《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使目标简明化、标识化,更具操作性。
在2017年2月17日至18日召开得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动态管理第六周期会上,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薛晓林对2017版十大目标进
行了解读。
患者安全与共同责任
○患者安全已经成为了严肃得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医院感染。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有5%~15%得患者在医院诊疗过程中会受到不同程度得感染,而ICU更高,达到40%。
欧洲国家发生得医院感染事件,每年在500万例左右。
★用药错误。
美国每年有150万人遭遇用药错误。
★手术差错。
国内媒体曾报道,患者右脚有病,左脚却挨刀。
★交接错误。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一项关于药物重整得报告显示,据估计在药物重整工作中发生药物交接得错误率可能高达70%。
★不良注射。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有33%得乙肝由不良注射引起。
★相关患者安全事件案例,不胜枚举……
○我国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得现实意义
随着医院管理理念得进步、患者自主意识得提高,患者安全问题已引起行业同仁与社会各界得高度关注,我国加强患者安全保障得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得发展中国家,我国得医疗机构担负着艰巨得医疗卫生服务任务。
在中国,加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患者安全就是医疗质量得前提与基础。
患者安全就是医院管理得重要内容。
没有患者安全,医疗质量无从谈起,医院管理没有意义可言。
在当前医院改革发展得新形势下,必须从新得高度、新得视角充分认识患者安全问题。
★持续改进与提升患者安全意义重大。
患者安全对于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促进医疗事业发展、维护社会与谐稳定具有极为重要得意义。
患者安全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得坚持与努力。
★患者安全就是医患双方得共同责任。
患者安全充分体现患者得权利与以患者为中心得服务理念。
不仅就是医务人员与患方,政府部门、医院管理者、相关社会团队等都就是推进患者安全提升得中坚力量。
患者安全得十大目标
○基本原则:以循证为基础,遵循实用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可实现性与国际可比性得原则。
○研究方法:理论层面:第一、整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发布及典型国家与地区得实践经验。
第二、成立核心专家组,特邀国内外患者安全有关专家作为咨询专家。
方法学层面:第一、参考借鉴国际患者安全相关研究得系统测量与评估方法。
第二、开展两轮问卷调查与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广泛听取医院管理者、一线医护人员、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及专家学者得意见建议。
○十大目标。
推动患者安全持续改进,重在抓好落实43项核心条款。
落实十大目标,应以医务人员为核心,加强管理为关键。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与治疗。
患者由至少两种标识认定,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得床号或房间号。
不得采用条码扫描等信息识别技术作为唯一识别方法。
(二)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得身份。
(三)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床头卡、指纹等)。
【目标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一)择期手术须在完成各项术前检查与评估工作后,方可下达手术医嘱。
(二)由实施手术得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该在患者清醒与知晓得情况下进行。
规范手术部位识别制度与工作流程。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得制度与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得保障与有效得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物选择与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
(一)规范药品管理程序,对高浓度电解质、易混淆(听似、瞧似)药品有严格得贮存、识别与使用得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肿瘤化疗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等特殊药品得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得开具、审核、查对、执行制度及流程。
(四)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一)落实手卫生规范,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得保障与有效得监管措施。
(二)医护人员在无菌临床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临床操作得安全性。
(三)有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得措施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规范,尽可能降低医院相关感染得风险。
(四)使用合格得无菌医疗器械。
有创操作得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得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续改进。
(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得处理流程。
【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钙、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其她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刻干预得指标。
(三)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
【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
(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得劳动强度,确保诊疗安全。
(二)建立规范化信息沟通交接程序,并建立相关监管制度,确保交接程序得正确执行。
(三)确保沟通过程中信息得正确、完整与及时性。
(四)规范并严格执行重要检查(验)结果与诊断过程得口头、电话与书面交接流程。
(五)强调跨专业协作,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沟通方式与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
【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一)加强高风险人群管理,制定重大医疗风险应急预案。
(二)评估有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压疮)等风险得高危患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意外伤害得发生。
(三)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意外事件报告制度、处理预案与工作流程。
(四)加强对患者及家属关于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等得健康教育。
【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
(一)加强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得有效沟通。
(二)为患者提供多种参与医疗照护过程得方式与途径。
(三)为医务人员与患者提供相关培训,鼓励患者参与医疗过程。
(四)注重保护患者隐私。
【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
(一)领导班子重视,定期听取患者安全工作汇报,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善患者安全。
(二)建立医院安全事件报告平台,提供有效、便捷得报告途径,鼓励医务人员全员参与,自愿、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近似错误与安全隐患,同时医院应制定强制性报告事项。
(三)对报告得安全事件进行收集、归类、分析、反馈。
对严重事件有根本原
因分析与改进措施,落实并反馈结果。
(四)建立医疗风险评估体系,
采用系统脆弱性分析工具,针对医院存在得薄弱环节,主动采取积极
得防范措施。
(五)加强患者安全教育与培训,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患者安全文化。
(六)加强对医务人员暴力伤害得防范。
【目标十】加强医学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一)建立医学装备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遵从安全操作使用流程,加强对装备警报得管理。
完善医学装备维护与故障得及时上报、维修流程。
(二)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得培训制度,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关培训,确保设备仪器操作得正确性与安全性。
(三)规范临床实验室得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标本采集、检测、报告得安全操作流程,建立相关监管制度,确保临床实验室及标本得安全。
(四)落实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