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齐风》中齐地民风民性的探究与成因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0.89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诗经·齐风》与东西周地域文化内容提要:《诗经》中的国风是产生于周代各诸侯国地域的文学作品。
不论从其生产的地域范围,还是诗歌本身所表现的思想内容,都代表着所产生地区独特的地域风格。
其不仅具有周代诗歌的一些共同特点,同时也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
本文以《齐风》为例,粗浅地解读《齐风》的思想内容与齐地的地域特征,以便更好的把握《齐风》的特质。
关键字:齐风;地域文化;渊源;特点在《诗》三百篇中,最能体现西周、春秋时期区域文化色彩的自然首推《国风》。
无论从其产生和收集的地域,还是它们在音乐和诗歌艺术形式上的表现,都代表着各自生产领域,表现着较为强烈的地域色彩。
这一点,古人也早就注意到了。
如在内容上,《郑风》和《卫风》多情歌,多言男女之事,《陈风》多靡靡之乐和巫鬼的舞诗,多神秘梦幻,《秦风》则多金戈杀伐之音,粗犷强悍。
而《齐风》为《诗经》十五国风中姜姓部族的风歌,《齐风》中女子对爱情幸福的追求上表现大胆而热烈、齐地的尚武精神以及物质生产力极其先进等。
《齐风》中各诗篇所表现出来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是我们因该重视的,只有对其在地域文化上所表现的特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最后才能使《齐风》回归自己本来的面貌。
因为作为文学作品,总是要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并且带有普遍性。
一、《齐风》独特的地域文化渊源在周初分封的众多诸侯国中,齐和申、吕等式姜姓国。
姜者羌也,他们原本是羌人的一部分,和姬姓部族世代联姻并进入中原。
姬、姜两个部族是从两个通婚的胞族发展而来。
《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鲁颂·闭宫》:“赫赫姜嫄,其德不回。
”姜姓部族在殷末周初发生了一个大转折,一部分随着周人向东方的征服扩张而进入中原,另一些姜姓羌人则留在原地,至东周初年又掀起一场东迁运动。
但羌人东周初年的东迁与西周初年的姜姓东迁截然不同。
先入中原者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与姬姓及当地文化融合而华夏化;后入者还保持着原先的风俗,却被周人视为“姜戎”,视为戎狄异族。
《诗经·齐风》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诗经·齐风》研究研究目的:《诗经·齐风》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风俗的宝贵资料。
本研究旨在深入解读《诗经·齐风》中反映的齐国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及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探究其价值和意义。
研究内容:1. 齐国历史与文化背景分析通过对《诗经·齐风》所描绘的齐国历史与文化背景进行梳理,深入了解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后续分析和研究做出铺垫。
2. 《诗经·齐风》的性质及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探究《诗经·齐风》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文学、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从中挖掘出其对中国古代诗歌史和文化的影响。
3. 《诗经·齐风》所反映的齐国风俗通过对《诗经·齐风》中所体现出的齐国风俗进行分析,了解齐国的民俗、风情、习惯及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探究《诗经·齐风》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的作用。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主要用于对《诗经·齐风》的文本进行深入剖析,真实地还原齐国历史、文化背景;实证研究法则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考古资料等进行比较研究,尽可能还原齐国的历史真相与风俗文化。
预期成果:1. 深刻理解《诗经·齐风》的文化、历史意义和地位,为诗歌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 发现《诗经·齐风》具有的文献、文学、历史和社会等多方面的价值,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对中国古代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重要的历史资料、文化遗产。
浅析《诗经·齐风》与东西周地域文化浅析《诗经·齐风》与东西周地域文化3、齐地渔业和农桑业十分发达姜太公封齐之初,国土还十分狭小。
此地过去虽有爽斑鸠氏、蒲姑氏等东夷先民居住过,但多数土地资源没有开发出来。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为卤,人民寡。
”太公到来以后,因地制宜,“劝其女工,极技巧,通鱼盐。
”太公制定的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齐国的鱼盐业和农桑业发展很快,并且发展水平很高。
《齐风》写到了齐人的渔猎,譬如《敝笱》。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
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
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写齐人用“笱”来捕鱼。
具体做法是:把“笱”这种只能进不能出的竹笼置于流动的溪流中,溪流中筑一个坝,坝中留一个口子放“笱”,鱼游进去即被抓获。
这是一种简易用,又很科学的渔具。
虽然齐人用“敝笱”很难抓住“鲂鳏”这样的大鱼,但我们可以推测齐人把捕鱼做为生活资料的一种来源。
《邶风.谷风》“毋折我梁,毋发我笱”也提到了用“笱”捕鱼的这种方法,可见这种方法在当时是较普遍的。
其次,从《齐风》来看,当时齐国的农业也较为发达,齐人种植的农作物有麻、蔬菜等。
齐人种麻的水平很高。
《南山》诗中说:“艺麻如之何?横从其亩。
”就是说齐人种麻,先要把田地整理齐整,这样有利于麻的生长和收获。
齐人还种植蔬菜。
《东方谓明》中说:“折柳樊圃”《毛传》曰:“圃,菜园也。
”朱熹注曰:“种蔬菜曰圃”齐人很早起来折柳做菜园的篱笆来看,齐人对蔬菜的种植是比较重视的。
农耕桑业的发达,一方面与齐人的勤劳,重视直接的经济效益有关,另一方面,与齐地沃野千里的自然条件有关。
《汉书·地理志》云:古有分土,亡分民。
太公以齐地负海为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
通鱼盐之利,而人物辐凑。
司马迁在述齐地之风尚武、物质富饶时云:齐带山海,膏壌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彩布帛鱼盐…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
《诗经》十五国风之民情风俗《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载了先秦时期各地各族的风土人情。
其中的国风篇章描绘了不同国家的民情风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展现出古代中国各地民族的文化风貌。
本文将以《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为主线,探讨其中所反映的民情风俗。
1、《周南》篇《周南》是《诗经》中的第一篇,共计十五首民族之歌,描写了西周的国家风情。
其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描绘了古代夫妻之间的甜蜜爱情;有“申申胡兮,归自外”、“颛顼负牛,郊门不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劳作场景和祭祀仪式。
2、《豳风》篇《豳风》共计十四篇,描绘了商周时期豳国(今河北省东北部)的民族风情。
其中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西杨东杨,叶落堕兮”,反映了古代农民的艰辛劳作和生活乐趣。
3、《齐风》篇《齐风》共计卅一篇,描绘了春秋时期的齐国(今山东地区)的民族性格和风情。
其中有“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陟彼南山,言采其杞”,展现了古代齐国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4、《卫风》篇《卫风》共计十六篇,描绘了春秋时期的卫国(今山东东部一带)的民族风情。
其中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莫赤子,无去处”,反映了古代卫国人民的劳作情景和父子关系。
5、《王风》篇《王风》共计二十一篇,描绘了殷代的商王和周王的英雄事迹。
其中有“还矣王事,不念旧恶”,表现了商王对忠臣重义的态度;有“有女仳离,颜如舜华”,反映了古代王室的宫廷生活和婚姻制度。
6、《秦风》篇《秦风》共计三十一篇,描绘了春秋时期的秦国(今陕西地区)的民族情感和风俗习惯。
其中有“缁衣之宜,言须之邢”,反映了古代秦国人民的服饰文化和言行规范;有“原隰鸣鸠,既括群女”,展现了古代生活场景和社会角色关系。
7、《晋风》篇《晋风》共计十五篇,描绘了春秋时期的晋国(今山西一带)的民族风情和战争氛围。
其中有“中军作马,司寇怖厉”,反映了古代晋国的军事气氛和统治体制。
8、《楚风》篇《楚风》共计十一篇,描绘了春秋时期的楚国(今湖北一带)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诗经·齐风》中齐人的社会民俗生活作者:董超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3年第09期摘要:《诗经·齐风》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齐人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展现了西周中后期至春秋早期齐人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
这些民俗涉及齐人的物质生产生活、婚恋生活、衣食住行等。
本文从耕织与渔猎、爱情与婚姻、服饰与住行三个方面探讨《诗经·齐风》中齐人的社会民俗生活。
关键词:《诗经·齐风》齐人社会民俗《诗经·齐风》展示了齐人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正如清人牟庭在《诗切》中所说:“东方之国齐为大,录齐诗而东方风俗概见矣。
”笔者将从耕织与渔猎、爱情与婚姻、服饰与住行三个方面探讨《诗经·齐风》中齐人的社会民俗生活。
一、耕织与渔猎首先,《齐风》写了齐人的渔猎生活,这类诗歌有《还》《卢令》和《敝笱》。
齐国多山泽丘陵、荒野林地,野兽出没其间,打猎便成了齐人的习俗。
齐人捕猎野兽,主要是为了食用,兽皮则用来做衣服,挡风御寒。
狩猎方法多种多样,《齐风》涉及了其中的几种。
《卢令》写道齐人训练、利用猎犬捕猎:卢令令,其人美且仁。
卢重环,其人美且鬈。
卢重鋂,齐人美且偲。
卢,猎犬;令令,铃声;重环,指猎犬脖子上的铃铛大环套小环;重鋂,指猎犬脖子上的铃铛一个大环套着两个小环。
猎犬装饰如此之精美,可见齐人对猎犬的重视和喜爱。
《秦风·驷铁》也提到过用猎狗打猎:“輶车鸾镳,载猃歇骄。
”可见,当时人们已训练狗来帮助捕捉猎物了。
《卢令》虽然没有直接写猎人如何捕杀野兽,但可以推测,用猎狗追逐捕猎野兽,是当时齐人的一种狩猎方法。
齐人还利用骏马追捕奔跑迅速的野兽。
那些四肢有力、奔跑迅速的野兽,靠人的双腿是难以追上的,即使猎犬也无能为力,因此齐人借助快马追捕这样的野兽。
《还》反复写道“并驱从两肩兮”“并驱从两牡兮”“并驱从两狼兮”。
狼奔跑迅速,所以要骑马追捕;狼又非常凶猛,所以要两个人合伙追捕。
《诗经·国风》中民俗风情探析王军华(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诗经·国风》中的诗歌多与当时的民俗存在紧密的联系,广泛反映农事生活、精神生活、民风信仰以及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个性。
风诗与风俗的关系是直接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诗经·国风》的风诗大抵与自然环境和君主教化存在密切关系。
关键词:《诗经·国风》;民俗现象;民俗成因 一部《诗经》,凝聚着上古社会的灵韵。
随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人们不断发掘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因子,无人不为它丰厚的文化内涵所折服。
《诗经》这朵人类历史上的奇葩,至今仍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如此美妙绝伦的诗句,何以诞生于物质极度缺乏的时代里,正如古希腊的史诗无法用那个时代的经济因素去衡量一样,《诗经》的诞生有其特定的土壤。
朱熹先生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与物而动,性之欲也。
夫既有欲也,则不能无思。
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
既有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响节族(节奏)而不能已焉。
此诗之所以作也。
”〔1〕人天性中的音乐因子就是如此被激发,不可收拾。
《诗经·国风》当是采自各地的民歌,自然为彼时人民“咨嗟咏叹之余”的诗作,虽经过采诗官润色加工,但本质上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没有流失。
本文旨在透过诗歌的表面,阐释当时的人民生活习俗风情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国风》在整部《诗经》中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的。
就其篇幅而言,占据《诗经》全部作品的大半;就其内容而言,广泛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情感与生活,许多篇章乃为《诗经》精华,受到后人的欢迎;就其收集诗歌所散布的地域而言,主要在黄河流域,并向南扩展到江汉流域,包括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区域。
以往的经学家把《诗经》作为“经世致用”的工具,生拉活扯地把三百篇的故事制造齐备,经常把一些篇章冠以“某某后妃之德”。
以国人耳熟能详的《关睢》为例,本为正常的男性思念心中女性的诗,毛序却冠以“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诗经《齐风》译文与赏析齐风齐风齐地,本是西周初姜尚的封国,后又兼并周边的一些东夷小国,春秋初一跃而为东方头等大国,其疆域大致包括今山东昌潍、临沂、惠民,德州、泰安等地,以及河北沧州南部。
“齐风”就是采集于这个区域的民歌。
“齐风”中半数以上是关于婚娶和爱情的诗,其余几首或是反映人民对沉重劳役的不满,或是揭露齐襄公与其妹文姜通奸的丑行,或是描写田猎和射技等。
“齐风”共有11篇,计为:鸡鸣、还、着、东方之日、东方未明、南山、甫田、卢令、敝笱、载驱、猗嗟。
鸡鸣【原文】鸡既鸣矣,朝既盈(1)矣。
匪(2)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3)矣。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4),甘与子同梦。
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注释】(1)盈:原意是满的意思,诗中指的是大臣们都上朝。
(2)匪:通假字,通“非”不是的意思。
(3)昌盛、多,这里指的是朝廷的大臣多。
(4)薨薨:虫子飞发出的声音。
【译文】“你听,公鸡都在叫了,大臣们都已经去上朝了。
”“不是公鸡在叫,是苍蝇嗡嗡的声音。
”“你看,东方都有亮光了,上朝的大臣们都已经满朝了。
”“不是东方出现光亮,是月光照着亮莹莹。
”“你听苍蝇嗡嗡叫,与你一同入梦来。
”“朝会的大臣要回家,莫要乱说你坏话。
”【解析】这首诗主要叙述了妻子催促丈夫早起上早朝的事情,描写了妻子的贤惠和丈夫的懒惰。
本诗句式以四言为主,杂以五言,句式错综,接近散文化。
全诗主要用对话的形式展开,构思新颖,就像一台话剧一般,刻画出一个不想早朝、赖床的官员形象。
试问,这样的官吏能让百姓丰衣足食吗?能治理好国家吗?还【原文】子之还(1)兮,遭我乎峱(2)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3)兮,揖(4)我谓我儇(5)兮。
子之茂(6)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7)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8)兮,遭我乎峱之阳兮。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9)兮。
【注释】(1)还(xuán):身体轻捷的样子。
(2)峱(náo):齐国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