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第六章体育教学心理(1)
- 格式:ppt
- 大小:2.77 MB
- 文档页数:10
《体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行为的科学,具体而言,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目标定向: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学习目标定向: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成绩目标定向:指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目标设置: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所要达到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采用的步骤、策略和时间安排。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运动动机:是由运动目标引发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成就动机: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性动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从事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活动并力求达到完美,取得优异成绩的心理倾向。
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运动需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所产生的一种渴求趋势,或想掌握某项体育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
直接兴趣:是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能促使人们产生愉快感,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方面的兴趣。
间接兴趣:对体育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保持体型、增进健康、强身健体等等。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析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是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自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锻炼成瘾:是指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应激:指某种外力作用于物体而产生的反应改变。
唤醒:指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是由感到兴奋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准备性所决定的一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焦虑:是个体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体育心理学一、概念题:1.运动动机:是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
2.应激:人类和动物在经历和体验某种过度情境时所产生的那种心理和生理变化的过程。
3.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特定的体育学习情境中,为了达到体育学习目标而对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所作的优化组合与精巧安排。
4.运动技能:它是具有相应的神经支配的骨骼肌运动实现的一系列外显动作,这些动作协调的组成一定的动作方式就形成运动技能。
5.心理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心理操作系统,在人脑内部进行与形成的内隐技能。
6.体育态度:是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
7.体育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师生在体育课堂中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8.体育教学策略:是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习,为达成体育教育目标和适应学生体育学习需要所采取的教学程序谋划和措施。
9.高原现象:是指联系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地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
10.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1.锻炼成瘾:是指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的一种心理生理依赖。
12.动作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3.焦虑:是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14.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15.体育能力:体育能力具有一般能力的特征,又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由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构成的一种个性身心品质的综合体。
二、简答题:1.阐述情绪和运动成绩关系的理论有倒U型假说、内驱力理论及最佳功能区理论。
结合自身体育实践您更认可哪一种理论?给出原因解释答:(1)倒“U”型假说:由昏昏欲睡的低唤醒水平到中等唤醒水平的临界点以前,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运动表现也将随之向着好的方向改善。
目录第1章体育心理学概述1.1复习笔记一、体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1)区别三门学科分别对应于不同研究领域,因此其各自研究的目标、对象和侧重点不尽相同。
①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的作用。
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研究内容包括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设计等的心理学依据。
②运动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员,研究内容具体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观众的心理和行为。
③锻炼心理学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
(2)联系①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活动的人。
②研究的内容涉及从事身体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
③研究方法相同。
2.体育心理学概述(1)概念的界定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即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2)学科性质、研究任务和学习目的①学科性质体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体育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学科。
②研究任务a.理论任务第一,揭示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或品质,以及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第二,揭示体育教学条件下动作技能的获得和发展的心理规律,以丰富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有关方面的内容。
b.实践任务直接为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服务,即为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锻炼和竞赛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
③学习目的a.理解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在体育运动时的生理表现。
b.理解参与体育活动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健康和幸福。
3.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
其优点在于可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观察,且可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
一、名词解释1体育心理学:研究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运动兴趣:指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
3目标定向: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取向。
4归因: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
5归因训练: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
6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如慢跑、举重等。
7心理健康: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良好的个性心理特质和稳定的情绪表现,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8心境状态:是由环境刺激而引起的情绪或情感的唤醒状态,是具有感染力的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绪状态。
9心理技能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进行专门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技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简言之,心理技能训练就是有系统、持续化的心智或心理技能的练习。
10团队社交吸引力:每一个团队成员就团体对其接受程度及社交关系的感知。
11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活动方式。
12动力定型: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这就是动力定型。
13高原现象: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
二问答题1、P7学习体育心理学的意义?(1)、从体育教学角度看:体育心理学研究体育活动中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规律,揭示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身心发展的特征,这就为体育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面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2)、从运动训练角度看:合理的心理技能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
(3)、从运动竞赛角度看:学习体育心理有助于提高运动竞赛成绩。
第一章 体育心理学概述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 体育教学 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3.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 体育锻炼 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4.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 体育教育、竞技体育 、 大众体育 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5.体育心理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 认知 、 情感 和 行为 的科学。
6.认知心理学 理论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即S -O -R 。
7.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内容的 基础性 和呈现方式的 多样性 。
8.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更强调 真理的相对性 ,重视认识中的 主观能动性 。
9.人本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 应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
二、单项选择题(将备选答案中正确的一个代码写在题后括号内)√1.本书所指的体育心理学是对体育运动这一特定情境中 进行研究的科学。
( C )A. 情感和意志B. 个性和意志C.心理和行为D. 认知和个性2.体育心理学是一个包含 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领域。
(D )A. 一种B. 两种C.三种D. 多种3.学习体育心理学是 的需要。
( A )A. 体育实践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B. 体育实践工作C.体育科学研究D. 运动训练4.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是由Triplett 于 年完成的。
( D )A. 1901B. 1896C.1905D. 18985.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C )A. ScriptureB. AnshelC.GriffithD. Wann6.在中国, 最早论述了体育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 B )A. 吴文忠B. 马约翰C.肖国忠D. 马启伟7.如下图所示的学习内容的层次结构是 心理学派的理论观点。
(C )A.行为主义B.建构主义C. 认知心理学D. 人本主义8.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强调 的学习策略。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体育与人的心理关系(1)体育对自身的影响(2)体育对社会的影响体育心理学概述概念:是研究人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体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研究学校体育范围内与体育教学、校队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研究与从事体育活动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运动体验概念:从运动过程所提供的刺激中而获得的感受。
它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感知觉参与的综合反映本体运动感知觉概念:是运动者对自身各部分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感知,是运动者综合多种感觉信息,经过分析加工后获得的复杂知觉。
运动感知觉包括本体运动动作感知觉本体运动形态感知觉本体运动方位感知觉本体运动时间和速度感知觉本体运动用力感知觉专门化感知觉概念是通过运动训练形成的高度分化的运动知觉。
第二节体育与记忆表象:人脑对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反映特征①形象性②概括性表象在体育中的作用(1)帮助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动作;(2)辅助运动技能练习;(3)改正错误动作,解决疑难问题;(4)学习和练习行动策略;(5)集中注意,建立信心。
运动表象的概念及其形成运动表象的概念: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在脑中重现出的动作形象或运动情景,它反映动作在时间、空间、力量各方面的特点。
运动表象的形成:视觉表象→视动结合表象→动觉表象运动记忆记忆的概念: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重现(回忆)四个过程。
动作记忆的特点:多种感知觉参与的;本体运动感知觉起重要作用;形成动力定型和高度自动化的记忆第三节体育与思维思维的概念; 是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概括性: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质特性抽取出来加以总结。
间接性:是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推断事物。
或借助经验来理解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或根本不可能感知过的事物,来预见或推知其发展过程。
操作性思维概念:借助于肌肉动作、操作仪器或器材进行的思维形式。
它反映的对象既有肌肉动作,又有器材。
操作性思维的显著性特点是一边做一边思考,一边思考一边做。
体育心理学一、选择题1、在中国, B 最早论述了体育心理学的有关问题。
A. 吴文忠B. 马约翰C.肖国忠D. 马启伟2、众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比赛中,获胜的因素中 A 归于心理因素。
A.70%B.80%C.90%D. 60%3、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能力的目标定向是属于_B______。
A成绩目标定向 B学习目标定向 C自我目标定向 D结果目标定向4、通过寻求有利的评价和避免负面的评价来显示和证明自己能力的是属于_____A___。
A成绩目标定向 B学习目标定向 C掌握目标定向 D结果目标定向5、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对运动用品(如对运动服装、运动器材等物品)的兴趣,即 A 。
A. 物质兴趣B. 直接兴趣C.中心兴趣D. 间接兴趣6、由于对体育活动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如对参与体育活动、观看体育比赛等方面的兴趣,即B 。
A. 物质兴趣B. 直接兴趣C.中心兴趣D. 间接兴趣7、为了获得刺激、产生眩晕、运动愉悦感觉和渲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这种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 C 。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生物性动机D.社会性动机8、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这种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 D 。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生物性动机D.社会性动机9、来自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的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属于 A 。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生物性动机D.社会性动机10、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为 B 。
A.内部动机B.外部动机C.生物性动机D.社会性动机11、指向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特征的动机,是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