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进民族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近代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与影响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源于19世纪的欧洲,是一种具有强烈国家意识和统一性的政治运动。
起初,民族主义运动是为了解放被殖民的国家,使其拥有独立的国家地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主义的思想渗透到了欧洲各个国家,成为了现代国家的基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近代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与其影响。
一、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欧洲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时期。
法国大革命的主要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这种口号在其它欧洲国家中引起了共鸣。
市民意识的兴起使得人们开始追求彻底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自由。
此后,在整个19世纪中,欧洲的许多国家经历了持续的政治动荡。
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运动开始挑战绯闻,要求国家独立。
这种运动范围从德国,意大利和爱尔兰等地反对外国统治,到波兰等国家对其被瓜分领土的要求。
19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也与工业化和现代化有很大的关联。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一个新的中产阶级在这种背景下崛起,并将自己的利益与新兴的民族身份相结合。
为了保护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寻求通过建立一个民族国家来转移国家权力,并借此力量来推动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进步。
二、民族主义运动的影响在许多欧洲国家中,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成为人们对国家认同的一个重要方式。
在民族主义的推动下,许多国家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争取自己的利益,以保护自己的国家安全和利益。
民族主义运动大大推动了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民族主义运动也激发了一些负面效应,包括一些同情民族主义的人员对于其它民族和国家的敌意。
一些民族主义者认为其他族群是不值得信任和排挤的,而且与其他国家竞争时也由此产生了敌对推动。
此外,民族主义运动还在全球范围内导致了一些根本性的挑战。
一些国家仍然面临着民族间的紧张与不平等,导致经常易发暴力冲突。
同时,民族主义的表现也导致了模糊、不稳定的边境和对流亡人群的歧视。
三、20世纪的民族主义运动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的发展成为了全球早期战争的引爆点,也为之后的世界历史发展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不同地域、时代、文化背景下的学者往往对民族主义定义的认识或侧重点不同,有的强调它作为政治的一面,有的认为它是热爱本民族的一种情绪,有的认为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凡此种种正说明了民族主义表现的多样性。
作为现代化的后发型国家,中国是在西方挑战的外力拉动下开始其现代化进程的,因此在处理中国和列强的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上,在革命道路与改革道路的选择上都出现了较大的争议,而在此背后无不隐藏着寻求民族独立、建设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
人们一般把“五四”以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潮分为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美国学者史华兹认为,中国现代史上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三种思潮同时出现的事实,说明它们在许多共同观念的架构里运作,而民族主义正是三大思潮的并生系统,是三大思潮所共同具有的致思取向、思维特征与“共同观念”,是三大思潮具有同构性的重要方面。
民族主义与激进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有着密切的互动与对应关系。
一、与激进主义之互动激进主义是一种希望通过革命和激烈手段实现目的的思想,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之后,可以说它是最明显也是最容易被人们理解的一种思想。
激进主义者因为对国家软弱、贫穷的局势有着清醒而峻急的自觉,所以在选择救国强国手段上希望通过革命的激烈的手段,而不同于自由主义者温和的方式。
在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催发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而激进的革命思想也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迅速发展起来。
民族—民权—民生的序列是三民主义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思想逻辑,它把民族主义放在首要的位置,并且也由此胜利地夺取了政权。
但袁世凯篡夺政权后并没有给人们所期待的独立、民主,推翻专制政权、反抗外来压迫仍是摆在民族主义者头上的任务。
第一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国人的民族情绪再度高涨,激进的民族主义要求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中上升到新的阶段,即由原来“满汉对立及排满”之“辛亥型”过渡到“全民性外抗强权”的“五四型”。
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摘要】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在当今社会中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保守的自由主义注重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的保护,强调稳定和秩序的维护;而激进的民主主义则关注社会平等和民主制度的完善,主张变革和进步。
二者在理念和实践上存在明显区别,但也有共同点,比如对自由和权利的重视。
两种思想对社会和国家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保守的自由主义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而激进的民主主义则推动社会变革。
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将继续在政治领域中展开辩论和博弈,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不同的观点和方向。
【关键词】保守的自由主义、激进的民主主义、特点、区别、共同点、影响、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定义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它们在对待社会变革、政治权利和个人自由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保守的自由主义强调保护传统、维护秩序和尊重个人自由,在政治改革上相对谨慎保守;而激进的民主主义则强调社会变革、平等和参与,支持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和社会革命。
保守的自由主义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责任,主张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自由和公正;而激进的民主主义则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和民众的自治权,主张通过政府干预和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社会正义。
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哲学和对社会理想的追求。
在当今世界,这两种政治理念在许多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支持者和影响力,它们对于社会变革、政治制度和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更深入地探讨保守的自由主义与激进的民主主义的特点、区别和共同点,以及它们对社会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保守的自由主义的特点保守的自由主义的特点包括对个人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的强调,主张限制政府权力和intervention。
保守自由主义强调传统和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应该基于传统价值观和制度运作。
美国浪漫主义自然观浪漫主义自然观是19世纪西方激进民族主义运动中的一种思想,它将尊重自然、迎接自然的奥秘和神秘的心态置于社会变革的最高境界,本质上赋予了自然无比的文化创造力和精神力量。
这种思想强调为重建古老的精神文化根基,重塑社会意识的变革,自然就成为这种思想运动中的核心对象。
它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精神文化运动,它把个人情感的发展与自然统一起来,从深刻的意义上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改革。
浪漫主义自然观主张遵循自然和复杂的节律,维护自然生存的平衡,反对和拒绝被视为掌权者的控制和利用。
它拒绝以任何方式破坏自然环境,拒绝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社会行为。
它批判统治阶层以各种非自然手段长期压迫和剥削中阶层和下层人民,认为非自然的社会现实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表现形式,必须把这种现实和自然环境解构和重建起来。
浪漫主义自然观也强调以各种方式改造社会环境,通过各项新技术,以及更丰富的心灵活动,打造良好的自然生活和发展条件,如重视宏观世界的美妙,发展文学、艺术和哲学知识,并努力发展大自然的智慧与技能,充分激发自然文化的创造力。
本质上,浪漫主义自然观认为“以自然之为师”,将自然视为不断发展的大教堂,是对自然赋予的无尽的赞美和尊重,也是尊重自然的社会行为规范。
它强调人类与自然共处的理论尊重自然,不断改善生活环境,必将促成流动性的乐观思想。
因此,浪漫主义自然观的最大特点是倡导尊重自然,赋予自然文化文明保护的意义,把认识自然作为人文法则的根源,强调“自然是最佳艺术家”,把浪漫主义情感作为贴近自然的滋养。
它凝聚了人类向自然朝拜、崇敬、交往的喧嚣情绪和优美的神秘,把自然美与文化精神思想联系了起来,提出了“自然的神秘”的滋养,还肩负着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使命。
尼赫鲁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1919年~1947年,是印度奋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时代。
在自由斗争过程中,尼赫鲁以激进民族主义领袖的姿态,对独立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
(一)尼赫鲁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贡献首先表现在:坚决主张完全的民族独立,全身心地投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印度现代民族独立运动以甘地所发动的几次非暴力抵抗运动的独特形式载入了反帝斗争的史册。
1920~1922年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30~1934年的非暴力“公民不服从运动”,1940~1941年的“个人公民不服从运动”,1942~1944年的非暴力“退出印度”运动,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历程中的几次巨大浪潮,尼赫鲁以其顽强的意志参加了历次反帝运动,表现出一个坚强不屈的民族主义者的品质。
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尼赫鲁曾一度戒烟,奉行素食,放弃了优裕的生活,脱掉了西服,穿上象征民族精神的土布制服,甚至将自己家的别墅“极乐园”让出来,供国大党办公用,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28年的斗争生涯中,尼赫鲁9次被捕入狱,在铁窗之下度过了痛苦漫长的9个春秋。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首要任务是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枷锁,争取政治上的独立与自由,在这个意义上,印度民族运动首先是一场政治革命。
在印度独立斗争的著名领袖中间,尼赫鲁是具有争取完全独立的政治远见的激进人士,争取完全的民族独立是尼赫鲁坚持不懈地投身于民族运动的主要信念之一。
1920年的国大党那格浦尔年会是印度民族运动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通过了甘地拟定的“递进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第一次确定了甘地在民族运动中的领导地位,尤为重要的是它使国大党的政治目标从“帝国范围内的自治”转向了“用一切合法和和平方式争取司瓦拉吉(自主)”。
但是,司瓦拉吉的目标是不明确的,有着很大的伸缩性,它可以被解释为自治领地位,也可以被解释为完全独立。
①(马歇尔·布雷切尔:《尼赫鲁政治传记》,伦敦,1969年,第31页。
中国近代史民族主义思想的演进与影响近代中国,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革命思潮的传入,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开始在中国社会中成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是指将本民族视为神圣的价值标准,推崇本民族的利益和尊严高于其他民族。
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多次的演进和发展,其影响也是深远的。
1. 民族意识的崛起在近代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令中国社会触发了一种强烈的民族危机意识。
中国民族意识的崛起,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
当时,中国的传统社会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力逐渐下降的中国并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反倒是各类“开化派”接二连三的提出了一系列妥协西方列强的方案,致使国家的尊严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随着对西方列强侵略的认识加深,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在中国社会中得到了传播。
人们开始意识到外来侵略的严重性,并逐渐形成反抗外来侵略的共同意识和战斗精神。
这种意识是从民间发起的,象征着中国民族崛起的开始。
2. 狭义的民族主义思想十九世纪末,雅礼和康德等西方思想进入中国。
从此开始,各种“实用主义”、“进步主义”等新思潮开始在中国流行。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狭义民族主义思想开始滋生。
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混淆上。
在狭义民族主义者看来,民族主义经过爱国主义化会成为具体的行动,从而转变为爱国主义。
为此,1898年康有为提出的《大同书》便支持一种激进的“创新”思想。
康有为认为,只有通过西方的知识、制度以及精神思想才能去除中华民族固有思想中的落后、陈旧和坏习惯。
但是,在支持西方现代文明的同时,康有为也提倡必须要承认中国传统的优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这种狭义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其中的矛盾点,为日后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3. 伟大复兴的民族主义在近代史的历史进程中,民族主义思想始终伴随着中国人民的抗争和追求。
虽然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与核心价值也在不断变化,但是民族主义始终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激进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本质上是激进的民主主义。
它有三个突出特点:①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封建历史传统持全面批判态度。
这种态度集中表现为对孔孟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彻底否定。
②主张以文化作为革新社会的主要手段。
认为政治革命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的民主化问题。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它并未给中国带来民主、自由和幸福,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是新的,而民众观念是旧的。
③主张引进西方文化精神来改铸中国群众的精神状态。
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说、进化论等作为理论工具和政治动力。
其进步意义在于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击破了封建复辟势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扑,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它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继续,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次激烈斗争。
但激进民主主义又是一种不稳定的政治情绪,五四运动后,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和布尔什维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之后必然分流。
(2)法团主义:法团主义(corporatism)也被译为“社团主义”、“统合主义”、“工团主义”以及“阶级合作主义”等。
法团主义试图提供关于社会结构的若干理想型,用来描述国家和社会不同部分的体制化关系,它的重心在功能单位和体制的合法化关系。
法团主义关注的不是个人的或非制度性的关系。
“法团主义,作为一个利益代表系统,是一个特指的观念,模式或制度安排类型,它的作用是将公民社会中的组织化利益联合到国家的决策结构中去”,“这个利益代表系统由一些组织化的功能单位构成,它们被组合进一个有明确责任(义务)的、数量限定的、非竞争性的、有层级秩序的,功能分化的结构安排之中。
这些功能单位得到国家的认可(如果不是由国家建立的话),它们被授予本领域内的绝对代表地位,作为交换,它们的需求表达,领袖选择,组织支持等方面的行动受到国家的一定控制。
”(3)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英语:Liberalism)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
激进民主主义者潘恩简介托马斯潘恩在1737年1月出生在英格兰诺福克一个贫苦家庭。
父亲是一名穷苦的胸衣匠人,潘恩幼年就辍学在家,为了生计先后做过店员、胸衣匠、教员、税吏等职业,托马斯潘恩生平两次结婚,但从未尝过幸福的滋味,都以失败收场。
为了表示对英国社会的抗议,曾将自己的姓氏写为“Pain痛苦”。
托马斯潘恩生平还参加过两次革命,是两次革命的主要推动人。
1765年潘恩在列易斯当税吏时非常关心政治,潘恩写的《税吏事件》曾受到富兰克林赏识。
1774年因为“反政府”思想被免职,并被作为契约奴发送到美洲,到达美洲后,凭借富兰克林的推荐信找到《宾夕法尼亚》杂志的编辑职位。
当时的人们君主制观念根深蒂固,就连但是著名的政治家华盛顿、富兰克林等都不明确提出美国独立,更别提革命了。
然而潘恩通过发表的激进《常识》,首先提出了美国独立革命的问题。
《常识》发表后席卷了北美大陆,改变了每个人的思想,成为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
1776年为了增加美军的士气,潘恩将《美洲的危机》写于膝上,在军前朗读,最终特仑屯战役中大获全胜。
17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潘恩深受革命的鼓舞,写下了歌颂法国大革命与埃德蒙·伯克论战的小册子《人权》,引起海峡两岸轰动,历史证明该书是促成法国大革命转向的主要原因。
后被英国政府发现后,开始对潘恩进行追铺,被迫潘恩旅居法国,到法国后收到热烈的欢迎。
大革命胜利以后他却发对处决路易十六,雅各宾派搞恐怖专政时,潘恩说:“共和国死了”。
因此,公安委员会以“图谋反抗共和国”的罪名逮捕了他。
在狱中,他写下了他的第三部著作——《理性的时代》。
后在美国驻法大使的干预下得到释放。
1802年潘恩回到他的精神故乡美国,但因他固执强硬的反宗教立场被国家遗弃,受尽侮辱和人身攻击。
最终在1809年死于家中。
托马斯·潘恩是英裔美国思想家、作家、政治活动家、理论家、革命家、激进民主主义者。
1737年1月在英国诺福克郡一个贫苦家庭出生,曾做过裁缝、教师和税务官员,后来参加了欧美革命运动。
中国90年代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中国90年代的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中国90年代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文化分析,认为:中国现代激进主义、保守主义以及自由主义,伴随着中国近百年的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发展转型,并呈现为互相对峙甚至互相循环的尖锐形态。
到了本世纪末,这一问题不仅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话语权力密切相关,而且与启蒙理想、新儒学、现代性、后现代性,以及文化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防止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的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创建真实有效的社会公共空间,成为本文对9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审理的基本向度。
在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之间,并非是完全对立而难以沟通,相反,三者之间往往出现一种互相补充、互相依存的关系。
那种以“冷战思维”来张扬激进主义或新激进主义(如新左派),抑制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做法早已过时。
在世纪之交,我们有可能从更广阔的跨文化跨学科角度,来看文化的双向选择和文化的误读与重释,进而审理激进主义、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价值差异与思想互补问题。
要弄清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是怎样交织缠绕,它们同自由主义的复杂关系,[①] 并怎样此起彼伏进行着权力较量的,需要我们走向历史语境之中,对其权力关系、历史发展和价值趋向加以多角度考察。
一中国现代化语境中的知识启蒙近现代中国,西学东渐,中西会通逐渐成为近百年中国学术文化的基本特性。
现代中国学术与现代中国的文化政治变革,与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密不可分。
[②] 无论是世纪初还是世纪末,中国现代化与现代学术命运都休戚相关。
可以说,现代化历程就是知识启蒙的艰难历程和学术思想变革的痛苦历程,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启蒙知识分子逐渐成熟并具备全球眼光的过程。
回首世纪风云,可以看到,中国在百年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几乎每十年就出现一大变上。
激进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属于民族的一种感情以及坚持区域和民族单元与自治统一关系同时存在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简言之,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民族主义并不一定具有本国高于他国之信念,但实际上许多民族主义者的确这么想。
偶尔会有认为他国可作为本国范例的情形,参见亲英派(Anglophile)。
几乎所有的民族主义运动中都有某种种族主义的影子,通常针对邻国与种族团体。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增进本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试图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令这种拥护自己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危险的爱国主义。
而现在还有很多民族存在这种主义,而且由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冲突,使得极端民族主义在不断得到发展。
1、激进民族主义(1)、侵略性较强。
激进民族主义是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而产生的,激进民族主义是一股思潮,意在鼓舞人们理性发扬民族爱国、爱教主义精神,然而随着爱国主义越高涨,激进民族主义越加激进化,这是不理性的,国际的民族主义会形成侵略性,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阻挡的。
(2)、排外色彩明显。
激进的的民族主义,一向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的,是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人为本民族的思想观念、民族信仰、传统习俗、社会里娘等都应该得到其他民族的信任与支持,同时,激进民族主义这还否认外民族的一切文化和知识,具有强大的排外色彩。
(3)、破还性巨大。
首先,激进民族主义,它从思想上禁锢了本民主成员,影响了人们思维意识的开发,破坏了人们的创造能力;其次,激进民族主义的传播,会形成极大的地区差异,使地区间产生隔阂、甚至是摩擦、冲突,破坏了民族的团结与地区的稳定。
意识形态风险点及防控措施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意识形态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对人的社会现象及其内在规则和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是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进行的理性和感性的反思和选择。
而意识形态风险点就是指在人类的意识形态活动中所存在的潜在威胁和危害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意识形态风险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意识形态风险点1. 阶级观念的误导:不同的阶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观念意识,其中可能存在对他人利益的忽视、歧视和压迫。
如果阶级观念被不正当地利用,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和不公平。
2. 激进主义的滋生:激进主义是指以极端行为、言论和思想来表达对社会现状和权威的不满,通常伴随着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极端危害的行为和思想。
激进主义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和人员伤亡。
3. 极端宗教思想的传播:极端宗教思想的传播容易导致对异教徒和不同信仰者的歧视、仇恨和迫害。
这种思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导致了宗教冲突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4. 民族主义和民族冲突: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和民族冲突的发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和战争。
5. 媒体的意识形态操控: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公众的意识形态认知和判断。
如果媒体被用于传播错误的信息和价值观,可能导致群体的偏见、仇恨和对立。
防控措施1. 教育教育是防控意识形态风险点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维权意识和道德判断力,提高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认知和理解,减少受到误导的可能性。
2.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政府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意识形态活动的边界和规范,同时建立有效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意识形态风险。
3. 加强舆论监管和媒体规范:加强对媒体的管理和监督,严禁媒体传播错误的信息和价值观,同时鼓励多元化的媒体发展,增加公众对多种观点的接触和了解。
4. 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通过加强社会公平和正义,减少贫富差距,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减少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激进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属于民族的一种感情以及坚持区域和民族单元与自治统一关系同时存在的一种政治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简言之,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
民族主义并不一定具有本国高于他国之信念,但实际上许多民族主义者的确这么想。
偶尔会有认为他国可作为本国范例的情形,参见亲英派(Anglophile)。
几乎所有的民族主义运动中都有某种种族主义的影子,通常针对邻国与种族团体。
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
”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列强为了增进本民族的利益,不惜付出任何代价;试图加强自己在欧洲及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令这种拥护自己民族的情绪变质,成为一种危险的爱国主义。
而现在还有很多民族存在这种主义,而且由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冲突,使得极端民族主义在不断得到发展。
1、激进民族主义
(1)、侵略性较强。
激进民族主义是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而产生
的,激进民族主义是一股思潮,意在鼓舞人们理性发扬民族爱国、爱教主义精神,然而随着爱国主义越高涨,激进民族主义越加激进化,这是不理性的,国际的民族主义会形成侵略性,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阻挡的。
(2)、排外色彩明显。
激进的的民族主义,一向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的,是其他民族无法相比的,人为本民族的思想观念、民族信仰、传统习俗、社会里娘等都应该得到其他民族的信任与支持,同时,激进民族主义这还否认外民族的一切文化和知识,具有强大的排外色彩。
(3)、破还性巨大。
首先,激进民族主义,它从思想上禁锢了本民主成员,影响了人们思维意识的开发,破坏了人们的创造能力;其次,激进民族主义的传播,会形成极大的地区差异,使地区间产生隔阂、甚至是摩擦、冲突,破坏了民族的团结与地区的稳定。
(4)、挑衅性突出。
作为激进民族主义者,其思想意识方面都是比较激进的,对于其他的民族毫无畏惧,表现为“敢作敢为”,因此具有极大的挑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