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总论)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36.22 MB
- 文档页数:67
2021年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医学影像诊断学》考试大纲一、参考教材:夏瑞明,《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15年第三版二、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章总论1.了解:X线的产生,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历史。
2.熟悉:不同成像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X线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CT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MRI图像的特点和临床应用3.熟悉:不同成像技术和方法的比较及综合应用4.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原则和诊断步骤第二章骨骼及肌肉系统1.熟悉:骨骼及肌肉系统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和MRI2.了解:骨关节的正常影像学表现3.熟悉:骨关节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骨骼基本病变: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质坏死、骨周围软组织病变;关节基本病变: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4.掌握:骨骼与软组织创伤(含关节外伤):骨折、椎间盘突出、关节脱位5.掌握:骨与软组织感染: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6.掌握骨关节结核:脊柱结核、关节结核7.掌握:骨肿瘤:骨巨细胞瘤、骨软骨瘤、骨肉瘤、骨转移8.熟悉: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第三章呼吸系统1.熟悉: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和MRI2.了解:呼吸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X线、CT和MRI3.熟悉:呼吸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支气管阻塞性病变、渗出与实变、增殖、纤维化、钙化、结节与肿块、空洞与空腔、间质性病变、胸腔积液、气胸及液气胸、胸膜肥厚、粘连及钙化4.掌握:肺部病变:支气管扩张症、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肺结核、原发性支气管肺癌5.了解:纵隔疾病:胸腺瘤、畸胎瘤、淋巴瘤、神经源性肿瘤第四章循环系统1.熟悉: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X线、CT、MRI和造影检查2.了解:循环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X线、CT、MRI和造影检查3.熟悉:循环系统基本病变X线表现:各个房室增大时的X线表现;肺循环异常:肺充血、肺淤血、肺血减少、肺间质性肺水肿,肺动脉高压。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医学影像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分析和诊断医学影像学的能力。
本课程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影像学检查操作,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常用设备、影像学解剖结构、常见疾病影像表现等内容,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影像学概述1.1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1.2 医学影像学的分类及应用1.3 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2. 影像学解剖学2.1 头颅影像解剖学2.2 胸部影像解剖学2.3 腹部影像解剖学2.4 骨骼影像解剖学2.5 颈部、四肢及盆腔影像解剖学3. 影像学常见疾病3.1 头颅疾病影像表现3.2 胸部疾病影像表现3.3 腹部疾病影像表现3.4 骨骼疾病影像表现3.5 颈部、四肢及盆腔疾病影像表现4. 影像学检查常用设备4.1 X线检查4.2 CT检查4.3 MRI检查4.4 超声检查4.5 核医学检查5. 影像学诊断技能5.1 影像学报告撰写规范5.2 影像学诊断流程及注意事项5.3 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解读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教学方式,讲解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设备、常见疾病和解剖结构等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观影像学科室,了解影像学检查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流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
3. 病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影像学病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医学影像学整体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占总成绩的40%。
五、教材主要教材:《医学影像学教程》辅助教材:《医学影像学技术与诊断》六、教学资源1. 影像学科室现场教学资源2. 医学影像学教学PPT3. 电子书籍及网络资源以上就是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的详细内容,希望本课程能够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医学影像学基础,使其在将来的临床实践中能够胜任各项医学影像学的工作任务,为患者的诊疗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影像诊断学 2015级影像班13号楼B-301/302 每周一、二、三上午《影像诊断学》总论教案一、课程基本内容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总论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总学分: 2适用专业:基础、临床、麻醉、口腔医学类专用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人体断面影像解剖学影像技术学开课院系: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断及治疗的医学科学,是临床医学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
,后者又分为介入诊断学和介入治疗学。
本教材将X线、CT、USG、MRI、DSA等不同的成像技术的正常、基本病变及具有代表性的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按篇按章有机的揉和在了一起,并且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为了适应教材的要求,结合我院的教学实际制订此教学大纲,以供日常教学参考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教学内容:阐明“医学影像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的临床学科。
主要包括: X线诊断、USG、CT、MRI、DSA、r闪烁摄影诊断及介入放射学等。
目前,本学科重点讲授X线诊断、CT诊断及MR诊断,由于基本成像原理已完成,故本节课重点应胜诊断的基本方法与思路,另外,可适当介绍诊断新进展。
知识点:1.了解X线、CT、USG、DSA、MRI等各种成像在临床的应用状况。
2.了解各种影像诊断的价值、限度和地位,重点是X线和CT。
3.了解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重点是X线和CT。
4.了解X线诊断、CT诊断及USG方法和原则。
重点:各种影像的诊断价值、限度及低位。
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难点:标准化报告。
具什么是影像学?有哪些基本内容?影像学是借助各种医学成像设备和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
是一门从医学基础课向临床课的桥梁学科以各种成像手段所取得人体图像作为诊治疾病的依据。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使用不同的影像技术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影像的选择和使用非常关键,它们必须准确、清晰地展示疾病的特征,以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影像识读能力。
因此,本大纲将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一、实验教学目标和要求1. 培养学生的影像识读能力:学生应通过实验教学,掌握正常解剖结构和异常病变在不同影像技术中的显示特征,并能准确地解读和描述影像中的异常改变。
2. 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利用影像信息的能力:学生应能够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影像所显示的异常改变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应能够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合作,分享和交流影像学观察、分析和判断的结果,并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二、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影像技术介绍:学生将学习和了解常见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MRI、超声和核医学等。
他们应了解每种技术的基本原理、适应症、优缺点和临床应用。
2. 常见疾病影像学特征:学生将学习和掌握常见疾病在不同影像技术中的显示特征,包括正常解剖结构、异常改变的形态和分布规律。
他们将通过分析和比较正常和异常影像,提高影像识读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3. 影像与临床关联: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影像所显示的异常改变与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关联,并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他们将通过案例讨论和小组讨论来加深对影像与临床关联的理解。
4. 影像质量控制和安全:学生将学习如何评估和提高影像的质量,包括选择合适的设备参数、病人准备和协作等。
他们还将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放射安全和放射防护规范。
5. 报告撰写和沟通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撰写准确、清晰的影像学报告,并提高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他们将通过模拟病例报告和角色扮演来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七年制影像专门化用)前言由于影像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手段已经包括了x线、CT、MRI、核索成像技术、超声,以及参与治疗的介入放射技术。
本课程重点以讲授x线、CT、超声学为主,扼要介绍MRI特点。
介入放射学、核素成像另作安排。
本大纲采用2005年8月白人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为蓝本,结合本校及各系统专业授课教师的实际而编写。
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完“人体结构”、“呼吸与循环模块”、“消化模块”、“骨骼与肌内模块”、“神经学模块”、“胚胎与生殖模块”系统基础模块课程及内、外、妇、儿部分临床核心模块等课程.而且完成了本科临床实习后,在第6学年进行的专科定向培养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联系和印证各系统模块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密切联系临床课专业知识。
重点介绍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知识。
本课程以备系统放射学(x线、CT、MRI)和超声学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基”的要求,强调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的临影像思维能力的锻练,为学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小而精的原则,精讲多看(图像),要充分发挥教导的主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影像自学能力和影像思维能力。
本学科属形态学科.因此要重视形象教学和直观教学,理论讲授与适当阅读影像图片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多媒体课堂授课和阅片见习为主要教学方式,避免抽象式的理论教授。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言教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课堂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
授课学时300(含x线、cT、MRI、超声),理论讲授与实习l:1。
《医学影像诊断学》II课程教学大纲I说明部分课程编号:AX051122A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诊断学II英文名称:Medical imageology II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白人驹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5月参考书:《临床CT诊断学》,李果珍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全身CT诊断学》,张松年编著,上海科技出版社,1993年2 月课程性质:医学影像专业五年制本科学位课程总学时:11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68学时实践学时:44学时学分: 7适用专业:医学影像专业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影像诊断学II为CT诊断学,为影像诊断学重要组成部分。
本大纲是为适应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的需要及及我系具体教学特点,结合目前CT 在临床应用中所具有的特征,根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制定的。
课程教学基本目标:了解CT成像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限度和地位,掌握各系统的检查技术及正常解剖与变异,掌握常见病、多发病CT诊断与鉴别。
教学中以CT 特征表现为主,并结合其它X表现、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方式:考试课程II本文部分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颅脑CT检查方法、正常及基本病变表现【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CT检查技术并评价其优点缺点。
二、掌握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
三、掌握基本病变CT表现【课程与教学内容】一、讲授颅脑CT扫描技术、应用价值和限度。
二、重点讲授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三、重点讲授基本病变CT表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讲授、多媒体教学,实验课示教片教学、教学录像【授课时数安排】2学时(理论课2学时)【考核知识点及要求】颅脑CT扫描正常断面解剖说明:实验课共8学时第二节颅脑先天性发育异常【学习目的与要求】一、了解颅骨及脑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常见类型。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课程名称:医学影像诊断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36学时见习学时:18学时学分:3适用对象:医学影像学专业选修课程:急救医学、断层解剖学、病理生理前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从传统的X线诊断学已发展成为常规X线检查、CT、MRI及血管数字减影成像等多种高科技诊断设备的综合应用,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又拓宽了医学影像诊断的范畴,从单一的诊断模式向诊断与治疗方面纵深发展,极大丰富了医学影像学的内容。
本大纲是为在读的医学影像学专业本科生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课时编写的,大纲的内容是由《实用放射学》改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作为选用教材进行编写。
该教材系国内许多知名教授编写,内容丰富,系统性及实用性强,涉及现代医学影像学多学科知识,为了减轻学生负担,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将教材内容作了相应的安排,分为重点掌握,一般了解及自学三部分,达到学以致用、不够再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避免了盲目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本课程总学时450学时,大课讲授300学时,小课实习150学时。
大课按本大纲进行教学。
课堂讲授与实习课比例为2:1,实习课主要实习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了解的内容不专门安排实习课。
实习课教学要求见与本大纲配套的《医学影像诊断学》实习指导。
第一章总论一、教学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重点讲授各种不同成像手段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诊断原则与步骤和图像的分析方法与临床应用,并对各种成像手段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
掌握适应症。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制作的多媒体理论授课,结合实习课现场观看不同的影像设备,领会不同成像技术的原理,通过不同成像技术的影像阅片分析,掌握医学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及正确书写诊断报告,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影像学医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安排:理论课:16学时,实习课:8学时。
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前言了解介绍X线的产生,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
(<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大纲(供七年制影像专门化用)前言由于影像技术和设备的迅速发展,应用于临床的影像手段已经包括了x线、CT、MRI、核索成像技术、超声,以及参与治疗的介入放射技术。
本课程重点以讲授x线、CT、超声学为主,扼要介绍MRI特点。
介入放射学、核素成像另作安排。
本大纲采用2005年8月白人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供医学影像学专业用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第2版)为蓝本,结合本校及各系统专业授课教师的实际而编写。
本课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完“人体结构”、“呼吸与循环模块”、“消化模块”、“骨骼与肌内模块”、“神经学模块”、“胚胎与生殖模块”系统基础模块课程及内、外、妇、儿部分临床核心模块等课程.而且完成了本科临床实习后,在第6学年进行的专科定向培养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联系和印证各系统模块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密切联系临床课专业知识。
重点介绍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三基”知识。
本课程以备系统放射学(x线、CT、MRI)和超声学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常见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为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三基”的要求,强调全面观察、系统分析的临影像思维能力的锻练,为学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专业打好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小而精的原则,精讲多看(图像),要充分发挥教导的主导作用,着重培养学生影像自学能力和影像思维能力。
本学科属形态学科.因此要重视形象教学和直观教学,理论讲授与适当阅读影像图片相结合,还要充分利用视听教具,以多媒体课堂授课和阅片见习为主要教学方式,避免抽象式的理论教授。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言教身教,教书育人,寓医德于课堂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的全面发展。
授课学时300(含x线、cT、MRI、超声),理论讲授与实习l:1。
根据各系统的篇幅·以及临床发病就诊情况、教学片数量、、授课难点等因素,大致分配如下。
放射学(260学时):总论4学时,呼吸系统52学时,循环系统32学时,乳腺4学时,骨关节48学时,消、泌、殖62学时,中枢神经系统36学时,五官颈部16学时,机动6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