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辩证法否定的否定-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50 MB
- 文档页数:9
否定之否定规律笔记1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2.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3句一般考原话)
4.
辩证法否定观(√)形而上学否定观(×)
“自我否定”“外在力量对事物进行否定和消灭”
“扬弃”“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5.否定之否定规律(注意理解)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迂回前进、螺旋上升
6.理论上的方法论(×)
只看到回归,没看到发展:循环论→佛教
只看到发展,看不到回归:直线论
7.实践中的方法论(√)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辩证否定观强调的是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来实现的,是通过对矛盾的否定和解决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辩证否定观的提出,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
首先,辩证否定观原理是从对矛盾的分析和把握中得出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来实现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原因。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不是简单的对立,而是通过不断的斗争和对抗,最终实现了对矛盾的否定和解决。
这种对矛盾的否定和解决,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了事物的自我完善和提高。
其次,辩证否定观方法论是从对实践的认识和把握中得出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和改造事物的重要手段。
辩证否定观方法论强调的是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把握,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在实践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事物的矛盾,善于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善于运用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再次,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准确把握。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有内在的必然性和客观规律性的。
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强调的是善于发现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把握和运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深刻把握和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事物的自我完善和提高。
总之,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准确把握。
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事物的自我完善和提高。
只有深刻把握和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实现事物的自我完善和提高。
辩证法的“否定”内涵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讲一下辩证法的否定性内涵。
我们知道,辩证法的规律就是矛盾规律。
所谓矛盾的规律,就是指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或者说,是事物自身所包含的既肯定又否定的关系。
那么,我们要问:辩证法或矛盾规律,它所说的否定是什么意思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把辩证法所说的否定与其他含义的否定区别开来。
怎么区分呢?一、我们先从否定的一般含义说起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判断,只要有否定关系词,比如:不是、非等等,那么它就是一个否定判断,它通过这些否定关系词把主词和谓词连接起来,比如“我没有生病”,“他不是个好人”,“鸡蛋不是石头”等等。
这些都是一些否定的判断,它表达的是主词和谓词之间的不一致性或差别,这是否定的最一般的含义。
任何否定,不管它是辨证的否定,日常的否定,还是形而上学的否定,只要它是一个否定,就都具备这个否定的一般形式,也就是说,任何否定所表达的都是主词和谓词之间的差异关系。
二、否定的类别: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明辩证法的“否定性”内涵:1、否定的含义;2、否定的本质;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方面:否定的含义。
“否定”这个概念(“肯定”也是一样),在我看来,至少有三种含义,分别是:(1)作为“关系”含义的否定;(2)作为“实体”含义的否定;(3)作为“发展阶段”含义的否定。
(1)我们先看否定的第一种的含义,也即作为关系含义的“否定性”。
否定首先是指一种判断关系,它通过判断词“不是”或“非”把主词和谓词连接起来,如A“不是”B,此物“非”彼物。
现在,假如在判断中主词和谓词不相同,那么这就是形式逻辑的否定关系。
如有限不是无限,一不是多。
而如果主词和谓词是同一个东西,那么这就是辩证逻辑的否定关系。
如有限不是有限,一不是一。
这样的话,形式逻辑的否定就是一种“他物”否定(也就是说,是被他物、对方所否定)。
因为形式逻辑的规律就是所谓的同一律,它的形式就是“A是A”,这个命题如果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就是“A不是非A”,这就是所谓的对立律。
术语解释否定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道尔诺的一本重要哲学著作。
1966年出版。
当时,资本主义矛盾尖锐,西方正酝酿并开始出现了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压抑,要求个人自由的“新左派”运动。
《否定的辩证法》一书正是“新左派”这种政治愿望在哲学上的集中体现。
该书在《引论》中说,“鉴于历史形势的发展,哲学应当注意黑格尔不感兴趣的地方:非概念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
”全书以此为中心,从各个方面论述了个人不受约束的权力,批判了对个人的总体性压抑和支配,把矛头指向一切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社会性强制机构和法规。
这本著作围绕本体论问题,批驳了那种把千差万别的特殊事物归纳为某种原始存在的还原主义观点,认为任何在万物中寻求同一性基础的企图,都有导致极权主义的危险。
在作者看来,世界万物各具特性,彼此相异,都是作为非同一性的客体而存在,并没有一个共同的本原。
黑格尔颠倒了普遍事物与特殊事物、先验主体与经验客体、概念与非概念的主次关系,他“把一切特殊性的东西盲目地禁锢在客观的普遍性东西之中”,其“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是封闭式的,这是对“总体”概念的歪曲。
同时,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统一性在于它们的物质性的观点也不无非议,认为“世界的物质性就是可见性”,只是“一种外观”,把物质看作世界多样性统一的基础,也不外是一种“形而上学”。
总而言之,任何把万物还原为某种绝对的东西的观点,都被看作是为极权主义的“神秘事业”服务。
为了消除资本主义异化,把个人从现代社会的普遍性的强制机构中解放出来,哲学应该在认识论方面维护个体的特殊性和差异。
因此“哲学认识的真正出发点,只能是重新探讨在传统思想中看来是若明若暗的,难以理解的、纯属个别的东西。
”应该“改变概念形成的方向(即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把这个方向转向非同一性,这就是否定的辩证法的关键。
”书中只强调世界的多样性而否认世界的统一性,竭力为个人摆脱社会性压抑而论证。
这本书从否认世界多样性的统一的观点出发,反对任何严密的哲学体系,认为无论以精神还是以物质为基础而建立任何哲学体系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理论思维本身就是否定,就是对于“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否定。
辩证法否定的否定规律实质性是发展的曲折性和周期性辩证法要素第十四条指出了否定的否定规律的另一个实质性的要点或主要内容,这就是发展的曲折性和周期性。
列宁指出:否定的否定的发展“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
这里所谓的“回复”,也是一种重复,但同上一条的“重复”是有区别的。
上一条的重复是讲重复以往阶段的某些特征等等,这里指事物的部分而言的,是保存和继承的意思。
这一条的重复是讲对旧事物(以往阶段)的回复,这是指事物的整体而言的,是返回到起点和出发阶段的意思。
同时,更重要的区别在于;上一条是讲对某些因素的真正的重复(保留下来),而这一条是讲“仿佛”向整个旧事物回复,是指形相上似乎一样和仿佛相同。
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中指出:“发展似乎是重复以往的阶段,但那是另一种重复,是在更高基础上的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
”可见,否定的否定是在更高基础上对以往阶段的“仿佛”回复或“似乎”重复。
这种否定的否定的发展,就不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论,也不是笔直的大街上行进那样的直线式,而是上升的周期性和发展的螺旋式,否定的否定的发展,包括了肯定、否定和否定的否定,黑格尔称之为正题、反题和合题。
这个作为合题和第三阶段的“否定的否定”,也就是第二个否定。
“仿佛向旧东西回复”的否定的否定,就是指这作为第三阶段的第二个否定或新的肯定。
这里的“旧东西”是指作为出发阶段的肯定,或作为肯定的以往阶段。
从旧的肯定到新的肯定即否定的否定,这里通过否定(第一个否定)为中介,这就使发展具有曲折性和周期性。
曲折性是否定规律的重要内容,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特点之一,任何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曲折地前进和上升,这是发展的必然的、总的趋势,是普遍性的客观规律。
曲折性是否包含着倒退呢?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纯粹”的东西,正如继承性并不完全排除消极因素的渗人、保存的并不百分之百的都是积极合理的因素一样,曲折性也包含着暂时的倒退。
四川大学研究生试卷院(所)材料学院学号2015223015094 姓名肖富强记分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教师签名考试时间2016年4月30日浅谈否定之否定——自我完善摘要:事物发展存在着三个阶段,分别是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三阶段。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与方向,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是对自我的否定,但不是绝对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对旧事物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于是事物发展的过程显现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文章从生产关系的变革、玉米的生长、水稻研究、俄国十月革命、鲁迅的“拿来主义”、升学、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了些许探讨,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中否定之否定的必要历程。
关键词:否定之否定;扬弃;螺旋式;生产关系;玉米;经济一、内涵唯物辩证法有着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1]。
这三大规律都贯穿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其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则无疑是这三条规律中最为特别的。
它从螺旋式的运动方面揭示事物的辨证发展,以最普遍的形式总结出事物自身矛盾运动过程的全貌,它的作用要在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全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这一规律为人们把握事物由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及其辨证过程提供了较好的综合分析。
首先,万物内部都必然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事物存在现状的主要因素,它明确肯定了这一事物的真实存在;否定因素则是促使现存事物状态发展和转变的一项因素,它破坏现存事物状态使之改变,甚至消失[2]。
开始时肯定因素居于主导地位,否定因素居于次要地位。
但在矛盾双方的斗争中,肯定和否定因素由于对立统一规律则会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一旦否定因素的作用由次要提升为主导因素时,事物就转变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自身的否定。
此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扬弃。
所以由肯定到否定表现为对立面的展开,由否定发展到第二次否定时又达到了对立面的统一。
考研政治重点:否定之否定规律•相关推荐2016考研政治重点:否定之否定规律导语: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基本范畴是考研政治考查马原相关知识点的重点。
那么三大规律和五对基本范畴都有哪些呢?小编为您分别介绍。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2、质量互变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对基本范畴:1、原因与结果;2、内容与形式;3、现象与本质;4、偶然性与必然性;5、可能性与现实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三大规律,恩格斯说“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任何一个小孩都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考研政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却是概念抽象、较难的一个考点。
但是结合社会生活的实践,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建议大家在了解概念和练习时找到理解点,课后在结合自身实际,找到生活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打好考研政治的基础。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
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从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无论经过几次形式的否定,其内容都是一脉相承的。
例如小麦的发展过程—麦粒、麦芽、麦苗、麦杆,最后还是麦粒。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否定了一系列小麦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形式,但内容始终是小麦。
第一个否定麦粒的是麦芽,而不是豆芽;否定麦芽的是麦苗,而不是玉米苗。
如果笼统地把否定理解为“促使事物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对于“其他”二字,就使人感到不易理解。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
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
当肯定方面居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现有的性质、特征和倾向,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趋势就发生变化,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但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变革和继承相统一的扬弃。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同时它自身也被后一阶段再否定。
经过否定之否定,事物运动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在更高的阶段上重复旧的阶段的某些特征,由此构成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体现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否定之否定-简介否定之否定辩证法有三大规律,这是黑格尔在《逻辑学》中首先阐述出来的,恩格斯则将它从《逻辑学》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从而使辩证法的规律变得更加清晰了。
如何认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是衡量一个人哲学思想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直接反映出一个人对辩证法的理解和认识深度。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辩证法规律揭示的全是极限本质之间的联系,是抽象程度最高的产物。
尽管辩证法的规律都是从概念的推演中抽象出来的,但是这些规律完全与客观现实的本质运动相一致,因此它们都是具有极限真理的客观规律。
作为极限真理,它的特点就是纯粹的绝对性,没有任何相对性在其中。
当然,不要忘记这种纯粹的绝对性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它的前提条件就是人的认识领域,或者说,在认识论中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属于极限真理,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理论观点。
我们知道,在哲学上,本质内部也是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
对本质的现象直接概括出来的观点属于知性层次,对现象的本质进行间接的反映得出的观点属于理性层次。
知性层次和理性层次,这是上升到本质内部进行的划分。
知性层次的特点是直观性,它与现象之间保持直接的联系,具有同一性。
辩证法-否定之否定四川大学研究生试卷院(所)材料学院学号2015223015094 姓名肖富强记分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教师签名考试时间2016年4月30日浅谈否定之否定——自我完善摘要:事物发展存在着三个阶段,分别是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三阶段。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与方向,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是对自我的否定,但不是绝对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对旧事物的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于是事物发展的过程显现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
文章从生产关系的变革、玉米的生长、水稻研究、俄国十月革命、鲁迅的“拿来主义”、升学、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了些许探讨,揭示了事物发展前进中否定之否定的必要历程。
关键词:否定之否定;扬弃;螺旋式;生产关系;玉米;经济一、内涵唯物辩证法有着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1]。
这三大规律都贯穿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其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则二、表现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处在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中[6];后来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这种公有制则变成了发展生产力的枷锁,于是被废除而出现了私有制;私有制发展了一段时间后,又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此时私有制又反过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就必然地产生出否定了自身的公有制。
虽然同为公有制,但此时的公有制已不再是原始社会生产关系下的公有制,而是建立在更高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公有制,它对当前生产力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这种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更高级的公有制则充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玉米的生长过程也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动态向前发展过程[7]。
首先,玉米作为种子,在发芽所必需的条件具备后,如适宜的土壤、适宜温度和水分,则玉米种子得到发展而表现为发芽。
此时玉米本身被否定,取代它的是从它内部发芽生长起来的玉米植株,植株是对玉米的本质上的否定。
植株经过生长、开花、结果,最后又长出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