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260.50 KB
- 文档页数:25
解密中国农村九大丧葬习俗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
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那么,中国农村有哪些丧葬习俗呢?一、为何穿孝服孝服亦称丧服,已流行两千多年。
古代行“五服制”,由最粗生麻布到最细熟布分五个等级差别,相继标志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尊、卑、亲、疏的差异,现在人们常讲“出了五服”或“还没出五服”就是这个意思。
现行的“穿白戴孝”就是由“五服制”演化而来的丧葬礼仪。
冀中地区孝服过去以白粗(土)布为之,也有用白纱布做孝帽的。
今以白平纹布为主,四缘及袖口均不缝,毛口翻出。
腰间系一束麻。
孝衣的繁简大小,以辈份亲疏为据。
头扎“T”字形白布,谓之“孝帽”,帽前挂小棉絮球数个,棉絮球个数多辈份长,少则辈份小,鞋面蒙一白布,尺寸亦以辈份为据,缝之马虎,据曰:破的快,富的早。
吊唁者至,必给以白(黑)布一块,约六、七尺不等。
“五服制”与“披麻戴孝”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丧葬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城市通常已采用佩戴黑纱、白花或小绒球等做为哀悼标志,已改变了孝衣的形式和意义,不过在农村穿白戴孝仍很普遍。
还有些村做公用孝衣,供村民租凭,穿后交回,只做为标志,已失去了原始的迷信意义。
黑纱具有简单、文明、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特点。
据传佩戴黑纱的哀悼形式起源于英国,古代英国的贵族死后,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丧服到哀。
有一位贵族死后,他的仆役购不起丧服,就用一块黑纱致哀(因为那里的丧服是黑色的)。
后来这种简易丧礼传播到世界各地,也传到了冀中。
它本身就是丧葬习俗由繁向简的一个例证。
二、扎纸活的演变扎纸活起源于明清,用纸扎的人形在墓前焚烧,取代了陶本俑殉,当时是一大进步。
这些丧俗传入了冀中,之后又用纸牛、马、车、金银箱、宅院等各种纸扎活,眼下还出现了纸电视、冰箱、轿车等。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各地根据各自民俗的不同葬礼也存在着差异,如今社会对古老风俗的传承已经越来越弱。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风俗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1:自古中国丧葬风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风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
(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
今日的人们往往将做七转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如今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风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烧五盆纸花)。
按丧事风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
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方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
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状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
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
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示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
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
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假如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款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广东的丧葬风俗送终病者为长辈,在临终弥留之际,家中全部儿孙要守候病榻前“送终”。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中国各地区的丧葬习俗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下面将对中国主要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介绍和比较。
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丧葬习俗通常比较庄重和保守。
在丧家,需要悬挂白布,放置烛台和神位,烧香拜祭。
家属要穿戴素朴的服饰,不戴饰物或者佩带鲜花。
丧事期间,家属要素面朝北,不许笑语或长时间外出。
丧葬当天,亲友要戴黑纱,举行循礼,为逝者送行。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丧葬习俗和北方地区相似,但有一些略微不同之处。
东北地区的丧事一般会摆设神位和安放灵台。
丧期往往比较长,有时达到三年,丧期过后还会祭奠祖先。
另外,东北地区的葬礼通常会制作面人,即用木板雕刻成逝者的面部形象,用以纪念和追思。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的丧葬习俗相对热烈活泼。
丧家一般会隆重张罗,邀请亲友前来吊唁。
葬礼多以家族合葬为主,有时还会修建堂宇。
南方的丧葬中也有舞狮和放炮等形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丧期一般为百日或三年,期间还会举行法会、道场等活动。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多样而庄重。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高山地带或岩洞进行葬礼,一方面因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缅怀逝者。
丧家会悬挂白布,施行祭拜,但与北方地区相比较不太注重神位的设置。
西南地区的葬礼还常常有跳节令舞和唱曲子的表演。
台湾地区:台湾地区的丧葬习俗独具一格。
一般来说,台湾人会在逝者离世后,先举行告别仪式,并选择进行“送灵”活动,随后再进行火化或土葬等葬礼仪式。
丧期为49天,期间会举行法事和第七天、第四十九天的祭拜仪式。
台湾地区的葬礼还常常有送灵马和开道车队等特色,使丧葬过程更加热烈。
综上所述,中国各地区的丧葬习俗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北方地区丧葬习俗庄重保守,东北地区丧期较长,华南地区丧葬热烈活泼,西南地区丧葬多样而庄重,台湾地区丧葬独具一格。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汉族丧葬仪式研究综述汉族丧葬仪式起源于古代礼仪制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仪式。
根据史书记载,汉族丧葬仪式包括三个主要环节:辞丧、设灵和下葬。
辞丧是即将举行丧葬仪式前家属的悲痛表达,通过哭丧来纪念去世者,并且向亲友告知丧事。
设灵是丧家设立守灵堂,供奉去世者的遗像或灵牌,供亲友前来吊唁。
下葬是将去世者的遗体安葬于地下,包括入殓、送轩车、引灵、安葬四个程序。
这些环节在汉族丧葬仪式中持续存在至今,成为了传统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汉族丧葬仪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科技的发展使得殡葬服务更加规范化和现代化,很多家庭选择了火化代替传统的土葬。
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都市化也影响了丧葬仪式的举行。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简化丧葬仪式的程序和规模,以减轻经济和精神负担。
此外,多元文化的交融也对汉族丧葬仪式产生了影响。
随着人们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些异域的丧葬习俗也逐渐被融入到汉族丧葬仪式中。
例如,有些家庭会在丧葬仪式中举行喪事會、宴请亲友等活动,这些做法旨在悼念去世者的同时,也传承了其他文化的一些习俗。
此外,个性化的丧葬仪式也逐渐兴起。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意识,对于丧葬仪式的要求多样化。
有些人倾向于举办隆重的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而有些人则更注重私人的追思和祭奠。
这些趋势使得丧葬仪式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
总结而言,汉族丧葬仪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历史沿革、变迁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丧葬仪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无论是传统形式的丧葬仪式还是现代个性化的丧葬仪式,都彰显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悼和追思之情,使得汉族丧葬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探析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泣现象——兼谈中西传统葬礼中的哭泣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探析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泣现象——兼谈中西传统葬礼中的哭泣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在人类社会中,葬礼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是人们向逝去的亲人或朋友表达敬意和缅怀的方式之一。
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葬礼中人们对逝者的哭泣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究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泣现象,并与中西传统葬礼中的哭泣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葬礼中,哭泣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和鼓励的行为。
无论是死者的亲人、朋友还是在场的其他人,都会表达出浓厚的悲痛之情,放声痛哭。
这种哭泣行为往往伴随着言语的吟诵、呼喊,甚至有人跪地痛哭,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悲伤之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哭泣可以宣泄内心的情感,同时也是对逝者的一种表达敬意的方式。
与此不同,西方传统葬礼中的哭泣表现相对温和。
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倾向于以内心的悲伤和沉默表达哀思,而不是放声痛哭。
西方文化中对于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面部表情、目光交流和悼词等来表达哀思。
西方文化强调保持克制,不让情感过度流露,以此体现一种庄重的仪式感。
这中西方传统葬礼中的差异部分源自两种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视死亡为生命的终点,同时也是一个人去世后的转折点。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死者并没有彻底离开,而是寄托在人们的记忆中,通过祭祀等仪式来与生者保持联系。
因此,在中国传统葬礼中,对逝者的哭泣可以理解为对生者与死者之间情感联系的维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死亡被视为生命的终结,人们更加注重对逝者的敬意和尊重。
在葬礼仪式中,静默不语的哀思符合西方文化中的庄重和尊敬的原则。
西方人更倾向于以内心的默哀和回忆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而不是通过哭泣来宣泄情感。
这种对待死亡的差异渗透到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家族观念和集体认同,葬礼被视为一种家族传承和认同的重要仪式。
因此,中国人更加倾向于公开地表达情感,以展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在某些事情不明真相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并根据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调查报告。
快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丧祭礼仪是不同文化中对死者的一种纪念与悼念仪式。
本文通过对中西文化中丧祭礼仪的比较,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
在中国,丧祭礼仪具有悠久的传统,强调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而在西方,丧祭礼仪更注重对死者家庭的安慰和支持。
对待死亡的态度和丧礼仪式的形式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生死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差异。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通过对中西文化在丧祭礼仪中的差异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共通之处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
【关键词】丧祭礼仪、中西文化差异、传统、态度差异、仪式差异、社会意义、价值观、尊重、文化差异。
1. 引言1.1 什么是丧祭礼仪丧祭礼仪是一种在人们面临亲人或朋友逝世时举行的仪式。
这种仪式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同时也是为了安抚生者的心灵和情感。
丧祭礼仪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传统,反映出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通过丧祭礼仪,人们可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哀悼之情,同时也可以通过共同的仪式和仪式化的行为来慢慢接受逝者离去的现实。
丧祭礼仪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象征,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死亡、亲情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理解。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交流,丧祭礼仪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包容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对于死亡和生命的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理解。
1.2 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中西文化差异源远流长,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宗教、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
在丧祭礼仪这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祭礼仪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仪式,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丧礼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包括各种祭奠、祭拜和悼念活动。
这些仪式在中国人心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对死亡和家族传承的重视。
而在西方文化中,丧祭礼仪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与中国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人通常会选择举办葬礼或追悼会来悼念逝者,通常在逝者去世之后不久进行。
清明节探索丧葬文化了解不同地域的习俗差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祭奠祖先,扫墓悼念逝去的亲人,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然而,随着中国的地域差异,清明节的习俗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反映出不同地区的丧葬文化特点。
本文将通过探索清明节丧葬文化,了解不同地域习俗差异,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地区的文化传统。
一、北方地区的习俗北方地区的丧葬文化有着浓厚的民俗色彩,清明节也是跟葬礼、祭祀等相关的节日。
在北方地区,人们通常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扫墓,烧纸和烧香,祭拜逝去的亲人。
此外,人们还会在墓地附近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比如搞团体活动、放风筝等。
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较为寒冷,在清明节时,亲人们也会清理墓地周围的雪,以便更好地寻找、拜祭墓地。
二、南方地区的习俗南方地区的丧葬文化与北方略有不同,清明节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南方人重视祭祖,通常会提前准备一些供品,如食物、水果、鲜花等,用于祭拜祖先。
在南方,祭祀祖先可以追溯到几代甚至数十代,因此,祭拜祖先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此外,一些南方地区还有一种特殊的丧葬习俗,即“幕墓”。
幕墓是指家人在墓地旁边搭建帐篷,整夜守夜。
这是为了表示对逝者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三、西南地区的习俗西南地区的丧葬文化更为特殊,清明节是扎西拉姆节(也被称为“白绕节”)的其中一天。
在西南地区,人们会穿着盛装前往祖先的墓地,将糯米捏成圆球,象征着团圆。
此外,人们还会表演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以示敬意和祝福。
西南地区的丧葬文化强调“六酒”,即将米、酒、钱、纸、火、话六种物品献给祖先,象征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祭奠。
四、东北地区的习俗东北地区的丧葬文化也有其独特之处,清明节是祭扫坟墓的重要日子。
东北地区的清明节祭扫活动通常包括烧纸、敬献食品、烧香等。
与南方的供品不同,东北地区的人们喜欢用烟、烟灰、啤酒等尘世物品来祭奠逝者,这被认为是对逝者的一种愉悦和尊重。
中国古代丧葬礼俗中国古代丧葬礼俗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
前面的同学讲了包括社交、婚礼在内的很多礼俗。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下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
资料不多,水平有限,如有错漏,请大家多多指正。
一、中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分类与内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丧礼是一种“凶礼”,丧礼历来都是中国礼制中的重要成份,官方或民间都十分重视。
传统丧葬仪礼的一致性或共同性是相对的。
不同时代、地域的葬礼方式有相当的不同。
如果忽略其细节差异,对中国古代传统丧葬仪礼大致相同的基本过程和主旨进行概括性了解还是可能的。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按阶级划分,主要有两大类:汉代以后的历朝政府,开始有官修丧礼。
汉代已经开始制定王室贵族的丧葬仪礼。
到了魏晋,官制丧礼制度逐渐扩及于品官,这种官制丧礼在晋、北魏、北齐、隋、唐累世均有修订。
但是官修丧礼以皇室与品官之礼制为主,而不及于庶人,为了弥补官修丧礼之不足,明清两代政府都推崇朱熹的《文公家礼》,颁行天下为百姓通用。
这一私修丧礼,由宋至清,普遍为士人及庶民所依循,可称为是传统丧礼的具体代表。
主要内容古代的丧葬礼仪纷繁复杂,有20多项,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处理尸体的仪礼(殓和葬);2.处理灵魂的仪礼(奠和祭);3.处理生者的人际关系(家族、亲属及社会关系);4.调适生者的情绪(心理调适)。
二、三、传统的丧葬礼俗所谓丧葬,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体的方式。
葬礼部分包括停灵、报丧、吊唁、入殓、丧服、下葬、做七、居丧等等。
停灵是指人去世后不立刻埋葬,而是先把灵柩停放在某处;报丧是指停灵之后,诸事准备就绪,亲属和子孙选择日期将亲属去世的消息告知亲友;吊唁是指亲友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亡者家属;入殓是指将亡者入棺;丧服是指人们换上为哀悼死者而穿的服装等等。
居丧是指亲人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当然这是经过简化之后我归纳的丧葬礼俗,其中也去除了比如招魂等一些糟粕。
白事事宜现在热丧大多以三天为期,下面按时间先后,详列各项事宜。
☯第一天第一天要做的事情有17件。
1.穿寿衣人病危时,绝气之前,先穿寿衣。
夫妇先亡一方的,穿寿衣为单数;夫妇双亡的,穿寿衣为双数。
两头见棉,取“以棉(眠)为安”之意。
2.丢噙口钱噙口钱是一枚青铜钱,由长子丢入死者口内,为“口中含宝”,寓吉祥之意。
3.放饼子和麸子亡人已逝,包一包麸子和一包小圆饼分别放在死者左右手中,同时念歌:“走到蚂蚁山,麸子撒两边。
走到恶狗山,饼子撒两边。
”使死者在去阴司的路上一路平安。
4.系绊脚绳人死后停尸在屋当门灵床上,用一条麻绳捆住两脚,以防炸尸。
到辞灵或入殓时,再解开去掉。
5.盖蒙脸纸用一张白纸盖上脸,从头部向下盖。
因死后脸色难看,以免亲人伤心或害怕。
6.放隐身草隐身草就是一把谷草,呈三角形放在尸体上面。
7.烧倒头纸意为给死者送钱,亲人痛哭一场。
8.做倒头面做一碗面条,放在棺头前面,叫倒头面,斜插一双筷子,备死者食用。
9.点长明灯在棺材前面放一盏油灯,为死者照路,从点上一直到油尽自灭,不能添油。
10.挂衣服在堂屋北墙立一把扫帚,把死者生前穿的一件衣服挂在扫帚上,下葬时烧掉。
11.放粮食棺后放一袋粮食,敞开袋口,斜靠棺上,抬棺时使粮食自然倾洒,向前洒得越长越好。
12.剪岁数纸按死者岁数,有多少岁就剪多少对,用死者拐棍挂在胡同口,男左女右,以示家中亡人,街坊邻居前来吊纸。
第二天晚上辞灵时烧掉,换上一方形白布。
13.做孝服孝家主要成员,用麻系腰,戴孝帽,系孝带。
14.搭灵棚在灵堂门外搭灵棚,设香案,摆祭品,立牌位。
正中间挂竹帘,安放遗像,像下用白纸写一大“奠”字,像侧写丧联。
- 1 -牌位图示:图一:第一天吊纸时用图二:烧轿时用图三:上林请神用图四:请神归家后换此牌位- 2 -图五:起灵、路祭、墓祭用15.写素联挽父:一天雨雪凋椿树,满目云山惨棘人(薤露兴悲)泪洒冰天悲失怙,父归东土痛无依(蓼莪抱痛)挽母:莫报春晖伤寸草,空余血泪泣萱花(遗爱千秋)终天唯有思亲泪,百草痛无益母灵(慈云缥缈)三年:一腔思亲恩未报,三年无改孝常存(于今三年)亲恩难报一生恸,礼制有定三年遵(永言孝思)十年:想见音容空有泪,欲闻教训杳无声(音容宛在)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冰清永怀)注释:①椿树:长寿之木,后世称代父亲。
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丧葬”是指一种为死去的人举办的仪式,有关汉族农村丧葬习俗都是怎样的呢?中国民间农村丧葬习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汉族农村丧葬习俗1、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木、杉木次之。
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
外形一头大、一头小。
薄棺俗称匣子,多用于幼丧。
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杂以红色,内外刷桐油。
富有之家棺内底部铺炼熟的糯米灰数寸厚,还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
寿衣习惯用单数,5件,7件不等,蓝、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缀钮扣,缀布带系着。
衣外系一条白色棉线腰带,线的根数与死者的年龄相同。
脚穿棉鞋。
、死者弥留之际,亲属静候身旁“送终”。
气绝后,烧落气纸,将尸体移至正屋,置于床板或草铺上,头向下方,脸盖黄裱纸。
板下点长明灯,设牢盆(即泥糊盆),烧纸及纸人,又扎纸台插于门外树上,称“望乡台”。
死者子女披麻戴孝,孝子手持哭丧棒,长约3尺。
父丧用竹,母丧用桐,取父节在外,母节在内之意,棒上用白纸条缠绕。
身系草绳或缠黑纱,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脚不穿鞋。
光山、新县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边披脸子,女性死了则为右边,父母双亡则为双边。
接着给死者沐浴,前身7次,后身8次,有的前后各擦3次,穿上寿衣后入殓。
棺底铺香末,末上垫纸或褥,有的还置5枚铜钱。
抬尸时,丧主抱死者头部人棺,头朝棺木大头,平直仰卧。
头枕3块瓦,脚垫2块砖。
口中含钱,或食物、珠玉。
2、盖棺后,用3枚大钉封口。
光山县忌用钉,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纸密封。
人殓后,棺立中堂为灵堂,亲人按尊卑长幼,男女有序,肃立守灵。
亲朋至吊,送以银钱、孝幛、祭牲(鸡、鱼、肉)、纸钱等物,家人不论长幼均跪门迎接。
吊丧期间禁忌颇多,非葬事不谈,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殡前,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超度亡魂,模拟阴间阎府种种酷刑,请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阴间之苦;将纸扎金银山、楼宅亭阁、佣人仆役、车马服饰、望乡台等焚化,供亡人阴间使用;做堂祭,由丧主或司礼哭诉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迹和德行。
从文化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丧葬习俗差异摘要: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等方面的不同,丧葬礼仪的形式以及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从不同层次上折射出中西方生死观的不同。
因为丧葬仪式是根据一个地区或是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居民的价值观、生死观举行的,所以在不同地区就会有不同的传统丧葬仪式。
葬礼是对逝者祭奠的一种形式,从中西方葬礼的主色调、丧葬用品、葬礼中的哭泣等方面进行剖析,介绍中西方葬礼的不同,比较现今中西方的葬礼存在的显著差异,探讨影响中西方葬礼习俗的根本原因。
本文以对比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人们对待丧葬的态度、处理方式、对死者缅怀形式以及丧葬仪式的不同,对中西方文化的生死观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丧葬、习俗出生和死亡是每条生命必经的道路。
死亡是必然又神秘的人生过程的终点,而葬礼便是对安葬死亡的人以及死亡本身的礼节仪式。
从医学角度,死亡是心肺功能的丧失,心脏、呼吸系统或者脑功能停止运作。
人的生命是一个由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组成的连续过程,作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死亡在人类发展史上呈现着生命的二重性。
我国历来有重生悲死的传统,人们对死亡讳莫如深,远而避之,不敢谈论死亡。
为了避免死亡带来的恐惧感,表示对死亡的膜拜,“死亡”这一词汇被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代替。
现代汉语书面语用“去世”“过世”“仙世”“辞世”“安息”代替“死亡”,口语中用“去了”“走了”“不在了”“老了”代替“死亡”委婉说法。
对于“死亡”的禁忌,自古以来,人们对死亡有着畏惧甚至崇拜的心理,带有一种敬畏之情。
由于中西文化、宗教信仰和哲学流派等方面的不同,对丧葬礼仪的形式以及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从不同层次上折射出中西方对生死观的不同。
一、中西方葬礼的理念差异西方宗教是对上帝的敬畏,中国则更加注重忠孝,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我们对于死亡是乐观面对的,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价值,生者只有在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生命存在的意义。
第九章丧葬文化学习导读:在民间丧葬与婚嫁并称为“红白喜事”,作为“白事”的丧葬,其仪式的隆重程度丝毫不逊于婚嫁,而其繁杂又远远超过了婚嫁。
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了解和学习一些丧葬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一个旅游工作者来锐是很有必要的。
笫一节丧葬概说一、丧葬习俗的产生丧葬习俗的产生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
远古时期,人类处于蒙昧状态,并不懂得人死后要建造坟墓来安葬。
这时的人们还没有鬼魂观念,对死者遗体的处理与对待野兽尸骨一样,并没有特别尊重。
他们将尸骨弃于原野,有时可能还会分而食之。
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为求生存,人们可能较多的采取分吃尸体的方法。
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活物而存在的时候,必定同时也会意识到自身存在会有终止的一天。
死亡来临时,人们区别于其它动物,开始产生要处理遗体的意识。
梦,使人们相信人死后的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他们认为做梦和人死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灵魂离开肉体出走了,而灵魂是不会死的,只不过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而已。
而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世界。
人们常在梦中梦见死去的亲人,见到他们的亲切笑容,仍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他们自然的地认为死者虽然肉体死了,但灵魂仍然活着,和以前没有任何区别。
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即使人死了,但灵魂仍在,仍能干预人事,对于后代既可以降幅,也可以施祸,关键是要看对死者的态度和安葬的方式,如果死者满意,活者也就可以相安无事,反之就会给活者带来麻灾祸。
因为关心灵魂,想使灵魂得到安逸,于是人们对死亡看得很重,在行动上就表现出重丧重葬。
灵魂不灭的观念,促使了丧葬习俗的产生、形成、发展,反过来丧葬习俗又使灵魂不灭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人们特别敬畏将死的老人,害怕遭到他的灵魂的报复,因此他们尤其重视老人的送葬、落葬、祭祀,希望借此求得保佑。
活着的人时时感到死者的灵魂事事处处在控制着自己,他们强烈要求能摆脱这种制肘,因此送魂、招魂等丧葬仪式就产生了。
二、敬鬼事神与“事死如生”敬鬼事神是丧葬习俗中的一个主要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