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2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一.让学生初步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二.学习通过人物对话,表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反映其思想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三.学习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四弟子述志【教学难点】孔子为何“哂由”“与点”?【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米芾导入。
1988年,世界部分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以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播放“奥运开幕式论语片段"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
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
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2.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第6课第2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名师精讲(含答案)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识记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及其意义。
3.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及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读教材·填要点]知识点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Array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知识点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文化的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中华文化的作用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5.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
[议话题·强认知]1988年1月,世界各地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通过的《巴黎宣言》开宗明义地呼吁: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 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思想。
也就是说,去学习和吸收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说: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
农村合作养老模式研究摘要:我国老龄化趋于加速且无法逆转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缺乏养老保障机制的农村老人来讲,寻找合适、安全的养老模式特别重要。
本文主要分析农村合作养老的运作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老龄化;合作养老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依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
今后几年,此比例还将上升;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青壮年继续向城市迁移,农村老龄人口的比重会远远超过城市。
因此,解决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是解决整个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核心内容。
一、寻找农村合理、安全养老模式的必要性目前,农村地区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保险养老为辅的模式,其他的养老模式发展比较滞后。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两类模式,都存在很大的风险。
随着生育文化的深入人心,未来50年内的家庭结构以“4+2+1”为主流,一对年轻的夫妇赡养四位老人和抚育一个孩子是非常艰难的;而乡村地区农民的参保率也比较低,60岁以上参保率不足10%,即使参保的农民也存在货币贬值的风险。
其他养老模式存在较多的缺点。
一是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家庭规模的减小、养老费用的上升变得越来越艰难;二是随着通货膨胀和房价波动,以保险、住房养老的风险逐步增加;三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缺失,以土地养老也变得不切实际。
因此,探寻农村地区合理、安全的养老模式成为必须。
综合考虑中国农村的经济条件、青壮年日益减少等问题,农村合作养老应该是顺应了时代和乡情的。
二、合作养老的基本框架构建1.合作养老范围的区域选择。
合作养老适合住房位置上接近、心理以及价值取向上差异不大的人群,所以,合作养老的范围选择该综合考虑当地人口密度、交通方便程度、耕地集中度等。
最好按照村庄规模的大小、亲缘关系,适当考虑上述因素进行划分。
孔庙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作者:陈靖秋来源:《神州·中旬刊》2020年第04期摘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尤其是在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一直被统治者奉为治国思想,即使到了现在,儒家文化依旧有着重要影响。
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十分推崇儒学,儒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孔庙作为儒家文化的精神家园,可谓是儒学文化的载体,而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孔庙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孔庙;难题;解决;思路;社会一、孔庙在儒学传播中的作用孔庙是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的庙宇,作为圣人的孔子在中国早期已经被人们所认同,西汉时期,为了国家的安全稳定,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我国重要的精神文化,成为一种“国学”。
孔庙与儒学的发展相互依存,随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孔庙的发展也日益重要起来。
从汉朝到清朝时期,孔庙的规模越来越大。
最初,人们把孔子的故居为庙,为了彰显其重要性,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建筑美学意义。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本庙,从北齐之后,中国各地都开始建造起来。
后来,孔子的影响范围已经扩大到世界各地,朝鮮、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经有超过2000座孔子庙。
从它的数量上来看,孔庙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中国孔庙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同时又充当着传播儒家文化的媒介,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主张,凝聚在灿烂辉煌的古代建筑群之中。
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对于大多数文人墨客来说,孔庙不仅仅是庙宇,更是一种象征,是一个时代的精神载体。
二、孔庙在当今社会遇到的问题虽然孔庙对人类的意义重大,但是人们只是把它简单的作为一种文物古迹或古建筑被保护起来。
因此,它在当代社会中遇到了很多难题,大众对孔庙文化的认知度不够,它包涵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不被人们重视,就整个孔庙的保护利用来说,孔庙的作用发挥的还很不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基础。
市民素质的形成()A.离不开社会实践B.只能依靠学校C. 也可以是天生的D. 家庭教育最重要2、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一体化。
”这种观点:()①认为各种文化间的差异会逐步消除②肯定了经济对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③肯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④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3、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也往往反映和记录着伟大的时代。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精彩的文化活动呈现于中国各地的舞台上,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大餐。
这说明()①人们在实践中既创造文化,也享受文化②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③各具特色的文化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④文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创造的精神产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2011年8月8日,第九套广播体操正式发布。
新中国成立60年,广播体操曾经是政治、曾经是暗示、曾经带有色彩,也曾经是国家主义“身体政治”的浓缩物。
最终,每一套广播体操都在不经意间化为所在时代的符号。
这体现出()A、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B、文化反映政治并决定政治的发展C、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D、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2011年8月13日,某女士给《西宁晚报》打热线电话称,她的小孩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满口都是“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词。
“亲,这里是青海师范大学接待处!”2011年8月30日,青海师范大学的女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标语,迎接新生。
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
我了解的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内容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形成于农耕经济基础之上,并具备多种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病愈演愈烈,现代人更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以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定位,对传统社会进行研究,并认真思考其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社会文化特质当代社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之形成从广义上讲,传统就是指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后世存在影响并且相对稳定的东西。
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走近《论语》精品教案教学内容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这四句古文的意思,知道这些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
2、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激发学生研读《论语》的兴趣。
3、初步感受孔子的伟大思想,品味孔子博学幸福的一生。
4、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良好习惯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这四句古文的意思,学会学习方法并会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教学难点:初步感受孔子的伟大思想,品味孔子博学幸福的一生。
教学准备:积累的成语,有关孔子的资料,有关《论语》的资料,背诵的论语名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学生古诗连背。
2、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背诗声,真让人陶醉。
是啊,这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诗名句,今天我们读来仍然是韵味十足.一首首优美的古诗,向我们传递着浓郁的经典文化,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听咱们班老师介绍,同学们都非常爱读书,那么饱读诗书的你,一定积累了很多的成语,让我们一起来做个成语接龙的游戏,好吗?生做游戏。
同学们知道的成语可真不少,陈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成语,你听说过吗?请看大屏幕:请你帮我读一读不亦乐乎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学们,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是从一本书上流传下来的,那就是《论语》。
你知道《论语》吗?请介绍一下。
出示有关《论语》的资料。
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论语》传递给我们的是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共有20篇,分别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论语》,感受古圣先哲的无上智慧。
一起读课题.二、合作交流1、谁了解孔子?刚才我们知道了《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书,那孔子是谁呢?通过你课前查阅资料:知道一句就说一句,知道一点就说一点.学习《论语》、学习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修身养性,品味人生。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理解儒家关于“学习”与“修身”的专题内容。
3.感知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感悟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有什么智慧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知人论世学生活动1:观看视频了解孔子及《论语》。
1、作者介绍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他不求仕,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
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8—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诺贝尔奖得主巴黎宣言: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帕特里克·曼汉姆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是上周(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在密特朗总统参加的最後一天的会议上,七十五名参会者(包括五十二名科学家)宣布了十六个结论,涉及爱滋病、保护环境、人的权利等各方面的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显然是崇尚知识的。
他们的第六个结论是:「许多国家存在的政治权利和知识界之间的鸿沟应当缩小」。
第七个结论是:「教育应当在所有国民预算中享有绝对的优先」。
第十二个结论是:「应当鼓励促进医学进步的分子生物学」。
会议纪要是保密的。
但是我们知道,其中有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起了很大的作用。
伦敦圣巴托罗缪医院的约翰·文博士(英国,一九八二年医学奖获得者)在会上发言,指责在制药研究中趋利行为所产生的局限;大会的第十一个结论是,各地的制药业应当在爱滋病的研究中携手合作。
文博士是这个问题的专家。
此外,莫里斯.威尔金斯博士(英国,一九六二年生理学奖获得者)和约翰·波拉尼(加拿大,一九八六年化学奖获得者)的发言谈到了裁军问题。
在结论中,提到裁军的文字只有:它可以让资金更多地用於「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个有点老一套的声明可能源自亨利.季辛吉博士(美国,一九七三年和平奖获得者)的影响。
季辛吉最近公开表示,欧洲如果在无核化中再走一步,就会意味著苏联的不战而胜。
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一九七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
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阿尔文博士一直致力於空间研究,他的工作无意中成为「星战计画」的序曲。
他觉得,各国的国防部应当改名为「大批杀伤平民部」。
论语十二章教案(4篇)《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论语》一书中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2.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和诵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重点: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复习一、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出示白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一个人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简介孔子)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
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
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白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
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
全书共20篇,500多章。
三、指导诵读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
(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个字蕴含了所有为人处世的道理——人・从.众人、从.众一一从三个汉字领悟为人处世引子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举行了一次主题为“21世纪的挑战和希望"的聚会,会议主持人、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利•韦塞尔提到了老子。
会后在2988年2 月24日的《坎培拉时报》(CanberraTimes)出现了这样一段:〃诺贝尔奖得主巴黎宣言: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为什么传统文化会再次受到如此关注。
个人认为关键在于两点: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
中国重人文,人学发达。
四大发明的火药是炼丹的副产品,炼岀的火药更多的用途也是娱怎生活,做鞭炮。
四大发明的指南针,是用来看风水用的,给人营造好的生活环境。
西方重科技,技术进步,以为一切问题都是技术问题,技术可以弥补一切。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到了西方那里成了侵略者坚船利炮,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到了西方那里成了侵略者的导航仪。
连人他们都想技术化生产,克隆人。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
中国人讲求“以和为贵"。
《论语•学而》中说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西方人讲求〃分化即独立性,差异性,个性。
这个〃和〃在道家那里就是“无即是无差别人。
如果人与人之间,一味的追求独立,追求差异性,人与人之间只能在差异性之间越走越远,搞得越来越独立。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争端也就越来越多。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在方方面面,文字,文学,哲学,经济,政治,艺术,音乐,建筑。
而汉字是传统文化的根。
从汉字的造字、汉字的结构,到汉字的书写,无不体现出中国最特有的传统文化。
汉字有上下左右内外结构,讲究横平竖直堂堂正正,里面包含着传统的哲学在里面。
汉字的书写,也是世界上唯一有书法的一种文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
中国人聪明,原因在于两点日常化的生活:一是天天用筷子,二是天天写汉字。
要想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先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一一汉字。
所以,谈传统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我也要从中国的文字谈起,从文字去找根源。
If you treat every day in your life like the last day in your life, your life will be more exciting.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阅读经典征文阅读经典征文1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已创造出许多经典名著,如驰名中外的四大名著;《千家诗》、《千字文》、《弟子规》、《百家姓》、《三字经》等,都是历史殿堂中璀璨的明珠。
那么,你知道孔子写的《论语》吗?自打宋朝以来,中国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当我看完《论语》后,看了还想看,可谓爱不释手。
细细回味,感触颇深。
《论语》全书20篇500章,内容丰富,就像一座丰富多彩的矿藏,即使随意采掘,也会有很多收获。
世纪之交时,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孔子的思想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论语》中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意思就是子贡说:“先生靠他的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逊的道德修养力量,感召别人,从而获取知识”。
温良、恭、俭、让这些品德全都汇到孔子这位贤人身上了。
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学习孔子的优良品德,提升修养,因为这是做人的根本!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意思就是孔子说:“颜回这个人真是太贤良了!一竹筐饭,一瓢子水,住在狭窄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无法忍受这种痛苦,颜回却不改内心的快乐,颜回这个人实在是太贤良了!”。
颜回是孔子弟子中“安贫乐道”的典范。
他把对君子德行的追求珍藏在心中,穷不为苦,虽贫犹乐。
孔子赞誉他长期不背离仁,在孔门子弟德行排行榜上,他位居第一。
我们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身处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大部分人都缺少颜回这种精神。
我们应该多实践,多锻炼,增强吃苦精神。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22-2023学年青海省玉树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 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
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 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则尊崇儒学,两者的根本着眼点都在于A.压制知识分子B.区别对待古文化C.完善法律机制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3.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4. 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呆柏、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
主要是因为A.绘画技术的发展B.绘画内容的改变C.人文主义的影响D.宗教束缚的削弱5. 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主权在民B.三权分立C.民主共和D.君主立宪6.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 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A.《法俄革命之比较》B.《敬告青年》C.《狂人日记》D.《文学改良刍议》8. 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A.过渡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C.“文革”十年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9. 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努力C.不同的阶级利益D.不同的地域特点10.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11.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并存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