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指示语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14
从语用等值看《儒林外史》社交指示语的英译《儒林外史》中存在大量的社交指示语,准确翻译这些社交指示语是其译文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社交指示语翻译必然存在文化空缺现象,文章将以语用等值理论为框架分析《儒林外史》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的英译策略及文化空缺词汇的翻译策略。
标签:语用等值;社交指示语;英译;《儒林外史》1.引言英汉语文学作品中都存在大量的社交指示语,且英汉社交指示语存在很大差异,英语社交指示语较少且比较笼统,汉语社交指示语较丰富且带有明显的民族文化色彩,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语原文所表达的指示文化信息在英译文中易出现缺失现象,译者也就很难做出绝对等值的翻译。
《儒林外史》是由中国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文中用了大量的社交指示语,杨宪益的英译文对其社交指示语做到了准确翻译,但其中也存在某些不恰当之处,文章主要从语用等值理论入手,以《儒林外史》原文及杨宪益、戴乃迭的对应英译文为例探讨第一、第二及第三人称社交指示语在英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翻译时所用的语用等值策略。
2.语用等值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语用等值追求的是话语语用意义的等值,即交际意图的等值。
语用学的发展促进了翻译等值理论的完善,“从语用学的角度看,译文无论作什么样的处理,只要它能传达原作的用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它就是一种可行的译法”。
(何自然,1997:196)中西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在跨文化翻译中必然存在诸多文化词汇空缺以及文化词语词义冲突等现象,这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表现地尤为突出,本文分析《儒林外史》中社交指示语的英译,探究译者是如何运用语用等值原理将其所表达的隐含意义翻译出来的。
3.社交指示语指示语是语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涉及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语境之间的关系(Levinson,1983)。
论文标题: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研究A Pragmatic Study of Chinese Social Dexis论文作者论文导师宗世海,论文学位硕士,论文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论文单位暨南大学,点击次数6,论文页数63页File Size2410K2005-05-01论文网/lunwen_688256487/social deixis; apostrophe; modest honorific; relative power; social distance社交指示是汉语交际中非常典型的语言现象,尤其是在书信来往中。
本研究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对汉语社交指示语进行整理、收录,并分析了汉语社交指示语在实际使用中所发挥的语用功能。
结果显示:汉语社交指示以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出现,其中以词汇形式出现的等级型称呼语和谦辞敬语是社交指示信息最主要的载体。
等级型称呼语包括敬称、谦称和权势语。
谦辞敬语是典型的社交指示语,敬称和谦称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际使用中,汉语社交指示语的功能有二,一是传递社交指示信息,这是最基本的功能,即传递交际双方不同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交际意图及情感等信息。
二是人们使用社交指示语来增加或减少受话人的面子、拉近或推远与受话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恰当的称呼是开启社交大门的钥匙.本文分析了英汉言语交际实例,指出称呼语具有三种社交指示功能,即认同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及情感指示功能.论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赵英玲摘要称呼语是指用来称呼别人和自己的词语。
它不仅是语法单位,而且还是言语交际单位和语用单位。
称呼语除了起“引起受话者注意和保持发话者同受话者之间的联系”这一根本作用以外,还具有社交指示功能,即角色认同指示功能、人际关系指示功能、情感指示功能以及交际动机指示功能。
关键词称呼语社交指示角色认同人际关系情感交际动机关于称呼语问题,国内外已有不少论著。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罗杰·布朗(RogerBrown)、阿伯特·古尔曼(AlbertGilman)、玛格丽特·福德(MargueriteFord)就发表了有关称呼语的系列文章。
汉语社交指示语的文化因素分析作者:杜秋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2期摘; 要:社交指示语是一种语言表现,在传达一定社交指示信息的同时,还能够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面貌。
社交指示语指那些能够反映交际双方不对等的社会身份和关系的词语和语法类别。
社交指示语包含以下五个部分:谦辞、敬语、称谓语、通用称呼语、人称标记。
本文拟从汉语社交指示语的定义和范围入手,探讨每种汉语指示语背后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汉语社交指示语;定义;范围;文化因素分析作者简介:杜秋爽(1993-),女,汉族,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2--02引言:语言只有在其背后的文化被充分了解后才能被人们充分地认知。
社交指示语就是一座连接语言和文化的桥梁。
社交指示语是日常交流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一种通过语言使用反映人际关系和社会身份的语言现象。
汉语社交指示语丰富而复杂,这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分不开的。
因此,本文将根据汉语指示语的概念和范围入手,进而探讨不同社交指示语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社交指示语的定义和范围(一)社交指示语的定义“社交指示语体现于交际双方所使用的多种语言手段之中,意在适应社交的不同需要,尤其是人际关系的需要,包括权势、地位、职位、亲疏等关系。
”[1]这个定义从社交指示语的语用功能出发,但对社交指示语性质的论述并不清晰。
有些学者认为,社交指示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语法形式,一种是词汇形式,每种形式都能传达一定社交指示信息,反映交际者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并推动交际的进行。
简言之,社交指示语是指那些能够反映交际者的社会面目和社会关系的词语和语法类别[2][3]。
同时社交指示语所反映的社会身份地位是不对等的[4]。
相比之下,这一定义对社交指示语的阐述更为完整,既包括了社交指示语的功能,也涉及了社交指示语作为语言的本质。
指示语的分类及语用功能?依据列文森(Levinson)《语用学》(Pragmatics)1的归纳,可以将指示语分为五类,即: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空间指示语、语篇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下面一一予以说明。
?1.人称指示语?人称指示语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
可以分为三个小类:(一)第一人称指示语,如“我是军人”中的“我”,表达说话人的自指;(二)第二人称指示语,如“你真好”中的“你”,表达说话人的对指;(三)第三人称指示语,如“他是好人”中的“他”,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旁指。
上述三小类都强调了“说话人”这一角色,所以人称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点的,而且其参照点存在于语言之外的语境中:正在说话的人是“我”,对面听话的人就是“你”,在言语交际中,“我”、“你”的交际角色是可以互换的。
?当然还有一些较为复杂的特殊人称指示,下面试举几例:(1)第一人称的复数形式在指示时有两种用法:包括式和排除式。
包括式即包括第一人称在内,如“咱们去上课吧。
”中的“咱们”就包括说话人“我”;排除式即指示对象不包括听话人在内,如“我们去逛街,你接着睡吧。
”中的“我们”就不包括听话人“你”。
(2)“我们”未必总是被两个或更多的人在说话时用以指自己,在许多情况下,“我们”被一个说话人用来指他自己以及他认为他所能代表的其他人。
例如“我们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中的“我们”可以指接待的校长和其随行人员,也同样能指示该学校的全体教职工。
(3)用复数第一人称代替单数第一人称来指说话人自己。
如“在这本书里,我们将介绍一种新的主持方式,这一方式是我们多年来从事节目主持的经验总结。
”这句话中的“我们”其实指示的就是说话人自己“我”。
(4)说话人不用第二人称“你”,而用一个指称第三人称的名词短语来指听话人。
例如“宝宝乖,宝宝不哭哦。
”中的“宝宝”其实就是指“你”,但用“宝宝”会显得更加亲切,是想如果换成“你乖,你不哭了。
”那么整句话关怀的程度就会大打折扣。
- 213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语用视角下的汉语古诗英译——以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为例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程刚【摘要】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最早和最基本的议题。
一般认为,指示语分为五类,其中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都涉及言语交际中的参与者,在汉语古诗英译过程中,二者经常交叉使用,其翻译则主要依据语意表达与语法规范。
【关键词】汉语古诗 英译 人称指示语 社交指示语一、引言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为使用中的语言。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是语言在交际中的使用。
以语用学的视角对翻译进行阐释与研究,是对传统语义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指示语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最早和最基本的议题。
在汉语古诗英译中,指示语的使用俯拾皆是。
本文以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诗与译诗的比较,探讨翻译方法的选择及其原因。
二、人称指示语与社交指示语人称指示语主要包含“交际场合中对话者的身份”(Fillmore, 1997: 61)这一信息。
根据前人的研究,人称指示语主要包括:人称代词、敬语、名字、亲属称谓、头衔、职称、专有名称等。
社交指示语包含的信息为“对话中参与者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尊敬或礼貌或亲密或侮辱等语言的选择。
”(Fillmore, 1997: 61)根据已有的研究,社交指示语包括:称谓、敬语、名字、亲属称谓、头衔或职称、人称代词、语言形式的变化(如词缀、附着语素)等。
由此可见,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的表达方式有相当一部分是相似甚至一致的,这也导致了在汉语古诗英译中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通常交叉使用的现象。
三、人称指示语与社交指示语的翻译对汉语古诗的解读,所依据的只有文本,以及对诗人创作的宏观语境的参照。
汉语古诗也不像生活中的言语交际那样需要频繁地指明交际参与者。
以下就人称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在汉语古诗英译中的使用各举数例。
首先来看人称指示语的翻译。
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Is there yet, so you ask, date for home? – No, not yet.Rains thro nights ‘mid these mounts autumn ponds brimming get. (刘国善等,2009:145)此例中第二人称代词“君”字在古汉语中含有一定的尊敬之意,接近于现代汉语的“您”。
无敌社交口语100句.快速成为沟通高手无敌社交口语100句.快速成为沟通高手问候语(Greeting)1 Hello! Nice to meet you. 你好,很高兴见到你2 Hello! Glad to see you. 你好,很高兴见到你3 How do you do? 你好4 Nice talking with you. 很高兴和你说话5 Goodbye. 再见6 See you. 再见7 Take care. 保重8 Keep well. 保重9 Please say hello to your family. 请代我向你的家人问好10 I hope you will come back to *** again!希望你能再来**做客11 See you again in the near future. 后会有期12 Hello, how are you doing? 你好吗?13 Hello, welcome to ** ! 你好,欢迎来到**14 What's your first impression of ** ?**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15 How do you like ** ? / How do you find **? 你觉得沈阳怎么样?16 ** is a beautiful city. 沈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17 The people in ** are very friendly. 沈阳人非常热情18 New ** , new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 新**新世园19 Cheers to our friendship! 为我们的友谊干杯20 after you. 你先请21 Could you help me? 你能帮助我吗?22 Would you please do me a favour? 能忙我个忙吗?23 Would you please give me a hand? 帮我个忙好吗?24 What can I do for you? 您需要什么帮助?25 May I help you? 我可以帮助你吗?26 Let me help you. 我来帮助你27 It's very kind of you! 你真是太好了28 Go straight this way. 简直往前走29 Excuse m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 劳驾,请问去世园会怎么走?30 Go down this street. Then turn left. 沿这条街走下去,然后往左拐31 Turn right at the next crossing. 在第二个路口往右拐32 I'm sorry. I have no idea where it is. 对不起,我不知道它在哪儿33 Thank you all the same. 尽管如此,还是要谢谢你34 Is it far from here? 离这儿远吗?35 Yes. You'd better take a bus. 远,你最好坐公共汽车去36 No, it's just over there. 不远,就在那里37 It's one kilometer from here. 距这里约一公里38 Excuse me, dose the bus No. 4 stop at the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po?请问, 4 路公共汽车去世园会吗?39 Where is the nearest post office? 去最近的邮局怎么走?40 How long is the ride? 坐车要用多长时间?41 It will take twenty minutes. 大约需要 20 分钟42 Thank you very much. 非常感谢It's my pleasure. 乐意为您效劳购物用语(Shopping)43 Is there anything you would like? 您要买点什么?44 Yes, I'd like to buy a book. 是的,我要买本书45 All right. Here you are. 行,给你46 How much is it? 多少钱? 97 Are you American? 你是美国人吗?47 It's seventeen yuan and five mao. 十七块五48 Could you make it cheaper? 可以便宜点吗?49 May I help you? 您要买什么?50 Yes, I want to buy a shirt. 是的,我想买一件衬衫51 What color/size/style do you want?要什么颜色 / 尺寸 / 样子的?52 A blue/red/green/yellow/white/black one.蓝色的 / 红 / 绿 / 黄 / 白 / 黑53 It's wonderful. I like it very much.真不错。
汉语社交指示语的语用功能分析一、传递社交指示信息社交指示语最基本的语用效果就是传递社交信息,即通过语言手段反映交谈双方(被谈及者)不同的社会地位和不对等的社会关系。
如在曹禺的话剧《日出》中,李石清称潘月亭为“经理”,对其下属黄省三却直呼其名,这就是说社交指示语是以谈话双方的关系和身份为依据,反映出不同的社交指示信息。
1.反映社交双方的相对地位如果社交过程中一方比另一方在年龄、财富等方面处于优势,那么社交双方在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下进行社交,这种社会关系的不平等可以通过社交指示语的运用而体现出来。
如: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叫道:“老爷!”……《故乡》这里描述了“我”与闰土之间关系的变化。
两人由童年时的“闰土”和“迅哥”相称,这时平等关系占了上风;时隔数年,“我”返回故乡,又见到童年时的好友闰土,闰土却以“老爷”称呼“我”,这一社交指示语的使用反映了双方之间不等的社会地位。
2.反映社交亲近程度亲疏关系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亲疏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在言语社交选择何种社交指示语,可以说,社交指示语是亲疏程度感情深浅的温度计。
如:这时那位曾被她讥为“三寸丁谷树皮”的副主任,正好排队排在她后面,为了支持她对食堂的批评,便站拢售菜的窗口,对那位炊事员说:“小詹的批评虽然态度急躁了一点,可你们食堂的工作确实……”话没说完,反倒被詹丽颖气呼呼地截断了:“我态度急躁?我倒犯错误了?我就该心平气和地把那条虫子吞进肚子去吗?……”那位副主任开始还耐心地对她说:“小詹同志,你冷静一点嘛。
……可詹丽颖居然又截断了他的话,又气势汹汹地发泄了一通火气,弄得那位副主任也脸红气粗起来:“詹丽颖同志,我们饭后再谈好不好?后面的同志还等着打菜呢!” 《钟鼓楼》从“小詹”到“小詹同志”再到“詹丽颖同志”,显示出那位副主任对詹丽颖越来越不满,二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生疏。
不得不学的社交暗语,让你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点引导语:人际交往,混迹社会,每一步都得动动脑筋去做,察言观色,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教你把你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社交的一些暗语,需要你自诩的揣摩,做大事,先从做小事做起才是王道。
1.去别人家做客,当主人的话可多可少,甚至经常劝你喝茶或提议看看电视时,你就该告辞了。
人总是在感到无话可说时,才提醒别人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再待下去,你可能就不受欢迎了。
2.正在对上司汇报工作,他的眼睛没有专注地看着你,或者他的手指不经意地在桌上扣几下,很可能他已对你的汇报不满意了。
如果你进去时,他的脚正在桌子下无聊地晃动;你说话间,他的脚忽然停止了摇动,那他已对你的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和一个新认识的人谈话时,他的双手总是在不经意间抱在胸前,那表明他还是对你有所防备的,所以,在让他相信你以前,最好还是谨慎为之。
4.在酒桌上,一个向你频频敬酒的人,不是有求于你,就是对你有敌意,所以你还是尽快分析一下,究竟自己属于前者还是后者。
前者就赶快把话题引过去答应他,后者你就要装醉了。
5.一个人向你发出了邀请,你兴致勃勃地落实邀请时,他忽然顾左右而言他。
其实,他的邀请不过是顺口一来的说法,你就不要追究下去了,除非你想让他讨厌。
6.发现你的失误没有告诉你,比告诉你要可怕得多,特别是两个人处于竞争的工作状态时。
7.一个面对你总是夸夸其谈的人并不是骄傲,他的内心恰好与他夸夸其谈的外表相反,是一个极度自卑的人。
他的夸夸其谈不过是用来掩饰内心的自卑罢了。
8、坐姿能显露一个人的个性。
坐时翘起一条腿:相当自信,个性懒散,不容易幻想,任何私人问题或烦恼都不能使之困扰,信心形之于外。
坐时双腿并拢,双脚平放地上:坦率、开放而诚实,具有洁癖和守时的习惯,喜欢有规律的生活,按照时间表行事会觉得比较自在。
坐时双腿伸前,双脚在踝部叉起:希望成为中心人物,有保守且近乎愚蠢的意志,喜欢求取稳定。
坐时一脚盘在另一脚下:个性独特,凡事漠不关心,无责任感,喜欢受人注目,有创新力,作风不拘于传统。
人际交往常用语(大全)初次见面说“久仰”,分别重逢说“久违”。
征求意见说“指教”,求人原谅说“海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求人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
请人看稿称“阅示”,请人改稿说“斧正”。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托人办事用“拜托”,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至用“光临”。
送客出门说“慢走”,与客道别说“再来”。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叫“留步”。
欢迎购买叫“光顾”,归还原主叫“奉还”。
对方来信叫“惠书”,老人年龄叫“高寿”。
自称礼轻称“薄礼”,不受馈赠说“返璧”。
被人帮助说“谢谢”,对方家庭叫“府上”。
自己家庭叫“寒舍”,对方父亲叫“令尊”。
对方母亲叫“令堂”,问道年龄叫“贵庚”。
问道姓啥叫“贵姓”,问道职务叫“称谓”。
问道姓名叫“大名”,对方男孩称“公子”。
对方女孩称“令嫒”,对方妻子称“夫人”。
“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
如: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如: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
如: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
如:请问:希望别人回答请教:希望别人指教“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
如: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华诞:别人的生日华厦:别人的房屋“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
对不同社交语境下的社交指示语选择的研究摘要:运用语用学中指示语的知识,并从社交语境的角度探讨,在不同场合,考虑说话双方的身份和背景等因素,该如何选取合适的社交指示语,以期达到最佳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社交指示语;社交语境;交际目的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66-02社交指示亦称社会指示,何兆熊指出:社会指示指是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貌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
具体说来,社会指示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1)语言活动参与者的社会面目;(2)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3)说话人和所谈及的人之间相对的社会地位。
社会指示的参照点是说话人本身的社会地位,听话人和被谈及的人的社会地位是相对说话人的社会地位而言的。
社会指示涉及人称指示、称谓、交际场合、礼貌策略等各个因素并与言语行为密切伴随。
而本文将从社交语境角度切入,对不同社交语境下的社交指示语的选择进行研究。
一、不同社交语境下社交指示语的选择所谓社交语境,指的是辨认谈话双方的社交身份、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说话人或听话人与其他人和物的关系。
只有明确了社交语境,才能决定采用何种社交指示语。
经过长期的使用,汉文化中的“亲疏、上下、敬谦”等原则已在社交指示语的运用中沉淀,社交指示语的选择和使用已经固定化、规约化。
说话人总是根据自己的交际意图和客观语境选择不同的社交指示语。
在使用中,汉语社交指示语主要是传递社交指示信息,反映交际双方的权势地位、亲疏关系、交际意图和情感等;其次是作为语用策略的手段,用来增加对方面子或减少对方面子,或是拉近或推远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在不同的社交语境下,该如何对社交指示语进行合理的选择。
(一)不对等关系下的语境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种社交语境:如果交际过程中一方处于优势,而另一方处于劣势,比如一方比另一方年龄大,辈分高,财富多,社会地位高等等,那么双方在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下进行交际,这种社会关系的不平等该怎样选用社交指示语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警示语:
1. 真诚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2. 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3. 善待他人,等于善待自己。
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 人际交往中,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无理取闹。
7.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8. 雪中送炭,胜过锦上添花。
9. 说话留有余地,做事留有后路。
10.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以上警示语强调了人际交往中的相互尊重、善待他人、换位思考、雪中送炭等积极品质,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有防人之心,不要轻易相信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