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产业地区行政垄断、集中度与利润率
- 格式:doc
- 大小:166.50 KB
- 文档页数:3
专家对中国钢铁企业并购的分析一些年产千万吨的钢铁项目在2005年若隐若现,世界第一大钢铁公司米塔尔收购中国第八大钢铁公司华菱集团股份的消息,更是为风起云涌的中国钢铁市场添上了意义独特的一笔。
显然,这些钢铁巨鳄纷纷选择在这个时机出手,并非偶然。
同样的,他们如出一辙的操作思路也清楚地表明,中国市场的巨大诱惑在2005年依然没有减退的迹象。
经历过2003年、2004年繁荣之后,可以预见,中国钢铁工业的新版图将在这些钢铁工业“大事件”尘埃落定之后浮出水面。
2005年1月,传出宝钢增发欲收购马钢、邯钢的消息。
中国钢铁研究总院总工程师东涛称,宝钢并不仅仅在“干3000万吨、看4000万吨、想5000万吨”,宝钢的雄心甚至遥指1亿吨,并在2010年跻身世界前三强。
若要尽快达成此目标,除扩大生产外,非做大手笔的并购不可。
另外,武钢欲沿长江收购鄂钢、重钢、杭钢。
但在参与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草案起草的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李新创看来,钢铁业的并购时代并未来临。
他分析说,优势企业间的并购,不是简单的事,"在中国,这种并购基本在省内进行,跨省是很少见的。
"钢铁业是各地方政府的利税大户,因此跨越行政区域进行兼并的难度非常大。
古语说,“宁为鸡首,不为牛后。
”100万吨级的企业一年能产生效益几个亿,既然可以自足,便没有人愿意被并购,而并购者出手的时机也没有到来,因为所需成本太高。
出于成本的考虑,并购适宜发生在萧条期。
而在可预期的2005年,这种萧条期看起来不会出现,并购的高潮远未到来。
“即便如此,提高产业集中度毕竟已形成了共识,”东涛指出,如果三五家大厂所占的国内市场份额能达到70%,局面就控制下来了。
浦项制铁占有韩国市场的50%以上,新日铁、JFE 则几乎垄断了全日本的钢铁制造。
韩、日企业的集中度十分可观。
但是,李新创指出,“与日、韩不同,中国是大国,几家强势企业想达到如新日铁、JFE和浦项制铁在本国的影响力,是不现实的。
中国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中国八大行业垄断状况报告石油天然气行业:垄断专权与不完全经营权并存1998年4月,中国石化工业体制改革按照上下游结合的原则,分别组建两个特大型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天然气集团和石油化工集团,同时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保持原有功能和地位不变。
从此,中国油气行业形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南北分治、海陆分割三足鼎立的局面。
虽然从国家的宏观管理上将石油产业划分为三家大型公司,但其下属的诸多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和石油加工企业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总体而言,产业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垄断程度较高,属于寡占型市场结构;下游的石油加工业竞争程度较高,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结构。
但因为长期以来部门封闭、区域分割的石油产业管理体制,加上企业并不享有充分的定价权,它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实际上要比集中度指标所反映的程度更弱。
同时由于政策法律制度、资金和技术上的壁垒,外部企业想要进入石油产业也极为困难。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分别于2000年3月、10月和2001年4月在香港和纽约两地上市。
为了引入战略投资者,确电信行业:较高的利润来自更高的消费者剩余中国电信业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以高于GDP数倍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增长。
经过1978年-1993年的计划体制内改良、1994年-1998年的市场化改革、1999年-2004年的分拆与重组,并于2004年-2008年进行新一轮重组之后,电信业形成当前三大全业务运营商竞争,移动市场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固定电话和宽带市场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双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
在3G发展方面,中国移动运营TD-SCDMA网络,中国联通运营WCDMA,中国电信运营CDMA2000。
从移动电话用户数看,中国移动占用户数市场份额70%以上,是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之和的2倍多。
从新增用户数看,中国电信占新增用户市场份额超过50%,但小于其现有用户的市场份额。
从3G用户数看,三大运营商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中钢网:化解钢铁产能过剩须提高产业集中度钢铁产能过剩与行业集中度低一直是困扰钢铁业的重要问题。
从1996年我国钢铁产量突破1亿吨,已经稳居世界第一。
从那时开始产能过剩的争议从未间断。
不过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中国钢铁需求快速增长,刺激了钢铁投资。
2014年我国实际用钢消费已经出现了回落趋势。
这就更加剧了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压力。
许多钢铁企业业微利和亏损的严重局面显得钢铁供需矛盾愈发突出。
社会化解产能过剩的呼声也越来越强。
影响钢材价格走低的因素很多。
实际上,也不能把钢材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低谷震荡,钢铁企业亏损简单的归结为产能过剩。
现在几乎没有哪家钢厂再上新的产能项目,而新投产的几乎都是落实前期的规划。
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盲目投资,在前几年大规模上马新项目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经济增速回落,钢铁需求不能消化过快增长的钢铁产量,造成行业经营恶化。
除了钢铁行业以外,玻璃、汽车很多等制造业行业都面临过剩的形势。
实际上这说明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市场现象,也是我国经济步入转型发展的根本性原因。
正因为如此,也促使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不减。
政府近年大力深化改革,调结构,就是为今后几十年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激发新的动力,释放潜在需求,促使各行业走向成熟。
钢铁产能过剩是长期趋势。
2014年第三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305家规范企业产能已经超过了11亿吨,加上未统计在内的200多家企业,产能或许超过12亿吨。
如果按照去年8.3亿吨粗钢产量来算,产能利用率还不足70%,远低于欧美日韩等其他国家。
而且尽管粗钢产量增长势头放缓,但基数越来越大,即便增长1%,也会新增加830万吨的量,相当于又增加了一家中型钢厂。
据统计,2014年我国钢材需求量为7.1亿吨,同比增长2.45%;到2015年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其中钢材需求量为7.2亿吨,同比增长1.41%,显示需求增速进一步放缓。
特别是近年来,钢铁消费低增长伴随钢价长期的低迷形势,钢铁一直没有摆脱微利局面,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又面临了需求放缓的新的压力。
九大行业并购重组新政的化蝶之路日前,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2部委联合组成的小组下发了文件,将以汽车、船舶、钢铁、农业、电子信息、水泥、电解铝、稀土、医药等九大行业为重点,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这已经不是政府出台第一个这样的政策。
早在2010年9月,国务院就出台了相关兼并重组的文件,要求对钢铁、汽车、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六行业加快兼并重组。
这是国务院首次点名把汽车纳入兼并重组名单,钢铁企业则是2009年就提出要加快兼并重组的企业。
而2013年1月的这次新文件,则增加了电子信息、农业、医药、船舶四行业,而机械制造行业则放在了名单之外,显然,在过去近三年里,新增的四个行业存在兼并重组的必要,而机械制造方面的兼并重组需求则因为自身已经形成相对寡头竞争变得弱化。
一边是多年来推进兼并重组的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业集中度仍很分散,一边又是不断涌现的行业过剩问题,这是中国经济结构的现状:整个社会大部分产业存在严重的去产能化问题。
行政主导鲜有成功案例在中国,由行政力量主导的并购重组,有两大行业——电信业和钢铁业,不过,外界对此毁誉参半,前者重组并不彻底,后者更是难以推进。
以电信业为例,过去20年实行了四次兼并重组,但电信行业均衡发展的格局仍比较薄弱,以致有人呼吁要进行第五次电信重组。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行政力量主导下,电信业经历了四次重组:1994年,为效仿英国双寡头格局,中国联通成立;2000年,对中国电信的移动业务进行分离,成立了中国移动;2001年,把中国电信南北分离,分离出中国网通;2008年,中国移动与中国铁通合并,运营TD-SCDMA网络,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C网合并运营CDMA2000,而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G网合并运营WCDMA,三家新运营商同时也获得全业务牌照。
从这几次重组来看,并没有完全形成双寡头或者多寡头竞争的格局,自本世纪开始,随着移动业务的大发展,中国移动一直保持了强大的优势,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一定程度上日趋式微,电信业均衡发展的格局并没有形成。
第一章导论1.你是否同意“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这一看法?为什么?答:同意。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目前国内的产业经济学实质上对“产业”有着两层定义:第一层定义即是在产业组织层面上,当我们分析同一产业的企业间的市场关系时,“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组合”。
而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便是产业内部各企业间资源配置问题,特别是从竞争状态的观点(即从市场是竞争的还是垄断的)来说明产业内部企业间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
在施蒂格勒的《产业组织》一书中曾这样描述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理解一个经济中各产业(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商)的结构和行为,并且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微观经济理论的延续和应用,通过对成本曲线,集中度等进行运用分析,并加入公共政策分析来拓展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分析范畴。
因而产业组织理论实质上是研究产业内部企业的基础与核心,同时也是以产业为研究方向的产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而国内在对“产业”第一层定义的基础上,延伸了“产业”的研究范畴,考虑了更加广阔的范围—整个产业及产业间的互动关联,其中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集群、产业竞争力以及产业安全。
因此实质上是将产业组织理论的内容放大至更广的概念,通过宏观的整体分析对整体产业进一步研究。
即便如此,也无法脱离对于产业内部各个企业的微观分析基础。
因此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2.简述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及发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渊源: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马歇尔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
马歇尔在《产业经济学》一书中,第一次把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
其后他在名著《经济学原理》中论及生产要素问题时,在萨伊的生产三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这一第四生产要素,并专门设章分析了分工的利益、产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利益、大规模生产的利益、经营管理专业化的利益、收益递减与收益递增等现代产业组织的主要概念与内容。
钢铁产业地区行政垄断、集中度与利润率
作者:魏丛张久祥张越强
来源:《科技风》2016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地区行政垄断如何影响钢铁产业集中度并进而影响利润率。
本文提出了破除地区行政垄断以及依托充分竞争建立全国统一流通市场等有效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钢铁产业;地区行政垄断;集中度;利润率
钢铁产业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在寡占型市场中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从各国实践看,钢铁产业集中度较高(何维达等,2015)。
自2010年以来,我国政府对钢铁产业实施了产能调控政策。
然而目前,钢铁产能未能有效遏制,钢铁产业集中度远低于国际水平。
一、文献综述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过低(迟泓,2015),应提高产业集中度。
郝书辰等(2012)认为产业集中度对企业绩效具有正面影响。
戚聿东(1998)认为提高产业集中度仅是提高绩效的一个方面。
余增华(2008)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受保护程度与产业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二、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分析
贝恩根据绝对集中度把市场分为五种类型,依此分类,笔者对2013、2014年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进行考察。
2013年钢铁产业集中度CR4为21%,CR8为34.7%;2014年CR4为19.5%,CR8为32.4%。
与贝恩分类表对照,当前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
然而,当前全国性的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并未形成,地区行政垄断现象严重,只有在一省之内,市场是相对开放的。
因此,这种判断有失偏颇。
为此,笔者选取部分代表性钢铁省份的粗钢产量,以CR1来说明一省之内钢铁产业集中度情况。
此外,经计算,2014年河北、辽宁(含四川)、山西三省份CR4分别为41.6%、57.7%、47.7%。
由此可见,各省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是适度集中或较高的。
三、钢铁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的关系研究
国内众多学者认为产业集中度与利润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但这不足以说明提高产业集中度就可以提高利润率,前者只是后者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利润率的提高是通过市场竞争最终实现的。
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不过是市场充分竞争后的结果,其本身并不能作为提高利润率的手段。
四、地区行政垄断影响产业集中度的路径分析
地区行政垄断是地方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市场竞争进行限制和排斥。
其实质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滥用行政权力设置市场壁垒,削弱或限制地区外经营者的竞争力。
在我国行政地区管理界限尤其是省界内,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
地方政府追求边界内的利润最大化,不顾资源禀赋,竞相发展经济带动明显的产业,导致各地重复建设。
这种重复建设在出现经济波动时,需求量减少,产能过剩并引发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又会导致地方保护,进而引发严重的市场分割,企业规模更难以实现最优,规模不经济现象将长期存在。
在钢铁产业重复建设方面,截至目前,钢铁企业数量骤减至500多家,但在400多家民营钢企中,产能1000万吨以上的仅有7家,相对而言,企业数量依然较多。
在产能过剩方面,在2012年,钢材表观需求量和总产量相差2.91亿吨,这表明国内钢铁生产出现了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
在市场分割方面,工信部副部长苗长兴在解读2015年钢铁产业政策取向时讲到:坚决清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的限制措施。
这表明了钢铁产业存在的由地区行政垄断导致的市场分割现象。
在规模经济方面,从世界钢铁产业看,合理的钢铁企业生产规模要在1000万吨左右。
然而,我们看到,国内新增钢铁企业多数是规模小、专业化生产水平低的小型钢铁企业,在当前400多家民营钢企中,产能100万吨以下的达200多家。
因此,钢铁产业在地区行政垄断的影响下,先是产生了大量的重复建设,进而导致过剩产能和过度竞争,又进一步导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使得各钢铁企业长期无法达到规模经济,造成了全国范围内钢铁产业集中度低的现状。
五、政策建议
1)科学设计晋升机制,消除地方政府实行地区行政垄断的动机,引导其把重心放在发展质量上。
2)建立全国统一的流通市场,让生产要素在全国自由流动。
3)是要完善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定价功能,取消地方政府的要素定价权。
4)是要积极构建地区行政垄断的省际诉讼模式。
最后,完善《反垄断法》中治理地区行政垄断的相关细则。
参考文献:
[1] 迟泓.国际钢铁产业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15,01:86-88.
作者简介:
魏丛(198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