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干预与经济法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3
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典型的经济法的法律文本显示,在经济法的立法中,遵循了国家干预的内在逻辑,在干预主体、干预目标、干预方法、干预边界以及干预责任五个方面都有相当数量的法律规定,这些法律规定不仅客观地证成了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还揭示了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是一种尊重市场机制的干预。
虽然经济法的国家干预还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已成为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独立法律部门的重要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经济法几经挫折和磨炼,最终被国家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
然而有人仍然对经济法存在偏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经济法只注重国家干预,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背离,甚至认为经济法的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根本对立。
的确,在我国的经济法理论中,一般认为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而立法实践也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国家干预都是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认识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无疑就成为一个关涉经济法是否成立的根本性问题。
本文不准备从理论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而是选取有代表性的经济法文本进行实证考察,之所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是因为对于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有人始终不能理解甚至加以否定,究其原因,除了他们未能对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理论有全面了解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对经济法文本的研读[1]。
因此,有必要对经济法文本进行考察,发现其中的国家干预事实,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从而进一步证明经济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合法性。
二、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事实所谓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学界通常认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公权机关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而对社会经济生活施加影响的一种状态。
银企信用FinancialCredit经济法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其产生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原因和经济理论、法律文化背景。
尽管经济法律规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罗马法中垄断禁止性法律的出现,然而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出现则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近代社会,自然法学的逐渐衰退,导致相应的法律观念发生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根本性变化,法律应逐渐对个人自由进行限制而保证社会公正的经济法观念应运而生。
如果说传统的个人自由观念与民商法的建立息息相关,而关于社会公正的观念则是经济法赖以产生的理论基础。
这种追求社会整体公正而使用的手段就是国家干预,因为只有国家才能为这种社会整体公正提供有力、有效的干预之源和公权力保障。
可见,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国家干预,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之法,国家干预是经济法的基本内涵。
如果说为纠正“市场失灵”而进行的国家干预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则为匡正“政府失效”而要求政府适度、谨慎干预则是经济法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经济生活需要国家干预,国家干预要适度,而经济法无疑是国家适度、谨慎干预的基本法律保障。
回顾经济法的产生、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国家干预是经济法的应有之意。
经济法的产生背景与国家干预经济法作为一种普遍的法律现象之所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我国产生,除了各国自身特殊的条件和法律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外,还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
尽管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就引起相当激烈的争论,但正如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样,经济法既然在激烈的论争中依然稳健存在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说明那些简单否认经济法存在或认为经济法有挖民商法、行政法墙角而牵强附会存在之嫌等诸多观点不失为一种鲁莽与轻率,也就不攻自破。
不可否认,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较晚,理论体系远不成熟,处于急需发展而又理论薄弱的两难境地,但是作为一种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驾以时日,其必将不断走向成熟、完善。
经济法不是一种凭空杜撰的新鲜名词,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和社、法律文化背景,它不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
价、乱收费势头,制止不正当价格行为,减轻企业、农民和消费者不合理负担,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改善生产经营和消费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张文波局长最后说,近几年我省价格工作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有不足之处,价格工作任务还相当繁重。
今后,我省价格工作将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W T O”规则的要求,从解决价格管理中的“越位”问题入手,继续着力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消费需求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下大力气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为我省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
▲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王高鹏 众所周知,国家对经济之干预目前已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它是各国调节、控制经济运行,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的一种有效而重要的手段。
一、国家干预的必要性(一)历史证明,当代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干预。
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产阶级政府主要接受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强烈反对政府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的一般事务进行干预,认为国家干预会造成减低利益的结果”。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政府基本上不干预经济,他们鼓励、保护自由竞争和贸易。
然而,当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不同经济主体、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矛盾增多,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加剧,新的冲突层出不穷。
而市场主体都以营利为目的,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他们不可能自觉地采取顾全大局的措施来解决这些矛盾。
终于导致了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危机在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冲击着自由竞争和自由经营理论。
面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危机,经济学家们开始反思,并逐渐认识到完全的经济自由、完全的市场调节是不可取的。
于是“凯恩斯主义”诞生了,这一理论主张国家运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对经济实行全面干预和调节。
这一理论被资产阶级政府所接受,他们根据该理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这对走出大危机起了重要作用。
法学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4卷第4期JOURNAL OF CHONG Q I N G UN I V ERSI 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Vol 114No 142008【主持人语】法律文明史总是反复证明着这样一种规律:法制与社会的运动常常是不以人们对待一些新兴法律现象的态度为转移的。
经济法学作为中国最年轻的部门法学,在经历了备受责难的30年风霜雨雪之后仍然茁壮成长以致成为当今的一门“显学”,这并非一种人为的臆造与学者们的炒作,而是当代法治与社会运动相契合使然。
作为一种撼动着法传统观念和法传统体制的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学者们犹如新兴的经济法本身一样,在传统理念的诟病与改革实践的挑战中经受着考验与煎熬。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与煎熬中,一批意志坚定者不仅走出了自己的学术之路,也走出了经济法与经济法学的成长之路。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幸邀请了部分中国著名经济法学家———西南政法大学李昌麒教授、北京大学盛杰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徐孟洲教授和中山大学程信和教授,借“名家论坛”,披露方家之言,并以此感怀经济法与经济法学充满艰辛与成就的30年!【主持人简介】胡光志(1961-),四川都江堰人,法学博士,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法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23作者简介:李昌麒(1936-),男,重庆潼南人,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要从事经济法学研究。
论经济法语境中的国家干预李昌麒(西南政法大学,重庆 400031)摘要:经济法的基本属性是什么,一直是经济法学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焦点。
文章通过对国家干预一词的语义解释,论证了国家干预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文本解读,阐明了经济法的基本属性是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接着从实证的角度考察了国人受益于国家干预的情形,同时引述了外国学者对中国国家干预绩效的评价,最后提出了完善中国国家干预运行机制的若干构想。
经济法中的国家⼲预经济法中的国家⼲预典型的经济法的法律⽂本显⽰,在经济法的⽴法中,遵循了国家⼲预的内在逻辑,在⼲预主体、⼲预⽬标、⼲预⽅法、⼲预边界以及⼲预责任五个⽅⾯都有相当数量的法律规定,这些法律规定不仅客观地证成了经济法是国家⼲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还揭⽰了经济法的国家⼲预是⼀种尊重市场机制的⼲预。
虽然经济法的国家⼲预还存在⼀些需要完善的地⽅,但已成为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法成为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独⽴法律部门的重要原因。
⼀、问题的提出在我国,经济法⼏经挫折和磨炼,最终被国家确认为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中的⼀个伟⼤创举。
然⽽有⼈仍然对经济法存在偏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经济法只注重国家⼲预,这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背离,甚⾄认为经济法的国家⼲预与市场机制根本对⽴。
的确,在我国的经济法理论中,⼀般认为经济法是国家⼲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法实践也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预、管理或者调控所产⽣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
”由此可见,⽆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国家⼲预都是经济法区别于其他法律的⼀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认识经济法中的国家⼲预,⽆疑就成为⼀个关涉经济法是否成⽴的根本性问题。
本⽂不准备从理论的⾓度对此进⾏分析,⽽是选取有代表性的经济法⽂本进⾏实证考察,之所以从这个⾓度进⾏研究,是因为对于经济法中的国家⼲预,有⼈始终不能理解甚⾄加以否定,究其原因,除了他们未能对经济法中的国家⼲预理论有全⾯了解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对经济法⽂本的研读[1]。
因此,有必要对经济法⽂本进⾏考察,发现其中的国家⼲预事实,并对其进⾏客观评价,从⽽进⼀步证明经济法成为独⽴法律部门的合法性。
⼆、经济法中的国家⼲预事实所谓经济法中的国家⼲预,学界通常认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公权机关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对社会经济⽣活施加影响的⼀种状态。
论国家干预与经济法
作者:杨鹭
[摘要] 经济法最本质的内容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国家干预经济是经济法存在的契机和理由,经济法则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保障和规范。
通过对这一本质的研究,笔者就经济法的定位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经济法;国家干预;定位
[中图分类号] DF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21-0021-02
经济法是我国出现较晚的一个部门法,而且理论研究也显得薄弱。
连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的价值等基本理论问题都未形成定论。
甚至究竟经济法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被研究、被使用都还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事实上,只要从其本质的角度进行探讨,许多问题都会变得明晰起来。
(一)国家干预与经济法的本质
经济法是调整在保障政府有效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简言之,经济法就是规范国家干预经济行为的法,其最本质、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国家干预经济。
首先,国家干预经济行为促使经济法产生。
市场固有的缺陷和时有发生的失灵使得国家公权力必须介入经济领域,调整经济管理,维持公平竞争,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
而公权力进入经济领域需要得到确认,于是经济法应运而生。
其次,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工具。
法律本身就是统治和治理国家的工具。
而经济法则是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系统化、法制化的工具。
第三,防止国家过度干预是经济法另一个存在价值。
国家介入经济领域本来就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非常手段。
国家只是一个社会组织,更是一个利益主体,有为其利益“寻租”的倾向1。
同时公权力有着天然的扩张性和破坏性,难免不干预过度,背离干预的初衷。
这就需要经济法对其干预行为进行规范。
第四,国家或其代表必须是经济调节法律关系之一方主体。
无论是在宏观调控关系中,在控制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中,还是在政府直接投资经营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中,国家或其代表的参与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
可见国家干预经济是经济法存在的契机和价值所在,而经济法则保障和制约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二者相互成就,密不可分,足见国家干预经济是经济法的本质。
(二)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因
国家干预经济为经济法的存在提供了理由,经济法存在的原因本质上也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原因。
一般认为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的根源是其自身的盲目性、滞后性。
其原因是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信息不对称等,而外部性有时是最核心的原因。
经济法作为统治者意志的反映,是政府通过干预经济来克服外部性常用甚至惟一的办法。
第二,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导致了政府的介入,而政府作为国家的代表,面对寻租的诱惑,以及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的驱使,难免不利用自己权利中心的优势地位,滥用权力,过度干预。
而一旦权力失去制衡,绝对化,其结果必然是绝对的腐败,进而使国家干预失去可
靠性。
市场失灵,政府可以予以规制;而政府失灵,市场却无能为力。
政府内部个人权力的膨胀也是导致政府低效,甚至失去公信力的原因之一。
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作用,并认为国家干预经济虽然是对个人理性的极大侵犯,但却是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全部毁灭的惟一切实办法。
所以只能依靠经济法进行规制,保障和提高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率。
此两个失灵是经济法,也是国家干预的客观原因。
笔者认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还应存在一个至关重要的主观原因———国家意志的体现,阶级统治的需要。
国家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组织,需要大量资金来维持其各部分组织结构的运转,更要维持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的安全与稳定。
这就决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成为必然。
所以经济法的产生除有其客观必然性,也当然的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以隶属于经济法的税法为例,国家利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协调和整合经济运行秩序,但更多情况下,税收是以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面目出现的。
漆多俊先生认为:“经济法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而产生的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谓的经济法在内容上实际上是行政法。
”而事实上由于经济法的本质是国家干预经济,而干预经济又是国家的天然属性,那么有国家存在即应有经济法存在。
只是存在的形态不同,不一定是以部门法的名义存在。
汉王朝施行所谓“均输平准法”,防止囤积居奇,平抑物价,维持国家经济秩序,具有典型的经济法内涵和特质。
但当时甚至市场经济的初始形态商品经济都没有萌芽,更无所谓市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那么国家施行经济法规,干预经济的原因只可能是出于自身需求。
这与上述“第三个原因”相互印证。
所以经济法乃应国家干预而生,而非应市场经济发展之需求而生。
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经济法的区别在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深度、广度不同,具体表现在干预经济的范围和手段不同。
究其本质,不外乎是国家干预经济程度因时而异,相时而变。
(三)国家干预与经济法的定位
因为经济法的存在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而且很早就在经济领域中或隐或显地发挥作用,只是没有被作为一个单独的法律部门独立出来。
但这并不能否认它的客观存在。
因为经济法有其固有的、本质的东西———国家干预。
所以经济法理应与相邻法律部门区分开。
这就是经济法的定位问题。
国家在经济法领域的作用更为直接,甚至成为经济调节法律关系的主体参与到经济活动当中。
在民法领域中,并不是国家不起作用。
民法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而其权威也必须由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来维系。
只不过国家只以一个消极仲裁者的身份处理纠纷的发生,而不似其在经济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干预。
众所周知,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但这种平等并非实质上的平等,而是法律所赋予的平等资格和地位。
所以说民法强调机会平等。
而经济法则恰恰相反。
一般来说经济法调节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不平等的———毕竟,国家权力是个人力量无法超越的。
但是经济法恰是利用这种不平等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去打破垄断,遏制不公平竞争,还市场以公平、自由、秩序、效率,“强调以这种形式上的不平等达到实质结果的平等”2。
民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其价值所在。
边沁指出:“社会是一个个人的总和,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
只要每个人纯正追求他自己的最大利益,最终也就达到了社会最大利益。
”而经济法则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一切规制都以社会整体利益实现为目标,促进社会共同目标的实现。
通过经济法,一方面为国家干预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为其划定法律规范,使国家权力在经济领域中合法、有序、适度地活动。
“行政法是规范国家机关设立、职权及其行政权力相关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法律部门。
”
3那么国家经济机关在经济领域内活动的职权及其行政权力相关人之间的关系也应属于这个范畴。
国家干预经济实质上就是国家经济机关行使职权。
换言之,经济法无法在本质上从行政法中区分出来。
只不过经济法就行政主体范围和职权范围有明确规定,即经济行政机关对经济的干预。
但是又由于经济法是国家权力的敏感地段,是调节公权与私权的中介,平衡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工具,无论国家干预经济不足还是过度都将导致市场的混乱。
因而明确国家权力在经济领域的活动范围至关重要,有必要单独确立经济法。
而国家权力的扩张性和自身利益的驱动力,以及当前我国行政部门权责不分,机构重叠,权力交叉的状况都将导致国家干预的过度,或者违背市场运行规律,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
这也使得经济法需独立于行政法存在。
但这种区分是从使经济法运行的方便、高效角度来划分的。
经济法理当独立于民法、行政法而存在。
这种定位方式是从国家干预经济出发,对于民法,是理论角度;对于行政法,是从实用角度。
注释
[1] 周林彬著:《法律经济学论纲———中国经济法律构成和运行的经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第345页。
[2] 程志、郑杰芳著:《论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取向及其现实保障》,《当代法学》,2002年第1期。
[3] 李君著:《本质的经济法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当代法学》,2002年第4期。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