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902.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从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300多年间,中国处于朝代更迭频繁,战争连绵不断,安定的时间短,统一的时间更短的混乱时期。
直到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而建立隋朝,589年又灭南陈,才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社会动乱,实现了南北统一。
隋唐两代统治者,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减轻农民负担,为封建教育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果说,汉代是我国封建教育的确立时期,那么,唐代则是我国封建教育的完善时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这一讲我们先来了解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官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最后重点了解发端于隋朝,一直延续了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尊崇儒术,兼重佛老自从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儒学定于一尊,曾促进了经学教育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教和道教相继兴起,儒学一度衰弱。
[补充材料:玄学,是由于当时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本号称‘三玄’的书而得名。
玄学家们崇奉老、庄,采取思辨哲学的形式,提出有无、体用、本末以及自然和名教等范畴;对天人关系问题,也赋予了新的涵义,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把人们引向更神秘、更玄远、更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
它开辟了一代哲学新风,标志着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玄学,是魏晋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主要的意识形态。
当时代表豪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利益的司马氏和代表庶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曹氏两个官僚集团之间,进行了鲜血淋漓的残杀,当权人士得失骤变,生死无常。
在这种情况下,豪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悲观失望,消极颓废。
他们感到前途无望,也觉得无可如何,只好竟日谈玄,并放浪形骸,纵情享乐,寻找精神寄托。
当时庶族地主阶级由于对政局不满,也竞日纵酒谈玄,行为放荡不羁,并公开发表攻击名教礼法的言论。
玄学大风行时期,也是道、佛两教的大传播时期。
道教是从先秦、两汉炼长生不死药的方士、术士、神仙家发展而来的,在东汉末年成立。
奥鹏远程教育中心助学服务部 《中国教育简史》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教育拓展资源评述隋唐的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集中选士大权,采用考试办法,分科举人,是隋代的一大创举。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七月“始建进士科”。
大业三年又定十科举人,包括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其中“文才秀美”一科,当为进士科。
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唐承隋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
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完善,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文化以及学校教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更直接地影响和左右着封建社会后期的学校教育。
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1、从积极方面来看:第一,科举考试对学校教育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只要用科举考试确定了全国统一的选才标准,那么全国的教育设施――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都将有比较一致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这样政府无需花多大力气,就能有效地对全国教育事业实施宏观调控。
第二,由于科举制度本身在形式上具有公开性和平等性,任何人只要进学读书,都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取得名位,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强烈的求学愿望。
科举制度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
形成了“五尺童子耻于不闻文墨“的社会风气。
同时由于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统一的科举考试必然促使学校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
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第三,科举制度的实施也促使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科举制度是一种直接调控学校管理的约束力量,科举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科举怎样考,学校便怎样教。
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也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和考试制度日趋严密和完善。
2、从消极方面来说,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有一些不良影响,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对学校的消极作用日趋明显。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教育课堂笔记教学重点:1、隋唐的科举制度教学内容:一、隋唐五代的文政政策与教育行政制度(一)、教育行政制度隋唐五代的教育行政管理在制度上有所创新,其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较前代更为健全。
1、中央教育行政机构中国古代比较完备的中央集权制的教育行政体系创始于隋代。
隋代在中央教育行政制度设置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废止了以司徒、太常为教育行政长官的制度。
司徒、太常在汉魏以来一直是主持文教选举的教育行政长官。
自隋开始,司徒的名义仍在,但己成为一个不负实际责任的顾问官。
二是设立了国子寺(后改为国子监),作为专管学校教育的行政机构,并置祭酒作为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
隋文帝即位初期,为了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在中央设置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
国子寺(监)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教育行政体系日趋完备和全面运作的定型化阶段。
唐代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具有多重性的特性。
其一,唐承隋制,以国子监作为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管理六学及广文馆。
其二,由于国子监对礼部的隶属关系以及科举制度的实施,礼部通过掌管天下贡举之政令,而成为兼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其三,由于宫廷贵胄教育自成体系,以及中央有些部门设置了从事专业教育的机构,因而在国子监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管理教育的机构。
兹将中央各种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功能分述如下:2、地方教育行政机构隋唐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
至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10道为15道,置采访观察使以常驻,道逐渐成为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地方行政就演度为道,州、县三级。
府州长官如府尹,州剌史及其佐官少尹、别驾、长史、司马等,县长官有县令、丞、主簿、尉等,都是“亲民”之官,负有“总治民政”、“劝课农桑”、“宣扬教化”等职责,因而也是地方教育的创办者和负责长官。
第5章隋唐时期的教育5.1 复习笔记一、隋唐文教政策1.重振儒术隋朝统一后,隋代统治者意识到难于进取、易于守成的儒家思想在巩固统治中的作用,努力调和儒家内部的南北之争,以适应大一统的政治。
唐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加强控制,也将儒家思想作为维护这个制度的主要的统治思想,以尊儒为最高的文教政策。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体现在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尊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加封赠;二是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唐代各帝王重视释奠礼,表明了统治者对重新建立儒家政治之道的认同,也标志着尊崇儒术文教政策的贯彻执行。
(2)整理、统一儒经面临教育内容上的混乱,唐太宗命令国子祭酒孔颖达、颜师古等人负责编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统治思想。
《五经正义》的撰定与颁布标志着儒家经典的统一,儒家思想又居正统地位。
唐朝崇儒尊孔的文教政策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无论科举考试还是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
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儒家思想控制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这是唐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提高儒士的地位唐朝各帝不仅召集儒士共议天下大事,而且提高儒士地位,以掌握儒术为用人标准。
2.兼容佛道隋唐崇尚儒术,但不“独尊儒术”,在崇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道教,在文教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呈现出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的特点。
这一时期,既是儒学教育的复兴阶段,又是儒学教育与佛道思想相结合的阶段,为宋代理学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1.隋代学校教育制度隋初的学校教育比较发达,隋文帝时提倡学校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广泛建立了学校,号召人们学经习礼。
为了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
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一人。
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
习题集锦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 )的需要和人类( )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______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 )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 )和(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 ) 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臵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六经)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