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历史与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23.19 KB
- 文档页数:5
电梯的历史发展电梯是一种通过垂直运输人员或物品的机械设备。
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历史过程。
本文将从电梯的早期起源开始,逐步介绍电梯的发展历史,以及电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 早期起源在人们的生活中,垂直运输一直是一个挑战。
早期的电梯启发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起重装置,如木质滑轮和绳索。
这些装置用于将物品从一层运输到另一层,但并不适用于人员运输。
直到公元19世纪初,人们才开始意识到电梯在人类生活中的潜力。
2. 早期电梯的发展早期电梯的发展主要源自工业革命时期的需求,特别是在工厂和矿井等环境中。
这些电梯主要采用蒸汽和液压技术,并且容纳人员数量有限。
然而,它们的出现为电梯在后来的发展中奠定了基础。
3. 提升速度的改进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梯的提升速度得到了改进。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电梯开始采用电动机和钢索替代旧有的动力系统。
这使得电梯的运行更加高效和安全。
此外,提升速度的改进还使得电梯成为高层建筑的必备设施。
4. 操控技术的创新随着对电梯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开发新的操控技术。
引入电子操控系统,使得电梯的运行更加精确和可靠。
此外,安全技术的发展,如超载保护和应急制动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电梯的安全性能。
5. 提升质量的改进过去的几十年中,电梯制造商注重提升电梯的质量和舒适性。
通过改进电梯的设计、加强材料的使用以及提升电梯的外观和内饰,电梯已经成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现代电梯的作用如今,电梯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它们在高层建筑、购物中心、公共交通站点等场所广泛应用。
电梯的发展不仅使得人们的垂直运输更为便捷,也促进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7. 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梯的未来也将充满令人兴奋的前景。
智能电梯、无绳电梯以及磁悬浮电梯等新技术在研发中,并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得到应用。
这些创新将进一步提升电梯的效率、安全性和舒适性。
总结:通过对电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电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梯毕业论文电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垂直交通方式,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电梯的历史发展、工作原理、安全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电梯的历史发展电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人们用简单的机械设备来进行垂直运输。
然而,真正的电梯是在19世纪末由Elisha Graves Otis发明的。
Otis的发明引入了一个安全装置,当电梯绳索断裂时,它能够自动停止并防止坠落事故的发生。
二、电梯的工作原理电梯的工作原理基于一系列复杂的机械装置。
当乘客按下楼层按钮时,电梯控制系统将计算出最优路径,并派遣合适的电梯来接送乘客。
然后,电梯将运行至目标楼层,乘客顺利出入电梯。
电梯的驱动力来自电动机和钢缆系统,它们协同工作以使电梯上下移动。
三、电梯的安全性尽管电梯是一种安全的交通工具,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发生事故。
为了确保乘客的安全,电梯配备了多种安全装置,例如紧急刹车、过载保护设备以及火警探测器等。
此外,电梯也需要定期的维护检查,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乘客的安全出行。
四、电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梯也在不断演进。
未来,电梯将更加智能化和环保。
例如,电梯可以使用节能灯、太阳能板以及能量回收系统来减少对能源的需求。
此外,智能化的电梯可以通过人工智能、传感器和网络连接等技术实现更高效的运行和管理。
总结:电梯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便捷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通过分析电梯的历史发展、工作原理、安全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电梯在社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和环保的要求不断提高,电梯在未来将会拥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
我们有信心相信,未来的电梯将更加高效、智能和安全。
(字数:400)。
电梯发展史
电梯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电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36年中国古代的赵国,作为王宫中的交通设施,运用了人力驱动的原理。
但直到19世纪末,电梯才出现在美国。
第一部电梯于1854年在纽约装置好,但是由于缺乏安全保护措施,电梯曾经面临过一些危险和问题。
直到1861年,有人发明了安全刹车,才让电梯发展走向更加安全,从而促进了电梯的推广和应用。
到了20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梯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1920年代,液压电梯出现了,这一技术使得电梯可以适用于高层建筑并且又更加安全。
在1930年代,电动扶梯开始广泛使用,并被用作商场、写字楼等室内交通工具,使得人们不再需要爬楼梯。
到了1960年代,电梯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和微型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电梯运行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大大缩短等待时间,同时对电梯的安全和监听等方面也有了更为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随着对建筑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现代电梯也趋向于更加节能、环保和智能化。
现代电梯的设计越来越人性化,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满足不同场合和需求。
总的来说,电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设计初步、安全保护、智能化和环保等不同的阶段。
在未来,电梯可能会更进一步,实现自动驾驶和更高效、智能的运行。
同时,对于电梯的安全监管管理,也需保持
持续不断,使电梯变得更加人性化、舒适化和安全化,为人们出行提供更加快捷、便捷的选择。
电梯发展历史标题:电梯的发展历史电梯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它的出现和演进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带您回顾电梯的发展历史,展示电梯技术在不同时期的变革与创新。
1.早期起源与简单机械升降器电梯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使用简单的机械装置来实现升降运输。
古希腊罗马时期,人们常用绳索和滑轮系统操纵升降平台,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电梯雏形。
2.第一台蒸汽驱动电梯的诞生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推动使电梯技术得以进一步发展。
1823年,英国工程师伦敦·沃特曼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驱动的电梯。
这项发明为后来电梯的自动化提供了基础。
3.电力时代与安全改进随着电力技术的进步,电力驱动的电梯开始在城市中普及。
1889年,美国工程师E·O·奇利安(E.O.Chiland)发明了安全制动器,大大提高了乘坐电梯的安全性,从此人们对于电梯的信任度大幅提升。
4.高层建筑与液压升降机的出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摩天大楼的兴起对电梯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液压升降机应运而生,它采用液压系统驱动,能够垂直运输乘客和货物,并且在高层建筑中表现出色。
5.电子控制技术与智能化发展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梯控制系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引入电子控制元件,如微处理器和传感器,使得电梯运行更加智能化和高效。
现代电梯不仅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如紧急呼叫、故障检测和远程监控,还提供了更高的乘坐舒适度和运行效率。
6.绿色与节能的未来趋势如今,随着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绿色电梯成为了行业的发展方向。
各种节能技术的应用,如再生制动、光伏发电和能源回收系统,为电梯行业带来了更加可持续的未来。
总结起来,电梯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简单机械装置到现代智能化系统的演变过程。
通过技术创新和安全性的提升,电梯成为了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电梯行业继续朝着更加智能、绿色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电梯发展历程
电梯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几个世纪前。
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使用了一种简单的起重机来帮助他们进行建筑和运输。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电梯发展起源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人们对于提高建筑物垂直交通效率的需求。
最早的电梯是由蒂奥多尔·威尔莫斯·帕蒂在第19世纪初发明的。
他的设计基于一个蒸汽驱动的升降平台,通过一根绳索和滑轮系统进行运动。
这一设计被用于工厂和煤矿等工业场所。
到了19世纪后期,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电梯也逐渐演变为
电动驱动。
这种新型电梯采用了电动机和缆绳系统,使得电梯的运行更加平稳和可控。
随着电梯技术的不断改进,20世纪初的城市化浪潮使得电梯
逐渐成为高层建筑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这一时期,电梯不仅用于商业建筑和公共场所,还开始进入住宅建筑领域。
20世纪中期,电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自动门、电梯调度系统和安全装置的引入,使得电梯的运行更加安全、高效并且方便。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梯技术也迎来了新的
突破。
无机房电梯、高速电梯以及目前正在研究中的磁悬浮电
梯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电梯的性能和功能带来了显著提升。
总的来说,电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的机械驱动到电气驱动,再到智能化和自动化的演变。
如今,电梯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之一,并且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和舒适的垂直交通体验。
电梯的发展历程电梯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解决了人们上下楼梯的麻烦,使得楼房的高度不再受限制。
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电梯的发展历程吧。
电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公元前336年,古希腊工程师阿奇米德制造了一种简单的起重装置,用于在尼科波利斯(现今意大利的塔兰托市)附近的一个监狱中。
这种装置是由一个抽水机,通过绳索运行的篮子和一个人去操作控制的。
尽管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梯,但它为后来的电梯发明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燃气涡轮发明家史蒂文·斯图尔特制造出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梯。
然而,由于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这台电梯只能通过人力拉动进行运行。
从那时起,电梯的发展取得了快速进展。
1811年,英国人约瑟夫·布莱内尔发明了一种由煤气进行驱动的蒸汽电梯。
这种电梯运行状况良好,但由于煤气爆炸的危险,使用起来并不安全。
1861年,一位名叫艾尔宾·斯通的美国工程师发明了一种采用液压系统驱动的电梯。
这种电梯的优点是行驶平稳且运行速度较快。
但是,这种液压系统需要庞大的空间和昂贵的维护,因此并不适合大多数建筑物。
1880年代,一位名叫埃尔奇·史密斯的工程师发明了一种采用钢索和重力驱动的电梯。
这种电梯使用了一种称为“安全装置”的重要发明,保证了电梯运行过程中安全性。
同时,史密斯还在电梯中加入了自动电动操作系统,使得电梯更加方便快捷。
20世纪初,发明家奥托·普劳特发明了一种新型电梯驱动系统,即电动曳引机。
这种新技术使得电梯的运行更加高效和安全。
此外,普劳特还发明了多部分电梯和负载均衡系统,进一步改进了电梯的性能。
到了20世纪后半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电梯更加先进。
电梯开始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无需人力操作,提高了乘坐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此外,一些高层建筑还开始采用双层和多层电梯,提高了垂直交通的效率。
如今,电梯已经成为大型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速电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快速地上下楼,极大地提高了建筑的使用效率。
电梯的发展历程电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当时,人们已经尝试使用简单的升降装置来提升重物和人员。
然而,直到19世纪末,电梯的真正发展才开始。
1861年,美国发明家艾利夏·格雷厄姆·奥提斯(Elisha G. Otis)创造了第一台可靠的安全电梯。
这个创新的设计包括了一个安全装置,一旦电梯绳断裂,该装置就会自动锁定电梯。
这项发明极大地增加了人们对电梯的信任,为电梯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电梯的技术进一步得到改进。
蒂姆肯公司(ThyssenKrupp)在1903年首次引入了液压驱动系统,使得电梯能够更加平稳地运行。
不久后,安全制动系统和自动门等创新技术相继出现,进一步提升了电梯的安全性和使用舒适度。
1928年,自动选择型电梯系统问世,这种系统能够根据乘客的目的地自动选择适当的电梯。
这一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电梯的运行效率,减少了乘客等候时间。
20世纪后期,电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电梯控制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
现代电梯普遍采用电子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乘客需求和交通流量进行智能调度,减少了等候时间,提高了运行效率。
此外,为了应对越来越高的建筑,电梯的运行速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1962年,位于纽约的世界贸易中心北塔安装的电梯成为全球最快的电梯,时速达到了达到了36英里/小时(58千米/小时)。
近年来,电梯技术继续创新,一些新的技术应用于电梯中。
例如,磁悬浮技术可以减少电梯的摩擦,提高运行效率。
同时,节能型电梯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也是当前电梯发展的热点领域,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的来说,电梯的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演进,从最初的简单升降装置到现代高速、智能的电梯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舒适和安全的需求不断提高,电梯技术将继续创新,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加便利和快捷的方式。
高楼电梯知识点总结图一、电梯的发展历史电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电梯是由人力推动的,用来提升和降低货物和人员。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电梯的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蒸汽动力驱动的电梯。
随着电力技术的成熟,电梯逐渐从蒸汽动力转向了电力驱动,从而实现了更高速度和更大承载量。
20世纪初,液压电梯和电动驱动的牵引电梯开始出现,并成为主流。
而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电梯如磁悬浮电梯等也开始逐渐投入使用。
二、电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 电梯的基本结构电梯由电动机、传动系统、控制系统、轿厢和轿厢内装置、悬吊装置、轨道和轨道附属构件等组成。
电动机:驱动电梯上行和下行,通常采用交流电机或直流电机。
传动系统:将电动机的动力输出传递给轿厢,通常采用钢丝绳或液压系统。
控制系统:控制电梯的启停、速度调节、门开关等功能,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
轿厢和轿厢内装置:负责载客和货物,包括轿厢门、内部按钮等。
悬吊装置:将轿厢与传动系统连接,支撑和导向轿厢的上下运动。
轨道和轨道附属构件:支撑和引导轿厢的运动轨迹。
2. 电梯的工作原理电梯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电动机驱动、传动系统传递动力、控制系统控制运行和轿厢的载客和货物。
在电梯的运行过程中,电动机通过传动系统驱动轿厢上行或下行,同时控制系统对电梯的启停、速度调节等进行控制,确保电梯的安全运行。
三、电梯的类型和用途1. 根据用途分类根据用途不同,电梯可以分为乘客电梯、货物电梯、医用电梯、观光电梯、住宅电梯等。
乘客电梯主要用于载客运输,货物电梯主要用于货物运输,医用电梯主要用于医院内的病人及医疗设备的运输,观光电梯主要用于景区或高楼大厦的观光,住宅电梯主要用于住宅楼的客运。
2. 根据驱动方式分类根据驱动方式不同,电梯可以分为液压电梯、牵引电梯、机房式电梯、机器械式电梯、磁悬浮电梯等。
液压电梯通过液压系统实现上行和下行,牵引电梯通过电动机驱动钢丝绳实现上行和下行,机房式电梯的机器设备设在轿厢的上端或建筑的楼顶,机器械式电梯的机器设备设在井道的一侧,磁悬浮电梯则是通过磁力悬浮技术实现上下行。
电梯简介一·电梯产品的隶属关系依据2009年国务院修订后颁布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电梯和起重机械均隶属涉及人们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机电类特种设备”。
电梯包含:1做垂直运行或倾斜角不大于15度的电梯2作斜面运行的自动扶梯3做平面运行或倾斜角不大于12度的自动人行道二·电梯产品的发展简史1、据国外有关资料介绍公元前2800年古埃及为建筑金字塔,曾使用过用人力驱动的升降机械。
2、公元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后,1858年美国研制出以蒸汽为动力、并通过带传动和涡轮减速装置驱动的蒸汽梯。
3、1878年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发明了水压梯。
4、随着水压梯的发展,淘汰了蒸汽梯,后来又出现了采用液压泵和控制阀以及直接柱塞式和侧柱塞式结构的液压梯,至今液压梯仍然为人们所采用5、电梯得到广泛使用是因为采用了电力作为动力。
18世纪末出现了电动机,随着电动机技术的发展,19世纪初开始使用交流异步单速和双速电动机做动力的交流单速和双速电梯,特别是双速电动机的出现,显著改善了电梯的工作性能,因此在速度0·63m/s以下交流双速电动机做动力的电梯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采用。
6、20世纪初美国奥的斯首先采用直流电动机做动力,生产出以槽轮式驱动的电梯,为后来的高速度,高行程电梯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奥的斯为纽约市102层的摩天大楼制造和安装了74台速度为6·0m/s的电梯。
7、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PC和微机成功运用到电梯电气控制系统后,电梯产品的质量和运行效果取得显著提高,运行速度已经高达10m/s以上。
8、我国使用电梯历史悠久,从1908年上海汇中饭店等一批高层建筑安装了第一批电梯,到新中国成立全国各地已有数百台,上海天津等地也相继建立了几家电梯修配厂。
9、新中国成立后才在上海、天津、沈阳、西安、北京、广州等地建立电梯制造厂。
10、我国50年代开始批量生产电梯,60年代开始批量生产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
电梯的历史发展电梯进入人们的生活已经150年了。
1854年,在纽约水晶宫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美国人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发明。
人类利用升降工具运输货物、人员的历史非常悠久。
然而,一个关键的安全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那就是一旦升降梯拉升缆绳发生断裂时,负载平台就一定会发生坠毁事故。
生活在继续,科技在发展,电梯也在进步。
150多年来,电梯的材质由黑白到彩色,样式由直式到斜式,在操纵控制方面更是步步出新——手柄开关操纵、按钮控制、信号控制、集选控制、人机对话等等,多台电梯还出现了并联控制,智能群控;双层轿厢电梯展示出节省井道空间,提升运输能力的优势;变速式自动人行道扶梯的出现大大节省了行人的时间;不同外形——扇形、三角形、半菱形、半圆形、整圆形的观光电梯则使身处其中的乘客的视线不再封闭。
冷冰冰的建筑因此散射出人性的光辉,人们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
中国最早的一部电梯出现在上海,是由美国奥的斯公司于1901年安装的。
1932年由美国奥的斯公司安装在天津利顺德酒店的电梯至今还在安全运转着。
1951年,党中央提出要在天安门安装一台由我国自行制造的电梯,天津从庆生电机厂荣接此任,四个月后不辱使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电梯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
如今,在我国任何一个城市,电梯都在被广泛应用着。
电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电梯的组成曳引系统曳引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输出与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
曳引系统主要由曳引机、曳引钢丝绳,导向轮,反绳轮组成。
导向系统导向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限制轿厢和对重的活动自由度,使轿厢和对重只能沿着导轨作升降运动。
导向系统主要由导轨,导靴和导轨架组成。
轿厢轿厢是运送乘客和货物的电梯组件,是电梯的工作部分。
轿厢由轿厢架和轿厢体组成。
门系统门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封住层站入口和轿厢入口。
世界电梯发展史发布时间:2011-3-20 10:17:32 阅读: 896次电梯是垂直运行的电梯(通常也简称为电梯)、倾斜方向运行的自动扶梯、倾斜或水平方向运行的自动人行道的总称。
有了电梯,摩天大楼才得以崛起,现代城市才得以长高。
据估计,截至2002年,全球在用电梯约635万台,其中垂直电梯约610万台,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约25万台。
电梯已成为人类现代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人员运输工具。
人们对电梯安全性、高效性、舒适性的不断追求推动了电梯技术的进步。
很久之前,人们就使用一些原始的升降工具运送人和货物。
公元前100年前后,我国古人发明了辘轳,它采用卷筒的回转运动完成升降动作,因而增加了提升物品的高度。
公元前236年,希腊数学家Archimedes设计制作了由绞车和滑轮组构成的起重装置。
这些升降工具的驱动力一般是人力或畜力。
19世纪初,在欧美开始用蒸汽机作为升降工具的动力。
1845年,威廉汤姆逊研制出1台液压驱动的升降机,其液压驱动的介质是水。
尽管升降工具被一代代富有革新精神的工程师们进行不断改进,然而被工业界普遍认可的升降机仍未出现,直到1852年世界第1台安全升降机诞生。
1889年,升降机开始采用电力驱动,真正出现了电梯。
电梯在驱动控制技术方面的发展经历了直流电机驱动控制,交流单速电机驱动控制,交流双速电机驱动控制,直流有无齿轮、无齿轮调速驱动控制,交流调压调速驱动控制,交流变压变频调速驱动控制,交流永磁同步电机变频调速驱动控制等阶段。
19世纪末,采用沃德-伦纳德系统驱动控制的直流电梯出现,使电梯的运行性能明显改善。
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交流感应电动机驱动的电梯,后来槽轮式(即曳引式)驱动的电梯代替了鼓轮卷筒式驱动的电梯,为长行程和具有高度安全性的现代电梯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上半叶,直流调速系统在中、高速电梯中占有较大比例。
1967年,晶闸管用于电梯驱动,交流调压调速驱动控制的电梯出现在1983年,变压变频控制的电梯出现,由于其良好的调速性能、舒适感和节能等特点迅速成为电梯的主流产品。
电梯发展史电梯是垂直运行的电梯(通常也简称为电梯)、倾斜方向运行的自动扶梯、倾斜或水平方向运行的自动人行道的总称。
有了电梯,摩天大楼才得以崛起,现代城市才得以长高。
一.世界电梯发展简史很久之前,人们就使用一些原始的升降工具运送人和货物。
公元前1100年前后,我国古人发明了辘轳,它采用卷筒的回转运动完成升降动作,因而增加了提升物品的高度。
公元前236年,希腊数学家Archimedes设计制作了由绞车和滑轮组构成的起重装置。
这些升降工具的驱动力一般是人力或畜力。
19世纪初,在欧美开始用蒸汽机作为升降工具的动力。
1845年,威廉?汤姆逊研制出1台液压驱动的升降机,其液压驱动的介质是水。
尽管升降工具被一代代富有革新精神的工程师们进行不断改进,然而被工业界普遍认可的升降机仍未出现,直到1852年世界第1台安全升降机诞生。
1889年,升降机开始采用电力驱动,真正出现了电梯。
电梯在驱动控制技术方面的发展经历了直流电机驱动控制,交流单速电机驱动控制,交流双速电机驱动控制,直流有无齿轮、无齿轮调速驱动控制,交流调压调速驱动控制,交流变压变频调速驱动控制,交流永磁同步电机变频调速驱动控制等阶段。
19世纪末, 采用沃德-伦纳德系统驱动控制的直流电梯出现,使电梯的运行性能明显改善。
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交流感应电动机驱动的电梯,后来槽轮式(即曳引式)驱动的电梯代替了鼓轮卷筒式驱动的电梯,为长行程和具有高度安全性的现代电梯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上半叶,直流调速系统在中、高速电梯中占有较大比例。
1967年,晶闸管用于电梯驱动,交流调压调速驱动控制的电梯出现。
1983年,变压变频控制的电梯出现,由于其良好的调速性能、舒适感和节能等特点迅速成为电梯的主流产品。
1996年,交流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驱动的无机房电梯出现,电梯技术又一次革新。
由于曳引机和控制柜置于井道中,省去了独立机房,节约了建筑成本,增加了大楼的有效面积,提高了大楼建筑美学的设计自由度。
电梯发展史电梯是垂直运行的电梯(通常也简称为电梯)、倾斜方向运行的自动扶梯、倾斜或水平方向运行的自动人行道的总称。
有了电梯,摩天大楼才得以崛起,现代城市才得以长高。
一.世界电梯发展简史很久之前,人们就使用一些原始的升降工具运送人和货物。
公元前1100年前后,我国古人发明了辘轳,它采用卷筒的回转运动完成升降动作,因而增加了提升物品的高度。
公元前236年,希腊数学家Archimedes设计制作了由绞车和滑轮组构成的起重装置。
这些升降工具的驱动力一般是人力或畜力。
19世纪初,在欧美开始用蒸汽机作为升降工具的动力。
1845年,威廉?汤姆逊研制出1台液压驱动的升降机,其液压驱动的介质是水。
尽管升降工具被一代代富有革新精神的工程师们进行不断改进,然而被工业界普遍认可的升降机仍未出现,直到1852年世界第1台安全升降机诞生。
1889年,升降机开始采用电力驱动,真正出现了电梯。
电梯在驱动控制技术方面的发展经历了直流电机驱动控制,交流单速电机驱动控制,交流双速电机驱动控制,直流有无齿轮、无齿轮调速驱动控制,交流调压调速驱动控制,交流变压变频调速驱动控制,交流永磁同步电机变频调速驱动控制等阶段。
19世纪末, 采用沃德-伦纳德系统驱动控制的直流电梯出现,使电梯的运行性能明显改善。
20世纪初,开始出现交流感应电动机驱动的电梯,后来槽轮式(即曳引式)驱动的电梯代替了鼓轮卷筒式驱动的电梯,为长行程和具有高度安全性的现代电梯奠定了基础。
20世纪上半叶,直流调速系统在中、高速电梯中占有较大比例。
1967年,晶闸管用于电梯驱动,交流调压调速驱动控制的电梯出现。
1983年,变压变频控制的电梯出现,由于其良好的调速性能、舒适感和节能等特点迅速成为电梯的主流产品。
1996年,交流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驱动的无机房电梯出现,电梯技术又一次革新。
由于曳引机和控制柜置于井道中,省去了独立机房,节约了建筑成本,增加了大楼的有效面积,提高了大楼建筑美学的设计自由度。
机电一体化结课论文
——电梯的结构和原理
学院:机械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班级:78
学号:201207827
姓名:彭双双
很久以前,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原始的升降工具来运送人和货物,并大多采用人力或畜力作为驱动力,到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发展,蒸汽机成为了重要的原动机,在欧美开始用蒸汽机作为升降工具的动力,并不断地得到创新和改进.21世纪,随着人口数量与可利用土地面积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将会大力发展多用途,全功能的高层塔式建筑,超高速电梯继续成为研究方向.
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电梯可以分为曳引驱动,强制(卷筒)驱动,液压驱动等几种驱动方式.其中曳引驱动方式具有安全可靠,提升高度基本不受限制,电梯速度容易控制等优点,其已成为电梯产品驱动方式的主流.在曳引式提升机构中,钢丝绳悬挂在曳引轮绳槽中,一端与轿厢连接,另一端与对重连接.曳引轮利用其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带动电梯钢丝绳继而驱动轿厢升降..
电梯轿厢是装载乘客或货物,具有方便出入门装置的箱形结构部件,是与乘客或货物直接接触的.轿厢由轿架和轿厢体组成.轿架是轿厢的承载结构,轿厢的负荷(自重加上载重)由它传递到曳引钢丝绳.当安全钳动作或蹲底撞击缓冲器时,还要承受由此产生的反作用力,因此轿厢架要有足够的强度. 其一般由上梁、立柱、底梁和拉条(调节轿底水平度,防止底板倾翘)等组成.轿厢体是形成轿厢空间的封闭围壁,除必要的出入口和通风孔外不得有其他开口,轿厢体由不易燃和不产生有害气体和烟雾的材料组成.
导向系统在电梯运行过程中,限制轿厢和对重的活动自由度,使轿厢和对重只沿着各自的导轨做升降运动,不会发生横向的摆动和振动,保证轿厢和对重运行平稳不偏摆.不论是轿厢导向还是对重导向均由导轨,导靴和导轨架组成.导轨架作为导轨的支撑件,被固定在井道壁上;导靴安装在轿厢架和对重架的两侧,导靴的靴衬与导轨工作面配合,使一部电梯在曳引绳的牵引下,一边为轿厢,另一边为对重,分别沿着各自的导轨作上、下运动. 导轨是电梯上下行驶在井道的安全路轨,导轨安装在井道壁上,被导轨架,导轨支架固定连接在井道墙壁。
电梯常用的导轨是“T”字型导轨。
刚性强、可靠性高、安全廉价等特点。
导轨平面必须光滑,无明显凹凸不平表面。
由于导轨是电梯轿厢上的导靴和安全钳的穿梭路轨,所以安装时必须保证其间隙。
同时导轨在电梯出现超速事故时要承受制停电梯的要任,所以其刚性不可忽视。
导靴分为滑动和滚动导靴两类,滑动导靴一般是由带凹形槽的靴头,靴体和靴座组成,在靴头凹槽部分中一般均镶有耐磨的靴衬.靴头可以
固定的,也可以活动(浮动)的;滚动导靴则用三个滚轮沿导轨滚动运行.
曳引系统的作用是向电梯输送与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主要由曳引机,曳引钢丝绳,导向轮和反绳轮等组成,是电梯运行的根本,是电梯中的核心部分之一.曳引机是电梯的动力设备,又称电梯主机。
功能是输送与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
它由电动机、制动器、联轴器、减速箱、曳引轮、机架和导向轮及附属盘车手轮等组成。
曳引钢丝绳一般采用圆形股状结构,主要由钢丝,绳股和绳芯组成.钢丝绳股由若干根钢丝捻成,钢丝是纲丝绳的基本强度单位.
重量平衡系统的作用是使对重与轿厢能达到相对平衡,在电梯运行中即使载重量不断变化,仍能使两者间的重量差保持在较小限额之内,保证电梯的曳引传动平稳,正常.重量平衡系统一般由对重装置和重量补偿装置两部分组成.
对重相对于轿厢悬挂在曳引绳的另一侧,起到相对平衡轿厢的作用,并使轿厢与对重的重量通过曳引绳作用于曳引轮,保重足够的驱动力.由于轿厢的载重量是变化的,因此不可能做到两侧的重量始终相等并处于完全平衡状态.一般情况下,只有轿厢的载重量达到50%的额定载重量时,对重一侧和轿厢一侧才处于完全平衡,这时的载重量称电梯的平衡点,此时由于曳引绳两端的静荷重相等,使电梯处于最佳状态.
电梯门系统可以分为两种,装在井道入口层站处的为层门,装在轿厢入口处的为轿厢门。
层门和轿厢门按照结构形式可分为中分门、旁开门,垂直滑动门、铰链门等。
中分式门主要用在乘客电梯上,旁开式门在货梯和病床梯上用得较普遍,垂直滑动门主要用于杂物梯和大型汽车电梯上。
铰链门在国内较少采用,在国外住宅梯中采用较多.电梯层门和轿厢门一般由门、导轨架、滑轮、滑块,门框、地坎等部件组成。
门一般由薄钢板制成,为了使门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和刚性,在门的背面配有加强筋。
为减小门运动中产生的噪声,门板背面涂贴防振材料。
门导轨有扁钢和C型折边导轨两种;门通过滑轮与导轨相联,门的下部装有滑块,插入地坎的滑槽中;门的下部导向用的地坎由铸铁、铝或铜型材制作,货梯一般用铸铁地坎、客梯可采用铝或铜地坎。
电梯的电力拖动系统的功能是为电梯的提供动力,并对电梯的启动加速、稳速运行和制动减速起着控制作用。
拖动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电梯起停时的加速和减速性能、平层精度、乘坐舒适感等指标。
目前电梯的拖动系统分为直流电动机拖
动、交流电动机拖动和永磁同步电动机拖动。
要使电枢受到一个方向不变的电磁转矩,关键在于:当线圈边在不同极性的磁极下,如何将流过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及时地加以变换,即进行所谓“换向”。
为此必须增添一个叫做换向器的装置,换向器配合电刷可保证每个极下线圈边中电流始终是一个方向,就可以使电动机能连续的旋转,这就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一)调速性能好。
所谓“调速性能”,是指电动机在一定负载的条件下,根据需要,人为地改变电动机的转速。
直流电动机可以在重负载条件下,实现均匀、平滑的无级调速,而且调速范围较宽。
(二)起动力矩大。
可以均匀而经济地实现转速调节。
因此,凡是在重负载下起动或要求均匀调节转速的机械,例如大型可逆轧钢机、卷扬机、电力机车、电车等,都用直流电动机拖动。
整流电路的作用是将交流降压电路输出的电压较低的交流电转换成单向脉动性直流电,这就是交流电的整流过程,整流电路主要由整流二极管组成。
经过整流电路之后的电压已经不是交流电压,而是一种含有直流电压和交流电压的混合电压,习惯上称单向脉动性直流电压。
整流电路主要有半波整流电路、全波整流电路和桥式整流三种
在生产机械中广泛使用的调速方法有电动机转子串电阻调速(调压调速)、有改变定子极对数调速(变极调速)、还有改变定子电压、频率的变频调速(调频调压调速)等。
从调速时的能耗观点来看,有高效调速方法与低效调速方法两种:高效调速指时转差率不变,因此无转差损耗,如多速电动机、变频调速。
有转差损耗的调速方法属低效调速,如转子串电阻调速方法,能量就损耗在转子回路中;一般来说转差损耗随调速范围扩大而增加,如果调速范围不大,能量损耗是很小的
主电路是给异步电动机提供调压调频电源的电力变换部分,它由三部分构成,将工频电源变换为直流功率的“整流器”,吸收在变流器和逆变器产生的电压脉动的“平波回路”,以及将直流功率变换为交流功率的“逆变器”。
控制电路是给异步电动机供电(电压、频率可调)的主电路提供控制信号的回路,它有频率、电压的“运算电路”,主电路的“电压、电流检测电路”,电动机的“速度检测电路”,将运算电路的控制信号放大的“驱动电路”,以及逆变器和电动机的“保护电路”组成。
编码器应用于速度控制或位置控制系统的检测元件,如果
说变频器控制回路中的”电机速度检测电路”是软件,那编码器就是电机速度检测的实际工具硬件。
旋转编码器是用来测量转速的装置。
它分为单路输出和双路输出两种。
技术参数主要有每转脉冲数(几十个到几千个都有),和供电电压等。
单路输出是指旋转编码器的输出是一组脉冲,而双路输出的旋转编码器输出两组相位差90度的脉冲,通过这两组脉冲不仅可以测量转速,还可以判断旋转的方向。
电梯的电气控制系统,主要是指对电梯主曳引电动机和门机的启动、运行方向、减速、停止的控制,以及对每层站显示、层站召唤、轿内指令、安全保护等指令信号进行管理。
操纵是实行每个控制环节的方式和手段。
控制系统的功能与性能直接决定着电梯的自动化程度和运行性能。
随着微电子技术、交流调速理论和电力电子学的迅速发展及广泛使用,不仅提高了电梯的整机性能,而且也改善了电梯的乘坐舒适感、提高了电梯控制的技术水平和运行可靠性。
电气控制系统的类型除传统的继电器控制外,PLC控制和微机控制的电梯产品已成为主流。
夹绳器是直接将制动力作用在曳引钢丝绳上,夹绳器一般安装在机房内曳引轮和导向轮之间的曳引机机架上,也有将其安装导向轮下部,但必须保证安装牢固可靠。
根据夹绳器触发装置的不同,夹绳器又分为限速器机械式触发(闸线拉动,限速器动作机构直接带动提拉钢丝软轴使夹绳器动作)和电磁式触发(超速后限速器发出信号,夹绳器压绳块动作,夹绳曳引钢丝绳实施制动)两种类型。
电梯用缓冲器有两种主要形式:蓄能型缓冲器和耗能型缓冲器。
蓄能型缓冲器指的是弹簧缓冲器,主要部件是由圆形或方形钢丝制成的螺旋弹簧。
锥形弹簧目前已很少使用。
蓄能型缓冲器只能用于额定速度不超过1.0m/s的电梯。
耗能型缓冲器适用于任何额定速度的电梯。
耗能型缓冲器应满足:当载有额定载荷的轿厢自由下落,并以设计缓冲器时所取的冲击速度作用到缓冲器上时平均减速度不应大于1g,减速度超过2.5g以上的作用时间不应大于0,04s。
安全触板是电梯一种近门安全保护装置,它是一种机电一体式关门防夹安全装置。
与其同等作用的近门保护装置是光幕保护装置,属于感应式保护装置。
作用是在电梯自动关门过程中,防止人员或物品被夹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