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概要
- 格式:ppt
- 大小:260.50 KB
- 文档页数:1
解密中国农村九大丧葬习俗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
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那么,中国农村有哪些丧葬习俗呢?一、为何穿孝服孝服亦称丧服,已流行两千多年。
古代行“五服制”,由最粗生麻布到最细熟布分五个等级差别,相继标志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尊、卑、亲、疏的差异,现在人们常讲“出了五服”或“还没出五服”就是这个意思。
现行的“穿白戴孝”就是由“五服制”演化而来的丧葬礼仪。
冀中地区孝服过去以白粗(土)布为之,也有用白纱布做孝帽的。
今以白平纹布为主,四缘及袖口均不缝,毛口翻出。
腰间系一束麻。
孝衣的繁简大小,以辈份亲疏为据。
头扎“T”字形白布,谓之“孝帽”,帽前挂小棉絮球数个,棉絮球个数多辈份长,少则辈份小,鞋面蒙一白布,尺寸亦以辈份为据,缝之马虎,据曰:破的快,富的早。
吊唁者至,必给以白(黑)布一块,约六、七尺不等。
“五服制”与“披麻戴孝”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丧葬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城市通常已采用佩戴黑纱、白花或小绒球等做为哀悼标志,已改变了孝衣的形式和意义,不过在农村穿白戴孝仍很普遍。
还有些村做公用孝衣,供村民租凭,穿后交回,只做为标志,已失去了原始的迷信意义。
黑纱具有简单、文明、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特点。
据传佩戴黑纱的哀悼形式起源于英国,古代英国的贵族死后,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丧服到哀。
有一位贵族死后,他的仆役购不起丧服,就用一块黑纱致哀(因为那里的丧服是黑色的)。
后来这种简易丧礼传播到世界各地,也传到了冀中。
它本身就是丧葬习俗由繁向简的一个例证。
二、扎纸活的演变扎纸活起源于明清,用纸扎的人形在墓前焚烧,取代了陶本俑殉,当时是一大进步。
这些丧俗传入了冀中,之后又用纸牛、马、车、金银箱、宅院等各种纸扎活,眼下还出现了纸电视、冰箱、轿车等。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各地根据各自民俗的不同葬礼也存在着差异,如今社会对古老风俗的传承已经越来越弱。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风俗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1:自古中国丧葬风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风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
(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
今日的人们往往将做七转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如今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风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烧五盆纸花)。
按丧事风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
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方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
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状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
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
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示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
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
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假如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款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广东的丧葬风俗送终病者为长辈,在临终弥留之际,家中全部儿孙要守候病榻前“送终”。
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摘要:葬礼,是一个人一生最后的典礼。
而不同的国家因为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心理,民族风俗等原因,葬礼也是各有不同。
本文将从不同的文化角度来分析传统中西方葬礼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葬礼,差异,文化原因正文:当我们在妈妈腹中时,我们便开始逐步认识这个世界,然后出生、成长、衰老、死亡。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对我们所处环境的认识,也是对文明的继承,直至我们死亡,我们还要经历人生最后的乐章——葬礼。
葬礼是对文化的另一种传承,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化中,孕生的葬礼也是各有不同。
今天我,只讲述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
对于传统中西方葬礼的差异,我分为了形式,仪式,颜色,礼物,墓地五个方面。
传统中西方葬礼形式的差异火葬是一种很传统的葬式,即用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
中国最早的火葬据说是春秋战国的氐羌人,《后汉书》载"羌人死则烧其尸"。
藏族只有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行火葬。
河东地区多实行火葬,仅次于土葬。
而西方的殡葬形式一般为土葬。
传统中西方葬礼仪式的差异中国在葬礼的仪式上注重"隆丧厚葬",西方讲究"简丧薄葬"。
传统中国葬礼注重"隆丧厚葬"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宗教原因,而是"孝"的观念。
儒家确立了中国传统葬礼的大传统。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
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
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
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
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儒教道教汉族丧葬习俗简述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
它是举行丧事,让死者有归宿,生者有悼念等相关事宜的仪式。
是人类特有的感情。
丧葬以祭祀、缅怀等感情为基础,民间丧葬形式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形式(土葬、火葬、水葬等)。
各地兴起、承续、发展、积累而成的丧葬文化和习俗。
丧葬既成文化,与传统的孝道祭祖、死者为大、思想感情有关,目的是前传后教而约定俗成。
也就是说,对死者毫无感情,就不可能产生丧葬。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不断进步,殡葬制度的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各民族,各教派,各地区办理丧葬的习俗不一,大体有以下共同形式: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世、"过身"、走了等。
入殓,俗说"入棺"、"收殓"。
安葬,俗说"过山"、"出葬"。
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
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 选找"风水宝地" 。
请阴阳先/道士念经做法事等,择"吉日、吉时"安葬。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
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
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
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
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
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中国各地区的丧葬习俗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下面将对中国主要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介绍和比较。
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丧葬习俗通常比较庄重和保守。
在丧家,需要悬挂白布,放置烛台和神位,烧香拜祭。
家属要穿戴素朴的服饰,不戴饰物或者佩带鲜花。
丧事期间,家属要素面朝北,不许笑语或长时间外出。
丧葬当天,亲友要戴黑纱,举行循礼,为逝者送行。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丧葬习俗和北方地区相似,但有一些略微不同之处。
东北地区的丧事一般会摆设神位和安放灵台。
丧期往往比较长,有时达到三年,丧期过后还会祭奠祖先。
另外,东北地区的葬礼通常会制作面人,即用木板雕刻成逝者的面部形象,用以纪念和追思。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的丧葬习俗相对热烈活泼。
丧家一般会隆重张罗,邀请亲友前来吊唁。
葬礼多以家族合葬为主,有时还会修建堂宇。
南方的丧葬中也有舞狮和放炮等形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丧期一般为百日或三年,期间还会举行法会、道场等活动。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多样而庄重。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高山地带或岩洞进行葬礼,一方面因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缅怀逝者。
丧家会悬挂白布,施行祭拜,但与北方地区相比较不太注重神位的设置。
西南地区的葬礼还常常有跳节令舞和唱曲子的表演。
台湾地区:台湾地区的丧葬习俗独具一格。
一般来说,台湾人会在逝者离世后,先举行告别仪式,并选择进行“送灵”活动,随后再进行火化或土葬等葬礼仪式。
丧期为49天,期间会举行法事和第七天、第四十九天的祭拜仪式。
台湾地区的葬礼还常常有送灵马和开道车队等特色,使丧葬过程更加热烈。
综上所述,中国各地区的丧葬习俗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北方地区丧葬习俗庄重保守,东北地区丧期较长,华南地区丧葬热烈活泼,西南地区丧葬多样而庄重,台湾地区丧葬独具一格。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人们尽力为逝去的亲人提供最好的安葬方式,并且严肃尊重死者的遗体和灵魂。
在中国历史上,丧葬风俗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尊重,它体现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惜。
一、丧葬仪式中的礼节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丧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丧葬仪式的举行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和怀念,也是对生者的一种警示和警醒。
在丧葬仪式中,人们要遵循许多礼节和规范,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在葬礼中要穿着适合的服装,不能言语轻浮,不能吃辣味食物等。
二、丧葬风俗的起源与背景汉族丧葬风俗起源于远古时代,是古代先民对死亡和生命的一种共同认知和传统习俗。
在中国古代,丧葬风俗是非常严谨和庄重的,人们对死亡有一种深刻的敬畏和崇敬之心。
在汉族丧葬风俗中,人们通过不同的仪式和礼节来纪念逝者,祭奠祖先,并祈求祖灵的庇护和保佑。
三、丧葬风俗中的禁忌和习俗在汉族丧葬风俗中,有许多禁忌和习俗。
在葬礼中人们不能大声喧哗,不能谈笑风生,更不能哭泣过度,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还有一些其他的禁忌和规定,比如不能在葬礼上带有洁癖的行为,不能带有丧家相冲的物件等。
汉族丧葬风俗中的祭祀仪式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通过祭祀可以安抚祖灵,保佑子孙后代。
人们在丧葬仪式中会举行不同形式的祭祀仪式,比如祭祀祖先、祭奠逝者等。
祭祀仪式通常会在葬礼的最后举行,以示对逝者的缅怀和怀念。
五、丧葬风俗的演变与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汉族丧葬风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今天,人们对丧葬风俗的理解和认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和调整,但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之情始终没有改变。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丧葬风俗的看法和态度也被重新审视和认识,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要求。
第二篇示例:汉族丧葬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对逝者的尊重和亲情的表达。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在某些事情不明真相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并根据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调查报告。
快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