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生成的调节及药物对尿生成的影响(附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3
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重要排泄物之一,通过分析尿液成分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代谢情况。
在进行尿生成实验报告时,有许多因素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影响尿生成实验报告的因素,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1. 饮食因素饮食是影响尿液成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摄入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食物会导致尿液成分的变化。
例如,高蛋白饮食会增加尿液中的尿素氮含量,而高盐饮食则可能导致尿液中钠离子的增加。
因此,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遵循特定的饮食要求,以减少饮食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水分摄入水分摄入对尿液生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人体缺水时,肾脏会减少尿液的产生,以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相反,过多的水分摄入会增加尿液的产生量。
因此,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控制水分摄入,以保持尿液生成的稳定性。
3. 药物影响许多药物可以影响尿液成分和生成过程。
例如,利尿药会增加尿液的产生量,而某些抗生素则可能导致尿液中细菌的增加。
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告知医生或实验室工作人员他们正在使用的药物,以便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排除。
4. 活动水平身体活动水平也会对尿液生成产生影响。
剧烈运动会导致大量的出汗和水分损失,从而减少尿液的产生。
相反,长时间的静坐或休息会使尿液生成减少。
因此,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尽量保持正常的活动水平,以减少该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疾病状态某些疾病状态也会对尿液生成产生影响。
例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尿液产量减少或尿液成分异常。
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进行相关的健康检查,以排除潜在的疾病因素。
为了减少以上因素对尿生成实验报告的影响,以下是一些解决方案:1. 严格控制饮食: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遵循特定的饮食要求,以减少饮食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这可以包括限制特定食物或饮料的摄入,以及遵循特定的饮食时间表。
2. 控制水分摄入:在进行尿生成实验之前,受试者需要控制水分摄入,以保持尿液生成的稳定性。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及利尿药的应用(1)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及利尿药的应用尿液是肾脏代谢产物的终端排泄物,它的生成和排泄直接影响着机体的代谢水平和内环境的平衡。
本文将介绍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和利尿药的应用。
一、影响尿素生成的因素1.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是尿素生成的重要场所。
当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时,血液中的尿素可被过滤,经肾小管后继续参与肝、脑等组织的代谢。
但是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下时,尿素生成量将减少,尿素排泄同样也会降低。
2. 水分摄入水分摄入过多会导致尿液稀释,进一步影响尿素生成;而水分摄入过少则会引起机体脱水,肾小管通透性下降,尿素再吸收将增加。
3. 食物摄入蛋白质是尿素的主要来源,摄入越多,血液中的尿素生成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另外,某些食物中含有抑制尿素合成酶活性的物质,如白菜、南瓜等。
二、利尿药的应用利尿药可通过抑制肾脏上的不同转运蛋白,增加水、电解质的排泄,从而达到减少水分负荷和水肿的目的。
常见的利尿药包括噻嗪类、袢利尿剂和醛固酮拮抗剂。
1. 噻嗪类噻嗪类利尿剂可抑制肾小管的钠、氯离子的再吸收,减少水分负荷和水肿。
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高血压患者。
2. 袢利尿剂袢利尿剂可抑制在肾近曲小管中的钠、氯和水的重吸收作用。
在肝硬化和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具有较为显著的利尿作用。
3. 醛固酮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通过能阻止醛固酮与其受体的结合,抑制肾小管内的钠离子再吸收的作用。
适用于轻度和中度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病患者的治疗。
本文简述了影响尿素生成的因素和利尿药的应用。
希望对于有需要的读者有所帮助。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药物的利尿作用: 学号:班级:、实验目的1. 学习膀胱插管技术测定尿量的方法。
2. 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各种因素对尿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加深对尿生成过程的理解。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体重2.0kg以上)2. 器材: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兔手术台,膀胱插管,注射器,头皮针。
3. 药品:生理盐水,20%葡萄糖溶液,呋塞米,1:10000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垂体后叶素,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班氏试剂。
、实验方法和步骤1. 麻醉:将家兔称重后,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按5ml/kg剂量自耳缘静脉注射麻醉。
2. 固定:家兔仰卧位固定。
3. 备皮:剪取家兔颈部,下腹部被毛。
4. 手术1)颈部手术剪去颈前部兔毛,正中切开皮肤5〜6厘米,用止血钳纵向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气管及与气管平行的右血管神经鞘,细心分离出右侧鞘膜的迷走神经,在神经下穿线备用。
2)腹部手术从耻骨联合向上沿中线作长约4厘米的切口,沿腹白线打开腹腔,将膀胱轻拉至腹壁外,先辨认清楚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部位,用止血钳提起膀胱前壁(靠近顶端部分),选择血管较少处,切一纵行小口,插入插管后膀胱即随着尿液的流出而缩小。
如膀胱壁较松驰而膀胱容积仍较大时,可用粗线将膀胱扎掉一部分,使膀胱的贮尿量减至最少。
用线结扎膀胱颈部以阻断膀胱同尿道的通路。
5. 观察项目1)记录正常尿量(滴/min )2)生理盐水对尿量的影响自耳缘静脉快速注射38C生理盐水20ml,观察尿量的变化。
3)葡萄糖对尿量的影响先收集尿液2滴进行尿糖定性试验作为对照,然后自耳缘静脉快速注射20%葡萄糖溶液5ml,观察尿量的变化。
在尿量变化增多时,再去尿液2滴作尿糖定性试验。
尿糖定性试验方法:试管加1ml班氏试剂,加入数滴尿标本,在酒精灯上加热煮沸。
冷却后观察溶液和沉淀物的颜色改变,蓝色为阴性(-),若颜色变为绿色(+ )、黄绿(++ )、土黄色(+++ )、或砖红色(++++ ),则为阳性且其含糖量依次升高。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课题名称: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药物对尿生成过程的影响院(系):韶关学院医学院专业班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班学生姓名:符宏展学号:112指导教师:梁俊辉二○一三年四月二十五日机能实验报告实验目录:1 实验目的2 实验装置和器材3 实验药物4 实验动物5 实验原理6 动物实验准备7 动物手术8 实验观察项目9 实验注意事项10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实验记录波型11 实验结果讨论12 实验结果总结13 实验总结实验报告实验次序:二实验项目: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药物对尿生成过程的影响班级:11临本姓名:符宏展学号:112实验类型(打√):(基础□综合□设计□)一、实验预习二、实验操作原始(数据)记录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时间:2013年4 月 19日 (星期五第1-4节)实验同组人:马腱明符宏展朱佛妹叶超群黄小花张鹏黄锦霞如果实验有数据表格,学生在实验预习时应画好实验数据表格,供实验填写数据。
实验结果:实验数据实验项目实验状态及编码SP(mmHg)EDP(mmHg)mSP(mmHg)mDP(mmHg)mAP(mmHg)平均脉压差(mmHg)心率次/min尿滴次/30S注射37℃生理盐水(20mL)正常Q23468.59 47.71 65.64 50.65 55.64 14.99 171 8 注射后Q39669.25 49.24 66.49 50.45 55.8 16.03 168 12注射0.01%去甲肾上腺素(0.5mL)正常Q12969.47 49.68 66.98 51.28 56.51 15.7 163 10 注射后Q34398.49 62.87 94.65 65.29 75.08 29.36 92 5注射50%葡萄糖溶液2mL/kg 正常Q15967.05 49.24 64.8 51.22 55.75 13.58 165 10 注射后Q63572.33 44.19 67.26 52.78 57.6 14.48 156 13注射垂体后叶素4U 正常Q19169.25 49.24 66.17 52.1 56.79 14.07 160 12 注射后Q107430.56 23.96 28.48 25.97 26.81 2.51 630 0注射0.1%呋塞米2mL/kg 正常Q12574.09 55.84 73.01 56.68 62.12 16.34 144 4 注射后Q65496.07 65.51 90.3 67.45 75.07 22.88 150 10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血压:40~50mmHg)正常Q19176.5 56.28 74.7 57.91 63.51 16.79 144 8 刺激后Q64947.05 23.3 45.27 25.62 32.17 19.65 49 2注射20%甘露醇2~3mL/kg 正常Q11877.82 56.94 76.08 58.19 64.15 17.89 138 13 注射后Q83473.21 54.08 71.56 55 60.52 16.56 131 17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血压:40~50mmHg)正常Q13974.31 54.74 72.04 56.5 56.5 61.68 133 16 刺激后Q49946.61 6.6 36.36 36.36 19.57 25.16 39 1注:最大收缩压(SP)、最小舒张压(EDP)、平均收缩压(mSP)、平均舒张压(mDP)、平均压(mAP)。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药物的利尿作用(此作业得分93分仅供参考)一、实验目的1、学习膀胱插管技术测定尿量的方法。
2、观察影响尿生成的各种因素对尿量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加深对尿生成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以及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可受动脉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血浆流量等因素的影响。
肾小管和集合小管的重吸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肾小管溶液中溶质浓度和抗利尿激素等。
肾小管溶质溶质浓度增高,可妨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因而使尿量增加;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与集合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减少。
三、实验材料1、实验对象:家兔(2kg以上)2、器材与药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兔手术台,膀胱插管,注射器,头皮针。
生理盐水,20%乌拉坦溶液,20%葡萄糖溶液,呋塞米(速尿),1:10000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垂体后叶素,班氏试剂。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一)手术操作1、称重、麻醉、固定:取家兔一只,称重后按5ml/kg的剂量自耳缘静脉给予20%的乌拉坦溶液麻醉。
麻醉完成后将家兔固定于手术台上。
2、剪去家兔下腹部被毛,在耻骨联合上方沿腹正中线做一长3-4cm的皮肤切口,沿腹白线切开腹壁,暴露膀胱,用手将膀胱轻轻移至腹外。
首先清楚辨认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部位,然后在膀胱顶部血管较少处剪一纵行小切口,插入膀胱插管并用线结扎固定。
使插管的引流管出口处低于膀胱水平,用肾形盘接由引流管流出的尿液。
手术结束后,用浸有温热生理盐水的纱布覆盖腹部切口处,以保持腹腔内温度。
(二)尿液生成影响因素研究1、记录正常尿量(滴/min)。
2、生理盐水对尿量的影响:自耳缘静脉快速注射38℃生理盐水20ml,观察尿量的变化。
3、葡萄糖对尿量的影响:先收集尿液2滴进行尿糖定性试验(用班氏试剂进行),作为对照。
尿生成的调节实验报告
《尿生成的调节实验报告》
尿液是人体代谢废物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生理调节物质。
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水分摄入、肾脏功能、荷尔蒙水平等。
为了进一步了解尿液生成的调节机制,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首先,我们对实验动物进行了水摄入和排尿量的监测。
结果显示,随着水摄入量的增加,动物的尿液排泄量也随之增加,表明水分摄入是影响尿液生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体内水分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尿液排泄量明显减少,这进一步验证了水分摄入对尿液生成的影响。
其次,我们对实验动物进行了肾脏功能的检测。
通过监测尿液中的尿素、尿酸等代谢产物的含量,我们发现这些物质的排泄量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
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一些药物和激素能够显著影响肾脏对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进一步证明了肾脏在尿液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还对荷尔蒙水平对尿液生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显示,一些荷尔蒙如抗利尿激素和抗利钠激素能够显著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这表明荷尔蒙在尿液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合实验结果,我们得出结论: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水分摄入、肾脏功能和荷尔蒙水平等。
这些调节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生理功能,并为一些尿液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希望我们的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及其调节机制。
2. 掌握尿生成实验的操作技术,包括动物麻醉、血压监测、尿量收集等。
3. 分析不同生理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探讨尿生成调节的生理学机制。
二、实验原理尿生成是肾脏的重要功能之一,涉及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三个过程。
尿生成的调节机制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肾脏自身调节。
1. 肾小球滤过:血液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将水分、电解质、小分子物质等滤出形成原尿。
2. 肾小管重吸收:原尿流经肾小管,大部分水分、电解质、葡萄糖等物质被重吸收回血液。
3. 肾小管分泌: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某些物质分泌到肾小管腔内,形成尿液。
尿生成的调节机制包括:1. 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通过影响肾脏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功能来调节尿生成。
2. 体液调节:激素如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等通过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和电解质的重吸收来调节尿生成。
3. 肾脏自身调节:肾脏通过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功能来维持尿生成稳定。
三、实验材料与器材1. 实验动物:家兔2. 实验器材:兔手术台、手术器械、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血压监测仪、压力传感器、保护电极、输尿管插管、膀胱插管、注射器、抗利尿激素、速尿、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动物麻醉与固定:将家兔进行全身麻醉,固定于兔手术台上。
2. 血压监测:通过颈总动脉插管术,连接血压监测仪和压力传感器,监测血压变化。
3. 尿量收集:通过输尿管插管或膀胱插管,收集尿液并计量尿量。
4.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抗利尿激素或速尿等药物,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
5. 观察指标:观察血压、尿量和尿液成分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压变化:实验组给予抗利尿激素后,血压明显升高;给予速尿后,血压无明显变化。
2. 尿量变化:实验组给予抗利尿激素后,尿量明显减少;给予速尿后,尿量明显增加。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利尿药的作用尿生成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饮水量、体液平衡、营养摄入、荷尔蒙调节以及肾功能等。
利尿药则是一类能够增加尿液产生或减少尿液排泄的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
下面将详细介绍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及不同类型的利尿药的作用。
一、尿生成的影响因素1.饮水量:饮水量直接影响尿液的产生。
当人体需要水分补充时,饮水量增加,导致尿液的产生增加;相反,当人体摄入的水分减少时,饮水量减少,尿液的产生也相应减少。
2.体液平衡:人体的体液平衡包括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和血液等组成部分。
体液平衡失调时,可影响尿液的生成。
当体内水分过多时,血液中的水分增加,导致尿液产生增多;相反,当体内水分不足时,血液中的水分减少,尿液产生减少。
3.营养摄入:摄入含有较多水分的食物或饮品可以增加尿液的产生,而摄入含有较少水分的食物可以减少尿液的产生。
4.荷尔蒙调节:荷尔蒙对尿生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抗利尿激素ADH(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抗利尿激素)可以减少尿液的产生;而催利尿激素如ANP(心房利钠肽)和BNP(脑钠肽)则可以增加尿液的产生。
5.肾功能:肾脏是尿液产生的关键器官,肾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尿液的生成。
肾脏在尿生成过程中通过对血液进行过滤、重吸收和分泌等过程,将废物、毒素和多余的物质排出体外。
如果肾脏功能不全,尿液的产生将受到影响。
利尿药是一类能够影响肾脏滤过功能和尿液生成的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的不同,利尿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利尿酮酸:利尿酮酸能够通过抑制酮体的重吸收及增加酮体的排泄,从而增加尿液的产生。
该类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等疾病。
2.利尿嘧啶类:利尿嘧啶类药物通过抑制髓袢升支上升肢的袢管重吸收水分和钠离子,减少尿液的浓缩。
该类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和水肿等疾病。
3.利尿噻嗪类:利尿噻嗪类药物通过抑制近曲小管上升肢的袢管重吸收钠离子,减少尿液的浓缩。
该类药物常用于治疗高血压、水肿和肾脏疾病等。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和利尿药的作用实验报告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报告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目的:1. 掌握膀胱插管技术,学习尿量的记录和测量方法。
2. 观察神经体液因素(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对尿生成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尿生成;尿量;影响因素材料及方法实验对象:家兔(重2kg)实验材料:1.试剂:20%氨基甲酸乙酯、生理盐水、20%葡萄糖、1:10000的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垂体后叶素2.仪器:手术剪、镊子、止血钳、玻璃分针、兔手术台、膀胱插管、注射器及针头、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棉线若干、婴儿秤。
实验步骤:1.静脉麻醉从兔耳缘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1g/kg体重)。
2.仰卧固定待兔麻醉后,将其仰卧,先后固定四肢及兔头。
3.颈部手术剪去颈前部兔毛,正中切开皮肤5~6厘米,用止血钳纵向分离软组织及颈部肌肉,暴露气管及与气管平行的右血管神经鞘,细心分离出右侧鞘膜内的迷走神经,在神经下穿线备用。
4.腹部手术从耻骨联合向上沿中线作长约4厘米的切口,沿腹白线打开腹腔,将膀胱轻拉至腹壁外,先辨认清楚膀胱和输尿管的解剖部位,用止血钳提起膀胱前壁(靠近顶端部分),选择血管较少处,切一纵行小口,插入插管后膀胱即随着尿液的流出而缩小。
如膀胱壁较松驰而膀胱容积仍较大时,可用粗线将膀胱扎掉一部分,使膀胱内的贮尿量减至最少。
用线结扎膀胱颈部以阻断膀胱同尿道的通路。
使插管的引流管出口处低于膀胱水平,用培养皿盛接由引流管流出的尿液,手术完毕后,用温热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腹部创口,并关闭腹腔。
5.改变影响因素(1).快速注射37℃生理盐水20ml,记录尿量变化。
(2).快速静脉注射20%葡萄糖5ml,记录尿量变化。
(3). 静脉注射1:10000去甲肾上腺素0.3ml,记录尿量变化。
(4). 电刺激右侧迷走神经。
用保护电极以中等强度和频率的连续脉冲(定时刺激,持续时间20s,波宽5ms,强度2.0V,频率25Hz)刺激迷走神经,记录尿量变化。
生理因素及药物对尿生成的影响【目的和原理】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任何影响这些过程的因素都会影响尿的生成。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观察若干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
【实验动物】兔,体重2.5~3kg。
【实验器材和药品】四道生理记录仪(或计算机实时分析系统)、压力换能器、电磁流量计、电子刺激器、隔离器、刺激电极、计滴器、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动脉夹、动脉插管和输尿管插管、铁支架、培养皿、试管和酒精灯。
注射器(1ml、20ml)、静脉滴注管、生理盐水、20%葡萄糖、10-4去甲肾上腺素、0.5%肝素生理盐水、3%戊巴比妥钠、1%呋噻米、脑垂体后叶激素、酚红和班氏试剂。
【实验步骤】1.麻醉与固定称动物体重。
沿静脉注入3%戊巴比妥钠1ml/kg;待动物麻醉后,将它仰卧固定在手术台上。
剪去颈部、左腰背部和下腹部的毛。
2.手术(1)分离颈部的神经和血管、插颈总动脉插管沿颈正中线切开皮肤8~10厘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暴露气管。
在气管的两侧,分离出右侧迷走神经和左侧颈总动脉,穿线备用。
把充满肝素生理盐水的动脉插管插到颈总动脉内,结扎固定,记录血压的变化。
(2)分离输尿管及输尿管插管按3.8所示方法在耻骨联合上缘向上沿正中线切开皮肤8~10厘米,剪开腹壁(勿损伤腹腔脏器),在膀胱底部找出两侧输尿管,把一根已充满生理盐水的输尿管插入输尿管,结扎固定。
按相同方法,插另一侧输尿管;用线把双侧插管的另一侧开口端结扎在一起,并接入计滴器的玻管内。
手术完毕后,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腹部创口。
把计滴器的输入线插入四导生理记录仪的AA-601耦合放大器的输入插座,记录尿滴数。
(3)分离左肾动脉在左肋脊骨靠近脊柱处纵行切开皮肤8~10厘米,分离脊柱旁的肌肉,在腹膜后找出左肾,然后分离出左肾动脉,把血流量计探头钩于肾动脉上,按下血流量计上的测量键(FLOW键)即可从显示器上读出血流量和在多道记录仪上同步记录出血流量的变化。
尿生成的调节及药物对尿生成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学习输尿管插管和肾脏功能在体实验的方法;2、观察某些因素对尿量变化的影响。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方法:1、仪器连接(1)将血压换能器与连接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信号放大器输出盒的1通道相连(也可以选择其它通道),将刺激电极输入端与刺激电极输出口相连,将刺激电极输出端与保护电极相连。
血压换能器头端的两个小管,分别与三通活塞相连。
三通活塞一端注入肝素生理盐水混合液和调零定标用;三通活塞另一端与动脉插管相连。
(2)调零、压力定标和制压:实验前一般已调整好测量系统,实验中勿轻易改动。
若重新调零和压力定标。
(3)打开计算机,启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手术(1)按常规进行麻醉和固定。
(2)按常规行气管插管术。
(3)分离右侧迷走神经和左侧颈总动脉。
(4)常规进行动脉插管术。
参阅“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实验。
(5)输尿管插管术下腹部剪毛,在耻骨联合上缘沿正中线作一长约4 cm的皮肤切口,沿腹白线剪开腹壁,将膀胱移出体外,暴露膀胱三角,仔细找出两侧输尿管,并将其与周围组织轻轻分离。
用线将输尿管近膀胱端结扎,在近结扎处用眼科剪向肾脏方向剪一斜切口,把充灌生理盐水的细塑料导管插入输尿管内,用线结扎固定(图7-4)。
可看到尿液从细塑料导管中慢慢地逐滴流出,将导管。
手术完毕,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切口。
3、仪器操作(1)记录正常动脉血压及每分钟尿液滴数。
(2)静脉快速注射生理盐水(37℃)20~30ml,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3)静脉注射0.01%去甲肾上腺素0.5ml,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4)静脉注射25%葡萄糖4ml,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5)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6)静脉注射速尿5mg/kg,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7)结扎右侧迷走神经并剪断,用中等强度电流反复多次刺激迷走神经近心端,刺激时间约30s使血压降至6.6Kpa左右时,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神经、体液和药物等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姓名:林金榕学号:143010200013 班级:14临五1班指导老师:刘俊【实验目的】1掌握输尿管插管术,学习尿量的测量和记录方法2 观察神经、体液及药物等各种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
【实验原理】1 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肾小球血浆流量)2)有效滤过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2 尿生成的调节1)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中溶质浓度)2)神经和体液调节(交感神经、RAAS)3)药物的作用(速尿)【实验动物】家兔,1只,体重1.75kg【药品与器材】1 药品:20%乌拉坦溶液、0.1%肝素溶液、20%葡萄糖溶液、1:100000去甲肾上腺素、呋塞米、生理盐水2 器材:哺乳动物手术器械、保护电极、受滴器、压力换能器、SMUP-U型生物信号处理系统、细塑料管、培养皿、烧杯、血糖仪、血糖试纸【实验步骤】1 一般手术:家兔称重、麻醉、固定;气管插管,分离左侧颈动脉,插管记录血压,分离右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2 输尿管插管:在耻骨联合上缘沿正中线向前作5cm长的纵行皮肤切口,沿腹白线切开腹腔,将膀胱慢慢移出体外,暴露膀胱三角。
分离一侧输尿管,穿双线备用,先用一根线结扎输尿管近膀胱端,在结扎处附近间一斜切口,把充满肝素溶液的细塑料管向肾脏方向插入输尿管内,穿线结扎固定;将塑料管连接至受滴器。
3 连接实验装置,运行MFLab200.EXE;记录静息状态下血压和尿滴信号。
4 观察项目:1)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30ml,观察尿量和血压变化。
2)间歇刺激颈迷走神经近心端,使血压下降,观察尿量变化。
3)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5ml,观察血压和尿量变化,并在注射前、注射中、注射后三次取尿,进行尿糖定性试验。
4)耳缘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5ml,观察血压和尿量变化。
5)耳缘静脉注射呋塞米2ml,观察血压和尿量变化;【注意事项】1 每次观察前均须有对照血压和尿量的记录;2 手术操作轻柔,不能过度牵拉输尿管,防止输尿管痉挛;输尿管插管时,注意避免插入其粘膜层,避免反复插管,防止出血堵塞管道;3 腹部切口不宜过大;4 若插管后引导不出尿液,可以尝试先静脉推注速尿。
尿生成的调节实验报告尿生成的调节实验报告引言:尿液是人体代谢产物的主要排泄物之一,它的生成和调节对维持体内水盐平衡和排除废物有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探究尿液的生成过程以及调节机制,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果的讨论,进一步了解尿液的形成和排泄机制。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 实验动物:选择健康的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
- 实验器材:尿液收集器、天平、注射器、显微镜等。
- 实验药物:利尿剂和抗利尿剂。
2. 实验步骤:a. 实验组设置:将小白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b. 实验操作:i. 实验组:给实验组小白鼠注射一定剂量的利尿剂。
ii. 对照组:给对照组小白鼠注射生理盐水。
iii. 尿液收集: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小白鼠分别放置于尿液收集器中,收集一定时间内的尿液。
iv. 尿液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细胞和结晶等特征,并测量尿液的pH值和比重。
v.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尿液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实验结果:1. 利尿剂实验组:- 尿液量明显增加:实验组小白鼠注射利尿剂后,尿液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 尿液比重降低:利尿剂的作用使尿液中的溶质排出增多,导致尿液比重降低。
- 尿液pH值变化不大:利尿剂对尿液pH值的影响较小。
2. 抗利尿剂实验组:- 尿液量明显减少:实验组小白鼠注射抗利尿剂后,尿液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 尿液比重升高:抗利尿剂的作用使尿液中的溶质排出减少,导致尿液比重升高。
- 尿液pH值变化不大:抗利尿剂对尿液pH值的影响较小。
讨论与分析:1. 利尿剂的作用机制:利尿剂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作用,增加尿液中的溶质排出,从而增加尿液量。
2. 抗利尿剂的作用机制:抗利尿剂通过促进肾小管对尿液的重吸收作用,减少尿液中的溶质排出,从而减少尿液量。
3. 尿液比重的变化:尿液比重是尿液中溶质浓度的反映,利尿剂使溶质排出增多,导致尿液比重降低;抗利尿剂使溶质排出减少,导致尿液比重升高。
实验六尿液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目的】1.学习膀胱插管技术和尿液的收集方法。
2.观察刺激迷走神经和注射生理盐水、葡萄糖、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对尿量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
【实验原理】尿液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
因此,尿液生成的调节也是通过影响这些环节来实现的,包括对肾小球功能的调节和肾小管、集合管功能的调节。
当循环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低分子溶质、包括许多相对分子量较小的血浆蛋白,凭借有效滤过压经具有通透性的滤过膜而滤入肾小囊的囊腔内形成超滤液,即原尿,该过程称肾小球滤过。
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率滤过率(GFR)。
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而有效滤过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受全身动脉血压的影响,当动脉血压为10.7~24.0kPa(80~180mmHg)时,由于肾血流的自身调节作用,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相对稳定,但当动脉血压高于24.0kPa(180mmHg)或低于10.7kPa(80mmHg)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就会发生改变,肾小球滤过率也就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囊内压不会有明显变化。
但如快速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溶液使血浆蛋白浓度稀释,则可使胶体渗透压降低而增加GFR。
去甲肾上腺素可与入球和出球小动脉平滑肌中α受体结合并使之收缩,入球小动脉收缩程度大于出球小动脉,这样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流量降低,尿量减少。
高渗葡萄糖可以使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近曲小管对滤液中高浓度的葡萄糖无法完全重吸收,而使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引起渗透性利尿作用,因而使尿量增加。
刺激迷走神经后,其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M受体结合,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减少,尿液生成减少。
尿生成的调节及药物对尿生成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输尿管插管和肾脏功能在体实验的方法;
2、观察某些因素对尿量变化的影响。
二、实验对象:家兔。
三、实验方法:
1、仪器连接
(1)将血压换能器与连接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信号放大器输出盒的1通道相连(也可以选择其它通道),将刺激电极输入端与刺激电极输出口相连,将刺激电极输出端与保护电极相连。
血压换能器头端的两个小管,分别与三通活塞相连。
三通活塞一端注入肝素生理盐水混合液和调零定标用;三通活塞另一端与动脉插管相连。
(2)调零、压力定标和制压:实验前一般已调整好测量系统,实验中勿轻易改动。
若重新调零和压力定标。
(3)打开计算机,启动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手术
(1)按常规进行麻醉和固定。
(2)按常规行气管插管术。
(3)分离右侧迷走神经和左侧颈总动脉。
(4)常规进行动脉插管术。
参阅“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实验。
(5)输尿管插管术
下腹部剪毛,在耻骨联合上缘沿正中线作一长约4 cm的皮肤切口,沿腹白线剪开腹壁,将膀胱移出体外,暴露膀胱三角,仔细找出两侧输尿管,并将其与周围组织轻轻分离。
用线将输尿管近膀胱端结扎,在近结扎处用眼科剪向肾脏方向剪一斜切口,把充灌生理盐水的细塑料导管插入输尿管内,用线结扎固定(图7-4)。
可看到尿液从细塑料导管中慢慢地逐滴流出,将导管。
手术完毕,用温热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切口。
3、仪器操作
(1)记录正常动脉血压及每分钟尿液滴数。
(2)静脉快速注射生理盐水(37℃)20~30ml,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3)静脉注射0.01%去甲肾上腺素0.5ml,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4)静脉注射25%葡萄糖4ml,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5)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2单位,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6)静脉注射速尿5mg/kg,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7)结扎右侧迷走神经并剪断,用中等强度电流反复多次刺激迷走神经近心端,刺激时间约30s使血压降至6.6Kpa左右时,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
1、iv 37ºC NS 20ml: 使尿量↑血压轻度↑原因如下:
(1)NS大量注入后,血液稀释→血浆胶渗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GFR↑→尿量↑。
(主要)
循环血容量↑→血压↑→由于肾脏的自身调节→肾小球Cap压基本不变(2)循环血容量↑→心肺感受器(+)→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分泌ADH↓→远曲
O的重吸收↓→尿量↑。
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对H
2
(3)循环血容量↑→血压↑→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ADH↓→远曲小管、集合
O的重吸收↓→尿量↑
管上皮细胞对H
2
2、 iv0.01%NA0.1ml/kg:尿量↓(多见)或↑(少见)。
BP↑
(1)NA与血管上α-R结合,使血管平滑肌收缩→BP↑,
入球小动脉收缩》出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Cap网血流量↓→Cap血压↓→有效滤过压↓→尿量↓(多见),或者出球小动脉收缩>入球小动脉收缩→血流量流出↓Cap压↑→有效滤过压↑→尿量↑(少见)。
(2)NA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和髓袢对钠,氯和水的重吸收↑
(3)激活β受体→肾素释放↑→血管紧张素II,ADS增加→钠和水重吸收↑
3、 iv20%葡萄糖适量(5ml),引起尿量大量增加,BP升高不明显,其机制为:
当血糖超过肾糖阈,肾小球滤过葡萄糖增多,肾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对抗肾
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故尿量增多,又称为渗透性利尿。
注:ivGS的速度快慢可以引起不同的BP变化:
①注射速度快,可以引起BP轻度↑,其机制为血容量在短时间内↑
②注射速度慢,血容量增加较少,BP基本不变。
4、iv垂体后叶素2u,主要含ADH,使尿量明显减少,BP↑。
其机制为:
(1)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水重吸收增加,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2)全身小A收缩,BP↑
5、iv速尿0.5ml/kg:引起尿量明显↑,BP↓其机制为:
速尿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与氯离子竞争Na+ -K+-2Cl-共同转运体的氯离子作用部位,使氯化钠重吸收减少,抑制肾对尿浓缩和稀释功能,引起大量水排泄,故尿量升高。
大量尿液的排出→循环血量↓→BP↓
6、刺激迷走N外周端:迷走N末梢释放ACh →兴奋心肌M-R →心率↓,心输出
量↓→BP↓→肾小球Cap血压↓→有效滤过压↓→尿量↓
→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ADH↑→尿量↓
六、实验结论
1、通过各种因素影响尿生成的三个环节。
【注意事项】
1、实验前给兔多饮水、吃菜叶,亦可静脉、腹腔注入20ml生理盐水,•以促进尿
的生成。
2、本实验需多次静脉注射,故需要保护好耳缘静脉,便于静脉给药。
3、插输尿管插管时,不能过度牵拉输尿管,以防输尿管挛缩导致损伤性尿闭。
导管插入后,为防止血凝块堵塞,应立即引流尿液;须注意导管方向应与输尿管方向一致,以免妨碍尿液流出。
4、对雄性家兔,应注意勿将输精管与输尿管相混淆。
输精管横向走行,弯弯曲
曲;输尿管纵向走行且粗而直,管腔直接与膀胱相连。
5、上述实验项目顺序可以改变,基本原则是上一项实验使尿量减少(或增多),
下一项实验应使尿量增多(或减少)。
6、静脉注射葡萄糖前、后可分别取尿液作尿糖定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