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
《反杜林论》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876年至1878年间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部著作的全名是《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恩格斯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反击和批判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和歪曲。
这本书最初以论文的形式陆续发表,后于1878年集成单行本出版。
之后,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
《反杜林论》被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反杜林论》分为三编: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科学社会主义编。
这部著作在批判杜林的错误观点的同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在哲学编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并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他还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真理观,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此外,恩格斯还批判了杜林关于历史唯心主义的平等观和自由的谬论,科学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和自由观。
在政治经济学编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经济学观点,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在科学社会主义编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观点,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恩格斯:《反杜林论》简介(1876年9月-1378年6月),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假社会主义的斗争中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部伟大的经典著作。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反杜林论》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和崇高的战斗风格,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说:“《反杜林论》这本书对于正确理解德国社会主义是很重要的。
”(马克思:《致摩·考夫曼》(l启78年10月3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322页。
)“不仅普通工人······,而且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能够从恩格斯的正而阐述中吸取许多东西。
”(马克思:《致威·白拉克》(1877年4月11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第242页。
)列宁也曾指出,《反杜林论》“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
”(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05年,月)。
《列宁全集》第2版第2卷第9页。
)它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醒工人必读的书籍。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二个组成部分》(1923年3月).《列宁全集》第2版第23卷第42页。
)《反杜林论》是当时社会主义工人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它的发表对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辨别真假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决不会因为丧失原来的斗争目标而钝化,当代,马克思主义正受到挑战.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反杜林论》仍然具有科学的和实践的意义。
反杜林论的背景及主要内容反杜林论是历史上著名的一场哲学争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哲学界的一次重大事件。
这场争论主要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其背景和内容还在当时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为背景。
1. 背景在解放战争之前,中国哲学界的主流是一些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学派。
学者们局限于传统的哲学观念,且没有真正的革命精神。
当时中共中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中国哲学界开始了全面的哲学改革。
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八大,开始了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同时,中国政府也认识到哲学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也开始了哲学界的改革和发展。
这场改革引起了一系列激烈的哲学争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反杜林论。
2. 主要内容2.1. 杜林哲学的主要观点杜林哲学是一种逻辑实证主义学派,主要观点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经验,只有可以通过经验验证的命题才是真实的。
这种观点强调实证主义的原则,即建立在观察或实验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才是可信的。
2.2. 反杜林论的观点反杜林论提出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观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其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科学的表现。
反杜林论认为,杜林哲学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试图将其强加于世界观的建构和科学方法的应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实践,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反杜林论认为,杜林缺乏对世界历史的批判性分析,割裂了历史的连续性。
了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现实,历史与现实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不分析当前社会情况,仅仅靠形而上学的分析来解决当前问题,是绝对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2.3. 反杜林论的意义反杜林论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观念,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批判的观点。
这样,哲学上的改革不仅加强了社会主义建设,而且也使得中国哲学界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总的来说,反杜林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体现了当时中国在理论上的现实需求,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独立性,促进了中国的哲学改革发展。
【精品】反杜林论反杜林论是一种哲学观点,它反对德国哲学家杜林(Emil Ludwig Fackenheim)的存在主义宗教观。
该观点认为,杜林错误地将道德责任和存在联系在一起,从而对宗教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误解。
反杜林论认为,宗教和道德责任是两个独立的领域。
宗教是一种信仰和实践方式,而道德责任则基于个人和社会的道德价值观。
这两个领域都可以独立存在,并应该相互独立地思考和分析。
杜林的宗教观通过将人类与神的联系置于其它一切之上,忽视了道德责任的重要性。
杜林认为,人们的存在是一种宗教典礼,所以教义、神学和教义的实践应该是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这就导致了杜林对宗教的错误看法,他认为宗教信条是一个人生的唯一目的。
相比之下,反杜林论认为,人类的道德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虽然宗教可以提供一个道德框架,但它不能取代我们的道德责任。
我们必须独立思考道德问题,并按照我们的良心和社会价值观行事。
以基督教为例,反杜林论认为基督教的理念应该遵循耶稣的教义,但应该明确区分道德责任和宗教信仰。
在耶稣的教义中,爱是最高的道德价值。
我们必须爱我们的邻居,不论他们是谁。
这种爱是通过行动和行为来表达的,而不是通过宗教信仰。
反杜林论认为,我们应该遵循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并通过行动来表达我们的信念。
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行动,包括在社会上发声,支持道义正确的行为,为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付出努力。
最后,反杜林论认为,宗教和道德责任是两个独立的领域。
我们必须保持独立的思维方式,并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实践我们的道德价值观。
我们必须明确宗教信仰和道德责任之间的区别,并且我们应该遵循自己的道德原则并实践我们的信仰。
解读恩格斯《反杜林论》-最新年文档解读恩格斯《反杜林论》《反杜林论》第一编,《反杜林论》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1878年以单行本形式发表。
是一部传世巨著。
在该著中恩格斯对杜林主义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批判。
《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继《资本论》之后产生的最重要的科学著作。
它第一次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正如列宁所说的那样,《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每一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反杜林论》建构了新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并使新唯物主义进一步完善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本质规定性,恩格斯从哲学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适应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根本否定了一切旧哲学,亦即否定了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
它不再像旧哲学那样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关于事物及其知识的总联系的构想,而只提供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般观点和方法。
恩格斯还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他明确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样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旧哲学区别了开来。
在《反杜林论》第一编中,恩格斯对当时自然科学中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阐述了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首先,深刻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提。
其次,恩格斯针对杜林把物质同运动割裂开来,把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割裂开来以及时空有限的主张,深刻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和时空观。
他指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性,是物质本身固有的运动形式所决定的。
恩格斯还指出,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运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恩格斯也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反杜林论《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
该书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暴力论。
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
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
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地考察了平等问题。
平等观从来就是历史性的,不同历史时期平等的内容是不同的。
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是经济发展和交往的产物,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质是消灭阶级.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个很深刻的案例。
这个问题实际上又回到了,阶级是否会消灭?什么时候消灭?共产主义社会能否消灭剥削者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反杜林论的名词解释杜林(Durkheim)是法国社会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社会中,以其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和道德价值的研究而著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者开始对杜林的观点产生了质疑,并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反杜林论”的观点以对抗他的理论。
反杜林论的核心思想是对杜林的理论进行批判和反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社会个体的过度关注、社会观念的决定论和对社会的静态观察。
下面将逐一解释这些观点。
首先,反杜林论者认为杜林过分关注社会整体,而忽视了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
杜林主张社会是超越个体的独立实体,是由各个个体所组成的共同体。
他认为个体是社会的产物,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个体的行为。
然而,反对派则认为个体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个体的想法和行为是社会形成的结果。
他们主张个体的意识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意愿和选择。
其次,反杜林论者批评杜林的社会观念过于决定论。
杜林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现象的根源,并通过各种社会机构和规范得以传播和维持。
他主张社会观念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个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社会规范的改变所导致的。
反对派则认为个体的意识和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
他们主张个体的行为是由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
最后,反杜林论者对杜林以静态观察社会的方式进行了批评。
杜林主要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来研究社会规律和道德价值。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静态的整体,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规范。
然而,反对派则认为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他们主张通过对社会变化和冲突的观察来理解社会规律和道德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反杜林论是对杜林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和反驳。
它主张个体在社会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批评杜林的社会观念决定论,以及对社会的静态观察方式。
这一论述对现代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需求,并促进了社会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反杜林论引言反杜林论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话题之一。
反杜林论旨在否定哲学家杜林的理论。
杜林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他提出了众多重要的哲学理论,如他关于意识观念的观点,他的实证主义以及关于语言的分析等。
然而,反杜林论者不赞同他的观点,认为他的理论有缺陷和错误。
本文将对反杜林论进行分析,并探讨一些反杜林论者的观点。
杜林的理论为了更好地理解反杜林论,首先需要对杜林的理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杜林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认为科学只有在通过观察和实证方法来验证时才能被认为是真实和有意义的。
他还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可以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来解决哲学问题。
他的理论对于现代逻辑和分析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反杜林论的观点反杜林论者认为杜林的观点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们认为杜林对于科学的定义过于狭窄。
科学不仅仅是通过观察和实证方法来验证,还包括一些非实证的领域,如数学和哲学。
杜林的理论排除了这些领域的重要性,忽略了它们对于人类思维和知识的贡献。
其次,反杜林论者认为杜林的语言分析方法存在缺陷。
他们认为,语言分析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哲学问题。
有些问题是不能简单地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来解决的。
此外,他们还指出,杜林的语言分析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哲学问题,而不能解决包括伦理学和美学等非科学问题。
反杜林论的意义反杜林论对于哲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它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迷信和固守某个理论,而是应该保持开放和批判的态度。
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领域,没有一个理论可以涵盖所有的问题和观点。
通过反思和质疑现有的理论,才能够推动哲学的进步。
结论通过对反杜林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杜林的理论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反杜林论者不同意他的科学和语言分析观点,并提出了一些反对观点。
然而,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对于杜林的理论都需要持有开放和批判的态度,以推动哲学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反杜林论的文档,以Markdown文本格式输出,共计1204字。
《反杜林论》意义《反杜林论》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著的一本重要哲学论著,书中批判了德国哲学家杜林的哲学思想,并提出了尼采自己的哲学观点。
尽管这本书在尼采生前并未出版,并且被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在不同时间发表,但它作为一部哲学流派的开创性作品,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从《反杜林论》的意义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反杜林论》的意义。
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尼采通过对杜林的批判,对自己的哲学观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杜林是德国哲学界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实证主义和逻辑经验主义等哲学流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尼采认为杜林的哲学方法存在种种问题,不符合他对真理和现实的理解。
因此,他通过《反杜林论》这本书,对杜林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尼采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揭示了杜林哲学的矛盾和局限,指出了其方法的不可靠性。
《反杜林论》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观点,挑战了传统哲学思想,并引领了一场哲学革命。
其次,让我们来谈谈《反杜林论》对哲学思想的影响。
《反杜林论》打破了传统哲学的束缚,对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尼采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永恒回归”和“超人”等重要的概念,并对人类意义、真理和伦理提出了新的看法。
这些观点对于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尼采的“永恒回归”观点认为世界是永恒重复发生的,并通过对永恒重复的接受和肯定来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这种观点对于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尼采的“超人”观念也是《反杜林论》的重要思想之一、他认为人类应该超越自己,成为“超人”,通过自我完善和个体意志来实现真理和强大。
这种观点对于个体主义和自我实现的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反杜林论》的意义在于,它挑战了传统哲学思想,提出了全新的哲学观点,并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尼采通过对杜林的批判,揭示了传统哲学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并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理解。
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
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
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
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
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
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
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关于矛盾统一规律。
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
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
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
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
(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
(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
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
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
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
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
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
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
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
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
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
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
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
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
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
在未来的国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着。
这就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
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
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
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
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