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72
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同时根据政治的需要和统治者主观的爱好,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1.崇儒兴学(1)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积极提倡儒家教化,统一思想。
(2)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尊孔;②提高儒士的地位;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唐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考试和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兼用佛道隋唐时期虽尊崇儒学,但不独尊儒学,而是兼重佛教和道教。
(1)隋朝对佛教的提倡佛教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信仰密切相关。
由于统治者采取了提倡佛教的政策,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
隋文帝和隋炀帝大力提倡佛教,隋文帝甚至废太学、四门学与州县学,同时命天下诸州建佛塔,兴佛教。
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的地位已超过了儒学,隋朝也成为当时佛教研究的中心。
隋朝在提倡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予以一定的重视,但远不与佛教的地位高、影响大。
(2)唐朝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但注重平衡儒、佛、道三者的关系。
佛教在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或抑制或推崇,屡遭打击又屡次兴起。
从整体来看,佛教在唐朝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道教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空前活跃起来。
3.发展科举(1)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
他先恢复利用察举制度来解决官员补充问题,然后对察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察举的设科、推荐、考试,与地方按行政区定时、定额、定科选送人才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为选拔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
又把官学培养人才的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衔接起来。
中国教育史习题(三)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开成石经”。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武则天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口试、贴经、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考试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C )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C )8、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C )6、“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三、判断题(╳)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
四、名词解释题1、六学二馆隋唐时官学有了较完善的发展,唐在隋的基础上,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和广文馆一馆。
六学中前三学似属大学性质,学习儒家经典。
后三学似属专科性质。
广文馆则是为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提供学习的地方。
这些学校构成了唐代中央官学的主题,都直属国子监统领。
五、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管理的加强A国子监的设立。
B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管理。
C部门对口管理。
D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2)规范教学内容A结合专业的划分,确定必修和选修课程。
B规定各门课程的学习年限。
(3)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A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唐太宗诏令_____ 、_____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和。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7、经过唐朝200多年的发展,科举考试终于形成了和五种考试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A、魏晋南北朝B、唐朝C、隋朝D、宋朝()2、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C、师道思想D、“性三品”思想()3、“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A、隋代B、宋代C、唐代D、汉代三、判断题()1、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
四、名词解释题1、六学二馆五、论述题1、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答案:一、填空题1.唐太宗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考定五经文字,并对五经经义进行统一解释,由皇帝钦定,题名为《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成为儒生学习的正宗课本,也是科举考试的依据。
2.唐玄宗发布《求儒学诏》,亲自注《孝经》,颁布行天下。
唐文宗还镌刻石经,以维护儒经的权威性和统一性,史称“开成石经”。
3.唐代来日本来唐学习的人员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和广文馆。
5.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6、科举考试中的殿试、武举、糊名等制度方法都是武则天统治的时期开创的。
现代远程教育《中国教育史》课程学习指导书作者:王献玲06年10 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了解远古教育的起源;2.了解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3.了解学校的产生;(二)本章重点、要点1.理解: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同时产生的;教育直接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活动。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教育权利平等、教育主要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是极端原始的。
3.文字的产生对教育的新的要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提出什么理论?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那些?3.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说明:各章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包含单项选择、多项选择、是非判断、问答题四部分。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是非判断题可参考教学课件中的每章的自测题。
本指导书每章只列出问答题部分。
问答题答案学员自己整理。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奴隶制社会的教育的发展兴衰过程;奴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官学机构与政治机构联系在一起,历史上称之为“学在官府”;三代教育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西周教育的特点和“六艺”教育内容;了解西周的教育制度;孔丘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1.了解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2.了解官学的衰败原因;3.了解私学在中国兴起的过程、原因和特点;4.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三)本章练习题或思考题:1.六艺的教育内容是什么?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3.孔子在教育史上有那些贡献?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一)本章学习目标1.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2.了解“百家争鸣”时期的稷下学宫的教育状况;3.了解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4.了解墨子的科技教育思想;5.掌握《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二)本章重点、要点重在对教育、学校、私学起源和先秦诸子各派教育思想基本特点的了解上,打好学习教育史的基础。
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政治上革除了门阀士族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和租调徭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这些都为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隋统治时间不长,它创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新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发展。
唐朝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出现了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发展的局面,如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一)重振儒术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降,佛教、道教日益兴盛。
到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
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就“颇好儒臣”。
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
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
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崇儒,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
贞观元年下令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
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
贞观十四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
唐以后诸帝也基本上都是尊崇儒术的。
(二)兼融佛道隋唐崇尚儒术,但在重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和道教。
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张与世无争,积德行善,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在生死观上都有一套理论,如佛教宣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求得死后超生。
道教研究养生之道,修炼长生不老之术。
这些对封建帝王直至平民百姓都有极大的诱惑力。
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发展隋初注意学校的发展,作为重点加以发展的,首推京都的国子寺,其中有五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一节隋唐的文教政策一、崇儒兴学二、兼用佛道三、发展科举四、任立私学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收政策影响而时有起伏二、中央官学(一)中央专设的学校1、隋代中央专设的学校2、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1)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2)国子监作教育行政机构是官员及分工(3)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3、中央专设学校管理(1)入学制度(2)学礼制度(3)教学制度(4)考核制度(5)惩罚制度(6)休假制度(二)中央附设学校三、地方官学四、私学(一)初级私学(二)高级私学私学传授内容:1.《三礼》学2.《易》学3.《春秋》学4.《汉书》学5.谱学6.《文选》学7.文学8.科学技术(三)书院创立五、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一)学校体系的形成(二)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四)专业教育的重视(五)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第三节隋唐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一、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二、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一)唐循隋制与恢复科举(二)科目标准与贡举名额(三)科目设置与适时变化(四)考试内容与项目调整三、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一)学校与科举关系(二)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三)科学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四)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第四节随意的中外教育交流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一)新罗派遣学生留唐的教育制度(二)新罗仿唐官学制度的形成1.新罗的国学制度2.新罗实行的附属专科教育3.新罗的地方官学二、隋唐与日本的教育交流(一)随同遣隋使隋唐使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二)唐朝的教育对日本奈良时期教育的影响1.对官学的影响2.对私学的影响3.对文字的影响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一、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他认为儒学纲领就是仁义道德,这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第一,佛、老是社会祸乱的根源第二,佛老是破坏仁义道德的罪人第三,佛老求出世而破坏纲常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三.论学校教育与措施第一,用德礼而重学校第二,学校的任务在训练官吏第三,整顿国学第四,恢复发展地方学校四、论教学第一,要努力勤学第二,要多读博学第三,要积极思考五、论师道1、由“人非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隋唐时期教育[拼音]:sui tang shiqi jiaoyu隋(581~618)唐(618~907)时期,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政治上革除了门阀士族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和租调徭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这些都为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隋统治时间不长,它创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新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发展。
唐朝持续290年之久,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出现了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发展的局面,如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
隋唐的文化教育政策隋唐统治者主要实行崇儒兴学的文化教育政策,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隋文帝杨坚已认识到佛、道、儒三教可并用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但三教作用不同,要使人民顺从地遵守忠君孝亲的人伦道德,服从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以及训练从政的官员,便要重用儒学,故儒学又在相当程度上被尊崇。
隋初,隋文帝注意搜罗人才,用重礼聘请,以高官厚禄引诱,把著名的儒士都集中于京都。
一面崇儒,一面兴学,自京都至州县均设学校,隋文帝并亲至国子寺参加释奠礼,奖励国子生,考选国子生为官。
583年,下令劝学,强调设学施教是封建国家的首要任务,进行礼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589年全国统一之后,又令所有学校都要勤训导严考课。
后来,隋文帝因在晚年崇佛过甚,儒学受到重大打击,只保留国子学一所,学生70人,严重地破坏了教育事业。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又恢复崇儒兴学政策,大业年间(605~618)的国子学、州县学继续发展,规模较大。
但为时不久,隋朝便因政治腐败而灭亡。
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崇儒兴学的政策有利于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便恢复推行。
618 年下令恢复国学和州县学;次年又在国子学立庙祭周公、孔子;624年在《兴学敕》中宣布,现今崇尚儒宗,治国以学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