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法分析中美电视剧
- 格式:docx
- 大小:18.56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电视剧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产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中美两个备受关注的电视剧市场,因为其巨大的观众量和影响力,其叙事差异更是备受关注。
下面将从叙事结构、剧情节奏、角色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美两国电视剧的叙事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电视剧更倾向于采用线性故事结构,即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叙述,借助回忆和闪回的手法描绘角色之前的经历和情感,同时还会运用悬念和伏笔等手法增强观众的观看兴趣。
而中国电视剧则更多地使用对比叙事结构,例如将不同地区、社会群体的故事进行对比叙述,凸显出社会差异以及人文精神,这种叙事风格通常强调情感的表达,塑造出让人感同身受的角色形象。
其次,剧情节奏是影响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的另一个因素。
美国电视剧通常会采用快节奏的剧情叙述手法,不断引入高潮和冲突,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被吸引。
这种节奏感十分紧凑,极富时代感和视觉冲击力,但也容易造成剧情疲劳和缺乏思考深度。
而中国电视剧则通常会采用缓慢的叙述节奏,侧重刻画角色内心的情感变化和人生历程,让观众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品味剧情。
最后,角色塑造是中美电视剧叙事差异的重要体现。
美国电视剧通常注重角色的多面性,人物角色具有复杂、清晰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象征特点,角色的心理变化更是被反复加强和展现,有时甚至出现让人叹为观止的反转。
而在中国电视剧中,角色比较简单化,其塑造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耿直和顺从等固有形象,角色情感塑造主要以善恶对抗和对家庭、爱情、友情的表达为主。
中美两国电视剧的叙事差异是多方面的,反映出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
美国电视剧注重快节奏的剧情叙述和多面性的角色塑造,体现了美国社会现代化与生活高效的特点;中国电视剧强调情感的表达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内敛和温情。
当然,这两种电视剧的叙事差异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情境和意境中进行交叉融合,甚至产生惊喜的效果。
(一)市场主导与行政主导的制作差异总体而言,美国电视剧的制作采用的是边拍边播的方式,而中国电视剧的制作则采用的是先备案审查再制作播出的方式,归结为一点,就是市场主导与行政主导的差异。
(1)制作周期对于美国电视剧而言,“季”或者说是“演季”这个概念是一个最大的特点。
“季”实际上就是指商业电视网在它晚间黄金时段的娱乐节目里所实行的一种惯例或者制度,不仅电视剧如此,其他节目也是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操作的(新闻节目除外)。
具体来说,从9月中旬到第二年的4月下旬大约30多周的时间就叫“季”(也有一些特定的暑期季),在这期间,各大商业电视网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内容一般都是首播节目或者是电视剧。
不过一般在接近年底的时候,有些电视剧会因为圣诞节或者棒球职业联赛等原因停播一段时间,也可以称作冬歇期。
一般来说,美国周播电视剧的制作周期,实拍周期是八天,播出周期是七天。
编剧边写编拍,电视台一般也就预存两三集的电视剧用来播出,因此2007年10月份美国编剧大罢工时,各大电视台仅仅坚持了不到三周时间,就纷纷断炊了,很多当季的新剧不得不提前结束播出。
而中国的电视剧拍摄则实行的预审备案制度。
编剧写好剧本后,由制片方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表述剧目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内容的故事大纲,到省广电局(厅)申报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
待取得批文后,才能成立剧组,开始拍摄,最后进行后期制作和发行。
电视剧的主要购买者是各地方电视台,电视台买到优秀的电视剧后会立刻安排,以争抢收视份额。
(2)播出方式美国电视剧一般而言一周播出一集(有时每一季刚开始播出时会采用特殊的方式播出,比如《24 Hours》一般一上来就用两天的时间连播四集),而且除了晚间黄金时间播出一遍之外,近期将不再安排重播,这也就使得观众一旦观看上某个美剧之后,就不愿轻易放弃,所以每个“演季”一开始,观众都会有造成一种迫不期待的心理期待和强烈的收视愿望:好的电视剧只有今晚播,不看就会错过这个机会,就只能等到明年甚至后年才能看到这个剧的重播,因此每周固定的时间必须守候在电视机旁边等候收看,甚至形成了固定的收视习惯——这也是美剧大多数都会保持稳定收视率的原因。
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毕业论文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Teleplay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学院)专业级班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Abstract: As society progresses, people requi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terial goods continuously, and require continuous distillation of spiritual level at the same time. TV, 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viewers? spiritual nourishment, to analyze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merican TV in our country are so favorable and the people on the domestic drama set in cold. From this an cushy perspective of TV to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phenomenon is a topic combines practical with interesting. This thesis focus on the theme selection, characterization, plot and other differences for a television show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the use of more commonly-used method of analysis which reflects the values and ambition of their culture.Key words: teleplay; compare; cultural differences【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在要求物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要求精神层面地不断升华。
中美电视剧的差异题材策略:小人物贴近和大题材间离美国电视剧在题材选取上采取两极化策略:一极是表现日常小人物、最大程度地贴近平民生活;另一极表现非常态环境中的英雄人物、以间离手段营造神秘和刺激。
小题材剧中主人公多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讲述的都是些平常碰得到的小事——这种平民化策略生存基点,是题材本身与现实生活的贴近性。
观众在品味这种贴近时,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符合了审美的基本原理,即人类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审的正是体现在审美对象中的人类本质力量和生命形象之美。
另外,美国电视剧的编剧根据时事变动、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剧情,用各种方式将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时事糅合到剧情中进行描述、影射和思考,不但为电视剧和现实世界找到一个对应和互动的接口,也使剧集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材料。
叙事策略:剧情为王和“杯中风暴”式冲突视剧剧情的两翼是悬念和冲突,“剧情为王”正体现在对悬念和冲突的精心设置上:小人物小题材靠提炼大量细节化的悬念和冲突来营造亮点;对于那些能拍成好莱坞大片的大题材,电视剧采取与好莱坞大片完全不同的策略——不刻意强化大场面大动作以营造视觉奇观,而是重点打造剧情的悬念和冲突,以剧情取胜。
“剧情为王”体现在叙事策略上,表现为戏剧性的“杯中风暴”式冲突。
如情景喜剧,每集一般有30多个笑点,平均每半分钟到一分钟就有一个。
大题材电视剧则往往是给主人公一个目标,如救人,将他置于极度的危急情境之中,然后开始设置重重障碍来阻止主人公达到目的;在这种冲突和悬念的积累和前进中,观众的情绪一直在波浪式上扬;当冲突、悬念和观众的情绪都积累到饱和状态时,一集的高潮到来,本集的冲突和悬念得到解决,但每集结束前都会有下一冲突和悬念的暗示和提示,观众在心理释放过后又欲罢不能——《24小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主题策略:大美国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美国很少有“宣传”一说,甚至忌讳这样的字眼;但不说“宣传”只为掩人耳目——好莱坞电影如此,美国电视剧也不例外。
浅析中美电视剧文化的共性与差异——计算机学院数媒0902 汤浙苗美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掀起一股流行风潮。
因为美剧与国产剧产生、成长于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故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时不乏存在相同的因素。
本文主要从电视剧的制作、播出模式和广告经营三个方面探讨了中美电视剧文化的差异与共性。
旨在吸收美剧好的制作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美剧《越狱》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追捧。
从《六人行》《成长的烦恼》等情景喜剧,到《欲望都市》、《绝望的主妇》等女权主义题材电视剧,《X 档案》与《迷失》等科幻题材电视剧,直到警匪题材的《反恐24 小时》,历史题材的《罗马》、《都铎王朝》,甚至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实习医生格蕾》,再到如今备受追捧的《越狱》,随着美剧在中国的传播,不难发现,美剧作为一种文化产物,由于文化背景、生活背景、语言背景、社会制度以及技术水平等的不同,与中国电视剧既有着突出的共性,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中美电视剧制作的差异与共性首先,中美电视剧制作风格迥然不同。
美剧更加注重视觉感受,注重画面的冲击效果。
“在制作上,美剧加入了一些电影的元素,无论是故事上还是影像上都几乎达到了电影的制作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鸿沟。
”例如《迷失》,不论是丛林的神秘,还是飞机坠毁的惨烈,画面无一不精美逼真,引发观众强烈的共鸣。
而国产剧则更注重细节的表现,强调心理活动和表情。
《蜗居》,这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讨论的电视剧,在拍摄时加入了许多心理旁白,从而更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感受,让观众感同身受。
其次,国产剧与美剧在制作成本上有着天壤之别。
当然,制作风格的不同是导致成本差别的原因之一。
美剧因追求完美的视觉效果,从而在演员服装,道具选择和场景布置等方面的投入非常之大。
《迷失》曾创下每集 500 万美元制作成本的记录,而《X 档案》即使收视率下滑时的成本仍高达400 万美元。
中美典型情景喜剧比较分析情景喜剧是一种以家庭、工作或社交场景为背景的喜剧形式,旨在通过夸张的情节和幽默的对白来产生笑料。
中美两国都有许多典型的情景喜剧作品,例如美国的《老友记》和中国的《爱情公寓》。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的典型情景喜剧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它们在故事情节、角色刻画和幽默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首先,中美两国的典型情景喜剧在故事情节上存在一些区别。
美国情景喜剧通常追求多线剧情,每一集都会有一个主要情节和几个次要情节。
而中国情景喜剧往往更加简单直接,剧情主要围绕一组年轻人的生活展开。
以《老友记》为例,剧情紧密扣合每个主要角色的生活和工作,通过他们之间的互动展现友谊、爱情和成长。
相比之下,中国的《爱情公寓》则更加侧重于情感纠葛和搞笑矛盾,将年轻人在都市生活中的困惑和喜怒哀乐进行了夸张刻画。
其次,中美两国的情景喜剧在角色刻画上也有一些差异。
美国的情景喜剧往往有更多的主要角色,并具有明确的特点和性格。
例如,《老友记》中有六个主要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比如罗斯是个学究型的恋爱白痴,钱德勒是个幽默风趣的搞笑家等。
而中国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则相对较少,剧中的主要角色大多是年轻人,在性格塑造上相对比较简单,更注重于搞笑效果的呈现。
此外,中美两国的情景喜剧在幽默手法上也具有一些差异。
美国的情景喜剧普遍注重对话的机智和幽默,通过角色之间的尖锐对白来制造笑料。
例如,《老友记》中经常出现的才华横溢的搞笑对白,使得剧中的笑料层出不穷。
而中国情景喜剧则更加侧重于局部的夸张和闹剧效果,通过物理动作和表情来制造笑料。
例如,《爱情公寓》中经常出现的踩脚、打闹等搞笑情节,使得观众能够通过视觉上的效果来获得笑点。
这种差异可能与两国文化和观众的喜好有关。
综上所述,中美典型情景喜剧在故事情节、角色刻画和幽默手法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美国的情景喜剧通常追求复杂多线剧情和明确刻画的角色,而中国的情景喜剧则更加注重简单直接的剧情和夸张搞笑的表演。
中美电视剧叙事模式比较浅析中美电视剧叙事模式比较浅析山东有线电视中心李磊内容提要:电视剧是一种大众消费文化,在中国及西方的大众传媒中担任着重要的娱乐形式,做为一种与文学戏剧并列叙事艺术,中西方在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及结构元素上有很多共性,做为一种文化产业的核心产品,又因为思想传统及经济水平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倾向。
本文试以比较文学的方法从叙事结构、叙事伦理以及新叙事学等多个向度考察当下中美电视剧的各自特点。
关键词:中美电视剧比较叙事分析电视剧在当今已经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消费品,要研究电视剧,不得不研究美国电视,因为“纵观当今世界,无论是电视技术,还是节目制作理念,美国都走在前列,有了自己一套比较完备,适合于实践操作的范式。
”(1)作为电视艺术门类之一的中美电视剧必定在美学风格上拥有共同之处,同时又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
这使得中美电视剧的不同表现在了多个方面,其中叙事风格的差异最为明显,也是我们研究电视文化的基础环节。
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的审美口味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反映在传媒上就是电视文化的更加快餐式和多样化,尤其是近年,数字化科技革新日新月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使电视剧在叙事上做着不断的调整。
一.叙事结构之比:当代叙事学属于结构主义美学,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从托多罗夫创立叙事学那天起,叙事分析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于对结构的归类与总结。
电视剧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在视听的基础上形成了许多独立性的结构特点。
而具体到中国和美国的电视剧,在宏观框架的基础上又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方向。
中美对电视剧都有着不同的分类标准,或按题材分类、或按播出时间分类,本文采取叙事模式上将其分为系列剧和连续剧两警匪斗智斗勇,生活剧中多是以真实感取胜。
总的叙事模式是线性的,其中悬念剧在叙事模式上多采用期待式的,即开篇便告知了结果,故事的展开是如何实现这一结果。
最典型的是《征服》一剧,把刘华强的报复杀人放在第一集,余下了20集就是讲警察如何破案和犯罪分子为何做案了。
中美电视剧比较首先呢,不能完全否定中国的电视剧就全部是不好的,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好的电视剧,也都有烂片。
但平心而论,中国的电视剧跟美国的电视剧还是有些差距的,这些无论是从电视剧来说,还是从观看着的评论里来看,都能明显看出。
中国的电视剧首先从资金的投入,画面的制作来看,与美国的电视剧还是有不少差距的。
就拿前一段时间非常热的美国电视剧《权利的游戏》来说,其资金的投入之巨大;演员的态度之认真,专业;特效的制作之宏大,壮阔和细腻,都是中国的电视剧所不可比拟的。
例如第二季中,黑水河之战役,可谓是最烧钱的战役。
为了拍好这个在原著小说中花了整整六章来描写的重要战役,导演,编剧,化妆,后期特效等各个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在拍摄第一季时,由于时间和资金的短缺,五王之战的首次对决,“绿叉河”之役以小恶魔的昏迷而一笔带过,这样的遗憾,让该剧的主创们对黑水河之役更加重视。
作为最烧钱的美剧之一,权利的游戏单集成本高达600万美元,而在拍摄黑水河之役前,主创人员不得不向HBO高层开口要更多地钱。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HBO 高层最终决定再为这一集追加200万美元的投资。
而这一战役,也最终以800万美元的耗资成为了美剧史上最贵的一场战役。
为了更好的还原该场战役的精髓,力求给人以一种真实的战争之感,主创人员建造了一艘完全可以达到实际航行标准的14世纪风格战船,一个模拟黑水河的水箱和一段模拟君临城的城墙。
虽然是转为拍摄用的临时建筑,主创人员并未因此放松要求,君临城墙让经常要在绿屏前表演的演员们身临其境,也为这场战役增添了逼真的色彩。
在原著中,黑水河之役双方共投入超过十万人的兵力和250艘战船,但在实际拍摄中,这样规模大的人和船子只能依靠特效来完成,泰温▪兰尼斯特携骑兵抵达时,那一个其实恢弘,似有千军万马的慢镜头,令观众看到了绝处逢生的希望,而实际上,这一幕仅由七位演员拍摄完成。
同样的,斯坦尼斯登陆时密密麻麻的船子也源于特效的加持。
中美电视剧比较——体制与类型摘要:“美剧”作为一种与时尚、小资情调等字眼纠结难分的文化娱乐形态,俨然已处于当下中国流行文化的风头浪尖。
但仔细审视之下,无论是从机制还是类型来看,中美两国的电视剧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主要从情景喜剧、肥皂剧、电视电影、连续剧与系列剧等类型出发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国电视剧;美国电视剧;体制;类型这几年,打开几个主要的美国电视剧论坛网站,就会发现注册人数已经超乎想象,他们在这里互相提供片源、交流观感,甚至为某个剧情、某一人物而口诛笔伐,热闹异常。
美国电视剧已在中国培养出一大批忠实的拥趸,“美剧”作为一种与时尚、小资情调等字眼纠结难分的文化娱乐形态,俨然已处于当下中国流行文化的风头浪尖。
但仔细审视之下,无论是从电视剧的类型、内容还是播出机制来看,中美两国的电视剧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商业电视与国家电视由于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商业运作为主流,以追求高收视率为最高原则的美国电视,与作为国家宣传机构,作为党的喉舌,以教育群众同时也为群众提供娱乐为目的的中国电视,组织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异,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节目制作理念。
这种差异必然强烈地影响到两国电视节目的不同特性与不同倾向。
美国是电视事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已经开始实验性的无线电视播出。
由于成功地采用商业赞助和插播广告的经营方式,美国的广播事业与欧洲的情况不同,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是一项赚钱的生意,因而行业竞争也一直十分激烈。
在商业广播公司的压力下,主管广播电视事业的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在1941年7月首次批准商业电视台经营。
由于有运营多年的全国广播网的经验,美国的商业电视从一开始就采取了全国节目网络的概念,各地分属于不同业主的电视台通常加盟于一个全国电视网,在规定时间(主要是开机率高的一些重要时段)播出电视网的节目,由电视网付给加盟台播出费,而电视网则因节目有更多的观众而获取更多的广告收入。
青春类中美电视剧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有幸接触到世界各国的电视剧文化。
在这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庞大的观众群象征着全球最大的的收视市场,这无疑促进了国产电视剧的多元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凭借其领先的拍摄技术,多元的移民文化开创了独树一帜的美剧风格。
而青春类电视剧是最受全球观众喜爱的热门单元之一,在两国大相径庭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在观众眼前的青春类电视作品也各有千秋。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两国青春类电视剧的不同特征(包括市场背景、制作角度、叙事模式),进而上升到具体的文化层面的比较。
在总结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借鉴美国优秀电视文化和营销模式,推陈出新,完善和进一步提升中国青春类电视剧质量。
关键词:青春类电视剧;国产电视剧;美剧;文化差异1. 青春类中美电视剧的具体特征分析观看电视剧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消遣的一种方式,而青春类电视剧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俨然成为了观众津津乐道的类型。
近些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传播介质,让世界各国的青春类电视剧在国与国之间相互传播。
其中,青春类美剧在中国斩获了大量好评,美剧与国产青春剧截然不同的摄制内容也让中国观众看到了美国青少年与我们大相径庭的校园生活与为人处世方法。
1.1 内容特征中国的青春剧大多以青涩的爱情作为主线,在爱情的基础上,国产青春剧的重点一般围绕着“高考”“追梦”“未来”等正能量的主题进行叙述,然后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构造情节,例如:孩子与父母的争执、姐妹趁着课间间隙偷聊八卦、男女同学之间弥漫的荷尔蒙……这些平淡的细节恰到好处地折射出每一个人曾经读书时候的样子,生动地还原了大多数中国观众曾经美好的青春校园生活。
反观青春类美剧,同样也离不开情感作为剧集发展的主线,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是它最重要的支撑,“三角恋”“老少恋”“师生恋”都是非常正常的恋爱模式。
偶尔编剧会打破剧情的常规发展,安排一些意外来冲击观众的眼球,比如女主的家人得了绝症,男友失忆等等,让剧情更加跌宕起伏。
中外电视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对比研究电视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中外电视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电视剧产业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一、历史发展对比1. 中外电视剧起源与发展的不同:中外电视剧起源和发展的背景各不相同。
西方国家的电视剧起源较早,如美国的电视剧产业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
相比之下,中国的电视剧发展相对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迅速崛起。
2. 发展模式的差异:中外电视剧在发展模式上也存在差异。
以美国为例,美国电视剧一直以商业化为主导,注重市场营销、赞助和广告收入。
而中国电视剧在起步阶段主要以政府资助为主,后来逐渐引入商业模式。
二、题材与创作风格对比1. 题材选择:中外电视剧在题材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电视剧的题材非常多样化,包括喜剧、悬疑、科幻等各类题材,且注重多元化和自由度。
相比之下,中国电视剧的题材较为传统,以历史剧、家庭剧为主导。
2. 创作风格:中外电视剧在创作风格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电视剧的创作风格更加真实和写实,更加突出角色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中国电视剧则更注重情感表达和理想主义思想,对主人公进行正面的形象塑造。
三、产业发展对比1. 市场规模:西方国家的电视剧市场规模庞大,具有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条和庞大的观众群体。
相比之下,中国的电视剧市场规模虽然在快速增长,但与西方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
2. 产业链条:西方国家的电视剧产业链条较为完善,包括编剧、导演、演员等各个环节。
中国的电视剧产业链条还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产业链条的建设。
四、对未来发展的启示1. 加强文化自信:中国电视剧可以从西方国家的电视剧中吸取经验,但也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加强本土内容的创作和推广,提高文化输出的能力。
2. 创新与多样化:中国电视剧可以从西方国家的电视剧中学习创新和多样化的创作方式,丰富题材内容,提高创作质量,吸引更多观众。
中外电视剧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电视剧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娱乐媒介,一直以来都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电视剧产业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中外电视剧的发展路径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在内容创作、制作模式和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中外电视剧在内容创作方面的区别。
中外电视剧在题材和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国,历史题材和家庭伦理片是主流。
古装剧和宫廷剧的观众群体广泛,这些剧集通常强调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与此相反,欧美国家的电视剧更加多样化,包括罪案剧、科幻剧、战争剧等。
这些剧集通常在内容上更加大胆,敢于探索社会问题和人性冲突。
其次,制作模式是中外电视剧之间的另一个重要区别。
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主要由电视台负责,制作周期较长,通常一部剧需要数个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
与此相比,在欧美国家,制作模式更加市场化和产业化。
由于投资和制作商之间的合作,剧集的制作周期更短,可以更快地推向市场。
此外,欧美国家的电视剧在制作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技术,注重真实感和视觉效果,使得剧集更加引人入胜。
最后,中外电视剧在市场运作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电视剧通常通过电视台播出,制片方通过广告和片酬收入来获取收益。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视频流媒体平台的兴起,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开始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剧集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观众通过订阅或付费观看,制片方通过线上广告和会员费用赚取收益。
与此相反,欧美国家的电视剧市场较为成熟,通过电视台放映和由制片方与电视台签署的版权销售合同来获取收益。
除了电视播放,欧美电视剧还通过DVD销售、在线平台授权和海外发行等多种方式进行市场运作。
总体而言,中外电视剧在内容创作、制作模式和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电视剧强调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制作周期长,市场运作仍在转型期;而欧美电视剧在内容上更加多元化,制作周期短,市场运作成熟。
然而,无论是中外电视剧,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
2016级广播电视艺术方向张子建 2016110795
一、中美电视剧创作比较研究的意义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电视剧引进中国大陆伊始,就造成了“轰动效应”,《加里森敢死队》、《成长的烦恼》等电视剧成为改革开放后的那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这些美国电视剧的热播,甚至对某些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影响。
互联网文化在中国大陆的流觞,更让《兄弟连》、《越狱》、《人人都爱雷蒙德》等美国电视剧在中国的年轻一代网民之中掀起了一阵“美剧狂热”,“美剧”,由此正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美剧”不仅成了人们学习英语的“教材”,更成为美国传播其价值观的重要工具,中国出现了一批人,他们从没有去过美国,但是却有着深刻的“崇美”、“崇洋”心理,对美国的“民主生活”心向往之。
定期同步观看“美剧”,已经成为了一批人标榜自我、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
由于“美剧”要求观看者具有一定的英语听力基础,所以是否“追美剧”,已经有了成为划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界线的趋势。
另外,对于国内专业的电视剧创作者来说,比较研究中美两国电视剧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美国电视剧在制作上投入巨大的科技和资金,引领着世界电视剧制作水准,目前,中国电视剧制作在硬件上已经接近了美国,期待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我们能够将这一差距进一步缩小。
其次,美国电视剧凭借其高水准和发行优势,占据了国际市场,2015年,美国靠出售电视剧获得了50亿美元的利润。
相比之下,中国电视剧的海外出口就逊色许多,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国内市场的繁荣,而是应该多注重国际影响力。
再次,美国电视剧随着深化开放,必定会对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起到冲击作用,我们多了解对手一点,就能制定出对策来保护自己的电视剧。
二、当代中美主流电视剧比较研究的范围
剧情剧是当代中美电视剧的主流形态,而“电视剧创作”应该是电视剧比较研究中的核心,所以对于电视剧创作者而言,电视剧的创作环境、创作观念、创作方法的比较显得尤为重要,其他有关电视剧的各种比较又都应该围绕着电视剧
创作来进行。
三、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的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对于事物的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认识。
在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具体的比较方法,比如:同类比较方法、异类比较方法、同一对象的不同部分比较方法等。
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应该选取的是同类比较方法。
四、中美电视剧的制作差异
习惯看美国电视剧的人可能很难适应看中国电视剧,主要表现在叙事节奏方面。
因为周播机制,美国电视剧时刻处在被考察的位置,动态的收视情况决定着剧集的存亡,一旦收视率有明显下降,即便只播了一半也会被中途“卡”掉,因此美国电视剧的创作创作人员在播映过程中始终会处于全力以赴的状态。
但是这种中国电视剧不存在这个顾虑,不管反响如何,电视台都会把整剧播完。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正因为中国电视剧迫于政治文化生态等很多原因必须全部拍完后上市,我们才有了一个美国电视剧绝对没有的优势,就是我们不会烂尾,我们有内在的逻辑,我们的主要情节不会没有结局而告终。
大部分美国电视剧是边制边播,剧本在观众诉求的强烈冲击下不得不经常调整,以至于到最后甚至丧失了它最初的立意和戏剧冲突。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电视剧总体占优。
但是相当数量的中国电视剧会把将近一半内容放到前三集或者前五集上,过了前期阶段之后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兑水。
举例来说,一个40集的中国电视剧,往往只需要25集的剧本,在拍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对话之类的手段不断扩容,最终强行给撑到40集。
比较中美两国电视剧,投资上的差距是一目了然的。
美国著名科幻剧《迷失》首播集的投资高达1000万美元以上,这相当于国内一部中等规模电影的投资水平。
相形之下,现在国内的电视剧单集制作费在100万人民币左右,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用来支付演员片酬。
除了资金等硬件因素,更多差距体现在软件方面,比如演员梯队建设,美国电视剧中的三线演员甚至是群众演员的水准都很高,而国内这个档次的演员基本上就没什么演技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