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讲课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9
实用语文学本第十八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海伦的简要生平;2、琢磨文中关键语句,适当开拓,增进体验;3、理解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1、揣摩文中重要语句,适度拓展,加深体验;2、认知“快乐”的幸福,把握住“再泥塑生命”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须要,从文中甄选适度的信息,并展开概括性定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使学生在黑暗与无声的世界里绝食几分钟,然后谈论体会)一个19个月就失聪失明,生活在无声无语无光的世界里,连爸爸妈妈都不认识的孩子,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几乎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和勇气。
但她顽强地生活了下来,考进了著名大学,长大后又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激励别人生存的勇气。
这一奇迹的创造,当然与她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但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走出心灵的障碍,重新塑造生命,却不能不归功于一位伟大的女性――她的老师莎利文女士。
二、整体认知1、学生默读课文。
2、主城区疑难字词,读准字音,搞清楚词义:搓捻(cuoōniǎn)繁衍(yǎn)迁徙(xǐ)觅食(mì)小憩(qì)遨游(áo)花团锦簇(cù)冥思玩味(xiá)期盼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油然而生风云变幻3、课文主要写了哪能两个人物?海伦・凯勒、莎莉文小姐。
三、理解人物(一)走进海伦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
资料一: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
后来,她的父母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莉文老师到她家协助。
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书写。
10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
年读大学,年6月,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并和莎莉文老师合作撰写自传《我的一生》。
此书一出,轰动文坛,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反杜林论》三版序言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的一部论战性理论著作。
恩格斯在深刻批判杜林的假科学的同时,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的重心暂时从法国转移到德国。
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在哥达代表大会上合并成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结束了两派工人对立的状态,从而有可能用全部力量去反对共同的敌人。
但是,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曾经充当普鲁士反动容克的代言人、柏林大学私人讲师杜林,突然大叫大嚷地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同时接连发表了《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1871年)、《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1873~)和《哲学教程》(1875年)等著作,“创造”了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扬言要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中实行全面的“改革”,实质是向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实行全面的进攻。
杜林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即折衷主义的哲学、资产阶级的庸俗经济学和普鲁士式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用所谓“科学”的词句装璜起来,自称是最后的绝对真理的“体系”,迷惑了一部分社会民主党人,使之在刚刚合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传播开来。
特别是当时很有威望的德国党的领导人之一倍倍尔也一度上当,他于1874年3月在《人民国家报》上匿名发表了《一个新共产党人》一文,不仅称根本不是社会民主党党员的杜林是“一个新的共产党人”,而且称杜林的《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是继马克思的《资本论》之后属于经济学领域最近出版的优秀著作之列,从而更加助长了杜林思想体系对党的机体的腐蚀。
当时,柏林党组织的领导人几乎都被杜林拉过去,成为杜林的狂热信徒。
柏林社会民主党组织的《柏林自由新闻》编辑部则成了在党内传播“杜林体系”的主要基地。
最狂热的杜林拥护者之一阿·恩斯甚至要求《人民国家报》发表他大肆吹捧杜林为科学领域最热心、最果断、最勤奋的首领的一封信。
第1篇一、引言反杜林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针对德国哲学家杜林(Eduard vonDüring)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而进行的一系列批判性论述。
通过学习反杜林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高我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本报告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对反杜林论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运用能力。
二、实践教学背景1. 实践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反杜林论,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理解;(2)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 实践教学内容(1)反杜林论的基本观点;(2)反杜林论的历史背景;(3)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4)反杜林论在当代的实践意义。
三、实践教学过程1. 实践教学环节(1)理论学习:阅读《反杜林论》原著,了解反杜林论的基本观点;(2)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理论素养;(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运用反杜林论进行分析,提高实践能力;(4)撰写报告:结合所学,撰写反杜林论实践教学报告。
2. 实践教学实施(1)理论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反杜林论》原著进行了深入学习,了解了反杜林论的基本观点。
通过阅读原著,我们认识到杜林哲学的唯心主义本质,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其进行的深刻批判。
(2)讨论交流在课堂讨论环节,我们围绕反杜林论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和理解。
(3)案例分析为了提高实践能力,我们选取了典型案例,运用反杜林论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认识到反杜林论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撰写报告在完成实践教学后,我们结合所学,撰写了反杜林论实践教学报告。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反杜林论的基本观点、历史背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以及当代实践意义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无宗教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无宗教的状态,并提供相关教学活动和资源,以增进学生对无宗教的理解和认识。
研究目标- 了解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看法和批判- 探讨无宗教的概念和意义- 分析无宗教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学术写作能力教学活动1. 读取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等著作中对宗教的评述,通过讨论和辩论归纳出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基本观点。
读取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等著作中对宗教的评述,通过讨论和辩论归纳出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基本观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无宗教的概念和意义进行辩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无宗教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就无宗教的概念和意义进行辩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无宗教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3. 学术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论文,分析无宗教对社会变革、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论证。
学术写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论文,分析无宗教对社会变革、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论证。
4. 小组展示:学生将论文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互相交流和研究。
小组展示:学生将论文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互相交流和学习。
教学资源- 《资本论》马克思著- 《反杜林论》恩格斯著-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选读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和无宗教的概念,培养批判思维和学术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论文撰写,学生将更全面地思考无宗教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论认识具有重要作用。
诫子书公开课优秀教案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钻研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累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背诵课文,累积警句;认知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将近一个月了,我想要,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高度关注的莫过于自学进步、成才成学了。
那么,怎样才能顺利成才呢?今天老师找来了一位低人他就是蜀汉名二者,智慧化身诸葛亮.坚信通过和他的馋对话,你一定在自学和修身养性方面存有很多斩获!(板书)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导师范念,学生反杜林论,顺利完成以下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2)特别注意词句停滞。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兴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选定学生背诵,余生制止,后齐念)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选定优、中、困于学生各一名朗诵,听者评测(从字音、停滞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在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利用课下注解,工具书独立自主译读课文,介绍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探究未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工作公布.师巡回演出指导,参予探讨。
a、词语:静以五育…俭以养德…以明志…以兴邦…;广才;励精;治性;驰;回去;非志无以成学…遂变成枯落(告诫学生特别注意提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b、句子: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兴邦……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a、使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累积(例如“以”的常用用法),搬迁M18x,猜读译者,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以b句的译者为基准:年华随着时光疾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故事引子:诸葛亮为相数十年,效忠先主,辅佐后主,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株,薄田15公顷。
反杜林论内容讲解分析《》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
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
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
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
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反杜林论导读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究反杜林论导读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反杜林论的概念和背景;2. 掌握反杜林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3.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不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重点:1. 反杜林论的概念和背景;2. 反杜林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反杜林论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文献;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一张杜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杜林的认知。
2. 提问学生对杜林的了解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Step 2:介绍反杜林论(10分钟)1. 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反杜林论的概念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反杜林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关于反杜林论的文章或论文进行阅读和讨论。
2.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Step 4:整合讨论(10分钟)1. 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整合讨论。
2. 引导学生分析反杜林论的优点和不足,以及与杜林论的对比。
Step 5:扩展活动(15分钟)1. 提供额外的反杜林论相关文献或视频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扩展他们的理解。
2. 学生可以选择撰写一篇关于反杜林论的小论文或进行小组辩论。
Step 6:总结(5分钟)1. 总结反杜林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反杜林论对教育和社会的影响。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反杜林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2. 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讨论会或研讨会,拓宽他们的学术视野。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的小论文或辩论表现;3. 学生在整合讨论中的贡献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1. 反杜林论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文献;2. 多媒体设备;3. 反杜林论的相关文献或视频资源。
远离毒品设计人:付平教学内容: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毒品的害处。
教学重点: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法、谈话法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找个别的学生以交流的方式导入本节地方课程的主题。
二、学习毒品知识:知道毒品是人类的大敌、世界的公害。
1、什么是毒品?毒品是指国际禁毒公约规定的受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根据我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它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了解毒品的种类。
常见的毒品种类有鸦片类、大麻类、可卡因类、苯丙胺类等。
鸦片类毒品主要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等;大麻类毒品主要包括大麻烟、大麻脂、大麻油等;可卡因类毒品主要包括古可碱、盐酸可卡因等;苯丙胺类毒品主要是指苯丙胺类的兴奋剂。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毒品。
3、知道毒品的害处。
三、如果遇见吸毒的人群应该怎么办?可以概括为:(1)告诉提供者吸毒是违法行为,并有刑事责任。
(2)建议做点别的事情。
(3)借故离开现场。
三、远离毒品。
总结:毒品是人类的大敌、世界的公害,全世界目前至少有5000万人注射毒品,而以吞、吸、饮、嚼方式吸毒的人则更多。
我们中学生一定要防微杜渐,从小远离毒品。
小草的微笑设计人:侯琳教学目标:1、树立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意识。
2、知道小草有净化空气、防止沙尘暴、防止水土流失的等方面的作用.3、会使用吹风机、温度计、温度计等工具探究草坪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朗诵导入师:老师课前安排大家寻找身边小草的身影,你们完成任务了么?生:完成了。
师:谁来展示给大家看?学生展示:二、探究小草的作用。
1.交流小草作用师:图片看完了,小草遍布我们祖国的各个角落,为我们默默做着贡献。
谁查到了小草有那些作用?2.探究实验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娇弱的小草会有这么多作用么?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一下吧。
(课件展示《实验提示》。
《反杜林论》教学教案
(2013级马哲专业)
张硕
《反杜林论》的三版序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反杜林论》的历史背景,了解写作的目的、经过和修改情况及原因,明白《反杜林论》的问世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
重点:
1、三版序言和作者介绍
2、杜林及其理论简介
3、本书的写作背景
4、本书的写作原因
5、本书的体系结构
6、理论贡献
7、重要意义
难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简述《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重要地位。
参考书:
1、王传习,马振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部名著研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2、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10(第四版)。
《反杜林论》引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了解社会主义怎样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重点:
1、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的创立
3、杜林先生许下了那些诺言?
难点: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
学时安排:2学时
1.恩格斯是怎样论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
2.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形而上学的产生、特点和缺陷的?
参考书:
1、王传习,马振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三部名著研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
2、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10(第四版)。
《反杜林论》的三版序言主要内容一、三版序言和作者介绍
所谓的三版序言是指三种版本的序。
序言中主要叙述了《反杜林论》的历史背景,写作目的、经过和修改情况及原因。
同时指出,这部著作是在马克思的支持和合作下完成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革命斗争实践产物。
本书作者和主要内容
恩格斯于1876.9—1878.6写作出版了《反杜林论》。
它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3编,其中哲学编包括“引论”共13章。
其内容是批判杜林的哲学,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二、杜林及其理论简介
欧根·杜林(1833-1921),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
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
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
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大肆反对马克思主义。
把自己打扮成社会主义理论家和实际改革家,著书立说,提出一套详尽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社会的完备的实践计划。
政治方面,表现为激进派,给人以革命者的假象。
理论方面,以专家自居,给人以社会主义理论权威的假象。
在组织方面,杜林在自己的周围搞了一个宗派小集团,危害党的团结统一
三、本书的写作背景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写于1876-1878年间,最初以论文的形式于1877年1月——1878年7月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成单行本出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后来称为《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地阐述和论证,在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中起了重大作用。
四、本书的写作原因
第一,为了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维护德国党内的团结。
第二,为了消除杜林理论的影响,反击杜林及其小宗派的进攻。
第三,为了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联系。
五、本书的体系结构
《反杜林论》是以论战的形式在批判杜林反动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简明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一部经典著作。
由于杜林狂妄地宣称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以致他的反动思想体系涉及到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等各个领域。
因此,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也就不得不在这各个方面对杜林予以彻底批判,从而得以全面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相
互的内在联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分割的、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
六、理论贡献
从马哲史看,其理论贡献主要是:
第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的重要著作。
第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关系,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第三,揭示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联系,描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雏形。
第四,系统阐述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七、重要意义
1 《反杜林论》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2 《反杜林论》的发表,粉碎了杜林一伙的进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加强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了党的统一和团结,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3 在反对杜林和拉萨尔主义的机会主义斗争中,恩格斯深刻地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两条路线斗争的经验,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党的领导者学习革命理论的重要意义。
4 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搞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反杜林论》引论主要内容一、引论简述
《反杜林论》的第一章是引论,这章概述了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为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概论在全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全书的总纲。
共20个自然段。
二、引论内容基本讲解
一、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论述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来源(1—6段)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第1段)
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理论(2—6段)
(1)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先驱——18世纪的法国启蒙学说(2—3段)
法国启蒙学说是指以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为代表的思想学说。
第一,法国启蒙学说的特点
特点:一是革命性或批判性;二是强调和夸大理性。
第二,法国启蒙学说的实质
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2)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学说(4—6段)
第一,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是16世纪英国的莫尔,著作《乌托邦》;17世纪意大利的康帕内拉,著作《太阳城》。
第二阶段是18世纪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是摩莱里、马布里。
第三阶段是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第二,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和缺陷
贡献: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理想社会,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成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缺陷:“空想”。
(具体见原著第5段)
第三,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
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7—20段)
1.唯物辩证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7—14段)
(1)古代朴素辩证法被形而上学所代替(8—9段)
古代朴素辩证法虽然唯物而辩证地描绘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总画面”,但由于自然科学的不发展,对世界的认识只能是抽象的猜测的。
形而上学的产生、特点和缺陷。
恩格斯指出:近代自然科学分门别类的“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者“在绝对不相
容的对立中思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必然“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了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灭;看到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2)形而上学被唯心辩证法所代替(10—12段)
(3)唯心辩证法被唯物辩证法所代替(13—14段)
2.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考察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15—20段)
恩格斯指出:“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现在的问题首先是对这门科学的一切细节和联系作进一步的探讨。